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与改革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对策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0-0066-06
一、我国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西部地区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当地党委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中,西部地区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一般”以下的比例高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城乡比较发现,乡镇村的受访者选择“一般”和“比较重视”的比例均低于县城受访者。对西部群体比较发现,一般教师和干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3<0.01,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见表1。也就是说,在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看法上,一般教师和干部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二)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目前西部绝大多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不平衡,其主要根源在于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在对当地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办学经费投入的调查中,东中部和西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如表2所示,西部地区选择“比较充足”的人群比例均低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选择“只能勉强应付日常开支”和“比较困难”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西部和东中部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上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西部城乡比较发现,县城与乡镇村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西部城乡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也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在西部农村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以及师生比等软硬件指标不达标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对当地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办学条件(硬件)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44.2%的人选择“一般”,选择“较好”的占25.8%,选择“较差”的达17.9%。区域比较发现,东中部和西部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东中部人群认为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好”、“一般”的比例均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认为“较差”的人群比例高于东中部地区,见表3。也就是说,东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三)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上忽视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致使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无法形成良性循环。调查发现,公众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价值取向均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农村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学生进入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素养为主要任务,恰恰忽略了培养从事第一产业(农渔牧林)素养的重要性。在对农村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以培养学生进入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素养为主要任务”的调查发现,全国数据库中,认为“比较合理”的人群占到总数的52.7%,选择“一般”的人群占20.7%,认为不合理的人群占2.2%,平均评价等级M为2.38,见表4。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无明显差异;西部城乡比较也无明显差异。
(四)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在对县(区、市、旗)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选择“较高”、“一般”和“较低”的人群比例分别为20.1%、56.0%和17.2%。西部地区选择“较高”、“一般”的受访者比例均低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受访者,见表5。东中部与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0.001,呈极其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西部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东中部存在显著差异。西部群体比较发现,一般教师、干部群体、其他人群三种群体的显著性检验值0.01<p=0.036<0.05,呈现显著性差异,但任何两个群体的显著性检验值却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干部、一般教师和一般群体,对农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都不高。
(五)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衡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教师业务素质的调查发现,全国数据库中有41.3%和31.7%的人群分别选择“一般”和“较好”,选择“较差”者占9.5%。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其中西部地区选择“较差”的比例高出全国4.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从全国比较看,东中部和西部农村教师在业务素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见表6。从西部农村地区县城和乡镇村职业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比较来看,县城和乡镇村的显著性检验值0.01<p=0.024<0.05,呈现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西部农村县城和乡镇职业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也存在显著差异。
(六)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在对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53.9%的人群认为“一般”,26.2%和12.5%的人群认为“较好”和“较差”,见表7。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0.001,呈极其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从全国比较来看,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科学性上,西部农村职业学校与东中部农村职业学校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讲,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课程体系与内容上,未能很好地贯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原则,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文化基础课、专业课与学生实习课之间的联系不甚紧密;二是专业能力培养与实习、实践环节脱节;三是在课程内容方面重知识、轻技能现象依然突出;四是课程内容更新慢,新知识、新技能未能及时进入课程体系;五是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单一,专业迁移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社会与职业的快速变化。
(七)教学方式单一
在对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教学方式(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途径、形式等)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54.4%的人群选择“一般”,28.5%和10.3%的人群选择“较好”和“较差”,见表8。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在教学方式上,西部与东中部农村职业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的现象;二是过多强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结合;三是由于实训基地和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实训类课程教学无法达到课改要求。
(八)招生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
在对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招生制度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47.6%的人群选择“一般”,26.9%和14.0%的人群分别选择“较好”和“较差”,见表9。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从西部城乡比较看,县城和乡镇村的显著性检验值p=0.177>0.05,无明显差异。从西部群体比较看,一般教师、干部群体、其他群体的显著性检验值p=0.525>0.05,无明显差异,其中两两分别比较,据显著性检验值判断亦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西部地区一般教师、干部群体、其他群体对招生制度的评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九)对于提高当地农村从业人员素质的作用有待提高
在对职业教育对提高当地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所起作用的调查中,全国被调查者中有37.2%选择“作用一般”,35.4%选择“作用较大”,4.9%选择“作用很小”,见表10。东中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50=0.05,表明西部和东中部地区有显著性差异。西部地区县城与乡镇村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62>0.05,表明县城和乡镇村在该问题选择上无明显差异。西部群体比较,一般教师和干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8<0.01,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干部和其他人群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3<0.01,呈现非常显著的差异,一般教师和其他人群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289>0.05,无明显差异。可见干部对职业教育作用的评价比教师及其他群众更为乐观。其中,西部村镇地区的评价平均值为2.67,介于“作用较大”与“作用一般”之间,而更偏向于“作用一般”,是所有均值中最大的,即对“当地职业教育对提高当地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所起作用”的评价是最低的。
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受到西部农村自然、人文、社会等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也受到西部农村教育内部系统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问题,实为上述诸多因素的交织影响所致。
二、促进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根据上述目标,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三农”、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农民和各类人才为己任,坚持和完善“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努力实现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以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使命
我国西部农村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都不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在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中,主要以老年、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为主。从“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最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中部发达地区。譬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或文化程度,在“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等评价指标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的绝大多数地区,在“高中程度”、“中专程度”、“大专及以上”等评价指标上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1。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劳动技能方面,有着其他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在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认识,加大对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西部农村特别是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穷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有效改变西部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以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大招生制度改革力度
首先,西部农村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结构层次及学校分布等实际情况来看,西部农村在县级城市和乡镇应以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为重点。其次,西部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服务于中考或高考落榜青年、农村成年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职工等的职业预备教育、在职教育、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教育与培训的繁重任务,培养能力亟待提高。从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和紧迫性来看,有必要部分甚至完全实行免试入学、注册就读、宽进严出的招生试点改革,以有效扭转西部职业学校长期以来存在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四)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西部农村职业学校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形成适应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加强和本地工商业的联系,与雇佣单位和相关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其次,西部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因此,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模式上,应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和发展符合西部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需要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2]。
第三,加强课程、教材及教学改革。西部农村职业学校课程设置,要根据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