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下理科教师的理想角色_科学论文

论新课程改革下理科教师的理想角色_科学论文

新课改下科学教师理想角色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新课改论文,角色论文,理想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国民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青少年教育这片沃土上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让青少年从小接受创新精神的熏陶和创造方法的学习,使其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科学教师负有重要责任。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科学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基于长期的研究探索,笔者认为,能静下心来研究,积极点燃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的活动探究、与学生结交知心朋友、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是科学教师理想角色应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做学生科学兴趣的点燃者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一种意向和动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使其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科学始于好奇”(阿西莫夫语),“好奇”是“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科学实验活动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学生对实验活动是否感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有“我要做实验”的欲望,有“真想试一试”、“好想过把瘾”的冲动。因此,科学教师应善于点燃学生的科学兴趣。例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老师可以用科学魔术来吸引学生。一开始,教师就用一根因摩擦带电的玻璃棒,让静止的小纸屑跳起舞来。当看到小纸屑在桌面上翩翩起舞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立马被点燃了。

又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小实验,将紫甘蓝水喷洒在白色纸花上,经过二次喷洒后,白纸花瓣先变成红色,之后又变成蓝色。为什么白纸花会变成鲜艳的花朵?学生因好奇而学习兴趣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开始向往奥秘神奇和知识无穷的科学王国。能积极调动学生科学兴趣的教师,不仅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爱,还让科学活动变得有味、有趣、有劲,让科学学习达到爱因斯坦所说的境界:“如果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是先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后产生新的问题,以此反复,不断推进。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解决了某些问题,学习和掌握了某些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提出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继续去思考、讨论、实验和探究。

例如,一次大雨过后,有学生发现学校中央大道上爬着许多蚯蚓。科学老师抓住这一情景教授《动物的生存与环境》一课。先把学生领到中央大道上去观察这些蚯蚓,以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在“为什么蚯蚓都爬出来?”的追问探索中,学生的学习情趣迅猛高涨,通过咨询老师、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最后终于把迷底揭开了:原来蚯蚓喜欢潮湿,又怕积水;喜欢阴影又怕阳光。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还促成徐宇达、张晓亮同学写出论文《雨后的蚯蚓为什么会爬出来?》(发表于《科学大众》),该论文获得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讨论去解决问题,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的研究越深入越能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做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启发学生的科学探索。

三、探究活动的促进者

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刘默耕老先生曾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探求意义的经历”,没有“经历”,“探求意义”的过程就不能说是在搞科学实验。实验活动要多一点探求,多一点合作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科学课中,探究活动比较多,采用分组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古话说“三个臭皮匠,项个诸葛亮”。在探究过程中,分组合作,就可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摩擦力》课上,一个学生提出:“如果汽车与公路间不存在摩擦力,汽车可以更加快速,节省时间。”又有学生提出:“如果不存在摩擦力,城市的交通会变成什么样子?”大家围绕摩擦力提出各种问题,讨论热烈,回答精彩纷呈,在问题探究中也悟出了什么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力,学生有很多关于摩擦力的发明作品也应运而生。这样的质疑问难,潜移默化地营造出一种科学探究与讨论的氛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思维变得更有深度。

再如《桥的研究》一课中,在学生了解了桥的千姿百态——拱形、圆顶形、球形、薄壳形、波纹形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问题:“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哪些地方要抵制压力?”“哪些地方要增强拉力?”等,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由此,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对力学知识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为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老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科学老师可采用小组成员分工负责的方式,按设计员、操作员、观察员到记录员等进行分工,并且在每次实验活动中要进行角色的轮换,让学生体验各项角色,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与快乐,增强合作意识。

四、幽默亲密的知心者

教师的幽默可以增加亲和力,加强师生之间信任感,使学生敢于亲近老师,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杠杆的研究》一课上,笔者首先抛出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然后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名言的看法,大家认为不可能,因为没有这么长的棒。我说我们可以与孙悟空商量,借根金箍棒,可能行吧!这时大家哈哈大笑,有学生也幽默地说:“行!我仿佛感觉到地球正在抖动了。”这样,将科学家与神话联系起来,将中外文化的不同形象巧妙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完成科学的想象。如此幽默的导入,学生兴致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如果教师让科学“幽默”一点,就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索乐趣与创新乐趣;如果让“幽默”更科学一点,那么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会更高一点。

五、发明创造的引领者

在科学教学中,许多知识必须延伸到生活才能找到依据,才能悟出其道理,才能引领学生进行发明创造。

例如,上《细菌》一课时,学生知道细菌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最容易繁殖后,科学老师就可以引发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控制细菌的繁殖,消灭细菌有哪些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科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徐宇达同学因发现用马夹袋拎瓶不安全,就发明了“拎瓶器”;张佳妮发现串门时要换鞋很麻烦,又不卫生,就发明了“卫生方便鞋贴”。朱晓千同学发现,现有的电话机,对前后或对面相坐的人共用一部电话不太方便,就发明了“旋转式电话机”,这一发明在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工程学发明作品一等奖。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讨论研究,这些都是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验探究为中心,以挖掘教材内涵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习惯、探究精神。理想的科学老师要拒绝扮演以下几种角色:拒绝做约束者,实验活动要不受时间、教材、空间(教室内外)的约束,让学生大胆去实验、探究;拒绝做结论者,学生有异议时,教师不强求学生都认同他人看法,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拒绝做灌输者,教师侧重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在合作中设计、探究,寻找答案;拒绝做包办者,在发明创新大赛中,教师不代替学生创造作品参加比赛,而应该着力于教会方法、开发思维、指导实践。

昆山市千灯山中心小学重视科学创新教育,学校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领学生大胆地对科学现象进行猜测、猜想、思考,脚踏实地地指导学生进行严谨的、反复的科学实验活动。在实验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经历失败与成功;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在探究中进行问题的验证,让学生学会反思、分析、总结,认真写好实验记录报告,掌握科学知识并应用生活实际中。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科学创新教育硕果累累:学生已申报国家专利几十项,获多项国际发明展览会奖(3金、6银、7铜),全国发明展览会金银铜奖十多项,学生获得国家专利57项,获省、市级发明奖一百多项;组织的“发明就在我们身边”科技实践活动,获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十佳奖;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创新思维”获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组突出贡献奖。千灯中心小学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科技示范学校、全国创新型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基地、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摇篮学校,苏州市科技特色学校。

标签:;  ;  

论新课程改革下理科教师的理想角色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