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SNA对会计学基本方法的创造性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学论文,创造性论文,方法论文,SN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言
会计有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两种。微观会计是大家熟悉的,因此,本文不作讨论。宏观会计有二,一是反映国家财政总预算及其执行结果的国家财政总会计,二是描述一国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国民经济会计(National EconomicAccounting)。这里,我们将就国民经济会计中的若干最基本问题作一些研究和介绍。
国民经济会计,在我国也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世界上曾经存在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Balances)和国民帐户体系SNA(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MPS在本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苏联,曾经为实施计划经济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社会主义国家所使用。这一体系由于在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种种缺陷而渐遭冷落,最终由1993年的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27届会议决定废除。
和针对国家财政收支的总预算会计不一样,SNA最先源自对国民收入的估算。学者们认为,从1665年William Petty对英国国民收入的估算开始,SNA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二战发生至今则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里,SNA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其中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将会计方法引入并创造性加以应用,从而使SNA拥有一个逻辑严密、结构紧凑、并具有多方面描述功能、数据质量大为改善的帐户体系,为国民经济会计的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这一原因和其它贡献,SNA的主要设计者,联合国统计专家委员会主席剑桥大学教授R·Stone荣获了198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国际学术界认为,SNA的发展是20世纪经济科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美国经济学家M·盖恩斯布勒称为是可与近几十年来自然科学中引人注目的重大发展相提并论的突出贡献之一。[①]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也认为SNA是“现代世界伟大的社会发明之一”。[②]目前全世界共有150多个国家或地区是使用SNA来进行国民经济会计的[③]。
国民经济会计最初称为“社会会计”(Social accounting),后来又有“宏观会计”(Macro accounting)、“总量会计”(Aggregate accounting)、“国民帐户”(National accounts)“国民会计”(National accounting)等等。[④]联合国1953年出版的SNA则把国民经济会计体系称为“国民帐户体系及其辅助表”(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and Supporting Tables),[⑤]1968年及1993年出版的SNA则直接称之为“国民帐户体系”(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上述各种名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国民经济会计或国民经济会计体系与会计或帐户联系在一起。本文着重讨论的就是:SNA是如何在国民经济会计中创造性地应用微观会计学方法的。
二、SNA基本帐户体系的推演思路
我们知道,任何社会成员都可能具有多重身份,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研究目的进行抽象。在社会产品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成员的身份首先可以抽象为生产者或消费者。凡是生产者,必同时是消费者,然而消费者不一定同时是生产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所作的上述抽象。为了揭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经济联系,我们不妨把社会成员同时具有的上述两种身份独立开来。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生产者的全体称为生产部门,把消费者的全体称为消费部门。
生产部门要从事生产活动,就必须购买劳动力和各种物质资料等生产要素,并将其投入生产过程,同时应对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报酬。这些报酬就形成消费部门的收入,消费部门再用这些收入来购买消费品。在社会生产力较低下的情况下,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这就是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再生产。此时,整个经济体系只包括上述两个部门。设本期消费部门得到的全部收入为Y,生产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⑥]总量为F,消费部门购买的消费品总量为C,则上述两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为:
Y=F=C(1)
如果生产力有所发展,生产规模大于消费需求,消费部门就只需把全部收入中的一部分用来购买消费品,而把剩余部分储蓄起来作为净投资资金,以便进行扩大再生产。这样,我们又可以把投资者的全体称为积累部门。这时,整个经济体系即由生产、消费和积累三个部门所构成,这便是封闭经济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情形。此时,消费部门的总收入等于其消费额与储蓄额的总和。这些储蓄的大部分转化为投资,其余部门如手存现金也可视为收益率为0的投资。这样一来,储蓄额S(saving)即为投资额I(investment)。则上述三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为:
Y=C+S(2)
且有:S=I(3)
F=C+I (4)
式(2)、(4)就是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著名公式:“国民收入=消费+储蓄”,“国民收入=消费+投资”的数学表达式。
当一国经济同国外发生联系而成为开放经济时,就出现了产品进出口和其他经济往来。为了反映产品和资金的全部来源与去向,除了前述的生产、消费和积累部门以外,还应设置一个“国外”(the rest of the world)部门,作为数据衔接(talance of payments)和进行国际收支分析的手段。在不考虑金融交易的情况下,当出口额X大于进口额M时,就相当于对国外发放货款。反之,就相当于向国外借入款项。这就是开放经济条件下扩大再生产时的情形。此时,一国经济体系就由生产、消费、积累和国外这四个最概括的部门所组成。这四个部门的经济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Y=C+I+(X-M)(5)
同时,因为有定义:S=Y-C,所以还有S=I+L。这里,对外贷款额L=X-M。
SNA的设计者一方面要引入会计上的复式记帐法,以便提高国民经济会计的数据质量,并使各有关数据能够衔接;另一方面又试图清晰描述一国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着眼于考虑如何设立会计科目,这就使得复式记帐法在国民经济会计领域的应用发生了障碍。这是SNA设计者面临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SNA设计者在上述部门抽象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部门视为“会计科目”,[⑦]把上述四大部门的收支用四大帐户加以表示。这样一来既能使复式记帐法得以应用,又能达到表现国民经济体系中各部门联系的目的。为了进一步与分解后的明细帐户相区别,这四个帐户就称为综合(统制)帐户。这就是SNA对于国民帐户的最基本的分类。有了这四个帐户,就可以对本期发生的国民经济流量进行系统的记录。这些都是SNA杰出创举的具体表现。
三、SNA应用复式记帐法的特点
在SNA中应用复式记帐法,与一般的微观会计应用复式记帐法相比,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会计主体不同。微观会计中的各帐户同属于某一微观主体,如一个公司,一个政府机关,一个企业或一个学校等,但SNA中的各帐户则属于某一宏观主体,即将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看作是一个会计主体的活动,包含一切微观主体在内。两者体现出不同特点,例如生产部门向政府交纳税金,微观会计只需要为支付方(生产部门)或收受方(政府)做帐,而SNA则需要既为支付方做帐,也需要为收受方做帐。
第二帐户分类方法不同。在微观会计中,各帐户虽然同属某一主体,但必须按不同性质加以归类,如收入帐户、费用、成本帐户、资产帐户、负债帐户等。但SNA的各综合帐户不作这种分类,而只从应收或应付的角度,把所有经济往来都归结为各部门的收(incomings)或付(outgings),并相应记入各部门帐户的收方或支方。
第三借记和贷记的对象不同。由于SNA不是根据“科目”,而是根据“部门”设立帐户,因而其“分录”借记或贷记的就不是通常形式上的某一科目,而是某一部门。
第四,在微观会计中,伴随着应有或实际的收支的发生,还有现金或实物的流动,或者债权债务的变动(调整分录和结帐分录例外),对此,会计人员必须同时加以反映。因此,对某一笔交易,交易者双方需要各自做一个分录,共记帐四次。但在SNA中,交易者双方各自只需要就收支本身会计做一个分录,仅记帐两次。举例说明如下:设商品经营者(SNA生产帐户的子帐户“商品”的虚拟主体)向商品生产者(SNA生产帐户的另一子帐户“活动”的虚拟主体)以现金形式(也可以是其它形式)购入商品××元,则企业会计分录为:
商品经营者方面:借:存货××元
贷:现金××元
商品生产者方面:借:现金××元
贷:存货××元
若规定SNA各帐户的收入方为“贷”;支出方为“借”,则上述事项的SNA分录为:
借:商品经营者××元
贷:商品生产者××元
顺便指出,近来不少人认为:微观会计对每一笔交易的记录只有两次,但SNA则有四次,因此把前者称为复式记帐法,把后者称为四式记帐法。[⑧]其理由是,就某一交易而言,微观会计只需要为交易者中的某一方用复式记帐法各记借贷一次,而SNA则需同时为交易者双方用复式记帐法各记借贷一次。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说法完全源自想象,似是而实非。
四、SNA基本帐户体系和复式记帐法应用举例
设一国经济在本期发生的各种事项如下:[⑨](单位:亿美元)
(1)生产要素总收入支付额(增加值)255;(2)进口品购买额54;(3)消费品销售额210;(4)资本品销售额47;(5)出口品销售额52;(6)来自国外的已分配的要素收入净额5;(7)固定资本消耗准备19;(8)向国外现期转移净额4;(9)储蓄27;(10)向国外借入净额1。
上述十项交易用复式记帐法记录的结果见下列国民经济四大帐户。这10项交易在帐户中共有20笔帐项,帐项前面的编号分为两种不带星号者仅表明交易顺序,带星号者表示同一交易对应项的顺序,如(5)与(5)[]即为第5次(出口品)交易的两笔记录。
表1 生产(国内生产帐户,Domestic Product Account)
支出收入
(1)总收入支付额 255 (3)消费品销售额 210
(2)进口品购买额
54 (4)资本品销售额47
(5)出口品销售额52
合计
309
合计309
表2 消费(收入和支出帐户(ncome and Outlay Account)
支出收入
(3)*消费品购买额 210 (1)*自国内生产得到
的总收入255
(8)向国外转移净额
4 (6)来自国外已分配要
素收入净额5
(9)储蓄27 (7)(减)固定资本消耗
准备 -19
合计241 合计 241
表3 积累(资本交易帐户,Capital Transhction Account)
支出
收入
(4)*资本品购买额
47 (9)*储蓄27
(7)*减:固定资本消耗
准备
-19
(10)向国外借入净额
-1
合计
27合计27
表4 国外(收支平衡帐户,Balance of Payments Account)
支出
收入
(5)*出口品购买额52
(2)*进口品销售额54
(6)*已分配要素收入
(8)*现期转移净额 4
净支付额
5
(10)*借入净额
-1
合计 57 合计
57
在上述帐户中,某些数据是记在收(贷)方或支(借)方,并不改变会计的结果,而仅仅是观察角度不同。以积累帐户为例:帐项(7)[]、(10)记入支(借)方,则支(借)方(和收(贷)方)合计数27表示国内净积累。若记入收(贷)方,则收(贷)方(和支(借)方)合计数“47”表示总投资额。
根据上述帐户提供的资料。可以计算出很多重要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总收入(GNI)和国民净收入(NNI)等。如果把上述数据进一步细分,还可以算出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若将上述四大帐户分别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帐户,同时对国民经济存量进行结合考察,即增设资产负债帐户,则其提供的信息就更丰富,能够计算出的指标就更多。
五、SNA的另一成功创举:用矩阵表描述各帐户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微观会计较为注重每一帐户内借方与贷方之间的关系,即注意对借方余额或贷方余额平衡关系的考察。与此相比,SNA则更注重对每一交易对应的数据在各帐户之间的衔接,即注重对各帐户之间的联系的考察。显然,随着帐户的层层分解,帐户数目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复杂。例如,生产帐户(Production)首先分解为“商品”(Commodities)和“活动”(activities)两个子帐户;其次,“活动”帐户又进一步分解为“产业部门”(inductries)、“政府服务生产者”(producers of govevnment services)和“私人服务”(private services)等三级帐户,然后,其中的“产业部门”帐户又再分解为若干四级帐户[⑩],如此等等。其它如“资产负债”、“消费”、“积累”、“国外”等帐户也同样要做层层分解。如何以适当形式表明各帐户的联系,使得每一数据的来龙去脉得以清晰描述,这是SNA设计者面临的又一难题。矩阵表的引入和成功应用,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我们仍以上节的资料为例加以说明,描述上述四大帐户之间的联系的矩阵形式(11)如下:
1.生产2.消费 3.积累 4.国外
合计
1.生产210 47 52 309
2.消费 255
—19 5 241
3.积累 27 27
4.国外 54
4 —1 57
合计 309 241 27 57
在上述矩阵表中,每一同名的行和列构成一个帐户。其中,行表示该帐户的贷方,列表示同一帐户的借方,表中每一数据的性质由其所在的位置所决定。例如在表中第一行、第二列交叉处有数值“210”,这一数值及其位置具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210”在第一行,即表明生产帐户的贷(收)方有发生额210;其次,“210”同时在第二列,即表明消费帐户的借(支)方有发生额210。把以上两方面含义结合起来看,就是消费部门向生产部门支付210亿美元购买消费品,或者说,生产部门向消费部门出售消费品获得收入210亿美元。
在SNA中,为了完整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全景,有必要把上述4阶矩阵加以拓展。方法是:一方面,向外扩充,由四大帐户扩充到t大帐户,即由流量核算扩充至存量核算;另一方面,向内层层分解,把t大帐户一层一层分解为与研究目的相匹配的形式。作为例子,我们来看看下面略有拓展,但限于篇幅依然相对综合的16阶矩阵表——新SNA的缩简矩阵表(12):
显然,这一矩阵表比4阶矩阵表能容纳、提供更多的信息。当16阶矩阵表再拓展为88阶矩阵表时,与“T”型帐户相比,其性能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第一,矩阵形式比“T”帐户更简捷,更紧凑,且信息量更大;第二,突出了各帐户之间的联系,为分析生产、消费、积累的关系创造了条件;第三,在矩阵形式中,某一数据可以拓展为一个子矩阵,或就某一个或某几个子矩阵可以计算出某一指标,即矩阵表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分解或综合,从而具有惊人的描述能力。而SNA的五大核算子系统作为矩阵表的不同部分的更详尽的展开,不仅使得国民经济会计体系秩序井然,有详有略,而且使所有数据相互制约,彼此衔接,最终成功勾画出一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总图景,充分展现了国民经济会计作为“经济解剖学”(13)的特有风采。
注释:
①Martin R.Gainsbrugh,《The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s of the United States》,JEC’S Document,Octeher,1957,PP50—51.
②阎达五主编《社会会计》,中国财经出版社,P25;
③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编写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P3。
④闵庆全《国民经济核算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P1。
⑤U.N.,《A Syatem of National Accounts》,Newyoh,1968,P1.
⑥最终产品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指的是本期生产、本期不再被加工,可供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⑦这里“四大部门”显然不合会计学关于“会计科目”的定义,即四大部门的抽象不是对会计对象不同内容的分类。
⑧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甲种考试指定用书,《统计工作实务》,1996,P20
⑨U.N.《A Syatem of Nationd Accounts》,1968,P3.
⑩U.N.,《A Syetem of Natiosd Accounts》,1968,P19,"An illueteationof the complete Ayatem".
(11)U.N.,《A Ayotem of Nationd Accounts》,1968,P5,"The foun accounts of the nation in matins foim".
(12)U.N,《A Ayotem of Nationd Accounts》,1968,P9,"A pimey disaggegation of the nationd acconats,inclnding toalance ifeeto".
(13)《the Aocial Fiemewosk》,J.R.Hicks,Qxfoid Cuendon Pies,1942,P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