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成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成因论文,劳动者论文,文化素质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素质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纲要》明确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我国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讲正在逐步趋于优化,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包括职工文化程度总体上偏低、行业之间差距较大,职工队伍内部文化构成、技术力量的配置方向不够合理等等。我国职工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生产事故多、国际竞争力弱和国有企业的发展难。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转变,真正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有必要对影响职工科技文化素质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有关方面拿出相应的对策。
影响职工科技文化素质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政治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既有国家政策导向和科教投入水平的宏观因素,也有各类社会单位重视和依赖科技文化程度的中观因素,又有职工自身对科技文化重视程度的微观因素。
一、国家宏观层次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科技投入水平,是影响职工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
1.国家和地方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倾向,影响着整个社会对科技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在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尚未能始终如一地把科技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曾多次要求并伴之以不断的整顿,以压缩投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但经济的增长仍然没有根本摆脱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来扩张规模,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局面,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据李京文教授对1953年~1990年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中,资本的贡献约占3/4,劳动的贡献约占1/5,而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仅占5%多一点。现在,由于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科技发展还缺乏面向经济建设的活力与压力;企业经营机制中潜伏着许多不利于科技进步的致命因素,再加上,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不够配套,这种情况导致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行科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为生产发展、出口创汇服务的作用。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只有25%左右,而转化为商品并形成规模效益的只有10%~15%。
2.国家对科教事业的投入水平,影响着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总体水平。尽管这几年国家财政支出压力较大,但科技和教育支出仍然保持在相当的水平。但是如果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考察,我国的科技和教育投入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R&G(研究与发展)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NP)的比例,通常被国际上视为科技投入强度的最重要的指标。1990年,我国投入的研究与发展经费,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一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现已接近3%),而且也低于韩国、印度、巴西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仅仅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而在教育经费方面,也非常紧张。从1980年至1988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5%,而我国只有3.2%,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只接近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尚未形成,是影响职工科技文化素质的社会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和教育政策方面作了较大调整。随着知识分子政策的逐步落实,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尽管如此,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许多轻视科技,忽视教育,鄙视知识分子的不良现象。我国的科技水平虽不算很低,但现有的科技实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与已有的技术能力极不相称。几十年来,虽然我们造就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也有提高,但同宏观的经济战略目标和要求相比,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还有很大差距。
二、用人单位中观层次的科技教育投入水平和对科技文化的依赖程度,也是影响职工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
1.企业在旧体制下缺乏利用科技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在计划体制下,企业并不是一个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生产组织、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完全取决于政府计划,企业行为嬗变为政府行为,企业自身却没有利用和开发科技推动企业发展的自主权和内驱力。企业之所以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其原因还在于企业没有确立优胜劣汰的机制。这种机制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企业都技术进步迅速,也不能保证每个企业都生产出高质量、竞争力强的产品,但它可以做到,凡是建立并适应了这种机制的企业,可以生存和壮大,没有建立和适应这种机制的企业就会衰弱乃至死亡。在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科研与生产之所以脱节,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中或社会上没有形成促使科技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制度安排,而如果成立了这种促使科研、生产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体制,就会淘汰那些忽视科技进步的企业。从这一角度出发,也可看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首先在于经济体制的转变。
2.生产单位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和依赖程度不高。我国企业大部分还处于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阶段,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科技转化生产力的周期比较长,从而相对制约了企业对于发展科技、提高职工科技文化素质原内在需求。1990年,我国实行承包的盈利企业平均提取的技术开发费用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5%,没有达到1%的水平。这与世界许多科技先进的国家构成了很大的差距。这一问题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有密切关系。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生产过程中,当技术进步程度提高时,社会生产对于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要求也会上升。处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从事体力劳动科技文化素质的要求也会上升。处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从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由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总的来看还比较低,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单位对职工科技文化素质的要求和重视。
3.教育经费不足,培训手段落后。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有的企业并未意识到提高职工科技文化素质的极端重要性,提高职工科技文化素质的实质内容,也极少被列入企业发展的考核指标。有的企业重生产、重业务,轻教育、轻培训的倾向比较严重,对职工的培训方式也比较落后,大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指定的培训任务,只满足于利用职工工休时间进行临时性、短期性的岗前和岗位培训。较少考虑对职工进行系统的、长期的、深层次的培训。据统计,目前企业的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提取,落实到每个职工身上不足50元。这与美国企业用于技术培训的投资每年达400亿~600亿美元,联邦德国把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作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日本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喻为“技术立国”的基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韩国与新加坡的振兴,也无不与他们拥有一支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劳动大军有关。而在我国,1991年、1992年、1993年职教经费在全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已连续三年下降。据国家劳动部提供的数据,全国每年要新增就业人口1600万~1700万,其中农业可吸纳近500万,剩下1200万,有400万可经过正规职业培训,300万可参加短期就业培训,但有500万人根本不经任何培训就要走上工作岗位。而每年培训的在岗产业工人顶多100万。这些人再过五六年,也就是21世纪初,就将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主力。凭借这种素质,如何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新科技革命、实现产业更新换代、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职工自身微观层次上对于利益的强势追求和对科技的弱势追求是影响职工科技文化素质的另一因素。
1.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的偏离。工人地位不高,在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上忽视工人的作用,在我们的传媒和社会生活中严重存在,已经对部分工人形成消极影响。人们不会忘记,五六七十年代,进厂当工人曾令无数社会成员心驰神往。“我们工人有力量”的歌曲和“劳动光荣”的口号曾经构成当时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当然不是赞同“文革”期间那种“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的极“左”倾向,但是工人阶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从而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同和承认,总是一种合于情理的事情。然而,最近的十多年来,在我们的媒体里,已很少见到普通工人的形象,我们的摄像机镜头除了围绕着各级官员转,“歌星”、“影星”、“大款”、“大腕”曾几何时,也已经成为我们媒介传播的焦点。在社会公众层面,人们醉心于股票、期货、发财致富的期待时,却忘记了千千万万在机器轰鸣中挥汗如雨的产业工人。
2.社会分配不公。行为学家行为,就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理论而言,在物质、精神、信息这三大基本动力中,物质动力是第一位的。这种物质动力首先来自于个人的物质报酬,而物质动力的错位就有可能导致知识的贬值。职工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由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以资历、职务为主要取向,职工科技文化水平对其社会地位、收入分配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使得不少职工在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方面缺乏一种较恒久的动力机制和压力机制。加之许多企业在有了分配自主权后,尽管在一些企业体现了向一线倾斜,但并没有体现向技术倾斜。有的内部分配仍然是平均主义、按资(历)分配,凭技术靠本事仍难获得较好收入。在工资分配中,技术含量过低,直接挫伤了工人学科技、学文化、立足岗位成才的积极性。据有关专家分析,在影响职工收入的8个因素中,其排序是:地区、所有制、年龄、技术等级、行业、就业身分、文化和职业,即技术等级只排在第4位,而文化则排在第7位。而地区、所有制和年龄这些外在或自然因素对职工收入水平的影响力却要比科技文化大得多。科技文化对职工收入影响如此之低,导致一些职工在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时,要么漫不经心,要么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