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建明 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83
【摘要】传统历史教学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对历史概念的讲解展开,但对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地位与作用,却关注不多,这是典型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注重“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的培养,离不开对“人”即历史人物的研究分析,明确了“人”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也有利于历史教学素材的盘活利用,更清晰教材编纂者的目的意图。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人、历史教学素材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216-02
传统历史教学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历史信息——教师——学识,教师是知识传授的搬运工。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对历史概念的讲解展开,但对贯穿历史进程的创造者”人”的地位与作用,却关注不多,这是典型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注重“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与“家国情怀”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分析,1“历史不过是人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而已”,唯有如此,才能明了历史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基于历史人物思想与情感的变化,我们才能挖掘历史人物行为的思想根源与内在推动力;基于此,我们得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有关历史人物的插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教学素材,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少有人关注,这既是教学资源的浪费,又反映了教学思维的一大误区。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时代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说,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是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两大基本途径。问题是,“人”在历史教学中的缺位,历史教学如何培育健全人格的国家公民与世界公民?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以素养、情怀为中心,教学的基本途径:现象——问题——素养、情怀,这必然带来以下几方面的重大变化:(1) 目标制定的变化——明确价值的导向;(2)教学内容的变化——聚焦人物的活动;(3)展开过程的变化——注重思想的沟通;(4) 评价手段的变化——凸显认同的表达。这其中,教学目标与评价手段都是通过教学内容和展开过程发生,因此,历史人物即“人”的活动与思想变化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这必然要求历史老师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将“人”——历史人物与授课对象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
二、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的人——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
“人”即历史人物在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围绕着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思想变化展开,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传统《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中,技术的革新与社会的变革是教学的重点,从而对其中的“人”缺乏关注。在《工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中的人》一课教学中,设计以下四个环节:(1)普通的人与伟大的发明——介绍工业革命时期普通的人而非伟大的科学家及其伟大的发明,突出了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地位与作用;(2)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伟大的发明源自时代的需要与人类历史经验的厚积薄发,同时造就了伟大的人;(3)伟大的发明创造伟大的时代——工业革命时期伟大的发明对社会的推动作用,驱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大变革;(4)伟大时代中普通的人——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与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普通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整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扣“人”展开。3“情景的本质是引导探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教学设计看,它是老师营造的引出和展开问题探究的学习环境”,历史教学的灵魂与高度就在于其独特而深刻的教学立意及教育价值。
在《辛亥革命》的传统教学中,侧重于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对贯穿其中的诸多历史人物笔墨不多,尤其是对历史人物在在历史转折时期中发挥的历史作用视而不见,这使得学生只知道相关的基础知识,对历史缺乏血与肉的清晰认识,造成历史学习如无根之浮萍,不接地气与人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改变这一局面,《公义or私欲,在困境中艰难前行的辛亥革命》一课中,选择辛亥革命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若干历史人物,如孙中山、袁世凯、张謇、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等,选取他们在辛亥革命期间的主张,透过他们的主张以及主张的变化,分析他们及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通过分析孙中山对袁世凯认识的变化,分析孙中山同意南北和谈的原因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通过选取历史进程中的“小人物”,如林觉民的遗书,分析林觉民为国家舍小家的原因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指出中国传统儒学“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与传统价值观构成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源泉,而正是这些历史“小人物”的前仆后继,才不断的推动历史前进;通过选取辛亥革命前后普通人生活的变迁,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历史存在巨大鸿沟,不能假设历史上的人物与现代人一样的思想与行动……承认历史的过程存在,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更多的变化,要求用一种历史的视角来揭示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围绕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展开,通过聚焦历史人物的活动,尤其是历史人物思想的变化,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转变;通过呈现普通人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冲击,赋予学生的鲜活的历史印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手段的转变,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宏观认识,进而明确价值取向。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兼论历史教材中教学资源的开发
“人”在历史教学中的苏醒,不仅仅体现在“人”——历史人物与授课对象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还意味着沉睡着的历史教学素材的盘活。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与学习延伸等,本身就是教材编写者依据课标以及教学需要编写进教材的,目前传统的历史教学对于这些教材附加素材的处理往往一带而过甚至熟视无睹,这其实造成了历史教学素材的浪费,也曲解了教材编纂者的本意。例如,《工业革命》一课中各类附加素材都可以发挥作用,如:飞梭与珍妮纺纱机的插图结合发明者的相关材料可以运用于“普通的人与伟大的发明”环节,圈地运动的历史纵横可以运用于“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蒸汽工厂与普鲁士纺织厂的插图、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学思之窗及插图和课后的“学期延伸”可以运用于“伟大的发明创造伟大的时代”,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的历史纵横可以运用于“伟大的发明创造伟大的时代”和“伟大时代中普通的人”。《辛亥革命》一课中章炳麟、邹容、孙中山的插图与相关材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和湖北军政府的相关历史纵横都是鲜活的历史素材,对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有很大帮助。
历史教材中附加的教学素材本身就是教材编纂者为让学生顺利解读历史而特意编制的,带有编纂者编纂教材的主观目的与意图,它们本身就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舍弃它们而片面的追求课外教学资源本身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好好推敲教材编纂者对附加教学资源的用意,用好教材中的教学素材。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与反思
“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的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取得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处理好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我们往往在强调历史事件客观性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做了简单化的处理:分析原因、背景、影响总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学习历史事件的内容及经过也总是强调时间、地点、人物,而对身处其中的“人”的真实感受与思想情感变化却不深究,这与历史新一轮课改强调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背景不符,也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相去甚远。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需要唤醒历史课堂中“沉睡”的“人”,而“人”在历史教学中的苏醒,既盘活了沉睡已久的历史教学素材,又激活了历史老师的教学艺术,回归了历史教学的“原点”——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J]. 陈春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8)
[2]论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与学的和谐构建[J]. 刘婕. 成才之路. 2019(21)
[3]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 马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8(49)
本文为无锡市教科院十三五规划教师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历史教学素材的开发利用促进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E/2016/002)研究成果。
1.(德)马克思、恩格斯 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12月出版
2.(英)柯林伍德 著;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
3.赵亚夫 著,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第三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11期
4.(英)约翰.托什 著;译:《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2月出版
论文作者:缪建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历史论文; 历史人物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 的人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工业革命论文; 素养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