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国式的成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已见过、学习过美国式的、日本式的、乃至韩国式的经济成功。可是,这些不同风格的“模式”目前都面临困境。如果要说其共同点,就是都面临“大企业”的难题。他们都曾优先发展在大产业里成长的大企业:钢铁、汽车、石化、计算机,电子、通信、金融等等又大又响亮的产业。
现在,爱玩弄财务工具和金融创新的美国大企业因让人“看不懂”而纷纷被投资者抛弃;日本的传统大企业已有近10年时间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中找不到北;韩国的大企业——或许从来就不是真正的大企业——早已被金融风暴证明是政商合一体制下变种的国家形象工程。虽然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但德国企业确实没有多少耀眼的光环。不过,德国拥有的,是一大批所谓的“隐形冠军”——在不那么起眼的“狭窄市场”上的冠军。
全球可可豆烤箱市场的70%属于德国Barth公司,全球卷筒纸处理技术市场的80%属于德国Erhardt & Leimer公司,全球瓶用标签张贴机市场的70%属于德国Krones公司,全球全自动铸模机市场的50%属于德国Weinig公司,全球印钞机市场的90%属于德国Konig & Bauer公司,全球空调柴油发动机市场的80%属于德国DMI公司,全球病床专用脚轮市场的50%属于德国Tente Rollen公司,全球热带鱼鱼食市场的80%属于德国Tetra公司,全球模型火车市场的55%属于德国Marklin公司,全球大型伞具市场的50%属于德国Becher公司……
这样的德国公司名单可以排出一长串。他们并非我们通常所称的地域性的“活跃小企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冠军”。他们单个的块头并不大,营业额一般不超过10亿美元,但从整体看,正是他们凝聚在一起构成了德国经济的强大竞争力。
与名声显赫的“500强”企业相比,这些德国式的隐形冠军有些什么特点?
1、更稳定,生存能力更强,长期表现更好。从50年代到90年代,“500强”企业中有近400家从排名榜上消失。而隐形冠军们的平均“年龄”为67岁,首席执行官的任期平均为24年。企业大部分时间都居于市场领先地位,且一般依靠提供独特产品和服务来取胜,而非低廉的价格。所以隐形冠军们的收益率通常很好。
2、全球化程度更高。由于基本上依靠单一产品,隐形冠军们早就不得不跨国横向扩展。竞争对手基本上被他们打得奄奄一息,他们在许多领域都占据着超过50%的全球市场。这是让绝大多数“500强”们都望尘莫及的份额。
3、更有效率。隐形冠军基本上不是最新式管理模式的产生者,他们只追求最实用的管理手段。相信持续进步的力量,不相信“奇迹般”的成功;避免多元化扩张,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不设立庞大的营销部门,看重与客户直接、密切的联系;管理人员不仅是领导,还是具体事务的实干家;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
4、让国家经济更健康。因为他们更稳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他们相对较少受经济模式转型的影响,堪称国家经济的稳定器。
在入世后的浮躁氛围中,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样扎实、持久的德国式成功,而非企业明星们让人不踏实的市场奇迹。
事实上,在浙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带,一批这样不赶潮流的“单打冠军”正在崛起。他们的市场份额已经要以全球为基数来计算,其市场全球化在这个词流行之前就已完成。对他们中的大多数我们还叫不出名字,而往往只有一个专业产业区的概念——如温州260多家打火机企业的市场份额已占全球市场的70%。这些产业区是孕育隐形冠军的最佳摇篮。虽然,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还处于简单的、易复制的、竞争过度的阶段,离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还有相对的距离。但是,这种成长的方式所给人的信心并不亚于那些面向“500强”或其它形形色色的显赫排名榜的急行军。
德国式成功的惟一“缺陷”是:它需要时间。但是,有哪种让人感到踏实的成功不需要时间呢?
标签:隐形冠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