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讨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讨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起点和终点

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的基础上,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但未达到富裕水平的一个 历史阶段,是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的必经的发展阶段。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 点和终点,必须放到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的历史进程中考察,必须把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句话联系起来思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实现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我们的实际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好 ,原定于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于1995年完成,但因人口增 长因素而未能达到人均800美元。因此,中央决定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 亿左右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上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 活达到小康水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宣告“城 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1年是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 过800美元从而正式进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甩掉贫困国家“帽子”的第一年。我 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在经济上,人民丰衣足食,享 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在逐步增长;在文化上,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文化生 活比较丰富多彩,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政治上人民民主有了发展,法制进一步健全 ,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目前我国的现状还只能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水平还 不够高,且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不论在城乡都还有一定 数量的贫困人口。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全国人民都能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 ,并逐步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人均4000美元,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 活比较富裕。这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60000亿美元,进入世界的前列,反映在 国力上就是一个较强的国家,如果拿出1%来搞国防,就是600亿美元,如果拿出5%来发 展科学和教育,就是3000亿美元,能够兴办一大批学校、上一大批科研项目,如果拿出 8%来改善人民生活,就是4800亿美元,人均可增加300—400美元,加上原有的较殷实的 基础,人民的生活又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从起点到终点,需要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大约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 ,要经过若干小的发展阶段,由量的不断增长逐步发展到质的变化,由现代化有一定发 展的小康社会进入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富裕社会。中央制定的2010年远景目标 ,构画了第一小步的发展蓝图,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生产 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将再上一个大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 设将取得明显进展,为21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开创新局 面。在这个基础上,再经过四个十年的全面持续发展,胜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 人民将逐步地由小康生活——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最终达 到比较富裕的生活,我国社会将由小康社会转变为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

二、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和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建设小康社会。

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环节和第一要务 。因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是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 宽裕乃至走向富裕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才能改善,小康生活才能 保证,富裕生活才能变为现实。因此,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 进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环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第一要务。 我们一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站在时代前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特 别要下功夫研究和解决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 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 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头等重要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 创新,不断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改革是 发展生产力的动力,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逐 步消除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 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 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 式,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对外 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外部条件。只有扩大对外开放,才能为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生产力 提供广阔市场、大量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 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 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战略任务 。因为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有经济生活,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文化生活。在 经济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就相应的提高,享受教育程度的要求 更高了,享受文化的品位更高了。因此,我们必须在集中精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 同时,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 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 化发展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 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 律。要把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把依法治国 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的基础。要 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 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和 根本任务。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宽裕的经济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而且要有 民主平等和谐的政治生活。政治生活对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只 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才能享有正常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只有建全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保障人民过着正常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只有维护社 会的安定团结,为人民提供安居乐业环境,才能使人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幸福美满 。因此,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 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 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 一,从政治上保证人民过上安稳的小康生活。

保护和美化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备条件和紧迫任务。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在森林繁茂、鸟语花香、水源充足、生态 平衡、环境优美的条件下,人们才能幸福的生活,社会才能可持续全面发展。由于战争 的破坏,人们的无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森林被大量的砍伐 ,水土严重流失,水资源枯竭,土地荒漠化日益发展,环境污染严重,许多动物已经绝 种或即将绝灭,如果听任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和蔓延,不仅人民的小康生活难以为继,而 且给人类的继续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 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三、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都能过上小康生活。但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还存在一些制约这个目标实现的瓶颈, 在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增加,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居民贫富悬殊的现象不 断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差距拉大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会从整体上影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而且在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还会有相当数量的贫困 户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难以体现出来。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实践中,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妥善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妥善解决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问题。职工下岗是深化改革进程中难以避免 的阵痛。因为企业改组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有一部分多余的人员要下岗另谋出 路,随着改革的深入,下岗人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其中有一些人一时难以找到工作, 加上新增就业人口可就业岗位有限,也就出现了失业现象,这些人生活相当困难。据统 计2002年一季度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达489.9万人,只有22万人实现了再就业,仅占4 .3%,加上原有下岗未能再就业的职工,全国有1300万下岗职工等待就业,截至2002年4 月底,有1938万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这是个不小的群体。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疏远党和群众的关 系。因此,妥善解决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问题,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而且是实现党的宗旨,改善党群关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我们党始终 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应当在人民群众特别是构成党的阶级基础的职工群众遇到 困难的时候,做他们的贴心人,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他们同全国人民一样 过上小康生活。

二是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问题。历史上遗留的中国农村,是贫穷落后 的农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部 分农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过上了小康生活。农村存在的一部分贫困地区和贫困户,也 通过实施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 了八千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七成以上农村 居民对现在的整体生活状况感到满意。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现在大约还有 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这是我国总 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需要继续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共 同富裕的目标,使所有的人都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在已有 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继续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增加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精神,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加快发展。根据新形势和 新经验,要加强信息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按照市场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加强资金扶贫,增加贫困地区投资和信贷,帮助他们增加造血功能;加强科技扶贫,用 先进的生产力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经济上台阶;加强智力扶贫,用先进文化提高贫 困地区农民的素质;加强爱心扶贫,关心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当前 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小康水平。

三是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都取得 了历史性的发展。但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由于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地理环境 ,加上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发展速度比中西部地区快,地区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东部地 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1990年为1.82倍,1995年为2.45倍,1998年为2.56 倍。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和贫困地区比较集中的地区,人口占全国 的22.8%,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7%,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13.9%。但发展潜力很大 ,特别是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为此,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的战略方针,决定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 经济的发展。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根据形势发展要求,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 战略决策。这个战略的实施,对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扩大内需,推动整个国民经济 持续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普遍达到 小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 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是解决贫富悬殊扩大的问题。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 大多数人共同富裕的方针,适当拉开了收入分配上的差距,对于克服平均主义,打破大 锅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都发挥了 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悬 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不断产业,一方面 是不少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据有关组织计算,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4,进入了绝 对不平等区间。如果让这个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即使从总体上达到更高的小康水平乃至 比较富裕的程度,还不可能使全国所有的人都达到小康水平,也会挫伤很大一部分人的 积极性,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这个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发展 经济,关键是合理分配。党中央已经高度重视了这个问题,在发展经济上,实施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持 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开展大规模的就业援助行动,解决城市下岗职工再就 业的问题。在分配上,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并且针对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取 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钱职权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 依法惩处;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收入的,必须纠 正;调节过高收入,主要是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进行调节;规范收入分 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

标签:;  ;  ;  ;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探讨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