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王”黄廷炎:舞出中国精神
文︳CQDK全媒体见习记者 陈诚
“历经半个多世纪,见证中国气象”
编者按: 本期“爱国情奋斗者”专栏以“历经半个多世纪,见证中国气象”为主题,推出一组爱国者的奋斗群像——“老龙王”黄廷炎:舞出中国精神;百年“声闻”:见证医疗巨变;调钟人胡明富:守护重庆的“心跳”。让我们跟随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爱国者,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巨变,凝聚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斗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黄廷炎(左二)正在授徒 图//铜梁区文化馆
一条龙,缓缓抬头,左看,右看,挺直了上半身。
然后,抖抖龙须,梳理鳞甲,腹下四爪发力,飞身而起,伏龙翔天,受四方朝拜,不惹一片尘埃。
这是一段龙舞表演,专称“龙出宫”。
在25个舞龙人的手中,这条50米长的巨龙,时而如螺丝般扭转,时而如鞭子般抽出,时而舞起天花……
嘴一张,一连串节拍从口中蹦出,惊呆了众人。
这条龙的龙珠,由一名叫黄廷炎的中年人执手;同时,他也是这场龙舞的编导。
时光荏苒,曾经在龙舞比赛中惊艳四方的黄廷炎,已成长为龙舞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而由他带领的铜梁龙舞队在全国各大赛事中更是获奖无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的灵魂,就是舞出中国精神。”这位78岁的老人,在铜梁区早已家喻户晓。
他与龙共舞数十载,早己成就了一段和“龙”互相影响、难以割舍的龙舞传奇。
误打误撞,拾炭娃偶进川剧团
1941年,黄廷炎在铜梁安居古镇降生。
在安居,逢年过节,镇上的街巷都会敲锣打鼓,举行各种舞龙、舞狮的游街表演。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黄廷炎,对于川剧和舞龙有着别样的感情。
10岁那年,黄廷炎因家庭经济原因弃学。年幼的他,只能背着背篓,捡煤炭厂尚未烧尽的炭花,卖给路边炸麻花的铺子,挣点伙食费。
一天,黄廷炎捡完炭花,路过茶馆,听到锣鼓声,便钻进茶馆看热闹。
茶馆里,川剧玩友陈绍安正带着一队人练习打锣鼓,而打大锣的老先生总是找不到节奏。
胆大的黄廷炎,在场下用嘴喊出了正确节拍。
增值税会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确定当期应交增值税及利润表中的增值税费用,在核算应交增值税的会计科目设置上,笔者在《规定》的基础结合申报缴纳实务稍作修改,以期更加简化、逻辑关系更清晰,下文仅对修改部分进行说明。增设损益类科目“增值税费用”科目核算企业发生的增值税,核算时对企业的购销业务与相关增值税计算抵扣视为不同的业务,分别予以确认计量。首先,按照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确认资产、收入、成本、费用等会计要素,并按“含税法”计量;其次,按资产负债观收益计量理念确认计量增值税费用。
“小朋友,念得对,不一定打得对哟。”
没过多久,机遇又来了。
宁德地区的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畲族人民创造了许多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以 “奶娘踩罡”为代表的畲族巫舞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远近扬名,代代相传。其底蕴深厚,风韵独特,表现形式多姿多彩,极具保护与传承价值,2006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拿起大锣,黄廷炎一打,果然是对的!
这一打,陈绍安发现了一个好苗子。
这一系列的要求让黄廷炎懵了,一条大蠕龙的长度为50米,加上龙珠为52米,拉伸后前后仅剩4米的距离。
陈绍安将12岁的黄廷炎带上了打锣之路。
老天爷果然赏饭吃。尽管年纪小,黄廷炎打大锣在安居古镇这个小地方,渐渐有了些名气。
1988年9月,北京举行首次国际旅游年舞龙大会,铜梁代表四川省参赛。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7.32%显著低于对照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黄廷炎回忆,他不得不离开陈绍安的队伍,另谋出路,在一家理发店学起了手艺。
“陈伯伯,我可以试一下。”
移动社交媒体的崛起,让用户的社交、沟通、阅读以及分享等行为都走向移动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沟通、阅读、分享,甚至开展社交活动。各种热点资讯,新知识或者知识分享开始越来越多地呈现在移动社交平台上。
转眼,3个月的时间过去,这段表演的编排思路,黄廷炎仍没有头绪,随后他被安排在巴岳山上进行编排创作。
到了川剧团,负责人对着发小说:“来,唱一个。”
铜梁稻草龙舞 图//铜梁区文化馆
看着人多,发小心怯了,怎么都唱不出来。
“你别紧张,我给你打拍子。”黄廷炎给发小打气。
面粉吸水以后形成面筋,也才能形成面团,因此没有水同样也无法制作面包。水作为面包的一种基本原料,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面包的成品品质。而且面团温度的高低主要通过水的温度来调节,比如夏天气温高,要使用冰水;冬天气温低,要使用温热水。同时,配方中水的多少影响面包的柔软程度,烫面吐司就是利用淀粉糊化吸水量增加,进而增加面包的柔软度。因此,为了增加面包的柔软程度,就要想办法增加配方中水的用量。
1988年,在北京国际旅游年龙舞大赛上,这场铜梁龙舞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负责人像挖到宝了一样:“小朋友,你会唱不?”
“会呀,会得不多。”黄廷炎说。
只见他节拍一打,脚一跺,嘹亮的歌声从胸中迸发而出,响彻了整个川剧团。
就这样,14岁的黄廷炎成了川剧团的一名新成员。从此,背着铺盖卷,跟随剧团,黄廷炎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与龙结缘,舞龙大师舞出新的想象力
1986年的农历大年三十,铜梁县城。
一年一度的龙灯会开演,45岁的黄廷炎和师兄弟们站在铜梁川剧团门口观看舞龙。
古代的士大夫书家,是不屑卖作品的。因为,士大夫们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高,不需要艺术作品来养家糊口。但是,目前不一样了,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市场这支无形的手。市场经济,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书法家在市场面前,不同的人一定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去抽象化地思考这些问题。你觉得文学的商业化问题是些什么?
一条大蠕龙从川剧团门口飞过,动作僵硬。
2.强自主意识,促思想交流互动平台建设。将每月20日定为机关各支部全体党员读报分享日,组织开展“月读报·悦分享”活动。每期安排一名年轻干部主讲,对近一月来国际、国内涉及的重要政策法规进行自主学习、总结提炼、拓展延伸,并运用PPT等多媒体呈现,加强干部自主学习,提高思辨领悟能力。自开讲以来,已连续举办6期,参与人数达380余人次。
黄廷炎回过头对各师兄弟们说:“如果我们来,一定比他们舞的好!”
黄廷炎暗自下决心:有机会他一定要创新铜梁龙舞。
没曾想,黄廷炎的决定变成了现实。
“虽然热爱打锣,但我家里穷啊,不得不放弃了。”
任务落在了铜梁川剧团肩上。
通知川剧团各编导开会时,黄廷炎也在场。
会上,从来没有舞过龙的黄廷炎主动请缨,要编排铜梁大蠕龙,不仅如此,他还要亲自上场舞龙珠!
会上请缨后,黄廷炎一直在构思、酝酿。
以往的民间舞龙动作简单,只有“之子拐”和“鸡渣步”等少数套路。
黄廷炎放下了手里的工作,反复琢磨构思,突然心生妙计:何不从扩充舞龙的元素入手,比如融入音乐、戏曲、歌舞、杂技等,碰撞出更多的艺术火花。
之后,黄廷炎做了四件事。
拔高定位。舞龙,要舞出中华腾飞的民族精神,人是飞翔的龙,龙是拼搏的人。
本次选取部分患者开展研究,分别给予患者硝普钠静脉滴注治疗以及酚妥拉明静脉滴注治疗,其中硝普钠治疗下的患者与接受静脉滴注治疗前比较病情改善效果更为显著,而且没有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酚妥拉明进行比较综合应用价值更高,应当得到广泛使用。
创新路数。将龙人格化,融合传统套路,设计出“龙出宫”“螺丝扭”“舞天花”等20余个新的表演形式。
精选演员。演员自身素质,必须要如猴般灵活,如虎般威猛。
融合川剧。将川剧音乐与舞龙音乐融合,改变音乐效果。
于是,按照这个编排思路,黄廷炎带领队员们,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
三个月后,北京工人体育馆。
铜梁龙表演现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铜梁代表队不负众望,捧起了冠军奖杯。
AdaCode编码和解码的原理如图5所示.帧间编码选用喷泉码LT码[17],用于恢复链路中损毁的数据帧,帧内编码采用RS码,用于纠正数据帧在链路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比特错误.
史无前例,九条巨龙在天安门前腾飞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黄廷炎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担任龙舞方阵总编导。
得到消息,黄廷炎很是兴奋,但兴奋之余,压力袭来。
龙舞方阵被要求仅在一个长60米、宽50米的矩形中,表演时间为8分06秒,前后误差不能超过2秒。
为了不让这一古老作物被市场淘汰,麻类研究所研究员龚友才及团队研究发现了黄麻的另一个神奇功效——可吸附重金属。他们利用黄麻叶粉的天然吸附特性,开发研制绿色环保新材料——高效、快速环保重金属废水处理剂。
The nth iteration step using the EM algorithm to estimate the distribution parameters of observable q1are as follows20:
况且,此次参演,一共有九条龙!
1955年,一名发小找到黄廷炎,铜梁川剧团缺一个娃娃生,让黄廷炎陪着他一起去。
在静美如画的巴岳山上,黄廷炎终于拿出了表演方案。
北京总导演看后,觉得表演的编排框架不错。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intensity on visibility in Jiangsu
11月15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导刊》杂志主办的“新旅游·新管理”第三届青年管理学者论坛在京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经济管理》杂志以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国际商学院和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师和硕博士生共4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黄廷炎松了口气。
6个月后,经过前前后后58次的修改,舞龙队的表演动作终于敲定。
国庆节终于到了。
在庆典的节目预备区内,龙舞方阵蓄势待发,指挥车上,黄廷炎身穿指挥服,手中拿着红、绿、黄三种颜色的指挥旗。
龙舞方阵出场,三排重鼓,九条巨龙,翻江倒海,呼啸而去,向着新世纪,勇敢腾飞。路过天安门前,九龙再变,呈三条一排,舞龙汉子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九条巨龙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这一刻,铜梁龙舞惊艳了世界。
为人师表,为了龙舞的传承与发展
铜梁,古为巴国之域。数百年来,铜梁人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春耍龙灯拜年,大旱舞黄荆龙求雨,庆祝丰收舞稻草龙、火龙、大蠕龙,高兴时舞龙,悲伤时亦舞龙,没有龙时抄起板凳便是板凳龙……古往今来,相沿成习,孕育了铜梁龙舞这一朵巴渝民间艺术之花。
42岁的陈道全痴迷于龙舞,他是黄廷炎的弟子,18岁时便拜入黄廷炎门下。
黄廷炎弟子众多,教过的学生更是数以万计。陈道全是他最早收的几批弟子之一,如今的陈道全,也是老师了。
2006年1月,国务院公布铜梁龙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让黄廷炎觉得自己做的事更有意义。
黄廷炎说,除了川剧表演和编导,自己把其他时间都用于传播和教学龙舞艺术。
龙舞涉及的动作繁多,相互配合要求也很高,有的学生学不会,黄廷炎会手把手教学。
陈道全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学习舞龙时的情景。
举着舞龙棍,手打地笔直,一趟接一趟地跑着,各师兄弟一起练习步法和配合。练累了,黄廷炎会把大家聚在一起,围成大圈坐着,由他来讲一些关于龙舞和龙的传说。
在陈道全看来,这位师傅,很严厉,也很可爱。
除了收徒,黄廷炎还不忘广种桃李。上至大学,下齐幼儿园,他都乐意培养对舞龙有兴趣的学生,如今的他,还是重庆大学的校外指导老师。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发展铜梁龙舞,黄廷炎还远赴美国、英国、法国以及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身体虽累,但他却以此为乐。
行走在铜梁,在某个练习龙舞的场所,也许就能看见这样一位老人,戴着一顶黑色的鸭舌帽,中间绣着金色的古文“龍”,一身黑白相间的运动服,身躯挺拔,眼中盛满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