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SP与IEP融合下的小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新模式探索论文

IFSP与IEP融合下的小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新模式探索

雷仕林,石茂雪,安琴娟,陆艳

(铜仁学院教育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 :该研究在IFSP与IEP融合下,结合我国小龄听障儿童康复需求和家长康复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探索适合小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新型干预模式。通过家长亲职核心知识技能培训课程、入户指导课程、亲子活动课程、社会参与课程、必要支持类课程对家长和儿童进行干预。研究结果发现,新模式对小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和家长康复知识的掌握都有积极影响,是一种有效的新型家庭早期干预模式。

关键词 :个别化教育计划;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听力语言康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逐渐重视,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听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服务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且趋向小龄化。目前,基于家校合作的早期干预模式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为听障儿童制订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ndividualized Family Service Plan,IFSP)和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IEP)成为一种早期干预的重要手段。IFSP与IEP的制定是落实障碍婴幼儿早期干预,避免障碍进一步发生的重要途径,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同时也对全球特殊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家长观念落后,以儿童为中心到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观念转变较为困难。家长和专业人员间沟通困难以及专业人员的缺乏,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1]。因此,为家庭提供康复指导、家长培训,提高家长的康复意识,让家长积极参与康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立足于我国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发展状况,结合IFSP与IEP的现实困境,借鉴IFSP与IEP的经验与成果,探索如何通过小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新型康复模式解决现有难题?以促进我国小龄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发展。

1 新模式的提出

为促进特殊儿童更优质的康复发展,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实施《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 《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规定,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对现有的服务提供者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时,家长们往往认为IFSP或IEP是最合适的早期干预方式。在对听障儿童实施IEP时,IEP的制定者主要是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参与较少,导致IEP的干预效果不佳。在IEP的实施上,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有限,IEP的认知水平较低,对IEP的康复目标的调整也比较随意,导致IEP的实践不甚理想[2]。在对小龄听障儿童进行IFSP时,由于康复知识的匮乏以及对儿童早期干预的不重视,大多数家长会忽视孩子的关键期,从而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期。有些家长甚至出现了学生的康复是学校教师的责任的错误思想,导致IFSP的实践效果不佳。当前对于小龄听障儿童开展个别化教学的相关研究,一方面要继续推广听障儿童全面康复模式,建立全面康复教育策略体系;另一方面要不断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针对0~3岁小龄听障儿童的康复需求,发展新型的家校合作康复模式,强调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和听障儿童的自然学习能力,通过家长与专业康复人员合作的方式促进儿童发展。

同时,在小龄听障儿童康复中,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优势,已成为当前早期干预的发展趋势。在学校的帮助下,促进家长参与儿童康复的积极性是现代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听障儿童家庭实施康复技能培训,重视早期干预中家长参与辅导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家长建立自我认同感、提高康复自信以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实际康复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听障儿童除在校康复时间外,更多的是与家长在一起,家长此时的康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在经过培训后,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多种康复技能,那么听障儿童接受的康复方式将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儿童的康复发展也将更可观。

2 新模式的特点

首先,服务对象多样化。新模式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家庭和教师,同时又以儿童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发展为最终目的。其次,需要多方的有效合作。在新模式的康复过程中,需要家庭成员与专业人员的有效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共同对小龄听障儿童进行教育干预。由专业人员帮助家长掌握康复所需的相关技能,激发家庭在儿童康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共同针对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为合适的康复方案。家长的参与可以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学习发展,也能为康复团队提供更详细、准确的信息;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教授、模仿与强化,家长将成为儿童更有效的养育者,随之带来的是整个家庭自然环境的改变,将大大提高儿童的康复效果。在此过程中,家庭始终关注并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实现其自身的最大潜能。再次,服务内容是家校的共同抉择。双方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和家庭具体情况,一同决定将要实施的某项可行康复方案或放弃某些不必要的康复方案。最后,专业人员定期介入。在服务过程中,由参与康复的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检查、评估。根据评估反馈,及时调整、改进新模式中不适应听障儿童的康复内容。

3 新模式的核心内容

(1)家长亲职核心知识技能培训课程。主要是针对0~3岁听障儿童家长设置的以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方面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目的的课程。在新模式下通过小组或集体讲授、操作体验、记录填写辅导、育儿经验分享等方式对0~3岁听障儿童家长进行亲职核心知识技能培训,主要从小儿养育和小儿康复两方面对家长进行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小儿养育部分,强调科学的教养理念、小儿的身心特点、小儿养育策略和不利因素的防治等知识的掌握;强调养育环境的创设、儿童发育及特征性问题的观察与记录以及小儿养育的基本技巧。在小儿康复部分,主要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康复理念、了解聋儿的身心特点、听语康复危险的规避和制定正确的小儿康复策略。同时帮助家长掌握听能管理技能、个别化训练计划制定技能、听语行为诱发技能和听语能力拓展技能,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技能训练计划,促进儿童的发展。

(5)商议接受培建的方式方法。由专业人员根据儿童的康复需要设置针对家长的培训课程,以使家长最大限度地掌握相关技能。再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确定方案实施的场所、频数、强度与方式。

(3)亲子活动课程。主要是针对0~3岁听障儿童个体设置的,旨在观察儿童个体相关发展领域能力行为表现。根据儿童行为的表现来验证家长亲职核心知识与技能掌握以及运用的效果,并对家长做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升自身康复教养行为能力为目的的亲子互动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社会领域及艺术领域的亲子活动互动课程。

(2)入户指导课程。主要是针对0~3岁个体听障儿童家长设置的,以帮助家长结合自身环境特点的儿童康复发展需要,自行制订个别化养育、康复计划并独立顺畅执行该计划为目的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自家资源环境利用与开发、自家环境创设与优化、个性化家庭活动组织与实施、个性化家庭活动计划的编排与制订、与儿童互动过程中听语技巧的运用与调整及儿童身心发展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

(1)收集个案详细资料。在制定之前,必须要收集听障儿童的详细资料。主要包括听力学资料、评估资料(包括儿童的生理、认知、交流、社会或情绪、适应能力)以及家庭信息(家庭基本情况、有关资源、偏向及所关注问题)。

建立该项机制时,要明确参加会商会人员,启动预案规定的什么级别应急响应时,由谁主持会商,每次会商时机和会商议题等具体内容都要在该机制内明确。

(5)必要支持类课程。主要是针对0~3岁具有特性需要的听障儿童个体或家庭设置或推介的,以满足其特殊需要或加以强化、改善某一方面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矫正性或治疗性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AVT课程、言语矫治课程、音乐康复课程、认知强化课程、精神心理治疗课程、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2.语言表达应简洁且富有节奏。低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上的表现并不成熟,若绘本中存在结构比较复杂句子,学生很有可能难以理解,而这一问题也会导致后续阅读过程和写话训练的开展难以达到预期。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在对绘本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尽量选择语言具备一定重复性且结构简单的绘本。

4 新模式的实施流程

(4)社会参与课程。主要是针对0~3岁听障儿童家庭设置的,旨在观察儿童个体或家长个体参与集体生活进行沟通与交往的行为表现,培养其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目的的集体活动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公益类、娱乐类、劳动类、社交类、分享类、采买类社会参与课程。

(6)撰写计划书。①基本信息:该部分主要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的基本信息及家长的基本信息。②儿童部分:该部分主要包括:儿童在生理、情绪以及适应能力领域现有发展水平的描述,儿童在听觉、理解性语言、表达性语言、言语、认知、社会沟通等方面现有水平的描述,为儿童初设目标及内容的描述,针对儿童拟用活动方案的描述,活动方案实施的场所、环境、频数、强度与方式的说明。③家长部分:该部分主要包括:家长或家庭与促进儿童有关资源、偏向和所关注问题的描述,为家长初设的基本知识及基础技能,为家长拟提供的支持性课程与指导服务说明。④计划制定信息:该部分主要包括:计划制定日期,计划拟定开始时间及预期服务延续时间,拟监控计划执行的标准、程序和时限。

参与采购评审的人员主要包括采购经济、评委以及招标代理等等,而这每一个人员所承担的工作都是不一样的。不过当前还没有明确的文件来进行界定,进而导致评审人员的工作职责比较模糊,这样也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3)商议儿童培建目标与内容。在初次评估后,首先评估人员向家长介绍并分析儿童现有能力基线水平与基础;其次评估人员对照目标参考,商讨、拟定初始或阶段目标并进行相关说明;最后,与家长商讨并确定与拟定目标对应的具体培建内容(包括情景、情境、素材、活动等)。

(4)商议家长对应需要培建的目标。为更好地为听障儿童提供帮助,结合儿童拟达成的目标需求,与家长一起商讨确定其应在儿童康复过程中掌握的有关养育、听语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基础技能。

文献[5]对GPS L2C信号的捕获进行了分析,对比了本地码采用归零码和非归零码的捕获性能,并用码相位比较法进行捕获判决。针对BOC调制信号,ASPeCT[6-8]法能够有效的抑制BOC信号自相关的边峰,但是只适用于 BOC(n,n)信号的捕获[9-10]。边带捕获算法[11-12]可以消除自相关多峰性,在BOC的另一个边带受到污损时,仍可以使用另一个边带,而且仅使用一个边带可以使得采样率降低。

(2)实施初次评估。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初次评估时,评估团队必须由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构成,且采用正规测量工具进行。初次评估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环境评估,儿童纯音、助听听阈评估,儿童听语康复首次评估,儿童发育量表评估,儿童听觉语言评估以及其他建议评估。

表1 听障儿童表现情况前后对比表

5 新模式的实际应用

(1)小龄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能力基本训练。该研究的案例为一名小龄听障儿童,旨在探索新模式在小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从训练效果来看,研究对象在新模式和助听干预下,听觉语言能力发展迅速。早期干预6个月内,每3个月均有显著变化,6~9个月出现平台期,9个月之后再次出现显著变化。在经过新模式的康复训练后,听力语言能力及行为表现得到明显改善。

(2)小龄听障儿童的基础词汇训练。在康复教师与家长长期的康复训练下,研究对象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亲社会行为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其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也日益丰富,在课堂活动中变得极为主动,较好地融入了普通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由训练记录表可知,在实施新模式期间,经过康复训练,研究对象的字、词语、句子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单字达到了454个,词语达到了785个,句子达到了88句。从训练结果可以发现,果果的词汇量在不断增加,听力语言能力也明显提升,新模式对小龄听障儿童词汇量具有积极影响[4]

(3)小龄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训练。在新模式的干预下,研究对象在训练前能认读1~20,在新模式干预后,能认读1~100;能辨识舌面音q、x;能够独立背诵儿歌《小白兔》《三字经》片段以及古诗《望庐山瀑布》;在第二天学习中,能独立复习前一天学习的内容,不需要教师或家长提示,能较好地融入普通幼儿园的学习生活。

治疗后对患者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清甲胎蛋白指标予以测量,应用院制《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调查其生活质量情况,分数越高证明生活质量越好。显效为患者碘油聚集量≥8ml、术后血清甲胎蛋白低于32ug/L;有效为碘油沉积大于等于6ml、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低于46ug/L;无效为上述效果未达到[4]。

6 结语

(1)新模式对小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有积极影响。在个案研究中,研究对象经过新模式的干预后,听力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的消极行为及心理状态,表现得积极主动与充分自信,日常活动与教学活动日益丰富。在学校接受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后,家长在家再对听障儿童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且对在校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复习,将会大大提升学习效率以及康复效果[3]

(2)新模式对家长康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积极影响。在新模式中,通过讲授、身体示范及个别指导对家长进行技能培训,改变家长过度溺爱或忽视的不良教养方式,促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教养观。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康复知识与技能培训,让家长在家也能进行康复训练,大大提高了康复效果,提升了家长的康复信心与积极性。同时,通过亲子活动等课程增强了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改善了亲子关系,为孩子营造了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其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3)新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新型家庭早期干预模式。早期干预对小龄听障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要,家长参与和家庭效能对听障儿童的发展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模式下,家长充分参与到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让家长更加关注听障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家长形成正确教养观。同时,家长在亲职核心知识技能培训课程中,能更注重科学性康复技能的习得,从而使得孩子的潜能得以最大发掘[3]

但仅从初中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必要再把相关概念再复述一遍。我们只需在小学的基础上更深入的理解、熟练应用。所以变换教学应建立在小学的基础之上进行。

参考文献

[1]于素红.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1(3):4-7.

[2]辛伟豪,刘春玲.2004年以来个别化教育计划研究热点[J].中国特殊教育,2018,215(5):54-60.

[3]曹莉,杨凡云,宋蕾.家庭康复模式对小龄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J].中国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7(3):209-212.

[4]孙喜斌,龙墨.聋儿早期干预社区家庭康复模式的建立[J].现代康复,1999,3(12):1409-1409.

中图分类号 :R7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10(a)-0134-03

基金项目 :2018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IFSP与IEP融合下的听障儿童教育模式探究 (项目编号:2018B084);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0~3岁小龄听障儿童IFHP课程的开发研究 (项目编号:201810665013);2018年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8521224)。

作者简介 :雷仕林(1997-),男,贵州开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特殊教育。

通讯作者 :陆艳(1985-),女,江苏南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融合教育,通讯邮箱:623878454@qq.com。

标签:;  ;  ;  ;  

IFSP与IEP融合下的小龄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新模式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