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媒体是否需要“集体体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经类论文,集体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市场开始变得空前活跃,中国经济也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在剧烈的市场变革下,中国企业需求大量的市场经济下的管理经营人才,同时也迫切需要期刊界不断地提供财经方面的知识来满足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需要。因此,大量的财经类期刊应运而生,成为媒体市场中引人注目的热点。
新兴财经类媒体的不断涌现,使得财经期刊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读者的竞争和品牌的竞争是抢占市场高地的核心。但是,从市场上的主流财经类媒体来看,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读者定位的高端化以及趋同化。我们看几份主要媒体对他们目标读者的描述:
《经济观察报》将自己所追求的读者概括为“四有新人”:有财富、有权力、有理想、有未来。具体描述则是:他们在25岁至40岁之间,85%左右为男性,受过大专以上的文化考试,居住在中心城市;他们的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有车有房;他们对新生事物敏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有国际化的视角和对外域文化的包容能力;他们渴望交流,注重健康,生活态度积极,富有合作精神,乐于并有能力承担责任,追求压力下的优雅生活;他们的精神物质是关心社会、合法合理积累财富、遵循等价交换的行为准则。
《中国经营报》锁定“中国商务人群”,即“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里,受过高等教育,在经济组织中担任中层以上管理职务的30岁至50岁的男性公民。他在公司中对一个部门的运作全权负责,有一定人员、资金的决策和管理权;他关注竞争对手、行业的发展变化,关心工商资讯和国家经济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定位是“中产阶级”的代言人。读者定位主要集中在机构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决策者当中,这些人是经济社会里最为活跃的因素,或希望通过经济行为来改善自己的境况。
《第一财经日报》把自己的读者分为核心读者和辅助读者。核心读者包括商业经理阶层、金融投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和经济工作管理者,从消费力、决策力、购买力来讲也是非常有影响的中高端人群。辅助读者包括对个人金融资产管理非常有兴趣的一般专业人士、MBA、EMBA,还包括一部分大学生。
《每日经济新闻》以服务企业人为主。它的目标读者群年龄为20岁到45岁,以男性为主,中等以上收入,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企业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还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人生理念等提出建议。
由此可见,虽然各报纸目标读者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但其实正如《中国经营报》总编辑李佩钰所言:“这几家财经类媒体,大家都共同定位于一个市场,读者没有明显区分,都是企业的中层以上管理者。”
财经媒体市场定位的确定,一方面是由财经类媒体的专业性确定的。经济信息的庞杂和艰深限制了它的读者群体,文化程度和社会阶层较高的读者对经济信息的关注度会更高;另一方面也是广告经营的需要。高端的读者定位为财经类媒体赢得广告商的青睐,媒体宣称他们的读者都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经济经营活动、年轻、收入较高的阶层,这些读者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广告商在财经期刊上登广告有较高的效率。媒体定位的要点在于能够在媒介读者中区分出自己的目标读者,并根据目标读者的需要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好和更有特色的差异性优势。
而同一的高端读者定位,只是让财经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无序。
是不是财经类媒体就一定是做给这一小部分人看的呢?我们不妨看看美国财经大报《华尔街日报》的读者定位。1903年,《华尔街日报》称自己是“投资者的报纸”,后来又加上“公司和商人”。这与当下中国财经报纸定位相差无几。而如今的《华尔街日报》的读者群“连中学生、教师都算在内”。从1991年起,《华尔街日报》设立“教室版”。同时,该报还开创“报纸的教育工程”(简称NIE工程),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阅读报纸习惯。这一做法既扩大了未来潜在读者的队伍,又扩大了报纸现实的发行量,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在电子媒介强烈冲击下的今天,NIE工程影响深远,让这些年轻人从学校起就是《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以该报强大的文化科技教育内容影响下一代,同时为自己培养未来读者。
我国财经类媒体高端读者定位的现状,不光存在媒体自身认识局限的问题,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是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如今,中国经济正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走向成熟。在这个阶段,可以预见的规则变化会加快,更多人的利益会受到牵动,更多的人必须关注资本市场的变化,关注规则变化对它的影响。可以想象,更多的入会参与到各类投资中来,他们也需要从更多方面关注财经,需要知道别人会怎么做,从而决定自己怎么做。因此,内容的专业化以及大众的普及化之间该如何平衡,是财经类媒体需要考量的问题。
媒体的本质是满足读者需求的信息产品。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媒体的定位也不能一成不变。财经类媒体的目光不能再仅仅只盯住小众的高端读者群,在未来他们的职责更多的是教化、引导以及服务更广大的经济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