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教研室 554000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第一框第二目“合作共享”中有一个“折木棍”的教学活动,它的设计意图是要求学生懂得“人们需要合作,合作力量大,合作是成功的土壤”,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感受合作共享的快乐。
活动内容是:
一根小木棍代表一个人的力量,一把木棍代表集体的力量。请同学折一根小木棍,然后再让他折一把木棍。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
○为什么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断?
○从实验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你尝过成功合作的喜悦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前不久,我到一所中学开展教学视导,恰逢一位政治老师执教这一教学内容,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现在,我让同学们亲自感悟“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断”的道理。
师:从教室后面堆放扫帚的墙角找了一把竹丫扫帚,抽出其中的一根。
师:交待活动规则(规则:我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实验,在不借助其他外力的情况下,用双手折一根小竹丫,然后再请他折这一把竹丫扫帚——大约由15根小竹丫组成的一把),让同学们实验并体会“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断”的道理。
生1:用双手很容易地把老师事先抽出的一根小竹丫折断了。
生1:用双手同样较容易地把大约由15根小竹丫组成的一把折断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坐在教室后排仔细地观看着这个教学过程,当时教室里一片哑然,老师的脸先是红,然后沉默不语,因为老师在活动前已按书本上的答案告诉学生活动的结论——折不断,而学生实验的结果却折断了。大约过了一分钟,一个男生站起来质疑:老师,你刚才不是说一把木棍就折不断吗?为什么我们的同学把这一把小竹丫折断了?老师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深感教学中的失误。要学生实验和分析“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断”的活动就因此不了了之了。
在这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必须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动”来体验合作的力量,共享合作成果和合作的积极意义,是与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相符的。然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教材的编写存在瑕疵
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这一教学内容——“为什么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断”时没有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我国有句古话:人心齐,泰山移。说明在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众而单独存在,因为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折木棍”,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说明人多并合作力量大,而不是人多力量无穷大。因此,我认为教材编写者要从启发学生思维的角度去考虑,如把这句话改为“为什么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很难折断”更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课前准备不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效率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有计划,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因此,教师要树立合理的教材观,不能执迷于书本。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活动的内容进行审视,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看“折木棍”活动的可操作性以及操作的严密性,这样的教学才会游刃有余。
三、随意性课堂教学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既然是活动,能够准备的就应该提前较好地准备,不能到了课堂才进行所谓的“应变”,随意拿教室里的扫帚作为教具,不但没有达成教学目标,而且把扫帚损坏了,这多不好呀。作为思想品德课就是这样损坏公共财产吗?老师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学生中将怎样言传身教?我想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面对偶发事件要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
思想品德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是难免的,课堂上因准备不足或者临堂发挥不好,出现说错话、讲错问题、用错事例等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老师在这时候要敢于正视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差错或失误,保持心理的平衡,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在此“折木棍”教学活动中,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马上承认自己的疏忽或不足,千万不能顾面子、怕丢脸而回避错误,更不能为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而压制学生,以致损害教师的形象。老师完全可以就学生在讲台上活动的结果,引导学生来证明课本上作出的结论的不准确性,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找出教材中的不足,并进一步探究什么情况下不易断或不能断。这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该有多好呀。
五、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探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探索问题,让教与学得以进一步的互动、交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刻苦钻研科学知识。因此,老师引导学生实验是引导学生探究的良好手段,这一点毋庸质疑。但是既然是探究,那么就是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验的结论”不是老师在实验前就告诉学生,而是要学生在实验后总结、归纳得出。由学生谈自己与人合作的经历,分享合作的成果,感悟“折木棍”活动的道理,这样的教学才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论文作者:杨秀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木棍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扫帚论文; 力量论文; 教材论文; 这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