国外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研究的文献述评及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商业模式论文,文献论文,国外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纷纷重塑商业模式实现转型升级或跨界发展,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BM)及商业模式创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BMI)的学术研究也成为战略、创新和营销等领域的重要议题。商业模式(BM)是指跨越核心企业边界的互相依赖的运营活动体系(Amit & Zott,2001),或是将技术价值转化为顾客价值的一系列流程(Chesbrough,2006),或是界定企业向顾客传递价值并诱使其付款而获利的方式(Teece,2010),或是企业组织价值网络及创造、传递及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Osterwalder,2009;Suarez等,2013)①。现有文献从战略、创新、营销等领域的理论视角来探讨BM及其BMI,重点研究了BM的内涵、构成、作用、设计方法、BMI等议题。其中,BMI与价值创造,或BMI与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最重要议题。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Gambardella & McGahan(2010)、Osterwalder(2009)Teece(2010)、Amit & Zott(2012)、Casadesus-Masanell & Zhu(2013)等文献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BMI)实现价值创造的原理,认为BM代表企业创造、获取、分配价值创造的不同逻辑,而BMI是企业绩效的关键,甚至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旨在梳理研究BMI中价值创造的现有文献,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指出未来研究方向。首先,本文分析现有文献中有关BM及BMI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然后,将BMI中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归纳为结构动因、属性动因和权变动因三类,重点分析结构和属性动因两类文献中价值创造的机理和过程;最后,从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方法等层面归纳现有文献存在的不足,指出未来的研究机会。 二、商业模式与价值创造关系研究的文献分析 战略、营销、创新等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解释BM及BMI,使其内涵不同和构成要素不同。第一,战略视角下,学者们倾向于将BM看作是企业实施公司层成长战略或业务层竞争战略的交易活动体系。比如,Amit & Zott(2001)认为,BM是以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而设计的交易活动体系,它包括交易内容(活动体系)、交易结构(活动间的联系)和交易治理(活动主体间的关系治理)三个要素;Casadesus-Masanell & Ricart(2010)也赞同这个观点,认为BM是由诸多相互依赖的活动所构成的活动体系,比如价值链活动、顾客选择、产品或服务选择;第二,营销视角下,学者们强调BM是为顾客创造和传递价值而创造企业价值的基本原理。比如,Osterwalder(2009)认为,BM包括价值主张、关键活动、核心资源和重要伙伴等九要素;第三,技术创新视角下,学者们则将BM当作是技术价值的“转换器”,即创新性技术经过某种独特的BM来商业化而实现经济价值。比如,Chesbrough(2006)认为,BM包括价值链、价值网络、赢利模式等六要素;第四,还有一些学者将上述不同视角综合起来考虑。比如,Johnson等(2008)提出,BM包括顾客价值主张、核心活动、核心资源、赢利模式等四要素。因此,BMI是对BM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更新调整(Amit & Zott,2012;Chesbrough,2010;Teece,2010)。 尽管学术界对BM及BMI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构成,但是,对它们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共识,即它们是企业竞争优势或者绩效的关键源泉。比如,Afuah(2004)认为,BM作为整体框架有助于解释竞争优势和绩效,因为它是企业应用其资源为顾客创造更好价值并从中获得更多企业价值的方式;Markides & Charitou(2004)、Morris等(2005)等文献也断言,BM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即独特的BM创造了卓越的价值和绩效。进一步,Zott & Amit(2007)将BM对核心企业绩效的影响划分为创造总价值以及分配价值的两种效应,总价值是通过提高顾客的支付意愿或者通过降低供应商和伙伴的机会成本而创造,当然,它是由核心企业、顾客、供应商等所有利益相关者所共同创造的。Aspara等(2010)对500家北欧企业实证分析,发现强调BMI的企业表现更高的利润价值。同样地,Teece(2010)认为,BM产生的价值包括价值创造与价值捕捉两个方面,价值创造是指识别顾客及其价值主张,价值捕捉是指价值如何分配、转移和货币化。与之不同,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Zott等(2011)认为,BM的独特性在于价值创造而不是价值分配。BM的思维促进企业开发独特的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方式,以及建立阻止竞争对手模仿的壁垒,从而创造了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总之,BMI创造了新价值,因而有必要识别价值创造的源泉,即价值动因。 本文将探讨BMI中价值动因与价值创造或绩效关系的现有文献梳理成三类:一类文献是从BM的构成要素探讨价值创造的动因,简称为结构动因;另一类是从BM的特征分析价值创造的动因,简称为属性动因;还有一类是从BM之外的环境因素来分析其对BM创造价值的影响,简称为权变动因。如图1所示,学者们应用不同的理论基础,解释不同的价值动因对价值创造的机理。 三、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的结构动因及其作用机理 现有文献主要从价值主张、价值链活动、核心资源、价值网络、赢利模式等BM的构成要素来分析其创造价值的机理。 1.从顾客价值主张层面论证价值创造 这类文献认为“顾客价值主张”作为BM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BMI创造价值的起点。比如,Osterwalder等(2005)强调,“顾客价值主张”的更新调整有利于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及获取价值;Johnson等(2008)认为,BM由顾客价值主张、赢利模式、核心资源和关键流程四个相互锁定的要素构成,其中,顾客价值主张界定目标顾客,描述了企业如何帮助顾客完成重要的任务,以及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顾客价值主张会影响到关键流程和核心资源,即企业成功运营和管理的价值链活动(包括研发、制造、营销等流程),以及企业向目标顾客市场传递价值主张的必备资源要素(包括人员、技术、产品、服务、信息、品牌、合作伙伴和联盟关系等),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收益模式、成本结构和利润模式。再如,Visnjic Kastalli等(2013)提出“制造业服务化”的BMI,即价值主张由产品转向服务,创造了新的价值。 2.从价值链或交易活动层面论证价值创造 图1 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的结构动因和属性动因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Casadesus-Masanell & Ricart(2010)、Amit & Zott(2012)等文献则强调了BM作为活动体系的作用,比如Amit & Zott(2012)强调某种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组织方式、交易活动的主体及其关系治理都会创造价值,比如,生物技术产业中许多新创企业都会增加新产品的服务内容,长期来看收入源于产品,但提供服务给顾客使其产生短期的现金资源。 3.从核心资源或能力层面论证价值创造 这类文献注重核心资源和能力创造价值的能力。Demil & Lecocq(2010)提出资源—能力—结构—价值主张(RCOV)模型,认为资源与能力组合等基本要素,决定BM的成本、收入规模和结构以及边界和可持续性。 4.从价值网络层面论证价值创造 这类文献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分析BM创造价值。比如,Hamel(2000)提出,价值创造和价值捕捉发生在价值网络中,即由供应商、伙伴、分销渠道商等联盟主体构成的网络,因为核心企业把伙伴资源转化为顾客价值并传递给顾客。也就是说,核心企业突破单个企业边界集合价值网络上的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相互作用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创造过程;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也是较早提出编织价值网络来实现价值创造观点的文献,价值网络不同于波特理论中的“价值系统”,它更加强调网络关系、互补性资产以及协同效应,BM的作用是在价值网络中以某种方式定位企业,以使企业能够从创新中获取价值。因此,企业BMI是一个不断更新或调整价值网络,甚至颠覆性创新和重构价值网络,以实现各参与者价值的过程。类似地,Chesbrough(2006)提出开放型BM,将BM与开放式创新结合起来,有助于捕捉知识共享中技术驱动变革带来的利益。 5.从赢利模式层面论证价值创造 Pauwels & Weiss(2008)等文献从收入模式变化上探讨BM的价值创造,Teece(2010)认为,BM的作用就是反映企业创造价值、向顾客传递价值并获取价值的基本逻辑,该文献强调支撑顾客价值主张、收入结构可行性与价值传递成本的逻辑因素的作用。 6.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论证价值创造 Magretta(2002)认为,BM不仅仅描述收入模式、成本结构、资源集合、价值主张等要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须考虑这些要素如何匹配在一起以创造和分配价值。Johnson等(2008)、Demil & Lecocq(2010)等文献强调BM构成要素之间的互补和互动,会显著影响BM的整体绩效,因为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会引发新的选择,促使企业提出新的价值主张、创造新的资源组合,从而驱动BMI。 总之,上述文献从BM的构成要素出发,探寻驱动价值创造的结构动因,一方面,有利于建立结构动因与价值创造的相互关系,并且是直观的容易理解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各自变动与因变量的度量和操作,促进实务界更新相关的构成要素来促进BMI驱动价值创造。 四、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的属性动因及其作用机理 1.商业模式的一致性与价值创造的文献分析 BM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一致性”会影响其价值创造(Amit & Zott,2001;Bohnsack等,2014;Hamel,2000;Shafer等,2005;Zott & Amit,2010)。Hamel(2000)是最先提出以配称、效率、独特性、利润助推器等四个属性来刻画BM特征的文献,只不过该文献是用“匹配性”来表示“一致性”。该文献认为,BM由顾客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四大要素构成,而四大要素又由顾客价值、结构配置与企业边界这三个要素连接起来。也就是说,顾客价值解决了该向顾客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结构配置则使企业整合能力、资源、流程以支撑其战略,企业边界则界定企业可以决定哪些业务活动应该在内部完成,哪些业务应该外包。七大要素间的“匹配性”影响了BM创造价值的能力。类似地,Shafer等(2005)则明确提出用“内在一致性”来刻画BM的属性动因。该文献把BM理解为“企业为了在价值网络中创造并获取价值的核心逻辑”,这种核心逻辑表现为战略选择、价值网络、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四个要素的“内在一致性”。Demil & Lecocq(2010)则用“静态一致性”来表示BM核心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该文献从企业资源观视角,提出资源、竞争力、组织结构和价值主张(RCOV)的BM框架,借助英国阿森纳足球俱乐部的案例分析,认为资源是来自外部市场或内部开发的使役对象,竞争力指以整合或者改变资源所提供服务的个体或团队的能力和知识,组织结构指导组织的活动以及为整合和利用资源而建立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包括价值链活动、价值网络等),价值主张指企业传递给顾客的产品或者服务,四个构成要素阐述了BM的内在静态关系,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更进一步地,Giesen等(2010)应用调查问卷方法,借助“IBM全球CEO研究项目”对全球765位CEO展开调研,发现BMI的一致性、分析性、适应性(简称3As)与企业绩效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即开发具有3As属性BMI的企业绩效是无BMI企业绩效的两倍。该文献将BMI细分为行业模式、企业模式、收入三种模式②,并且将“一致性”进一步细分为“内部一致性”和“外部一致性”,前者是指行业、收入和企业模式的内部匹配,而后者指形成开放的BM,并权衡现有资产和未来竞争力的能力,两个属性动因都能驱动BM创造顾客价值。该文献还发现,企业模式,即专注于外部合作和伙伴关系的模式,在成熟企业比新企业更加有效。同样地,Casadesus-Masanell & Ricart(2011)也提出BMI有效的三个标准:一致性、自我强化性以及鲁棒性。但与上述文献不同的是,该文献提及的“一致性”是强调BMI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文献认为,设计BM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实现目标,因而BM的设计须与战略目标相一致。比如20世纪70年代,施乐公司建立了施乐的PARC③,创造出很多方面的技术创新,如激光打印机、局域网、图形用户界面、半导体的大规模集成等。然而,施乐的PARC没能针对这些新技术开发新的业务来获取价值,因为新的BM与施乐公司目标一致。与上述文献相同的,该文献是用“自我强化性”来表示“内在一致性”,即BM的构成要素是互补的。比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或者英国瑞安航空公司是实施低成本运作的航空公司,只提供低水平舒适度的服务,是不同于英国航空公司等提供全价的航空公司的BM,这些航空公司以减少飞机的座位数量、提供简易的航舱食品来优化成本结构而获取利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Amit & Zott(2001)、Bohnsack等(2014)等文献则用“互补性”来表示与“一致性”一样的内涵。Amit & Zott(2001)将BM看作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易方式,包括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及交易治理三个要素,而“互补性”是指交易活动的捆绑或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接关系,它创造价值是因为相互依赖的活动产生了价值增值效应,以致实现系统大于部分之和。比如,eBay提供一个C2C的销售平台,并且平台提供一个支付机制,Paypal对交易活动体系产生了价值增值效应。同样地,Bohnsack等(2014)对2006-2010年电动汽车的案例研究注意到BM的“互补性”对绩效的正向影响,甚至提出BMI的主要目标是把新伙伴的互补性资产整合起来创造独特的价值主张。的确,“互补性”在许多文献里被看作是经济租和竞争优势的源泉。相反地,如果某个BM的构成要素不存在互补,协同效应则难以产生,反而增加了失败的风险。因此,构建BM是需要系统和全盘地考虑,而不是局部的或碎片式的决策。 2.商业模式的新颖性与价值创造的文献分析 新颖性是由Amit & Zott(2012)提出用于刻画BM的创新性。该文献以“NICE”框架,即以新颖性、锁定性、互补性和效率性四种属性作为BM创造价值的驱动器。如前文所述,Amit & Zott(2012)认为,BM设计了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治理来开发商机实现价值创造,交易内容是指运营系统包括哪些环节,交易结构描述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活动对于业务的重要性,而治理则是指对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治理。因此,新颖性是指引入新内容、改变运营结构或改善治理等。比如,加入原来没有相关联的新主体,以新的方式连接交易主体,设计新的交易机制。Amit & Zott(2001)应用价值链分析以及熊彼特创新等理论解释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价值链分析探讨企业的物流、生产运作、营销销售等主要活动创造了价值,熊彼特创新则用于论证新产品、新市场、新原料供应、新生产方式以及新组织等创新类型创造了“熊彼特租”。Amit & Zott(2001)还分析了美国和欧洲59家电子商务上市公司的案例,认为BM新颖性可以指创造新的市场,比如eBay,也可以指在现有市场创新交易方式,比如Dell,还可以是利用新的商机,比如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或社交网络的新方式来嫁接要素和产品市场。该文献发现,BM新颖性是为顾客、企业、供应商和伙伴创造价值的关键源泉④。 更进一步地,Zott & Amit(2007)应用美国和欧洲上市的190家创业企业的样本数据,来检验BM新颖性与核心企业绩效相关性的假设,即把新颖性作为解释变量,环境作调节变量,建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新颖性正向影响创业企业绩效,即便是在变化的环境影响下,该正相关也是显著的。该文献做了三方面的贡献:第一,界定BM概念和提出BM属性的度量指标;第二,拓展交易成本理论和熊彼特创新理论解释BM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第三,应用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BM的属性动因与核心企业绩效的关系。该文认为,该文献是第一篇度量和检验BM与绩效关系的实证论文。在上述文献研究基础上,Zott & Amit(2008)引入竞争战略的变量,考察它与BM的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该文献基于150家企业的样本数据,同样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发现BM和竞争战略的匹配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呈现权变效应:新颖性与差异化竞争战略或者成本领先战略的匹配正向影响企业绩效,新颖性与先动战略(更早进入某市场)的匹配正向影响企业绩效。因为“匹配”是指BM要素多个层面的互动,如果这些互动反映某BM要素间的互补或协同水平,那么,BM可能更具有内聚力和效力来达成目标。这个实证结论也表明,BM与竞争战略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替代的,即BMI促进企业制定新的战略方向。总之,该文献的主要贡献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拓展了“结构—行为—绩效”理论中将结构作为绩效的重要权变因素的观点,即从专注于某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转向关注核心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网络结构;第二,实证表明,BM是有效的且不同于竞争战略。本文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BM作为价值的源泉能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获得更好的绩效,而且BM创造价值的原理是不同于竞争战略创造价值的原理;第三,BM和竞争战略对绩效存在权变效应。研究表明,新颖的BM能够提升竞争优势。也就是说,竞争战略和BM是互补的,能够各自或者共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此外,Hamel(2000)提出独特性来刻画BM的“新颖性”,即顾客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顾客价值、结构配置与企业边界等要素的某几个是与众不同的,会影响到BM的价值创造。Shafer等(2005)也认为,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是任何企业必须履行的两个基本职能,是通过实施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运营活动来实现的,并且发生在由供应商、分销渠道、顾客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价值网络中。因此,企业必须与价值网络中的任何成员甚至顾客建立“独特”的关系,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样地,Patzelt等(2008)基于德国生物技术产业中新创企业的样本数据,将BM划分为平台型和咨询型BM,实证检验它们与高管团队的“异质性”一起,分别对企业绩效产生了正向或者负向的效应。 3.商业模式的效率性与价值创造的文献分析 效率性是指实现BM各要素间的相互依赖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它是由Hamel(2000)所提出的用于刻画BM结构化模型各要素的运营效率,但它对价值创造的影响机理却由Amit & Zott(2001)、Zott & Amit(2007)等文献“发扬光大”。Amit & Zott(2001)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认为BM中交易活动体系的相互连接而节约协调成本、激励成本等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而创造价值,比如零售折扣店Wal-Mart的例子。更进一步地,Zott & Amit(2007)假定那些交易与治理结构不匹配的经济主体,比起那些交易与治理结构相匹配的经济主体可能表现较差的财务绩效,认为交易属性包括信息不对称性和复杂性,决定交易在市场内或层级内组织而能够最小化交易成本或者最大化绩效,即交易的设计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为BM的效率性减弱了不确定性、复杂性或信息对称性,以及减少协调成本和交易风险等。比如,Amazon公司BM的目标在于提高交易透明性,因此,组合了以效率为中心的设计要素,包括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治理,从而减少交易主体中信息不对称性、加快交易、促进需求整合、减少库存、创造交易规模性、减少直接或间接的交易成本⑤。 类似地,Zott & Amit(2008)实证研究发现,BM的“效率性”与成本领先竞争战略的匹配,正向影响到企业绩效。因此,企业既可以单独从BM的“新颖性”与差异化战略的匹配这条路径,或者从BM的“效率性”与成本领先战略的匹配另一条路径,当然也可以整合上述两种路径,来实现价值创造。随后,Sorescu等(2011)也发现零售企业的BMI实现价值创造的三个属性:顾客效率、顾客效益、顾客参与,而影响价值分配的三个属性是运营效率、运营效益、顾客锁定。 4.商业模式的持续性与价值创造的文献分析 持续性是指BM的模仿性及其动态变化,学者们分别用持续性、动态一致性、适应性、鲁棒性等概念来表示这一内涵。比如,Demil & Lecocq(2010)从转型视角把BM当作是一个概念或工具来描述组织变革或创新,因而BM的演化存在“动态一致性”。也就是说,BMI是各构成要素之间互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持续过程,包括预测试、重新评估和更新调整,是持续的非均衡状态。该结论有助于经理人制定重构BM的策略来创造价值。类似地,Zott & Amit(2010)应用“锁定性”来分析BM的动态持续性,“锁定性”是指交易活动持续或者参与者持续合作的程度。该文献从战略网络理论视角分析,认为“锁定性”是指一种能够提高转换成本或保留参与者的结构设计,即其增强了资产专用性,或增加了转换成本,或提高了激励,从而促进参与者继续保留在交易活动体系内。比如雀巢公司旗下的Nespresso品牌,一旦顾客购买了低价的咖啡机,则顾客必须源源不断地购买该公司生产的咖啡胶囊,从而创建一个“锁定”,促使雀巢公司从中获利。 如前文所述,Giesen等(2010)则提出分析性和适应性两个属性来强调BMI的持续性,前者表明,应用内外部信息战略性地创造洞见,优化行动,度量和追踪快速变化的过程;后者则注重联接创造性领导力和运营柔性,有效决策以支持颠覆性创新,持续改善活动体系,保持资产和成本柔性等。该文献发现,内外匹配、复杂的分析、高度适应性的BMI正向影响企业绩效,该文献用西班牙食用纤维的案例研究印证相关结论。相似地,Casadesus-Masanell & Ricart(2011)则用“鲁棒性”来说明BM的持续性,该文献认为,“鲁棒性”能够能够持续创造收益,是因为它抵御了四种威胁:模仿性、敲竹杠、放松性、替代性⑥。该文献还强调,即便当下企业通过某种BM获取收益的时间段比以往变得更短了,但是,“鲁棒性”仍然是关键的属性变量。 同样地,Mahadevan(2004)根据BMI的“持续性”,将企业分为在位领导者、趋势创造者、新进入者、模仿者和跟随者,研究认为,在位领导者应该力图进行“妨碍性”BMI,即通过实现范围经济、掌握垄断资源和控制供应链等方式来提高现有顾客的转换成本;而新进入者应该进行“战争式”BMI,即降低现有客户的转换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并向新客户宣传独特的价值主张;而趋势创造者则应该突出自己的BM的创新性,寻求可持续收益模式,并弥补在新领域缺乏的知识和能力。更进一步地,Bohnsack等(2014)从行为理论的视角探讨“路径依赖”行为如何影响现有企业或新创企业的BMI,该文献采用历史背景以及关键事件的方法追踪2006-2010年电动汽车的演变,结果发现,现有企业或新创企业以不同的方式开展BMI,即在开发经济型多功能的电动汽车方面存在不同,路径依赖行为局限了现有企业识别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它们宁愿选择熟悉的或者过去成功的经验。相反地,创业企业很少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更具有柔性来设计激进的BM。 五、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的权变动因及其作用机理 1.技术创新作为权变动因 Chesbrough(2010)、Baden-Fuller & Haefliger(2013)等文献探讨了技术创新作为BM实现价值创造的权变动因。比如,Chesbrough & Rosenbloom(2002)分析BM在技术早期阶段捕捉价值的作用,提出成功的BM是连接技术潜在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技术潜在价值通过BM来实现经济价值。该文献分析了3Com、Adobe、SynOptics、Metaphor、LiveWorks、Documentum六家公司的案例,证实上述结论。随后,Chesbrough(2010)再次强调“技术本身没有固有价值,价值是由将该项技术推向市场的BM决定的”。BM通过界定某种从原材料到终端客户间的一系列活动来创造价值,这些活动过程会产生经过不同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了附加价值的新产品和服务。BM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建立独特的资源、资产或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位而获得价值。因此,BM的功能就是创造价值和捕获价值。通常情况下,优秀的BM商业化低水平技术经常胜过拙劣的BM商业化高水平技术⑦。总之,BM被看作是连接技术和顾客价值主张实现价值创造的机制,即介于企业资源输入和市场输出之间。 进一步地,Baden-Fuller & Haefliger(2013)更深入地探讨了BMI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该文献同意Chesbrough(2006)的观点,即BM调节技术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同的是,Baden-Fuller & Haefliger(2013)认为,技术创新与BMI是互动的,技术开发也会促进BMI,比如蒸汽动力的发明促进了大规模生产的BM。但是,BMI没有技术开发也可以出现,比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率先采用即时生产方式;再如,2003年Google开发了双边动态搜索引擎,它不是一个技术跳跃,却是一个BM跳跃,是全世界第一家创建动态双边平台的公司,即应用关键字Adwords来提供广告的交互平台,即广告商是双边平台的另一边,用户是平台的另一边。当然,BM和技术经常互动,比如,亚马逊应用新技术创新了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率先采用的邮购BM来更好地运营书店;英国易捷复制了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BM,在欧洲也成为最成功的低成本航空公司。亚马逊和易捷都采用已知的BM框架,并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和拓展。总之,这些研究文献让本文更清楚地理解技术创新是如何通过BM影响绩效的,以及BM的变化如何影响技术创新。 2.竞争战略作为权变动因 有些文献发现战略对BMI起很重要的作用。Zott等(2011)、Sorescu等(2011)等文献首先指出了竞争战略与BM的区别。Zott等(2011)认为,两者区别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竞争战略强调竞争、价值获取和竞争优势,而BM更多强调竞合、伙伴关系和共同价值创造;第二,BM更多强调价值主张和顾客的作用,而竞争战略文献中较少出现这些概念。尽管存在差异,但学者们也强调BM在企业战略中扮演重要作用。Casadesus-Masanell & Ricart(2010)将BM看作变量与结果之间的一系列关系和反馈循环,认为战略管理的目标在于开发这些关系以创造虚拟的循环,进而导致BM演变,因此,BM创造竞争优势的机理与竞争战略创造竞争优势源泉是不同的;Shafer等(2005)也把BM看作是企业实现了的战略,而Richardson(2008)将BM看作是诠释企业经营活动如何互动,并进而付诸实施。 更深入地,Sorescu等(2011)认为,战略是一个重要的、整合的、外部导向的、关于企业如何实现其目标的理念,而BM则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的精华或者是企业实现战略的反映。该文献认为,BM与战略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但是,在许多重要的方面是不同的。第一,战略构建某种目标,而BM则具体描述推动组织实现该目标的机制。也就是说,战略描述企业如何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竞争以实现竞争优势,它聚集于企业如何在产品市场中的定位,而BM专注于如何以某种方式创造和分配价值实现不同竞争优势的组织逻辑,比如细化结构、活动和流程,连接内部的职能领域(如营销、销售、财务等)与外部构成(如供应商、伙伴等)成为互相依赖的系统,以实现企业的战略(Teece,2010)。因此,BM在把内部互相依赖的组织系统置于伙伴、供应商、顾客等构成的外部网络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的BM可以与某一个给定的战略相关联,正如“不同的路径可以到达相同的目的地”;第二,采用新战略通常意味着依赖新的BM,但是,BM的变化可以是在同一现有的战略框架。比如,成本领先制造的竞争战略,可以采用外包,因为比自己生产更有效。这种外包可以变化,但用不着对战略做显著的改变。因此,BM变化的频率比战略变化的频率要高。比如,亚马逊已经多次更新它的BM了,如创造优先会员(即顾客可免费或支付年费获取快递服务等),允许第三方在平台上开店销售,创建云存储等数字产品,但是,亚马逊没有偏离成为终端网店的战略定位(Ritala等,2014);第三,战略和BM在细节方面不同。BM以战略作为指导,并把它编码成更加特定的互相依赖的机制,指导经理人更好地调整他们的行动以实现竞争优势。比如,在战略层面,American Girl公司努力成为儿童洋娃娃的卓越供应商,BM层面,它专注于如何提升交易对顾客和对企业自身的价值性,通过整合顾客共同创造,增加服务和互补产品,比如在店铺销售洋娃娃的附件产品(Zott等,2011)。 与上述观点相反,Bock等(2012)基于107家跨国公司CEO问卷调查,发现BM反过来影响战略,理由在于BMI中伙伴相互依赖性降低了战略柔性,以及BMI的创新程度影响战略柔性格局。 3.外部环境作为权变动因 除了技术创新、竞争战略等权变动因外,Giesen等(2010)发现,影响BM创造价值的权变因素还包括其他外部条件,如政府管制、经济状况、产业转型、技术发展水平等,以及内部因素,如新产品、服务或者收入模式等;Tongur & Engwall(2014)对音乐技术产业的BMI发现,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也是重要的权变因素,因为企业成长不同阶段也是BMI的外部驱动力。 六、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1.研究不足 (1)研究视角上存在的不足。第一,分析单元较多关注企业,较少关注跨界的网络。现有文献较多关注核心企业层面的分析,比如核心活动、核心资源等要素,少量的文献强调价值网络层面的分析,少量文献则把分析的基本单元定位于企业与网络之间。正如Zott等(2011)观察到价值创造的源泉,或者分析价值创造的基本单位,已跨越企业和产业边界;第二,分析对象较多专注于BM构成要素等微观单元,较少强调价值网络等总体结构。现有文献在剖析BM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时,较多地将BM解构成若干要素,以分析每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实现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较少从整体上探讨网络关系创造价值的网络效应。 (2)理论基础上存在不足。第一,解释BM及BMI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存在不一致。一方面,不同文献在某些基础假设和命题上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不同文献应用不同理论从不同视角解释BM创造价值的源泉。比如,Amit & Zott(2001)应用了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资源观、价值链分析等来解释BM创造价值的机理;而Chesbrough(2010)则从技术创新、开放式创新的视角来解释价值创造的机理;Osterwalder(2009)则从营销学上的顾客及其价值主张的视角来论证BM与绩效的关系;Casadesus-Masanell & Zhu(2013)则从博弈论的视角予以阐述。不同理论视角侧重于BM不同构成要素的作用,因而得到多样化的解释。与此同时,现有文献较多沿用传统的理论,比如价值链分析、企业资源观、交易成本等理论,较少借助动态能力观、平台经济学等理论方法。总之,BM实现价值创造的理论整体向前推进,但发展较慢。Teece(2010)、Demil & Lecocq(2010)、Markides(2013)认为,BM还不是某个理论,仅作为描述某个经济活动的某个概念或工具,或者是框架;第二,缺乏整合的理论基础来全面解释BM创造价值的机理。Zott等(2011)推断,原有用于孤立的分析框架已难以全面解释BM的总体价值创造,每一种理论在解释价值创造时都存在局限性,尤其是考虑到高度相互关联的电子商务市场。同时,各个主要理论存在交叉,并不存在单一的普适性的理论来解释BM的作用,因此,整合不同的理论框架来解释BM价值创造源泉是更有效的。 (3)研究内容上存在的不足。第一,BM的构成要素存在不一致,使得探讨其创造价值也存在缺陷。正如前文所述,战略、创新、营销等不同领域的学者提出BM的不同构成要素,迄今为止,在BM构成要素上尚未达成共识,使得分析BM作用时难以形成“共同语言”。Zott等(2011)认为,虽然BM存在五花八门的概念表述,但学者们至少厘清了BM不是什么:首先,BM价值创造机理不是线性的,从供应商到企业再到顾客。BM中的价值创造是更加复杂的,多个伙伴的交易关系和活动是交互的;其次,BM不同于竞争战略,不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中的定位,即活动体系中的差异化或成本领先,也不同于公司战略,即不是描述业务领域;最后,BM不能被降低到只考虑企业内部组织活动(比如管控机制、激励机制),或者活动体系,甚至仅仅关注核心企业,而不考虑跨企业边界;第二,现有文献对价值内涵的解释和度量是较为笼统的模糊的,常常将价值、竞争优势与企业绩效等概念不做区分,交叉使用。虽然少量文献提出BM创造的价值可以细分顾客价值、企业价值、伙伴价值三个方面,但现有文献很少分门别类论证三个方面的价值产生的机理及过程;第三,较多从BM的构成要素层面(结构动因)分析,较少从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属性(属性动因)论证价值创造。现有文献分析表明,BM价值创造的源泉是多样性的,也产生了价值源泉的准确性的质疑,以及特定情境中能否识别特定的价值源泉的问题,现有文献也只考虑了BM的局部或部分属性;第四,现有文献较少关注各动因之间的互动或者相互强化对BM价值创造的作用机理。正如前文所述,Amit & Zott(2012)提出新颖性、锁定性、互补性、效率性;Casadesus-Masanell & Ricart(2011)提出一致性、自我强化性、鲁棒性;Sorescu等(2011)提出顾客效率、顾客效益、顾客参与等来刻画BM属性动因,但这些文献较少强调不同属性之间的互动或强化所产生的总体效应。Bohnsack等(2014)认为,各理论框架在解释各种动因创造价值时不存在优先权,并且各种动因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第五,较少考察不同产业等特境情况下技术或市场层面的权变因素;第六,现有文献较多归纳BMI的作用和意义,较少演绎BMI的实施策略和路径,更少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境提出BMI驱动企业跨界发展或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4)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不足。第一,较多采用描述性概念框架和案例研究,较少采用大样本的计量实证或假设检验研究。Markides(2013)指出,BM创造价值的诸多洞见绝大多数采取了概念性或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少量应用案例研究来验证,缺乏清楚的理论基础,该文献还发现,与BM相关的4500篇论文和36部专著中,仅有9篇研究是大样本的计量实证研究。现有文献中即便是案例研究,大多也是单案例研究。因此,实证研究落后于概念研究,需要更多证据检验BM及其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第二,样本对象和数据来源较多关注创业型企业或者电子商务型商业,较少关注传统行业。 2.未来研究方向 (1)研究视角上的研究机会。移动互联网时代中,企业BMI已超越价值链整合、熊彼特创新或者核心能力等,成为竞争优势的本源;分析BMI中价值创造的基本单元已跨越企业和产业边界,而是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价值网络或者是平台,原有用于单个企业的分析框架已难以解释开放平台上总体价值创造。同时,BM价值创造模式不是从供应商到企业再到顾客的线性过程,而是建立在多个伙伴构建的价值网络中多种交易关系和活动体系的复杂交互过程,并且企业成长的推动力由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转向平台经济,因而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由企业拥有核心资源或能力转向BM。因此,未来研究分析单元的重点应当转向核心企业所构建的价值网络或平台,分析对象应当除关注BM的构成要素所产生的价值外,还要强调要素间的关系及其特征属性,同时注重价值网络或开放平台中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所创造的关系价值和网络效应。 (2)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机会。未来研究一方面应当整合战略管理领域、创新管理领域和营销管理的相关理论来全面解释,比如企业资源观、熊彼特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分析BMI中价值创造机理;另一方面,有必要探索和引入新的理论,比如平台经济学、动态能力观、关系观、社会网络理论等理论,以更深入地剖析BM创造价值的主导逻辑。 (3)研究内容的研究机会。第一,未来研究应当进一步厘清BM的构成要素,逐步构建主流的通用框架结构,同时,还应当深入分析BM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分析其创造价值提供基础;第二,未来研究应当厘清价值内涵,探讨价值与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相互关系,分门别类地分析顾客价值、企业价值和伙伴价值的创造机理,兼顾价值传递和分配方面的研究;第三,未来研究应当探索BM更多层面的价值动因,更加深入地分析各价值动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机理。一方面,探索BM构成要素维度创造价值的“结构动因”,从企业资源观和动态能力理论视角,深入剖析客户价值主张及资源能力等要素维度的结构动因创造价值的作用机理;从关系观和交易成本理论视角,深入剖析交易活动关系及交易效率等交易维度的结构动因创造价值的作用机理;从价值网络和平台经济学等理论视角,深入剖析网络结构及其治理等网络关系维度的结构动因创造价值的作用机理;另一方面,重点拓展BM新颖性、匹配性、效率性和互补性等特征属性创造价值的“属性动因”,并且统一各种文献属性动因的内涵和提法。比如,将新颖性、独特性、差异性的术语相统一,再如,将适应性、持续性、动态一致性、锁定性、路径依赖性等提法相统一。未来研究还必须关注结构动因和属性动因之间的互动和强化效应,构建结构和属性动因与其所创造价值的因果关系;第四,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BM与内外部权变因素共同作用对价值创造或竞争优势的影响。检验不同技术和市场环境下BMI与竞争优势和绩效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产业类型、竞争态势、政府管制等权变因素如何影响BM设计的产生和演化?BM随着时间变化如何演化?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是如何互动的?第五,未来研究应当注重应用研究,探讨上述理论分析及相关结论的管理含义,提出设计和重塑BM实现价值创造的路径,设计企业基于BMI的竞争战略和组织策略,探索传统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塑BM驱动跨界发展或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 (4)应用多样化实证研究方法。未来研究应用田园调查、多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大样本的实证数据,对价值动因与价值创造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对象上,既要关注创业企业,更要注重成熟企业或现有企业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情境下研究不同类型企业的BMI及其价值创造。 ①界定商业模式的术语是五花八门,指某种陈述(Stewart & Zhao,2000)、描述(Weill & Vitale,2001)、展示(Morris,2005;Shafer,2005)、架构(Osterwalder & Pigneur,2002)、概念性工具或模型(Osterwalder,2005)、结构性模板(Amit & Zott,2001)、方法(Afuah & Tucci,2001)、框架(Afuah,2004)、模式(Brousseau & Penard,2006)、集合(Seelos & Mair,2007)、逻辑(Teece,2010)。 ②行业模式指重塑现有行业格局,进入新的行业或者创造一个全新行业;收入模式指通过改变价值主张(产品/服务/价值组合)和定价模式而创造收益;企业模式指创新发生在新的或现有价值链,重新界定企业边界范围。 ③PARC指施乐公司在Palo Alto的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 ④商业模式的新颖性除了影响价值创造外,还会影响到核心企业的价值分配。影响核心企业价值分配能力的因素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转换成本、核心企业控制信息的能力、其他利益相关者采取一致行动应对核心企业的能力、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替代成本等四个因素。比如,转换成本越高,核心企业的议价能力越强,就越能够分配更多的租金;新颖性程度越高,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转换成本也越高,核心企业分配到价值的份额越大。 ⑤与上述商业模式的新颖性一样,效率性也会影响到核心企业价值分配的能力。效率型商业模式目标在于减少交易成本。比如,通过简化交易,减少交易复杂性,或者利益相关者更深入的联系而不必进行交易特定的投资。这些特征可能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转换成本,从而锁定这些参与者,不会弱化核心企业的议价能力。 ⑥模仿性指竞争对手是否很容易地模仿商业模式;敲竹杠指顾客、供应商或者其他参与者是否很容易改变议价能力而要求分配更多的价值;放松性指组织是否自满;替代性指新产品能否减少在位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的价值。 ⑦值得一提的是,Chesbrough(2006)提出开放型商业模式,它是一种关注外部,有选择地将外部创新整合到公司商业活动中的商业模式。整合外部创新能够降低商业的服务成本,加快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和其他公司一起分担新产品和新方法的风险等。同时,供应商和客户扮演更重要的作用,使得创新成为某种跨职能的活动,并且知识产权作为某种权利资产,有助于进入相关或相似的市场而创造价值。进一步地,Osterwalder(2011)认为,开放型商业模式可以是“由外到内”,即将外部创意引入到公司内部,也可以是“由内到外”,即将内部闲置的创意和资产提供给外部伙伴,两者通过与外部伙伴系统性合作,来创造与捕捉价值。标签:商业模式创新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顾客价值论文; 价值主张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模式匹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