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建国以来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至今,围绕如何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制定的“两步走”、“三步走”和“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三者之间不但有密切的必然联系,而且它们的转换也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一、建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历史沿革
(一)“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多年的奋斗目标。建国前后至1954年期间,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同于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提出,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工业”这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任务。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是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在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同时,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设想,即用20年左右的时间奠定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物质基础,用50年到70年的时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即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向“四化”进军的口号。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正式提出了“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1]
我党从提出以实现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到通过“两步走”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无疑是一个进步,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成果。遗憾的是,在通过“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宏伟构想提出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复杂和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等原因,导致这一重要思想付之东流,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延误了十年之久。
(二)“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提出的通过“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被迫中断。不过,到1979年,“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即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在毛泽东“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在认真思考和艰辛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通过“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对“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了准确的表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2]
邓小平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后提出的科学设想。“三步走”战略科学总结了我国原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目标和当前的战略目标作了科学定位,这既是对现代化建设的科学部署,又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使现代化成为一幅清晰可见的图景,也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
(三)“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已经解决,我国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第二步目标逐步接近实现,第三步目标也渐次临近。但第三步战略目标跨度较长,大约需要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的难度也大得多。关键的第三步如何走呢?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历经十四大、十五大逐渐把邓小平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体化,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十五大报告将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分成了三个小的阶段和步骤,形成了“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江泽民在报告中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 (P4)即到201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2020年建成宽裕型小康社会,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步入现代化社会。这“新三步走”是第三步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邓小平“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发展与成熟,高瞻远瞩地为中国的现代化描绘了一幅更具体、更明确、更形象的宏伟绚丽的蓝图。“新三步走”战略增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内容,展示了我国未来的美好前景,构成了2000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20年、2020年至2050年一幅宏伟的发展战略蓝图。
2002年,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又对“新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他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对于团结全党、振奋民心,鼓舞斗志、开创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比较
(一)关于具体内容
邓小平、江泽民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都明显地吸收了毛泽东探索的积极成果。不但毛泽东提出的分阶段有步骤实现四个现代化设想为邓小平、江泽民所接受,而且对于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实践进程的估计,三者也大体接近。毛泽东预计用100年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设想到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江泽民则提出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但邓小平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比毛泽东的“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更系统、更现实,体现了经济增长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统一。而江泽民的“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首次明确地提出把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把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更加发展同各项体制的完善相结合,是邓小平“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成熟的表现。
(二)关于实现的途径
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张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来实现“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毛泽东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5] 邓小平则认为根本途径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6] (P375)而根据我们的现实国情,发展经济的出路在于改革开放,所以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6] (P368)“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6] (P90)在21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新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迎接未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创新。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江泽民强调了创新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 (P115)实现我国“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此,江泽民指出:“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7] (P207)
在实现途径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是与他们三者所处时代的具体国内外环境、时代主题不同有很大关系。毛泽东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又是在外国封锁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所以,强调更多的是独立自主;邓小平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代表,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之后,面临人们僵化的思想需要解禁,僵化的经济体制需要改革,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动力的局面,对此,邓小平强调更多的是改革开放;江泽民所处的时代,主题同样是和平与发展,不同的是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发展,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时代信息化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进,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了我们的关注重点,因而,江泽民强调更多的是科技创新。
(三)关于实现的依靠力量
在通过“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依靠力量上,毛泽东认为:“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8] (P221)邓小平也主张依靠工人、农民,但他更强调了知识分子在实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6] (P9)“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6] (P120)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新世纪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否同当代高科技,尤其是知识经济相结合。江泽民强调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他在十四大报告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又强调:“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9]“如果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保证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那么,我们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7] (P2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要想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重视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三代领导核心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依靠力量的发展变化,与智力和知识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变化是一致的,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四)关于实现的目标
毛泽东提出“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为了在“本世纪内”或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泽民的“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强调:“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0] (P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发展和内容的丰富,体现了由侧重于物质文明、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再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的变化发展过程,表明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完善和成熟。
(五)关于基本指导方针
毛泽东时代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20世纪30年代以来,把经济上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发展目标,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种普遍现象。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国际地位把这个问题更尖锐地推到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这使得毛泽东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带有“赶超型”的特点,又以“大跃进”这种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为表现形式。因此,毛泽东“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是强调高速度,“为生产而生产”,“为经济增长而增长”。
邓小平、江泽民时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如何在我国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小康,走向富裕,邓小平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战略指导方针,其中主要有“台阶式”发展的方针,“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方针,“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方针”。邓小平指出:“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我们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
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江泽民“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江泽民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两个转变”。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为了实现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关键是要实行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江泽民曾指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10] (P26)“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真正走出一条速度快、效益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10] (P20)为此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的新的发展战略来更好的实现“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在抓好农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上。江泽民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多少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抓好两件大事,一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六)关于实现的时间
毛泽东估计,通过“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用100年时间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61年,毛泽东同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8] (P827)邓小平设想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在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0] (P4)三者在通过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上认识是基本一致的,这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至少一百年)的思想是相符合的。
(七)关于实施的出发点
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是以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谈到:“破除对苏联的迷信,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把一切“适合中国”实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邓小平作为毛泽东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做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客观上把握了基本国情,找到了我党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其特点是: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这些国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认真考虑的。”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10] (P15)
(八)关于实施的动力
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的动力问题上,毛泽东围绕“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先后提出了两种动力理论,即“矛盾动力论”和“阶级斗争论”。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还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认为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在这之后不久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又提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抓革命,促生产”,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毛泽东想以抓政治、抓阶级斗争为动力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出发点应该说是好的,是想发展生产力,但是由于他过分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把革命战争年代的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照搬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结果造成了全国大动乱,生产力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邓小平在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对当代世界的状况、时代主题作了新的观察和判断的前提下,确立了以改革为动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他在动力问题上的观点是“改革动力论”。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6] (P113)“如果现在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在邓小平改革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改革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江泽民在新世纪和新阶段,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的动力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具创造性的认识,提出了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新动力观。江泽民在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把矛盾的解决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十五大报告中还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并且强调“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 (P17)不仅如此,他又结合时代的新特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7] (P42)这一科学命题。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的科学总结。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根据江泽民关于科技是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认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定“十五”期间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就明确把科技进步与改革开放并提,形成了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新动力观。
(九)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问题上,毛泽东把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十大关系之首,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1959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这一提法确认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问题的认识上,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和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的思想,但邓小平又根据我们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实现现代化的双重任务,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邓小平1982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江泽民在新世纪和新阶段把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在抓好农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多少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抓好两件大事,一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无论是毛泽东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还是邓小平的“三个战略重点”,还是江泽民的“抓好两件大事”的重点,都是从时代特点和国情出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都强调了抓基础。
(十)关于实现的意义
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既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又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从理论意义上看,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解决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无产阶级政党应采取什么方式来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而且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一致。[11] (P282)从实践意义上看,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特别是后两个,虽然以经济数字加以量化,但实际上不单是一个经济指标,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指标。[11] (P283)从历史意义上看,正如邓小平所言:“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做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6] (P224)从时代意义上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我们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未离开党的这个传家宝。毛泽东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12] 邓小平认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的艰苦创业。”[6] (P257)江泽民提出:“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10] (P17)目前我们的国力还不够强大,实现四个现代化,要靠一步步地艰苦奋斗,只有党的传家宝代代相传,才能走向富裕,实现现代化。
(十一)关于实现的理论基础
尽管三者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依据、时代主题依据、国情依据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在理论依据上更多的是一致性。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毫无疑问,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都体现和遵循了实事求是这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是其理论基础,因为,它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而且还指明了任何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都必须在自觉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步骤。正如列宁所言:“只有按照一个总的大计划进行建设,并力求合理的使用经济资源,才配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也是三者的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曾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就应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也曾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应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任务提高到首要地位。毛泽东非常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早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就强调:“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还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维护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也非常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并把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概括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样,江泽民也非常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他强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等也是邓小平、江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关系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胡绳曾指出:“近十三年和前二十九年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前二十九年的成就就不可能有近十三年的更高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前二十九年的经验,就不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正确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吸收前二十九年的好的经验,也取鉴于前二十九年的反面经验,然后才能得到的。”[13]
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内容上看,各具特色;从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上看,各显其能;从实现途径、依靠力量、指导方针等方面看,各有侧重;从实现的目标上看,富民强国之思想一以贯之;从三者的关系上看,既一脉相承,同中有异,又有超越和创新,一步步更具体、更明确、更成熟。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愿望和决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国共产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与时俱进。就其理论体系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马列主义发展经济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个层次是邓小平、江泽民对毛泽东发展经济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三个层次是江泽民对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建国以来这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换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因各种矛盾的存在而显出阶段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对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既定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事物的发展过程,解决这个过程的矛盾我们是通过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来实现的。
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演进和各种条件变化的科学分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大的阶段做出部署和规划,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决定了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现代化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这个主要矛盾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会因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这个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的其它次要矛盾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有些矛盾得到解决,有些矛盾却不断产生,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样整个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为了更好的把握现代化建设的一些大的阶段,必须从国情出发,以主要矛盾为依据,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标准来划分阶段。“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分为几个阶段来实现,较好的把握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现实国情以及经济的发展规律,具有明显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我们的战略目标,我们要通过达到温饱、小康、富裕这几个阶段来实现。在“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一些矛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但社会主义道路走了近三十年,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新的矛盾、新的不平衡出现了。这也是邓小平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他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80年代解决温饱、2000年达到小康、2050年达到比较富裕,分这几个阶段来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过程中的这些矛盾。到20世纪90年代,温饱阶段的矛盾解决了,我们也步入了小康社会,但是新的矛盾又出现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又因新的矛盾的出现而呈现出新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邓小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跨度较长,大约需50年左右,完成的难度也大得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的第三步如何走?实现比较富裕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新三步走”,就把这50年又分为几个阶段来实现:201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2020年达到宽裕型小康,2050年达到比较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总体上是联系的,它们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发展阶段,又是不平衡的,事物的发展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但其基本方向却是前进的和上升的,从“两步走”、“三步走”到“新三步走”,它们的转换既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联系性,又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前进性,是三代领导核心主观见之于客观矛盾发展的结果,这种转换具有其必然性。
总而言之,实现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梦想和追求,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毛泽东的“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邓小平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中国现代化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江泽民的“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则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完全可以说,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而成熟于江泽民。三者是一脉相承的,有着内在的开拓、超越、创新的联系,任何将三者分裂或简单并列的观点都是我们必须加以反对的。
(二)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我们的启示
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效的扩大了我党的执政绩效,有效的整合了社会资源,增强了我党的执政合法性和统治的有序性,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认识,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认识,都为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两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没有完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任务;“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基本完成了富民以强国的让中国人“富”起来的历史使命;“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正走在强党以强国让中国“强”起来的大道上。综观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我国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从我党建国以来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定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中的实践。任何决策都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依据。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这是我党决策的指导思想。其实践依据则是我国国情。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新中国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轨道,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什么时候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的结合,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向成功和胜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生活的时代各不相同,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也有很大差别,但是,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他们的共识和追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必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3] (P1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曾谈到: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成果,虽然都明显带有自己的理论风格和理论个性,但他们发展经济社会思想的精神实质、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三者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三人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重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我们可以从这些思想中看到马克思主理论的精髓,但是在马列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却都找不到这样的篇章,它们完全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今天我们党是在国际国内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这必然会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在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造,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思想,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中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不断扩大我党的执政绩效、增强我党整合社会的能力、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和统治的有序性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选择上,要坚持先进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并将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传统趋势结合起来,提出有民族凝聚力的奋斗目标,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是政治动员的旗帜,昭示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是先进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其先进性要求这个目标必须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现实性则要求这一目标应是从国情出发制定的并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两步走”不够科学,“三步走”以现代化为目标,以国家利益为基点,以人民生活指标为客观尺度,从温饱走向“小康”再走向“富裕”,既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又代表了中国人民利益,且符合我国国情,这就为战略的实施成功奠定了基础。“新三步走”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将先进性与现实性结合,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心理,已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全国人民利益和心声的战略目标。
第三,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坚持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统一,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统一。实现途径的选择必须科学,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必须可行,也就是要有具备实施的条件。“三步走”和“新三步走”都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重点、途径、出发点、动力等,这些又是建立在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切实可行的,从而保证了战略目标的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决策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博采众议,才能减少失误,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国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也是一个政党进行正确决策的灵魂和动力。总之,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决策,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始终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就能不断扩大我党的执政绩效,增强我党执政合法性基础和统治的有序性。
第四,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14] 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摆到了全国人民面前,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好“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和前提是经济建设,本质是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大力推进工业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毛泽东的“两步走”、到邓小平的“三步走”、再到江泽民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目标由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由侧重物质文明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再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这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一个发展观不断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由不够科学走向科学的过程。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践效果由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到解决温饱、步入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发展观的变化是紧密联系的。
21世纪前20年,是一个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一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措施。我们一定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自觉地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心一意谋发展,用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措施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三步走发展战略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江泽民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毛泽东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