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下的我国休闲体育发展举措与实施效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举措论文,主导论文,效果论文,我国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6-0001-05
2011年是体育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法规政策的重要一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做出了“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部署。国家体育总局(以下简称“体育总局”)制定下发了《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各项事业专项规划,大多数省、区、市体育部门和体育总局直属单位也制定了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各级体育部门着力加强政策引导,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责,狠抓《条例》、《计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法规政策的落实。研究破解大型体育场馆运营难题,不断完善体育公共支撑体系,同时积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努力营造推动休闲体育发展的大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全民健身与休闲体育的关系
全民健身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从参与人群,组织形式,目的等方面考量,它近似于群众体育的概念范畴,具有广泛性、灵活性、业余性、公共产品性质等特征。如果从体育参与的目的来探讨全民健身和休闲体育的关系,可以认为休闲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高级形式。在人们满足了增强体质的基本需求之后,才会出现对于心理的,精神的放松和闲适的追求。从参与的目标人群来区别,精神层面的追求要求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物质生活质量。这两者是事物发展的先后阶段,是彼此紧密相互联系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认为两者表述的是同一问题。
1.1 同一主体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不同 全民健身主要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通过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实现强身健体所进行的活动。体育休闲主要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实现身心愉悦的一种业余生活。全民健身和体育休闲都是“人”这一个主体所进行的活动,但是全民健身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追求健康的体魄,而体育休闲更侧重“休闲”,实现精神放松、身心愉悦。
1.2 休闲更追求自主性,个性化与多种形式休闲从古代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成为心灵的驿站。休闲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的时间,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对于人的生命意义来说,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并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这些特点,休闲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是自主和个性化的体现。此外,休闲具有多种形式,收藏字画,篆刻临帖,弈棋鼓琴,栽花养鱼,阅读,旅游,体育健身等,均为休闲生活的方式。
1.3 部分休闲活动与消费相联系 根据2011年发布的《休闲绿皮书》测算,2010年我国居民休闲消费最核心部分约为2.19万亿元,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0%,相当于GDP的5.51%。由此可见,休闲对消费具有显著的拉动和提升作用。休闲消费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休闲餐饮类等,就体育健身类休闲消费而言,根据估算,2009年城乡居民全年休闲体育消费总额约为2 082.5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0年1-12月,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的增速达到20.1%,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根据以往对休闲体育消费的研究,休闲体育服务消费的增速要高于休闲体育用品消费的增速。综合上述情况,加权估值2010年城乡居民全年休闲体育消费总额约为2 543亿元,较上年度增加22.1%。
2 积极推动政府履责,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保障与促进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
2.1 贯彻、落实《条例》和《计划》,为休闲体育提供政策保障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召开贯彻实施《计划》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覆盖到全国省、市、县各级政府。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会议,对贯彻落实《计划》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提出“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的要求。体育总局迅速向全国体育系统转发了《计划》和刘延东同志的重要讲话。并经请示国务院办公厅同意,拟定了《落实〈全民健身计划〉部委职责分工》,已印发27个中央和国务院部门执行,初步形成了中央部委层面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协同机制。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27个省(区、市)公布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其余4个省(区、市)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也已报送当地政府审定批准。在已经公布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各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特色工作目标和措施,如《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除彩票公益金外,全省全年用于健身设施建设经费人均不少于4元,群众体育事业经费人均不少于1.6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m[2]以上。
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是《条例》的明确规定,将全民健身工作内容写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是推进政府强化工作职责的重要手段,切实推进“三纳入”是贯彻落实《条例》的重中之重。2011年体育总局继续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对《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调研,并对福建、内蒙古、安徽和四川4省(区)进行了实地检查调研。调研检查表明,各级政府的“三纳入”工作水平较去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27个省(区、市)完全实现了“三纳入”,3个省实现了部分“纳入”。有12个省(区、市)实现了市和县两级政府的“三纳入”全覆盖,17个省(区、市)已做到“三纳入”覆盖大部分地市和县。有些省在做好“三纳入”的基础上,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民生工程、实事工程和精神文明指标体系等,推动了全民健身工作的制度化、长效化。
2.2 政府投入与彩票公益金并举,为休闲体育提供经费保障 政府财政投入与彩票公益金是目前发展休闲体育的两大经费来源。从2011年的检查调研情况看,省级政府层面基本能够按照《条例》的规定,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予以增加,这其中财政专项投入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项目资金保障较为到位。地(市)和县(区)层面执行《条例》的规定有一定难度,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财政收入较低的地区基本上采取遇重大活动申请专项经费的形式予以财政拨款,尚未建立财政保障长效机制。此外,由于有彩票公益金的政策支持,很多地方在全民健身事业经费投入方面存在以彩票公益金冲抵财政拨款,在基层甚至有取代财政投入的现象,影响了刚性的财政投入保障。
《条例》中规定,按照国家有关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由体育主管部门分配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全民健身事业。2011年体彩年销量达到937亿元,较2000年增加243亿元,增幅35%。全年为国家筹集公益金253亿元,为体育事业和包括社保、文化、教育、扶贫、医疗卫生在内的诸多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从检查调研情况看,体育彩票公益金已成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经费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省(区、市)体育部门能够执行国家有关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政策,将由体育主管部门分配使用的本级彩票公益金的60%及以上用于群众体育并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逐年增加,但也有部分省市用于群众体育的彩票公益金比例尚未达到60%,比例较低。
2.3 建设与开放并重,改善休闲体育活动硬件环境
2011年,体育总局本级彩票公益金用于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88.2%。其中,资助中西部地区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 550个、“雪炭工程”96个、乡镇体育健身工程399个。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等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的建设。体育总局彩票公益金的示范引导发挥了积极作用,地方各级财政对体育健身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更加规范。
《条例》规定“公立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支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色向公众开放”。检查调研表明,各地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学校体育设施正逐步有序对公众开放,一些地方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了支持。地方各级体育部门的公共体育设施普遍向公众开放。但调研中也发现,除部分东部省、市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配套政策和资金补助较为到位、开放范围较广外,大部分省(区、市)的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受开放成本、管理制度、人身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总体开放率较低,工作进展较为缓慢。总体看,各地贯彻落实《条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力度进一步加大,效果进一步显现。
2.4 出台多项政策,引导休闲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发布。结合《意见》要求,10个省区市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实施文件,扎实推进各项基础性工作。大部分省区市将体育产业纳入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为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国家体育总局在个别地方体育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十一五”体育产业核心数据报告》。2011年11月22日,为规范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体育总局出台了《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1年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共同开展了体育旅游专题调研,从地方层面看,体育旅游的发展十分迅速,江苏、湖北等地体育和旅游部门已经在建立合作工作机制上取得进展,一些体育旅游项目正在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外还成功举办了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继续完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并组织了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论证工作。全国共有19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等地通过连续多年对滑雪、游泳等高危险性体育经营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工作体系得到完善。
上述意见、办法的出台以及各项举措的实施,为休闲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健康的政策环境。
2.5 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休闲体育的指导保障体系 近几年,体育总局先后制定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印发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培训大纲》,加大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依次,全面推进和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据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75万人经过培训获得不同技术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人数达到6万多人。
2010年底,根据《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的要求,积极推动建立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体系。成立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领导小组”和“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协调小组”,探索建立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机制。以优秀运动员为引领,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体育科研人员、体育院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有志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队伍不断壮大。2011年,配合中央文明办,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国际志愿者日”在全国组织开展以“空巢老人、农民工、残疾人”为重点人群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
3 全民健身与休闲体育的发展成果与示范经验
3.1 广东省健身休闲“绿道”的建设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和宜居城市建设,在广泛调研和借鉴国外健身休闲绿道(以下简称“绿道”)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建设绿道、利用绿道为切入点拓展全民健身活动场所、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为百姓参与休闲体育提供了保障。体育总局于2011年11月23日在广东增城召开了全国现场会,推广介绍广东省绿道建设经验。
目前,广东省立绿道2 372km已经全线贯通,包括滨海滨河型、田园乡村型、城市便道型、历史人文型等,沿线建成驿站320个,停车场281个,自行车租赁点331个,还有许多其他标识牌和设施。这些绿道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相结合,与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注重整合体育休闲、观光旅游等自然社会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彰显地方魅力,成为生态环保之道、体育健身之道和幸福和谐之道,产生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效益。具体来讲,一是改善了珠三角生态环境。绿道有效缓解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提升了人居生活品质。绿道在不同区域和城乡之间建立起通畅的生态廊道,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一种新的低碳出行和休闲方式,成为居民亲近自然、提升生活品质的新途径。三是推动了体育工作开展。
健身休闲“绿道”的建设为全民健身和休闲体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首先,绿道与传统体育场地设施相互补充,丰富了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开辟了新的体育休闲健身场所;其次,绿道建设兼顾城市和农村,推动了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和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第三是促进了体育消费,拉动了体育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第四是通过组织环珠江三角绿道网骑行等品牌体育活动和赛事,广大群众用绿道强健身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文化氛围。
3.2 环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圈的建设进展 京津冀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健身休闲市场。2006年,河北省抢抓北京奥运契机,在体育总局的指导下,提出了“环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圈”(以下简称“休闲圈”)的计划,2011年取得了重要进展。
健身休闲圈建设,基本框架是“一线两山三带”和“四大功能圈”。“一线”即滨海沿线,主要发展沙滩、海上等项目;“两山”即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主要发展野外拓展、攀岩等山地项目;“三带”即京北草原健身休闲带、长城健身休闲带和红色圣地健身休闲带,主要发展射箭、赛马、狩猎、滑雪、休闲、健步走、登山、登长城、青少年夏(冬)令营等活动项目。“四大功能圈”分别是:核心主导圈(环京)、主导圈(环津)、辅助圈一(环石家庄)、辅助圈二(环秦皇岛)。
为推进“休闲圈”的建设,河北省积极加强与北京、天津两地的合作,与2010年8月3日在秦皇岛签署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协议》。仅河北省,截至2011年8月份,在建、拟建项目共计43个,总投资金额约300亿元。
2011年,河北省通过体育健身休闲特色品牌活动,带动“休闲圈”建设的推进。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永年太极拳、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等名扬海内外;滑雪、赛马、高尔夫、游泳、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高标准体育场馆应有尽有;健身房、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遍布城乡;滨海沿线、白洋淀等为沙滩体育和水上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健身条件;燕山、太行山脉的祖山、雾灵山、小五台、驼梁、苍岩山等众多名山已成为野外拓展、登山和攀岩爱好者挑战极限、享受自然的良好去处;京北草原健身休闲带已开发了射箭、赛马、狩猎、少数民族体育休闲等多种健身项目;长城、避暑山庄、外八庙等一批燕赵文化古迹,在大力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已逐步开展徒步登长城、山庄体育休闲等活动项目;石家庄的百城市自行车赛、健康跑;唐山的皮影健身和冀东大秧歌等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京津而言,已基本形成了北有滑雪草原项目、南有健身休闲项目、东有海滨项目、西有群山项目的全民健身乐园。体育健身休闲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呈现出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辐射,由城市向乡镇延伸的全面发展态势,健身休闲内容和品种不断丰富,传统项目日益壮大,新兴项目不断涌现,高端时尚项目快速发展,挑战极限项目逐步兴起。
3.3 全国性单项体育组织拓展休闲体育活动的空间
全国单项体育协会作为各个运动项目普及和开展的重要管理组织,在全民健身和休闲体育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适合大众参与的,与全民健身,娱乐休闲等有紧密联系的运动项目的单项协会更是为推进休闲体育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从2002年起,中国登山协会即开始组织举办全国群众登山大会,经过十年的发展,从当初的以老年人登山为主,几个城市举办到2011年的全民参与,14个城市近百万人参与,2011年继续举办了5站徒步健身大会,3站露营大会和一系列越野挑战赛事;中国水上运动协会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的天津东丽湖滑水狂欢节,在炎炎夏日给当地居民送去了清凉的同时,也传播了体育文化的魅力;中国轮滑协会在北戴河举办的轮滑节,融合旅游和音乐等元素,打造成了一场体育文化嘉年华,目前承办地正在探讨为举办好以后的轮滑节开启旅游专列计划;中国健身气功协会、棋牌协会在举办气功交流大会、智力运动会的同时,还组织举办了相应的体育用品及棋牌文化博览会,凸显了项目的文化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国游泳协会在广泛动员不同人群积极参加冬泳活动、公开水域、游泳业余锻炼达标活动的同时,在活动间隙专门安排游泳健身安全宣讲活动,较好地普及了科学健身知识;中国健美操协会组织的世界冠军西部行活动,为当地群众送去了世界冠军精湛的技艺和专业的展示;中国武术协会等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西部行活动,社体中心在全国范围组织举办的舞龙舞狮,龙舟,钓鱼,风筝,信鸽等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和举办红色运动会、绿色运动会等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带动了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各民族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发挥了独特的、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组织开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西部行,为新疆、西藏等地的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送去健身服务指导;
3.4 多元化运作模式破解大型体育场馆运营难题体育场馆是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各类体育场馆设施中,大型体育场馆综合功能突出、社会影响广泛、意义作用特殊,做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对于体育事业发展和普及休闲体育活动都具有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各地新建、改建、扩建的一大批大型体育场馆,数量迅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日常使用运营效率问题备受关注,成为体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国家体育总局也一直将大型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在2011年,体育总局把破解大型体育场馆运营作为推动解决体育重点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之首,进行研究部署。及时总结无锡等地场馆改革创新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既研究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又通过改革试点,树立由“差”变“好”的典型,对全国的场馆做出引领和示范。
据统计,全国体育系统所属752个大型体育场馆,在2008-2010年间,共举办各类全民健身和体育赛事活动近17万次,各类文艺演出活动9 700多次,同时还举办了励志教育、慈善活动、安全教育、公益展览、科普教育等社会公益活动9 400多次。其中,一些场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组织能力,主动面向市场,从单纯的提供比赛场地服务向赛事经纪和策划服务发展,打造了一批长期固定的特色赛事和品牌赛事,有效提高了场馆使用率。除此之外,全国体育系统大型体育场馆还积极开展了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指导与技术培训等活动,成为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服务群众休闲健身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很多大型体育场馆以发挥综合功能为要求,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旅游、体育商业综合体、健身会所、体育主题居住社区、体育会展、职业体育、体育产业聚集区、体育商业地产等多方位、多形式的发展。这既是大型体育场馆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的产物,也是大型体育场馆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大型体育场馆综合功能的积极探索。
4 发展展望
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一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休闲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逐步向好的政策、资金、场馆设施等休闲体育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依托“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未来的几年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开展相关工作,使休闲体育成为民众的重要生活方式,成为体育文化大发展的亮点和特色。
1)继续抓好《条例》,《计划》,《意见》等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断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动休闲体育快速发展。
2)总结和推广各地休闲体育的发展经验和做法,带动和引导休闲体育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
3)充分利用“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逐步推进休闲体育的产业化进程;
4)依托全国性单项体育组织和人群协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
5)破解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难题,为休闲体育提供物质载体。
标签:全民健身论文; 国家体育总局论文; 休闲体育论文; 健身计划论文; 健康中国论文; 绿道论文; 体育功能论文; 社会体育指导员论文; 公益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