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结构分析与经济预测

河南省产业结构分析与经济预测

于亦文[1]2000年在《河南省产业结构分析与经济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控是许多学者和政府决策者所关心的问题。如何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控优化,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的内容可以分为结构研究和总量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产业经济学和投入产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讨论了产业结构确定的方法。第二部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河南省2000至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做了预测。 本文首先结合一定的指标对河南省近十年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总体性考察,并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建立了总产出增加量的分解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并利用河南省1992和1997年的投入产出资料对32个部门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河南省主导产业。最后,在讨论了人工神经网络原理的基础上,构造了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模型,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若干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对1987~1997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的纵向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问题值得重视:1.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直接影响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2.第三产业在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的同时,总产出比重却无太大变化,甚至有所下降。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有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3.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协调程度正在逐渐好转, 而第三产业的协调性自1992年以后有所下降。4.从全国来看,河南省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较 好。 二.通过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的横向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河 南省目前的产业结构高度、产业结构效益与沿海发达省份尚有一定的 差距,而且由于河南省所处的中部地区目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盲点” 和倾斜政策遗忘的“角落”,因此要想在短仙内缩短差距困难很人。 难以适应ZI世纪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 级。未来河南省的主导产业应当 三.通过对1992年和1997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研究,确定了 未来可以作为河南省主导产业的候选产业部门为:农业、金属矿采选 业、食品制造与加丁业、化学工业、机械-门k、纺织业、电力及蒸汽 热水生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电子通讯设 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货运邮电业。 四.2000年到 20 0年间,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有可能出现一个“次高 增长”阶段。2000至20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89%,其中2002-2006 年的年增长率将超过8%,200720!0年的增长率会有所下降。这一时 期里,出现 10%以上的高增长率的可能性不大。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将产业结构的预测和经济总量的预测结合了 起来,涵盖了经济预测工作中质与量的方面。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究, 能够对区域经济形势的发展有一个更为清楚的把握。 二.建立了区域经济总产出增长的分解棚Q,将引起总产出增长的因 素划分为需求变动因素、价格变动因素、结构变动因素和技术进步因 5“ 素。利用河南省 1992和 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做了实证分析。 三.利用BP网络算法,构造了一个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河南省 经济增长的预测研究。

汪滔[2]2016年在《基于时间序列法与情景规划法的经济增长趋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情景规划”运用到经济预测领域可带来多维性结果,本文根据深圳1978-2015年的国民经济核算历史数据,分析经济增长的现实基础,运用Box-Jenkins法进行回归建模和适应性检验,结合情景规划法对深圳市2016-2020年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对非平稳序列时间序列作建模分析时,利用B-J法所建立ARIMA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主要结论如下:在基准亦即常态情景下,“十三五”时期深圳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在7.5%?9.7%之间,至2020年GDP可达25375-29788亿元,期间增速呈减缓趋势;在悲观亦即风险情景下,“十三五”时期深圳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在5.2%?7.5%之间,至2020年GDP可达22330-25375亿元,期间增速呈强减缓趋势;在乐观亦即最佳情境下,“十三五”时期深圳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在9.7%?11.8%之间,至2020年GDP可达29788-33362亿元,期间增速呈现弱减缓趋势。

刘保民[3]2008年在《河南省科技人才开发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强国、人才强省战略的推进,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又使得河南省科技人才开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指导河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河南省的科技人才工作提供依据,成为重要课题。国内在关于科技人才开发研究中研究方面多侧重于宏观政策和理念的介绍,本文认为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开发的政策与机制,必须建立在正确评价其开发的效率与水平以及深入分析开发内容与过程的基础之上,所以,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于科学评价河南省科技人才开发的效率与水平,并深入分析科技人才的开发过程,为河南省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参考。主要研究成果有:1、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科技研发支出、课题经费支出、机构经费内部支出四个方面构建了评价科技人才投入的指标体系;从专利情况、学术论文和专业论著三个方面评价科技人才的产出,并利用DEA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科技人才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对所选指标进行分析,证明利用所选择指标进行科技人才投入产出分析是合理的,并通过模型对河南省的评价结果证明了所建立模型的科学性。2、构建了区域科技人才开发水平评价模型。从政府工作情况、科技人才开发的现状来描述科技人才开发的评价指标。政府工作情况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对科技人才的激励三个方面;科技人才现状包括现有科技机构情况、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情况、人才储备、科技人才市场化、人才资源丰度、人才资源结构几个方面;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所建模型对河南省科技人才开发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一般,符合河南省的实际。3、分析了科技人才开发中的博弈过程,指出无论是在科技人才的引进过程还是在科技人才的激励过程中都要致力于消除或降低科技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指出在科技人才的引进过程中解决逆向选择的根本途径在于完善人才识别机制,为各类科技人才制定较为详细的层次划分标准,而不是唯学历、职称为标准;在科技人才的激励过程中在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全面地对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对河南省科技人才的开发机制进行了建设。

张淑红[4]2013年在《“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经济发展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理预测“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经济发展趋势和状况,为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定量依据,对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半参数回归模型既含有参数分量又含有非参数分量,它不但保留了参数模型易于解释的优点,而且还具有建模的灵活性。本文基于半参数回归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数、人均GDP指数及第一、二、三产业指数(1952年为100)的半参数自回归模型,并且对相关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详细给出了河南省GDP指数的线性自回归建模过程,以线性自回归模型的显著变量为半参数模型的线性主部变量、非显著变量为非参数函数变量,采用多项式样条估计方法建立了GDP指数的半参数趋势自回归模型。该模型对1985-2010年GDP指数拟合的均方标准误差(RMSE)为61.45,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为1.14%,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时期,河南省GDP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9.26%,仍然呈现着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2.类似于GDP指数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人均GDP指数的半参数自回归模型,其中滞后一、三、四、六阶变量为线性主部变量,滞后五阶变量为非参数函数变量。该模型对1985-2010年人均GDP指数拟合的RMSE为40.28,MAPE为1.30%。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时期人均GDP指数仍将稳步增长,年均增速为9.35%,到2015年,人均GDP指数将超过6500。3.采用GDP指数的建模方法,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产业指数的半参数自回归模型。该模型对1984-2010年第一产业拟合的RMSE为19.45,MAPE为2.94%,且2011-2015年第一产业指数值分别为1111.1,1174.0,1221.5,1285.8,1347.4,其中对2011年的预测误差仅为0.32%,整个“十二五”时期第一产业指数的年均增速为4.61%。4.基于多项式样条估计理论,对河南省第二产业指数建立了具有外生变量的半参数自回归模型,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显著性滞后变量作为线性部分,第一产业作为非参数部分。该模型对1980-2010年第二产业指数拟合的RMSE为439.69,MAPE为3.5%。预测结果显示:“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第二产业指数由2011年的71683.4迅速增加到2015年的111376.9,年均增速为11.92%。5.通过构建河南省第三产业指数的线性自回归模型,将非显著一阶滞后变量作为非参数函数变量,基于多项式样条方法建立了第三产业指数的半参数自回归模型。通过计算,所建立的半参数模型对1981-2010年第三产业指数拟合的RMSE为203.36,MAPE为2.49%,且“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指数的年均增速为10.93%,除了2012年的环比增速为9.15%,其它年份环比增速都将超过10%。总之,“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经济仍将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人均GDP指数及三大产业指数也将稳步提高,其中第二产业在河南产业结构中仍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将得到较快的发展。

杨会玉[5]2009年在《基于中原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型及其机理分析》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各国学者、专家所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它指导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兴衰,也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然而,要使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就要有适宜于经济运行及发展的经济模型并给出定量、定性的分析,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为经济发展的宏观控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根据中原地区的经济现状采集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对河南省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时间序列模型,并通过建立的时间序列模型,对河南省未来八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做出预测。然后,利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对中原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作出了评价,并把中原地区的经济状况与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了描述中原地区和全国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回归分析的办法,对影响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进行分析,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增长给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国内外对有关方面的研究现状,第二章给出本文将会用到的一些相关知识,第三章用时间序列的方法对中原地区的GDP建立了时间序列模型并作出预测,第四章用统计方法对中原地区的经济做进一步的分析,第五章针对前面的研究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并对中原地区的经济增长提出一些建议。

马剑平[6]2003年在《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消费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河南省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的需要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而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不同阶层和不同消费者之间的消费偏好也表现出愈来愈大的差异性。这种消费领域的变化使我们发现仅有消费品总量的增长是不够的,必须从结构上加以优化,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消费需求。而现实中我省生产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和消费结构之间的脱节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这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还直接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我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分析,总结出我省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而提出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各项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居民未来消费结构的变化做出预测。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部分: (1)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将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分为1952-1978年、1979-2001年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并分别应用统计数据对吃、穿、用、住等项目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我省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规律。 (2)第二部分,我们详细分析了影响我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并重点分析了居民收入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动这两个最重要因素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3)第三部分,我们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对我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特别是对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和基本生活需求等方面做了仔细研究,并提出了目前我省消费结构存在主要问题。 (4)第四部分,我们首先提出了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指导原则和其在生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标准,并针对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省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各项对策。 (5)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我们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我省近年来消费结构的各项数据进行回归,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根据模型对2005-2010年我省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孟彦菊[7]2009年在《投入产出模型扩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投入产出(IO)理论自1936年华西里·列昂惕夫提出以来,作为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部门分类结构,被普遍用于经济预测、政策模拟、经济控制和事件影响等方面,是部门间经济关系分析的有力工具。本论文以全国投入产出表和地区非补充输入型投入产出表为对象进行模型扩展方面的创新研究,这一研究对投入产出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计量经济投入产出(EC+IO)联合模型为主线展开研究工作。论文在综述相关文献与理论的基础上,从建立全国联合模型开始,经过地区投入产出表表式转化,将其推广到地区联合模型,进而再扩展到用于地区间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投入产出空间结构分解(Spatial IO SDA)联合模型。论文遵循从联合模型建模到运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引言部分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说明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综述投入产出法自产生以来的主要相关文献,理清投入产出法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脉络,探索该理论发展的前沿领域,从而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第三部分建立全国EC+IO联合模型。联合模型保留了投入产出模型部门分解的性质,加入了计量经济(EC)模型的随机项,吸收了投入产出模型与计量经济模型的优点。联合模型能既体现细致的部门分类结构又包含随机性,从而提高了理论模型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这既是理论上的发展,也是实际问题的要求。同时,全国EC+IO联合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把《中国统计年鉴》与投入产出的数据连接起来,研制出投入产出未编表年份的数据序列,增强了投入产出数据的完整性,扩展了数据应用领域。第四部分为全国EC+IO联合模型实证分析。本部分在第三部分建立的EC+IO联合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全国1987-2007年各项最终需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评价联合模型的分析能力。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首先分别建立了基于时序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居民消费计量模型;其次分别建立了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出口总额的时序模型;最后将上述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代入投入产出模型,运用全国EC+IO联合模型分析我国近十多年来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第五部分是地区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新探。我国各省市目前编制的地区表属于补充输入型表式,对外地流入产品与本地生产产品不作任何区分。由于地区间经济交流日益增多,将这种投入产出表用于地区经济分析时将产生偏差。本部分分析了地区投入产出表的传统编制方法,对其编制特点与局限性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制非补充输入型地区投入产出表的新方法:一是采用比率分解法将现有补充型地区表转化为非补充型地区表的非调查法;二是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非补充输入型地区表的直接调查法。第六部分为地区EC+IO联合模型研究。本部分是对全国EC+IO联合模型的扩展,是对编制非补充输入型地区表新方法的具体应用。根据IO表行平衡关系和列平衡关系,分别建立行关系地区EC+IO联合模型和列关系地区EC+IO联合模型,并且运用河南省1992-2007年17×17投入产出表和河南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行关系地区联合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河南省最近十多年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关联度的变化情况;运用河南省1990 - 2007年17×17投入产出表和河南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列关系地区EC+IO联合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河南省各生产部门对本地产品和外地购入产品的生产依赖程度。第七部分为投入产出空间结构分解分析模型研究。本部分在非补充输入型地区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把空间概念、结构分解技术和投入产出法相结合,建立Spatial IO SDA联合模型。Spatial IO SDA模型是把不同空间中复杂或零乱的关系分解成清晰的递阶结构形式,从而进行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区域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显现出来,研究这种差异及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一部分最后运用河南省和陕西省2002年17×17部门的非补充输入型投入产出表进行Spatial IO SDA模型的实证分析,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分解成几个基本因素的变动,从而清晰地追溯地区产出增长差异的根源及各基本因素的影响程度。第八部分,总结与展望。这一部分旨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论文主要创新点:1.将计量经济模型与投入产出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全国和地区EC+IO联合模型体系,并运用联合模型研制出未编表年份的投入产出序列表。IO模型是静态的确定性模型,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细致的部门分类结构;EC模型通常是动态的,包含随机扰动项。本论文通过建立EC+IO联合模型,把现实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细致的部门分类结构结合在一起,从而对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扩展。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无疑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一般每五年编制一次,即投入产出表在时间上往往并不是连续的,而且由于部门分类标准不同,投入产出表与每年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不能很好对接,这些局限给连续年份的部门经济比较分析带来了困难。本论文通过建立EC+IO联合模型,不仅估算了未编表年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而且把年鉴数据和投入产出专项调查数据相结合,给出了解决上述困难的具体方法。2.编制非补充输入型地区投入产出表。地区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地区间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制约,这种影响与制约通过地区间产品流入、流出的数量关系表现出来。但目前编制的地区投入产出表属补充输入型表式,对外地流入的产品与本地生产的产品不作任何区分,这与我国区域经济交流日益增加的现状不相适应,因此将其用于地区经济分析时将产生偏差,这极大地制约了地区投入产出表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编制非补充输入型地区投入产出表的新方法:一是将现有补充型地区表转化为非补充型地区表的非调查法,即比率分解法;二是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非补充输入型地区表的直接调查法。3.建立投入产出空间结构分解分析模型(Spatial IO SDA),提出了分析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异产生原因的新思路,并运用我国省级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在我国,IO SDA模型方面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加入空间概念的Spatial IOSDA模型研究还几乎是空白。本文在非补充输入型地区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将空间概念、结构分解技术和投入产出法相结合建立一种新的联合模型――Spatial IO SDA模型,从而把不同空间中复杂或零乱的关系分解成清晰的递阶结构形式,进而开展因素分析。

郭崇慧[8]2002年在《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若干定量模型、算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围绕地区经济预测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若干定量模型、算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其中定量方法主要包括投入产出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和系统优化方法),本文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讨论。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根据信息论中的最小叉熵原理,按照已知信息的多少,建立了几个可用于修订直接消耗系数的熵优化模型,分析了最小叉熵优化模型与NAIVE方法、最大熵优化模型、RAS方法以及改进的RAS方法的关系,并给出了求解优化模型的对偶算法。计算实例的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和给出的算法是有效的、可行的。 2.深入研究了动态投入产出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和均衡增长解问题。利用矩阵特征值理论和广义系统理论,在相对弱的条件下(不需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不可分解),证明了动态投入产出系统不是渐近稳定的。并在相同条件下,证明了封闭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存在具有经济意义的均衡增长解。 3.对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解及其灵敏度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基年的总产出向量和各期的最终净需求向量发生变动时,对计划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总产出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可以方便地计算初始条件和外生变量变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总产出的传递效应,从而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4.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地区经济预测领域,设计了一个“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地区经济预测系统”,并利用HS-FR共轭梯度算法对网络的学习算法进行了改进。该预测系统已用于某地区中长期经济预测,预测结果比较符合实际,已被当地政府计划部门采用,为制定“十五规划”提供了依据。 5.以地区经济预测和规划为实际背景,提出了一个地区经济智能预测系统框架,以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动态投入产出技术和系统优化方法为核心,结合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实际建立了地区经济智能预测模型体系,分析了综合集成技术在构建地区经 济智能预测系统中的应用。 6.给出了一个混合的HSFR共轭梯度算法,在无充分下降条件下,得到了关于 HSFR算法的两个收敛性定理。讨论了一类共轭梯度算法的收敛性,推广了 1992年 Gilbert和 Nocedal的收敛性结果。 7.讨论了进化策略的收敛性。对于有界闭集上的连续函数,利用作者给出的一 种简洁的方法,证明了一类进化策略以概率为1收敛(几乎处处收敛)于优 化问题的全局极小点,为进化算法的收敛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针对 实值连续函数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进化规划算法并给出了收敛性定 理,数值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8.针对某省的公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干线公路网等级结构优化的目 标规划模型,并给出了算法,计算结果已经应用于某省“十五”时期公路网 的实际规划当中。

王晓辉[9]2010年在《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文中指出经济增长同产业结构变动关系密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能够带来结构效应进而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合理和产业的协调发展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即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要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必须研究各产业部门的关联,充分考虑具体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采取强有力的促进产业结构目标实现的对策。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是通过投资倾向、消费倾向、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经济参数的调节与控制来实现的。在这些经济参数中,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经济政策对其影响较小;而投资倾向和投资结构往往对经济政策的反映十分灵敏,具有较大的调节空间。投资倾向和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最大的,尤其是产业投资。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必须要以准确的数量分析为基础。论文以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基本情况的分析为出发点,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了特征分析,根据计算得出的中间需求率与中间产出率将各产业部门分为中间产品型产业、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最终需求型产业和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通过分析比较各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生产诱发系数和需求依存度系数对各产业部门进行了关联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等问题。论文对产业投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产业投资通过投资品需求、形成固定资产、技术进步、产业创新等方面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形成,产业结构通过投资品的供给总量与供给结构制约产业投资,通过社会需求影响产业投资的需求结构。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产业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实际数据——对上述理论分析的关系进行定量的验证。论文针对里昂惕夫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将宏观经济学中的收入决定理论引入到里昂惕夫静态投入产出模型中,建立了把产业结构、产业投资结构、投资倾向与消费倾向联系起来能动态描述产业结构随产业投资结构、投资倾向与消费倾向变化的过程的变结构控制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参数的控制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论文根据所构建的变结构控制投入产出模型,收集了我国17个产业部门与模型有关的各项数据,运用Matlab等软件估计了模型的参数,给出了我国17个产业部门的变结构控制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具体形式,并对模型进行了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运用变结构控制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投资倾向、消费倾向、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并运用模型对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进行了预测。论文结合我国产业振兴政策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在参照钱纳里提出的标准产业结构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期望的产业结构,并从协调发展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加强基础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及加强我国产业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产业素质等方面系统提出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实施降低投资倾向完善产业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消费倾向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等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政策。

鲁欣[10]2007年在《基于需水管理的缺水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曰益尖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用水大量增加,水资源对区域进一步发展的约束越来越紧,并成为缺水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需水管理理念下,通过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来达到既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又节约用水,降低水资源消耗的目的,是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量短缺之间矛盾的方法之一。本文在总结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模拟分析技术,在需水管理思想指导下,构建了区域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线性优化规划模型,将水资源量和市场经济两种约束体现在工业产业结构模型调整中,并将模型应用到实际区域中,为缺水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科学技术平台。本文选择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唐山市作为研究区,进行基于需水管理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通过分析唐山市工业产业结构的用水现状,以唐山市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工业高效用水为目标,放宽用水效率高且为主导行业、基础行业的企业发展规模,缩小非主导、非基础行业且用水效率低的企业发展规模,模型运算优化结果显示在没有进行技术更新且工业增加值不变的前提下,工业用水下降10%。结果表明唐山市今后应以钢铁、机械、化工行业为结构调整重点,以能源工业即电力、煤炭行业为结构调整核心,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借助有利地理位置,通过建立沿海经济隆起带,推进唐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论文共分6章,各章主要内容为:第一章总结了工业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指出本次研究的意义。第二章分析综合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方法,并对理论如何应用于本研究做出论述;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基于需水管理的缺水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模型的构建,包括模型的开发思路和模型的结构,以及模型的特点;第四章介绍研究区唐山市的概况,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工业用水现状等;第五章将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模型应用于唐山市工业结构调整中,根据模型运算结果给出唐山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政策建议;第六章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同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产业结构分析与经济预测[D]. 于亦文. 河南农业大学. 2000

[2]. 基于时间序列法与情景规划法的经济增长趋势预测[D]. 汪滔. 暨南大学. 2016

[3]. 河南省科技人才开发与评价研究[D]. 刘保民. 天津大学. 2008

[4]. “十二五”时期河南省经济发展预测研究[D]. 张淑红. 河南科技大学. 2013

[5]. 基于中原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型及其机理分析[D]. 杨会玉. 河南科技大学. 2009

[6]. 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 马剑平. 郑州大学. 2003

[7]. 投入产出模型扩展研究[D]. 孟彦菊.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8]. 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若干定量模型、算法及应用研究[D]. 郭崇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9]. 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 王晓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10]. 基于需水管理的缺水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研究[D]. 鲁欣.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河南省产业结构分析与经济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