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程思政;弄清;问题
一、关于概念
弄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这两个概念。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课程,在现阶段是指在国家教育体系中进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转化为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课程。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
从概念上看,前者是以思想政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后者则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熔铸在不同课程中的教学活动。前者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更专业、系统、全面。后者更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课程思政要避免把任何章节都当做思政课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课程学习中的必备要件之一,而不是全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必须是同向同行。
二、关于地位
弄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主次地位。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程是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换言之,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主渠道、主阵地,而课程思政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补充作用,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弄清主次,切勿主次颠倒。
三、关于对象
课程思政的对象是“全员”。何谓“全员”?
从施教者的角度理解,“全员”就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学校成员包括科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党政团委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图书管理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主要是指父母亲。社会主要指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2] 只有“四位一体”共同发力,协同教育,才能叫做“全员”施教。
从接受教育的角度理解,“全员”是指接受某项课程学习的所有学生。既然称为“全员”,就不能漏掉任何一位学生,“全员”包括专业素养中优、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还包括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养中优、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课程思政中接受教育的对象,都需要在课程思政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认为思政的对象就是差生的观念是不对的。
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全员”施教、“全员”受教,国家提倡的“全员”课程思政才算做到圆满。
四、关于时段
课程思政的时段要体现“全过程”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全过程”包括课内和课外,双休日和寒暑假,校内外,毕业前后。课程思政元素在课堂内的挖掘、学习,必然会渗透到课堂外的领域,其效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五、关于区域
弄清课程思政的区域不局限于课堂。
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教学的地点所涉及的区域包括课堂内外、教室内外、校内外、国内外。这与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有关,他们进工厂,这些区域就远离了学校,但远离学校并不意味着远离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在实操的过程中更应该同步进行,狠抓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基本品质,都需要在实操的过程中自然融合,“德”“技”双修,充分体现了“全程”育人的观念。
六、关于方法
课程思政的方法灵活多样。凡其他课程中能够采用的方法都可以选择性采用。
案例展示法、任务驱动法、表演法、讲授法、讨论法等,蜻蜓点水式一笔带过,画龙点睛式击中要害,小切口深挖细掘式,仙女散花式,开门见山式,结尾拓展式,课外实践式,小组合作式,线上线下结合式,跟踪调查式等显性方法,还有隐形的德育渗透方法,例如教师的言行举止、师德师风、人品性格等等。
无论是润物无声,还是育人有声,最好回避生拉硬拽。
七、关于“全方位”
弄清“全方位”育人的概念。
首先,每个课程都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的思政教育,要做到三级课程都有思政任务,从立体方位构筑思政框架,实现“全方位”育人。
从职业院校的学生所学课程来看,专业技能必修课、专业技能选修课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都进行思政教学,力求从必修到选修、从专业到公共课程多个维度实现“全方位”育人。
其次,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形式进行“全方位”育人。这些形式主要包括形式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和勤工俭学、学生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等等。[3]
第三,“全方位”还包括学生的“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指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时所处的外在环境,“内环境”是指学生的心理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全方位”就是兼顾内外。德育由外而内逐层渗透,才能叫做“全方位”。
八、关于理论研究
课程思政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还要进行理论研究总结。教师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所教课程的思政教学活动的得失,及时进行阶段性诊改,并能把相关的经验、方法提炼出来,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支撑,提出独到的观点,用鲜活的教学案例印证自己的观点,将教学活动转化为最新的理论成果,用理论指导下一轮的课程思政教学。
九、关于思政效果评价
除了教师自评、专家同行评价、学生评价,还要引入社会评价,需要与“全程”育人同步进行,体现合理性、科学性。
参考书目:
[1] 搜狐20170320,《有效发挥课题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2]百度百科--育人为本
[3]百度百科--育人为本
论文作者:余小先,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课程论文; 思政论文; 全员论文; 学生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方法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