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的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论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_家庭教育论文

提高人的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论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_家庭教育论文

提高人的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和归宿——论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归宿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一系列文章、讲话中,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一个重要地位。他告诫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他把精神文明的目标确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培养一代“四有”新人,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和归宿。人的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人的素质也就是要从这几方面入手。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综合教育工程。这一工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因素。家庭教育在这些因素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家庭教育起点早、影响大,且贯穿其它诸因素始终,故而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家庭道德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工程

虽然社会、学校、家庭都担负有培养和提高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责任,但三者中家庭教育居于首位。一个人从出生到走上社会之前接触最早、相处时间最长的是家庭成员。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都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一个人,从而使人的道德品行、人生观、世界观无不打上家庭的烙印。这种烙印是最初的、最清晰、最持久的影响,为一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奠定了基础。

(一)教子做人的家庭教育是家庭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怎样做人”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教育中的一个最重大的课题。在这一课题中家庭道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上各种道德观念的集合点。家庭会对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观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取舍吸收,从而凝聚成家庭成员立身处世的准则,这就是做人的道理。当成人指引和影响孩子做什么,怎样做时,就是教其做人。我国传统非常重视“教子做人”的道德教育。广为流传的“曾参讲诚”、“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就是这方面的范例。我国历史上一些英贤和民族英雄无不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教,从小受到“德”的培养,从小学习了做人的道理。孔融四岁分梨,把最小的留给自己,当别人赞扬他将来定成大器时,其父却说,不管能否成大器,但从小就要让他懂得做人的道理啊!民族英雄岳飞自小从母亲那里接受了“精忠报国”的做人道理,所以他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惜为国捐躯。叱咤风云的领袖、伟大亦无不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毛泽东自幼受其父母良好品质的熏陶,朱德在其《母亲的回忆》中深情地回忆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周恩来的成长与三位母亲(其生母、养母、乳母)的教育影响分不开。同时,我国历代名人和我们的领袖、伟人又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做人教育。明董应举在给其侄的信中说:“夫积善者不祈福,竟未有不得福也;作恶者人畏之,天罚之”。明罗伦在《论好子弟、恶子弟》中说,好子弟“有好名节,与日月争光,与山岳争重,与霄壤争久,足以安国家,足以风四方,足以奠苍生,足以垂后世”;恶子弟“在家末出仕也,足以辱祖宗,殃子孙,害身家;出而仕也足以污朝廷,祸天下,负后世”。东汉张衡既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家教的楷模。他说:“君子不患位之尊,而患德之不崇(高);不耻禄之不夥(丰),而耻智之不博”。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教育子女做人方面留下了许多道德准则。其中“吃苦、求知、进步、向上”就是毛泽东教育后代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教子做人”,就是使其掌握道德准则,形成道德情感,并产生道德行为。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了,人的道德素质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家庭文明礼貌、伦理道德教育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文明礼貌、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关于个人修养的,如立志、节俭、清心等;有属于社会公德的,如爱国、爱家乡、爱集体;有涉及家庭伦理的,如孝敬父母,兄友弟恭;有属于职业道德的,如诚实守信、严肃认真、敬业、乐业、爱业等,这种教育虽不像教育机构那样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孩子设计教育活动,向孩子系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但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结合,并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事事。而且家庭教育既有亲切的教诲,谆谆的诱导,又更多的是无形中的影响,如和风、如细雨,慢慢地润入孩子的心田。因此,这种教育更易于使人接受其道德观念,从而产生稳定而深刻的道德情感, 和自觉而持久的道德行为。这就促使了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

重视家庭道德教育,虽然是我国的传统。但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效应对家庭道德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到北京某幼儿园采访时,向某班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道德选择”题:“一个小朋友生病发烧,冷得发抖,而你的外套又穿不着,你愿意把自己的外套借给这位生病的小朋友穿吗?”全班没有一个小朋友举手。记者只好提问了。被提问的一个小朋友说:“我的外套不借给他穿,他生病了,会传染我的。”另一个小朋友说:“我妈妈说,‘自己的东西不要借给别人。’”还有一个小朋友说:“外套是我妈妈花钱买的,为什么要借给他。”这个班的教师很不甘心这种结果。把自己的儿子(另一班的小朋友)叫了过来,当着记者的面问:“你吃早餐,一个孩子站在你面前,他饿得哇哇直哭;而你的面包、牛奶很多,多得吃不掉,你给不给他?”这位教师的儿子毫不犹豫地说:“他活该!”幼儿园有的孩子咬人,教师问他为什么咬人,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爸爸说了,打不过别人就踢,踢不过就咬。”更令人惨不忍睹的是,山城重庆,一败家子再一次将家中电脑上的主机板拆下来卖了。母亲终于无法忍受,痛心疾首地数落儿子的种种劣迹,那儿子听着听着,心头恶火乱窜,刹那间,他举起一把铁锤向着母亲狠命砸去,母亲的头颅登时耷下来,他又很快找来一根绳索套在母亲脖子上拼命勒紧。当母亲用最后一点力气呼救时,儿子竟再紧缠三圈,并狠狠地打个死结。然后将尸体翻过去,使母亲的脸贴着地面,“我再也不愿看到她了……。”这和我国广为流传的“让梨敬兄”、“砸缸救友”、“温蓆孝长”等形成了多大的反差!这不能不说是现在一些家庭不良教育或者忽视了文明礼貌、伦理道德教育的结果。伦理道德、文明礼貌教育的缺乏和失误,导致儿童缺乏伦理道德观念,缺乏文明礼貌习惯,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这也是导致儿童道德滑坡、道德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世界观、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着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的发展,世界观的建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在历史性大变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各种考验,自觉地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表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从根本上说,世界观是解决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问题,一个人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就会庸庸碌碌甚至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支柱,就是垮了的民族,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加强每个人的世界观的建设,实际上是在最广大的层面上对民族精神支柱的强本固基。这理应居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地位。怎样形成科学世界观呢?其着眼点和落脚点,就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肯定——否定——肯定的漫长曲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影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家庭成员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态度,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都影响着儿童,在儿童的脑海中打上烙印。革命战争时期,很多革命者子承父志,前仆后继,献身于壮丽的事业。现代化建设中,不少人继承其前辈的光荣传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这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能说不受其家庭教育的影响。大连某小学校园出现一个真实场面,一个小男孩向身边的小伙伴提议“比一比看谁兜里的钱多,谁敢?”说着他掏出一张“大团结”炫耀。“10元一张,你们谁有?”“我有。”“我也有。”两个男孩不甘示弱,都掏出了自己的“大团结”。“大团结算什么?!”一个穿着名牌牛仔装的男孩傲慢地闯进来,摸出一张100元钞票,在空中晃了晃:“你们有吗?”原来这些孩子的家长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出现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这些孩子的价值观显然深受其家庭的影响。因此一个人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一个人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二、家庭早期智力开发对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

家庭早期智力开发并非是单纯地向儿童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其动机、兴趣、求知欲,挖掘其潜能和创造性,从而为其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一)家庭早期教育对于开发人的潜能及日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国本杰明·S·布鲁姆总结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后提出,智力发展的一般情况是:与17岁达到的智力水平相比,4岁就大约达到发展的50%,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7岁获得的。我国老辈人中也流行着“3岁看大,7岁看老”的说法。不少学者还认为,如果一个儿童缺乏早期智能培养,那么他永远达不到他应该达到的水平。

早期家庭智力教育什么时候开始呢?据说,一天,达尔文遇到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妇女,这位妇女对他说,“先生,我知道你是大科学家,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早期教育什么时候开始好呢?”“这孩子多大了?”达尔文问。这位妇女带着几分骄傲自豪的神态说:“才两岁半呢!”达尔文说:“很可惜夫人,你已经迟了两年半了。”当代医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众多的科学家反复实验研究表明,一般认为感官训练越早越好,应在初生头三年。有的甚至认为从胎儿期开始。上个世纪有个叫卡尔·威特的德国牧师,他抱定一种信念,孩子必须从婴儿期进行教育。但上帝很不公平,他的第一个孩子很快就死了。第二个孩子有些痴呆,卡尔并不失望,他仍按自己的计划进行教育,结果小威特到八九岁熟练掌握了德、法、英等六种语言,并擅长物理学、数学等五门学科,9岁时考入莱比锡大学,不满14岁就发表了数学论文,被授于哲学博士学位,并任柏林大学法学教授,后成为上一世纪法学界权威。福建吴燕,3岁脱盲,5岁能写5000字小游记。从出生后,她爷爷就开始教她中、英两国语言,逐渐加学法、日两门外语。8岁时,中央电视台有关专家前往测试,她用4国语言对答如流。

当然,家庭早期教育不可操之过急,“揠苗助长”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要适时、适当、适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要注意智能方面的全面培养。

(二)家庭智力教育要注意诱发孩子的动机和兴趣

家庭教育比起学校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生动性、丰富性,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启迪。正因为如此,孩子总是喜欢缠着大人问:“天上有人吗?”“水开了为什么冒烟?”“月亮为什么跟人走?”等问题。这就是孩子好奇心、求知欲的表现。若大人能够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恰当的教育,就不仅会使孩子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会在满足孩子探究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使孩子在强烈的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一步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从而飞速地发展自己的智力,而不恰当的教育如对孩子提的问题不重视、不耐烦,或给以枯燥乏味的回答,都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孩子聪明才智的火花闪了几闪就熄灭了。这实在是对人的智力发展的阻抑,是为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设置障碍。

(三)家庭早期智力教育不能忽视创造力的培养

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遇到一个穷人向他乞讨,他“点石成金”送给了穷人,穷人不要,却要他的“点石成金”的指头。姑且不论这个故事中讽刺贪得无厌的寓意,单就在教育中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言,说明了更应注意能力的培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家庭早期教育不能单盯住“孩子识了几个字”、“背了几首诗”、“解多少数学题”,更应重视开发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使孩子形成创造意识。这对孩子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歌德小时候,其母每天给他讲故事,讲到精彩处,便停下来由歌德构思故事的结局。第二天他把结局讲出来,其母评价后,才继续往下讲。歌德的成就是和其母从小注意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足见家庭早期教育有利于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有利于激发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人的创造意识的形成。这就必然会促使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家庭性格教育在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中至关重要

心理素质指人内在稳定的身心结构和能量水平。能力、气质、性格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性格在这三者中居于核心地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首要任务就是塑造人的良好的性格。很难设想,一个不具有积极稳定的情绪,坚强良好的意志和豁达开朗、自信、诚实、勤奋等方面良好性格特征的人,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是一个精神文明的人。所以,培养良好的性格,在人的心理素质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曾播放过陈章良博士。记者问他是怎样走上成才之路的?他首先说:“我并不聪明过人。”他说他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很能吃苦,勤奋有志气。而这些良好的性格特征是来自幼年时期家庭影响。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从私塾到小学、中学,我经历起码20任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但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这皆说明对人性格形成最初起重要作用的是家庭环境。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气氛和父母的榜样等,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培养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一)结构完整的家庭有利于教育职能的发挥

核心式家庭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产物。一般由夫妇二人和子女构成,这就是完整家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全完整的家庭对于子女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良好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母亲是天然的教师,她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很大。”“母爱在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纽顿1950年调查了100位自己哺乳的母亲,结果发现,凡是抱积极态度的母亲,以后自己哺乳有74%取得良好效果;凡是抱消极态度的母亲,以后自己哺乳取得良好效果的只有24%。缺乏母爱的儿童会形成孤僻、不合群、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亲对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上起重要作用,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内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格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1)]父母之间对子女带有差异的教育是天然的和谐,相互取长补短的巧妙配合。马卡连柯曾说过,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在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人格上的障碍,这类孩子孤僻、冷淡、粗暴、内向等。若没有父爱的存在,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完整的家庭为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二)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性格形成密切相关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苏联心理学家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合作、和平共处、监护和专制四种类型。不同的教育方式发展不同的性格特征。

1、合作关系。父母和孩子有共同的生活目标、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这种家庭中孩子易发扬集体主义性格特征,不易出现自私、冷淡等不良性格特征。

2、“和平共处”关系。父母和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各自独立活动,缺乏情感交流。

3、监护式关系。父母对孩子过分关心、充满柔情、怕孩子吃苦。这种教养方式易使孩子缺乏自信,缺乏责任心,发展依赖、消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4、专政式关系。父母对孩子采取命令和限制的方式,压制孩子的独立性、自尊心和创造性,漠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这种教育方式易发展儿童的虚伪、对抗或缺乏自信、自尊和独创精神的性格特征。

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了概括,认为,若双亲采取保护的、非干涉性的、合理的、民主的、宽大的态度,儿童就容易表现出领导能力、积极性、情绪安定等特性;若双亲采取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压迫的态度,儿童就会表现出适应力差、胆怯、任性、执拗、情绪不安等特性。

(三)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

研究表明,若夫妻关系融洽,孩子在家感到愉快、安全,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若夫妻关系是对抗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易紧张和焦虑,经常担心受惩罚。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冲突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差别。

父母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孩子与父母日常接触最多。他们以求知的眼光注视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从父母身上获得行为的榜样和模式。良好的榜样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良的榜样,常会诱发孩子的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他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教育意义。

当然,影响人的性格形成的因素中除了家庭教育外,还有学校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主观因素等。但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培养起着最直接、最活跃、最深刻、最特殊的影响。其作用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综合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奠基工程。它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工程等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同时它又渗透到上述各项工程之中,起着最为广泛、持久、深刻、重要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影响极大。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促使社会成员个人素质提高的同时,使民族素质得到了提高。高素质的民族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抵制来自各方面腐朽东西的侵蚀和诱惑,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注释:

[1]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0页。

标签:;  

提高人的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论家庭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