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经营是国有骨干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垄断经营是国有骨干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垄断经营是国有骨干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骨干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过“有进有退”的调整,其前途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经过战略性改组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骨干企业,继续保持其国有的性质,并以其更加强大的实力走向垄断经营。一种是经过优胜劣汰,大多数中小国有企业将部分或全部丧失其国有性质,变成混合所有制或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本文试就国有企业的第一种前途即实行垄断经营的必然性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垄断经营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营方式

所谓垄断,根据《辞海》(1979版缩印本)的解释: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指资本主义大企业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则认为,(1)垄断是“.....一个单独的卖主控制着一特定商品的全部供应。”(2 )垄断是“指某种商品只有一个卖主的市场结构。在纯粹垄断的情况下,因为市场上没有与它竞争的商品供应。”我们对垄断的传统认识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所说的垄断的区别在于:第一、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垄断只是一种“市场结构”,而传统理论则认为,垄断主要指生产领域的垄断,其它垄断是由生产领域里的垄断决定的。第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认为垄断是一家对市场的独占,而传统理论则认为不是一家独占,而是若干家大企业共同实行的对生产和销售的控制。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垄断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垄断不是独占而是寡占,如美国的汽车、飞机制造业,其市场都是由多家垄断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的。其二、垄断不仅仅是生产领域的垄断,同时也是一种市场结构,只不过这种垄断市场结构由生产的垄断决定而已。其三、对某些高新技术的垄断,是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如计算机软件技术、航天技术等。

我这里讲的国有骨干企业必然走向垄断经营,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点:第一,垄断并不排斥竞争,只不过垄断是竞争的必然结果;第二,经过改革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后的国有骨干企业的垄断经营,是国有企业的历史性进步,它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垄断市场的政府行为,而完全是一种企业行为;第三,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以后,国际垄断跨国公司或打入中国市场,或正兵临城下,有实力和有作为的国有骨干企业别无选择,只有走向垄断经营。

当代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被跨国大公司高度垄断的国家。垄断既是生产集中的产物,同时也是竞争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以前,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从19世纪末开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进入到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特别是在30年代,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以美国为例,1904年,已有大型托拉斯445个,其中7个特大型托拉斯吞并和支配约1528家企业。20世纪初,各部门生产中各大托拉斯控制的部分所占的比重如下:石油工业占95%,钢铁占66%,化工占81%,金属工业占77%,铝业占85%,制糖和烟草占80%。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以垄断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但是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先例。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分为,自由竞争时期的市场经济和垄断时期的市场经济。从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看,我们选择的入口,应当是进入当代的市场经济,而不应当是进入自由竞争时代的市场经济。就目前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大多数没有形成垄断,竞争力弱,是进入市场的主要障碍。而对垄断性的国际跨国公司来说,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狼入羊群般的机遇。搞市场经济不是我们的长处,实行垄断经营也不是我们的长处。但“师夷长技以制夷”应当是我们的选择。

二、垄断经营是国有企业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五大及其后中央召开的多次会议,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必然走向垄断的市场经济的规律出发,指明了国有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垄断企业,实行垄断经营。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5月31日, 江泽民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的六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国家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6月18日, 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江总书记又指出:“......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改组国有企业。......抓好一批大企业、大集团。”6月27日, 江总书记又在华东七省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对极少数国有企业要实行由“国家垄断经营”。7月8日,人民日报登载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北京经济总会共同举办的“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研讨会的情况。这次研讨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和思路进行研讨并提出了7条对策。其中第2条指出:“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改变国有经济”无处不有,无所不包“的结构。......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重点是向三个方面集中,即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优势企业集中,向大型化发展。”在第4条又指出:“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改组, 培育一批优秀的大型核心企业。”并且进一步强调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培育一批国有或是国家控股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以上说明,无论是建立大企业,还是建立企业集团,都是为了建立某种垄断企业,目的自然很清楚,无非是以垄断对垄断。

垄断经营是提高国有企业质量和控制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十五大及其四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一个基本精神是,国企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和控制力强。所谓质量高,是指企业的科技力、资本力,文化力、企业力,品牌力、市场力,创新力,信息力、竞争力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这可以通过评估、比较来进行鉴别。所谓控制力强,一是控制了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二是控制了关系国民经济未来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控制了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衡量控制力强弱最主要的标志是看在行业是否形成了垄断经营的地位。即生产集中度高,市场占有率高。如汽车制造是最应该实行垄断经营的行业,可是在我国一列入支柱产业目录,马上就遍地开花。再比如工具行业,全国总共400多家厂商,其中部定点企业118家,但1997年按销售收入计算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的仅只2家,大多数在1%以下,其散、乱、 差可见一斑。解决散、乱、差问题,最主要的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小平同志讲:“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这里虽然小平同志着重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但仍然讲的是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现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有非常完备的经济计划,如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同时应当看到,过去的计划经济其实质是权力经济,并非真正的科学计划。因此,树立科学计划的权威是尤为必要的。

垄断经营是国有企业解困的必然选择。现今的市场以垄断为特征。市场经济越发达,垄断程度也越高。如全世界4万家跨国公司中,90 %的母公司以发达国家为基地。按照竞争程度的不同,市场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结构。第一是完全竞争型的市场和企业。这类市场企业数目很多,产品完全无差别,价格无法控制,进出行业很容易,适用于某些农产品;第二是完全垄断市场,企业数目只有一个,产品无竞争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价格,进出行业很困难,如公用事业电力电话;第三是垄断竞争。企业很多,产品有一定差别,价格能进行一定程度控制,进出该行业较容易,如香烟纺织品等;第四是寡头垄断两种为主。建立垄断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而垄断跨国公司也在逼迫我们作出关系国有企业前途的历史性选择。是象化妆品、照相机和感光材料等行业那样在垄断跨国公司面前全军覆没呢还是勇敢地迎接挑战,以垄断对垄断,回答当然是后者,否则,就不能解决“狼入羊群”的问题。实行垄断经营是提高国企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国外垄断公司给我们的启示是,竞争促进了更大的垄断。1997年2月, 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兼并了老牌麦道公司,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军民用飞机制造企业。这说明,竞争促进了更大规模的超级垄断形成,而形成超级垄断则是为了面对更激烈的竞争。我国也有很多企业取得了垄断经营的成功。如春兰集团的垄断经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行业和国有企业都应当实行垄断经营。那既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如农产品经营。实行垄断经营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优秀大型核心企业,选择的是那些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优势企业,即抓住关键的少数。或许,有人担心垄断会产生停滞和腐败。但我们只要看看最近10年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看看自由竞争同样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就说明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的。

三、要为垄断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既然垄断经营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国有骨干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就要下决心为国企实行垄断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首先,要正确评价国有企业。江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的四省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我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国有企业的广大干部职工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对国有企业的正确评价和充分肯定。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对国有企业持一种悲观论调,认为“国有不如集体,集体不如个体”,照这种说法,似乎只有个体经济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私有化”的道路才是出路。而实际上,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或个体企业,都有办得好的和办得不好的,不能一概而论。据1999年6月30 日工人日报《走出围城》系列报道之三“先行者的启示”报道,1999年5月7日,“首次中关村会议”召开时,以高新技术为产业的北京中关村近5000家民营企业中,90%的企业不到5年就香消玉殒了, 只有3%的生存时间超过8年。因此被人们称为“永远长不大”的“中关村”现象。这说明,即使是以高新技术为产业的民营或个体经济,目前也无法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承担起民族工业的历史重任。另一种倾向是肆意贬低企业的厂长经理,如经常见诸报刊杂志的“中国没有企业家”,“大多数企业的厂长和经理是不合格的”等,这种否定一切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中国没有企业家,是否意味着中国的企业都应当让外国人来经营?那么如何看待海尔等成功企业的经理?干部是培养出来的,企业家也是培养出来的。在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国有企业面对着严峻的市场形势和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支付着改革的巨大成本,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拿着和工人差不多的工资,以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职工负责的态度,克服种种困难,坚守着社会主义的阵地,承担了许多本应由社会承担的责任,他们的工作,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支持和理解,而不应当过多的责难他们,给他们的头上泼冷水。

其次,给国企以国民待遇。所谓给国企以国民待遇就是要解决超国民待遇问题。如“三资”企业享受的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在目前企业税后平均利润率只有2.4%的情况下, 这种超待遇给国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如集体企业,民营企业是属地方管理的,为了加速发展地方经济,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实行减免税费政策,从而造成了和国有企业的不平等竞争。而近些年来国有企业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1997年,国有企业同上年相比,一是税负增加。如增殖税税基改变,加重了税负,流转税以及其它各种税金比上年分别增加了7.9%和10.4 %;二是财务费用重。尽管银行现在降低了贷款利率,但企业贷款大都是过去的老帐,年利率都在12%以上,无从借新债还老帐,因此财务费用仍然居高不下,企业只好为银行打工。三是社会保障等费用增加。社会保障问题是历史形成的,理应由社会负担,但现在却是企业承担的。老工人集中的地方,这部分费用占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已高达50%;四是折旧费提高。1990年为16%,1996年为20.28%;五是利润转移。 如原材料、动能涨价多,工业品涨价少等。还有一个问题是企业办社会。如企业办学校、办医院、办生活后勤等。由于国有企业是国家的,为国家背包袱似乎是应当的,而地方政府无意也无力更无钱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大量的超国民待遇政策的存在,导致国有企业处于一种非国民地位。这个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处于被动挨打地位,连生存都困难,更难以形成垄断经营。

第三、取消“诸侯经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存在的诸侯经济现象曾有深刻的分析:“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一种由行政性分权造成的间接行政协调体制,它存在很大的缺陷。--在这种体制下,不管在命令经济下还是市场经济中都应当由中央有关当局行使的宏观总量调节机能被层层切块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在行使。很难有效保持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又说:“在政企仍旧不分基础上实行的中央权力的过分下放,使各大包干的单位,都成了政企合一的实体。各地争相铺摊子,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掀起了与大工业争原材料、争能源的热潮,对别的地区和部门实行封锁,给予‘自己的’企业特殊优惠,支持他们进行不公正竞争。这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割据,也使资源的地区配置状况恶化。”这种诸侯经济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削弱了中央宏观调控的力量。许多地方为了局部利益,实行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见了红灯绕道走,从而使中央的宏观调控成了“令而不行”,“禁而不止”;二是争相铺摊子,上项目,搞引进,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和现实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第四、坚决清理整顿“五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1999年7月9日,人民日报消息,国家经贸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强调要加大总量控制力度,坚决清理整顿“五小”。这是完全正确的决策。何为“五小”?指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小矿。为什么要清理整顿“五小”?一是我国面对国际市场西方资本的垄断入侵,我们靠什么来保卫我们的市场并与之抗衡?靠什么来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只能主要靠国有企业。二是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而假冒伪劣往往又和“五小”相联系。它们以假充真,以劣充优,破坏优质产品的声誉,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必须严厉打击。要使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使制假售假者倾家荡产。

第五、抓紧治理通货紧缩。通货紧缩造成的生产过剩、市场萎缩、需求下降、消费减少,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只有遏制住了通货紧缩,才能为国有企业实行垄断经营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垄断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垄断经营是发达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经营方式,面对垄断资本的挑战,为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国有企业别无选择,只有走向垄断,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则是国企走向垄断经营的必要条件。

标签:;  ;  ;  ;  ;  ;  ;  ;  ;  ;  ;  

垄断经营是国有骨干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