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工农一体化产生的诱因及规模界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诱因论文,工农论文,规模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全面推开,农产品的生产者成为真正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这不仅使农产品开始了多渠道流通、多家经营,而且也把农民推向了市场。这虽然给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和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由于农产品流通秩序混乱,产销脱节、城乡分割的矛盾却日益突出。农民进入市场的代价(即市场交易成本)太高,几乎将全部单个农民的剩余利益消耗掉,〔1 〕出现“市场失灵”,这诱发了农业经济组织及协调方式的变迁和创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一
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条件是存在许多买者与卖者;没有外部效应;市场参与者拥有关于价格与质量的全部信息;以及零交易成本。但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这样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参与者也不可能获取全部的价格与质量信息,更不可能实现交易成本为零。只要进入了市场,就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科斯认为:“应该明白无误地将交易费用引入经济领域,以便研究实实在在的世界。”
交易成本或称交易费用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所付出的非生产性成本,如取得信息的费用,谈判及讨价还价的费用等等。该理论是由威廉姆森(O·E·Williamson)的贡献发展起来的,是内部组织经济学中关于市场与组织选择的基础理论。它以交易成本的大小为基础对交易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是将交易委托给市场还是引入组织内部。科斯在其著名的《社会成本的耗费》一文中指出:“任何企业形式、经济体制及制度的选择和安排都要付出一定的交易费用。”当农民在市场交涉,企图实现其产品价值时,就需要承担这种由市场交涉而引起的费用,一般按交涉顺序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信息成本。这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引致的。农民若想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人力、财力去获取市场行情、动态,了解同类商品的质量、价格、品质、数量以及寻找交易对象等等,这是农民交易谈判前的准备费用。
第二类是评估成本。它产生于市场信息的不真实显示及信息搜集的不完整性。当农民获取一定量的有关市场信息后,必然对其进行真伪辨别和可信度评价,以剔除虚伪信息,防止上当受骗。
第三类是交涉成本。它是指交易双方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信息,以各自的满意程度为目标进行讨价还价所发生的费用。这主要是由谈判地位、技巧和信息不对称(即交易双方所占有信息的多寡、真伪及深浅不一)等所造成的。
上述市场交易成本是目前我国农民,尤其是单个农民进入市场所无法回避的(若是以签订合同成交,则还应包括合同签订成本及事后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而且由于长期以来农民素质较差、组织化程度低及封闭经营对市场不熟悉,很难搜寻充足准确的信息(当前我国市场发育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且辨识评估能力有限,辨别结果具有较高的“风险概率”,难以取得公平的谈判地位,因此市场交易成本必然很高,这即是当前农民进入市场的障碍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农业市场化、农民进入市场与市场交易成本过高之间矛盾激化下,农民就会尽量减少利用市场进行直接交易,而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如贸工农一体化作为节约交易成本的一种选择。新制度经济学给出的解释是:“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就会被创新。”〔2〕
二
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贸工农一体化的协调方式是如何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而使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从而替代了市场交易的?从表面上看,贸工农一体化是在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基础上形成的贸、工、农三种经营的有机结合,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可以利用贸易部门搜寻、评估信息的优势以降低搜寻、评估成本;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的主体进行谈判,壮大实力,提高谈判地位。当市场交易成本大于组建运行贸工农一体化组织所付出的交易成本〔3〕时, 各当事方就会趋向于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市场交易成本越高,贸工农一体化的比较优势就越明显。为了进一步说明,下面采用福利经济学方法分析农民直接进入市场与利用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形式联结市场这两种途径的生产者(即农民)剩余情况。
1.农民直接进入市场。即农民直接在市场上与购买者交涉以实现产品的价值,这必然要受到高昂的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涉成本的约束,虽然农民可自由选择市场和销售产品,但单个农民往往不可能为一两笔交易而花费如此高的非生产性成本。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农民往往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购买者则往往利用自己的信息偏在优势,抓住农民担心卖不掉会更不经济的心理,压级压价购买成交,甚至为了实现自己利润最大化而采用欺骗手法, 我们不妨称这种竞争为买方优势竞争〔4〕(具有寡头买方垄断的价格决定性质),如图1所示:
(图1)
2.农民利用贸工农一体化组织间接进入市场。即农民不直接与市场购买者接触交涉,而是借助一体化组织进入市场,实现产品的商品化。由于贸工农一体化组织一般是由农民、加工企业、贸易企业以经济合同联结而成,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组织化程度高,且贸易企业多具有一定的市场经验,交涉能力和谈判地位比农民强得多。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贸易企业与购买者所掌握的信息及实力不同,也同样会导致交涉能力的强弱不同,生产者剩余变化也不同,如图2所示:
(图2)
SS为贸易企业提供农产品加工品的供应曲线派生出来的农产品供给曲线,也即为生产者边际成本曲线MC[,1];DD为购买者需求曲线,也即为购买者边际收益曲线MR[,2];MR[,2]为SS派生出来的购买者的边际成本曲线;MR[,1]为DD曲线派生出来的农民生产者的边际收益曲线(实际上是由DD派生出来的贸易企业边际收益曲线派生的);E[,0]为完全竞争时均衡点。
Ⅰ、当贸易企业与购买者的交涉能力均等,则SS与DD相交于E[,0],均衡价格为P[,0],成交量为Q[,0],农民的生产者剩余不变。
Ⅲ、当贸易企业实力较弱,处于谈判劣势地位时,则分析同1, 但此时生产者剩余的损失远远小于1 中的损失量(因为贸易企业交涉能力强于农民,成交价格会高于农民自己交涉的成交价格)。
同时,在一体化内部,只有贸易企业利用了市场交涉,从而节约了包括农民销售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和销售加工品及贸易企业收购加工品等环节的市场交易成本〔6〕。因此, 在Ⅰ中生产者剩余不变的情况下,也会由于节约了整体交易成本而使农民获益;即使在Ⅲ情况下损失部分也会因三者共同分担而减少由农民单个承担的负担,况且这部分损失仍小于1中的损失量。所以, 农民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形式替代市场交易,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三
以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形式替代外部市场交易,的确节约了利用市场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但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建立与运行必然要付出代价的,如组织内部的协调工作,工人监督管理、任务分配、机器有效配置等,都要支付成本,另外这种与农民合作的交易成本,还要与当地合作习惯、农民意识觉悟有关,这便制约了贸工农一体化组织规模的扩大。
不妨设MTC为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包括贸、工、 农三者分别独立进入市场的总成本),ITC为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内部为组建、 运行其组织而付出的总交易成本。当ITC<MTC时,趋向于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当ITC>MTC时,趋向于贸工农各主体单独进入市场交易。因此,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形式的规模界定便落在一体化组织内部边际交易成本等于外部市场边际交易成本那一点上,即M[,ITC]=M[,MTC]。在美国,由于其市场发育较好,信息畅道,市场法规较完善,市场交易成本较为低廉,而要建立和运行一个组织却要付出相对昂贵的内部交易成本。因此,美国农产品经由一体化经营的反而不多,1960年为3.9%,1970年为4.8%,1980 年为7.4%。
所以,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的形成与解体本质上取决于市场发育状况及一体化内部的组织管理效率。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时期,市场发育状况是一定的,即市场交易成本对某一特定组织来说是不变的,则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效率便成为关键,效率高,内部交易成本低,反之则高;组织管理效率不仅取决于管理者才能及成员的合作意识,而且取决于组织内各部分的规模,即资源配置规模能否充分发挥其效应,这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当一些既定的生产工序所需的生产规模大大超过该产业内小厂商所能达到的规模时,这一工序便倾向于脱离该产业,从而产业内所有的小厂商就需从外部专业化厂商那里获得这一专门为它们服务的特定工序,结果这一产业就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的产业,每个产业*3荚诟髯*
的最优规模上经营。”〔7 〕因为此时这一特定的工序未能达到其最优规模,开工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潜能,一体化组织内部组织管理效率较低,交易成本相对增加,趋于解体,如图3所示:
(图3)
AMC[,1]、AMC[,2]、AMC[,3]分别表示贸工农一体化组织中三个环节的平均资源配置成本曲线,资源配置成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 其中交易成本=ITC-MTC +MTC[,0](MTC[,0]为不论利用贸工农一体化组织还是分别独立进入市场都无法回避的市场交易成本),AMC[,0]为综合的平均总成本曲线。为了能在一张图上显示三个经营环节,假定各环节的产出与最终产品的产出是具有一定比例的,不妨设农业生产环节为收益递减(对应AMC[,2]成本曲线),加工环节为收益递增(对应AMC[,1]成本曲线),贸易环节为先递增后递减(对应AMC[,3]成本曲线),现在观察各种产出率和各种可能性:
如果产出率在q[,1],则平均总资源配置成本在c[,1],假设存在许多类似的一体化组织,则加工环节由于其收益递增就会被某一规模比其大得多的专业化加工厂商所承接,并按某种价格如p[,2]卖给类似一体化组织中的贸易部门,而平均总资源配置成本曲线也会相应移向虚线AMC'[,0],最终与AMC[,0]相交,在产出率q[,1]下的总成本便由c[,1]降为c[,2]。由此可见,此时纵向解体会导致平均总资源成本的降低,因此,贸工农一体化组织最终也就会走向解体而不存在了。
注释:
〔1〕鲁振宇:“贸工农一体化: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方式”, 《农业经济科学》,1995年第4期第185页。
〔2〕L.E.戴维斯,D·C ·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3〕交易成本可以分为利用市场而支付的市场交易成本和利用组织替代市场(即建立、运行企业组织)而支付的组织内部交易成本两部分。
〔4〕这种竞争不完全等同于买方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竞争。
〔5〕这里未考虑购买者实行完全价格歧视的情况。
〔6〕由于农民是将农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让渡给加工企业, 加工企业又同样让渡给贸易企业,都未利用外部市场,因而节约了该环节的市场交易成本。
〔7〕Edward A ·Robinson:The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Industry,Chicago Press of Chicago University,1958,Page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