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面中华绒螯蟹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河蟹养殖论文

大水面河蟹养殖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蟹论文,水面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从事河蟹育苗、养殖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就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同行进行交流,更希望对广大养殖者有所帮助。

一、缺乏科学论证

大水面河蟹养殖,必然面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水面的自然条件,包括水质及天然饵料资源状况;其次是苗种,包括品种选择、规格大小、放养密度;再次是人的因素,即要实行科学管理、细心护理、苦心经营。

刚开始养蟹时,湖面水质好、天然饵料丰富,初养者放苗后不需要进行多少管理,而成蟹回捕率高,价格又贵,收益颇丰。这致使一些人认为,只要投苗养蟹就能挣钱,不注重科学分析论证,疏于管理,从而造成亏损。如安徽省宿松县某养殖公司,1995年3万多亩水面净利润4100多万元。1996年由于苗种质量混杂,亏损1200多万元。1997年由于投放苗种过多、成蟹规格小、价格低,亏损近1000万元。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发大水,在水灾面前,总是报有侥幸心理的该公司,由于未加强防洪措施,又亏损4000多万元,濒临破产。又如湖北省应城地区某开发公司,认为河蟹养殖只是苗种问题。1999年利用1500多亩的湖面,投放扣蟹20多万只,2000年因天旱无雨,6月~7月份湖面仅剩300余亩,水深平均只有50厘米,动物饵料基本没有。造成养殖密度过大、营养不良,成蟹规格很小,每只仅有18两左右。而同样投放该公司苗种的其他5个单位,抽样密度很理想,河蟹长势喜人,平均每只蟹已达3两以上。

由此可见,进行大水面养殖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养殖面积无论大小,进排水口应越少越好,这样可减少河蟹逃逸机会。湖底平坦、水质较清,透明度1米为佳,这样便于光照,有利于脱壳蟹壳硬化。可供河蟹摄食、脱壳的水花生、扁担草等面积占水面积不得小于30%,但也不应多于70%,如超过70%影响光照不利于脱壳硬化。动物饵料小贝类以直径5毫米~20毫米最佳,每平方米不低于100个为宜,便于河蟹摄食、生长。

2养殖水面70%水深应在1米~2米之间,防溢保护高度应不低于50年一遇的标准,防干旱最低水深和水面的安全系数都应在70%以上,而且涨落水时高水位、低水位周边滩涂坡比最好控制在1%左右。若坡比较大,水位骤然暴涨时,容易造成幼蟹损失。

3所选择的水面涉及的受益单位越少越好,最多不应超过3个乡镇、10个自然村、3000口人。同时还应多方考察,当地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便于协调关系、排除纠纷、化解矛盾,搞好河蟹养殖。

二、苗种混杂

目前市场苗种品种繁多,价格相差悬殊,每只02元~25元不等,除苗种本身确有问题外,主要原因在于中间商炒买炒卖严重。包括有些技术人员在内,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及地方保护主义和北方的一些投机商炒卖造成很多客户对于苗种选择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加大了养殖户的成本。

不久前,有关方面对湖北几家养殖单位的调查结果(参见图表)显示:选择大规格种蟹,按操作规程养殖在北方育出的扣蟹同样能长成大规格成蟹,且苗种价格比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苗种低约30%,投放仔蟹比投放扣蟹价格又低30%左右。

三、适时采捕暂养

河蟹采捕时,有许多场家不顾现实情况,机械地执行辽蟹8月采捕、长江河蟹9月采捕的时间表,结果影响了养殖效益。在此笔者就不再举例说明,仅提出如下意见供参考。

1采捕时间应以湖面水质、饵料、气温、性成熟比例为依据。一般在8月初开始抽样,如检查出有40%以上成熟,无论时间早晚均应下网捕捞。如饵料丰富、水质好可以将未成熟的河蟹放回湖里继续养殖。

2暂养暂养河蟹主要是为错季销售以获得更多利润,但暂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池底要硬,要有水草;其次必须水清、水温低(在20℃以下最佳),这样流水养殖成活率更高。再者所暂养的河蟹必须成熟,有条件最好将雌雄分开。通过暂养在节日期间销售,可获得好效益。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河蟹养殖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只有对湖泊等大水面养殖经过科学分析论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精心管理,才能使河蟹养殖进入良性循环,形成可持续发展。

标签:;  ;  

大水面中华绒螯蟹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河蟹养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