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环境项目教学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环境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解读教育环境——“第三位教师”
教育环境的研究是个古老的命题,产生于学校教育之始,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校而居,优化教育环境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教育环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与幼儿活动的基础。宏观的教育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微观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狭义的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又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之分。物质环境中教育场所、教育设施、活动室、班级规模、人数等的设置,精神环境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交互作用时产生的活动氛围、人际关系等的处理,都对学校教育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发幼儿园的教育环境,需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花草树木、鱼鸟虫兽等环境要素以及幼儿周围现实存在或正在发生变化的环境作为基本内容,从而引导幼儿在感知、欣赏、体验教育环境中,充分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在瑞吉欧教育系统中,也把环境作为每个班级两位教师之外的“第三位教师”。因此,本人以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立场,从构建微观的学校教育环境入手,研究物质环境如何有效支持幼儿的发展,从而优化幼儿的精神环境。
二、构建教育环境——由项目出发
那么,如何构建支持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呢?本文引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幼教工作者们创建的项目教学,对优化教育环境展开实践与思考。所不同的是,瑞吉欧的项目教学是一群幼儿一起深入探索某个独特主题的活动,即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的较长期深入的项目探索教学,而我们的项目教学则更关注集体活动,兼顾小组活动。
(一)唤醒环境篇
幼儿园不管新旧,不管配备的设施多么齐全,真到用的时候,还是会有老师抱怨:没有这,没有那。其实,当我们无法改变既定的物质教育环境时,我们可以改变的还有自己,改变以往一直以来对教育环境的理念。如:楼梯不一定仅仅是楼层之间的通道,体育活动不一定要在宽大、安全的操场上开展,滑梯不一定是顺爬的,蚂蚁也不一定是让人畏惧的……环境是弹性的,可以由幼儿与教师不断地进行修正,并回应幼儿与教师们的需要,让他们能成为建构自己知识的主角。
抛弃以往种种既定的理念,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除了没有的,我们有些什么?有数不完的石阶、长长的楼道、亭台水榭、为数不多的参天古树、爬来爬去的蚂蚁……根据课程需要,我们首先要培养一双唤醒环境的眼睛,唤醒环境中那些被忽视的要素,并把它们开发成我们需要的教育环境。比如唤醒我园的中庭,把它们开发成为幼儿所用的“广场”项目,就如成人世界里的广场一样,一个幼儿可以见面、聊天、讨论、休闲的地方,鼓励不同的活动,让讯息在“广场”川流不息。每年初夏,江南都会出现连续阴雨的天气,虽然限制了孩子们的很多室外活动,但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唤醒梅雨季这一自然景象:观察天空的变化,观察人们走路速度的改变,行人走路的姿态,积雨的路面,雨滴打在树叶、车顶或路面的景象,这些都可以用画笔记录下来,探索“雨中的城市”这一项目。
(二)开发环境篇
当教师们具备了唤醒环境的眼睛,接下来需要做的便是开发这些环境。任何项目的开发,需要预设目标,评估幼儿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兴趣,协助幼儿设置一个适当的情境。因为,只有通过预设后的评估和评估后的情境创设,才能让幼儿在真正适合他们的情境中寻求探索的可能。以下我们用“蚂蚁”“楼梯”项目详细阐述如何开发适合幼儿的环境。
1.“蚂蚁”项目
由于石梅园建于虞山南麓,蚂蚁多不胜数,经常会爬到孩子们的身上,惹来一阵阵的尖叫。面对这样不甚友好的邻居,孩子们却还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观察它们,时常会有孩子来向老师报告:“老师,我看见一只超大的山蚂蚁,它在搬我们掉在地上的饼干屑。”“老师,我发现一个蚂蚁洞,好多蚂蚁在往里面搬东西。”“老师,我发现蚂蚁爬到了树上。”“老师,我发现很多蚂蚁在搬一只死掉的虫子。”……大人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减弱孩子们对蚂蚁的兴趣,那么我们何不把它们列为我们观察的对象,和孩子们一起开展研究“蚂蚁”的项目教学呢?
(1)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仅仅是教师在开展项目之前的一个预估,并可以根据项目进展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
·了解不同种类蚂蚁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知道蚂蚁是昆虫。
·知道蚂蚁虽小,但团结合作力量很大。
·知道蚂蚁对人类有好处,但也有坏处。
·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和探索欲望。
·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述观察到的现象。
(2)评估幼儿对蚂蚁项目的知识和兴趣
在评测幼儿对蚂蚁的知识时,发现孩子们仅仅停留在观察蚂蚁在做什么的表象上:蚂蚁在搬饼干屑,蚂蚁在搬树叶,蚂蚁在爬树,有一个蚂蚁洞,蚂蚁在搬我们掉在地上的米粒,蚂蚁们在搬一只死掉的虫子,蚂蚁爬到了某某的身上……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孩子们比较关注蚂蚁在做什么,并对它们搬的食物感兴趣。
从评估幼儿对蚂蚁项目相关知识和兴趣的过程不难看出,项目教学中的评估强调幼儿选择,教师评估,最终生发出适合幼儿的项目。
(3)协助幼儿设置第一个情境
第一个情境的设置区别于项目活动中的其他情境设置,因为第一个情境的创设,大部分都是由教师根据上一环节的评估所创设的情境。但是需要教师明确的是,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中,掌握适时退位的时机,把项目的自主权还给幼儿。
“蚂蚁”项目中,根据评估,教师协助孩子们设置的第一个情境是“喂蚂蚁”。一听到这个提议,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惊讶表情来。活动前,孩子们准备了各种食物,饼干、薯片、糖、水果、树叶、菜叶……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蚂蚁喜欢吃饼干屑、饭、糖、薯片等,而不喜欢吃菜叶、树叶等,他们觉得蚂蚁和小朋友一样挑食。根据孩子们的疑惑与探索欲望,引发后来的一系列探索活动。
2.“楼梯”项目
长久以来,楼梯被认为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仅仅作为楼层与楼层之间的通道,孩子们每次上下楼梯时老师们总不忘再三提醒,尤其是当小班的孩子上下楼梯时。朱静怡老师说过:“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在路上行走时,大路不走走小路,好路不走走差路。但越是成人限制的场所,越能激发孩子探索、游戏的兴趣。”那么楼梯如何才能被开发为孩子们游戏的场所呢?
(1)预设目标
相对于蚂蚁,楼梯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教育环境,没有游戏的赋予,“楼梯”可以预设的目标比较单一,也不具有可开发性,因此在制定“楼梯”项目的目标时,确定为根据每一个具体游戏来预设相应的目标。
(2)评估幼儿对楼梯项目相关的知识和兴趣
幼儿对楼梯的知识和兴趣是毋庸置疑的,孩子们都知道楼梯是什么,应该怎么走,更知道楼梯是老师不允许玩的地方,但内心对“玩”楼梯的渴望从他们每次走楼梯的姿势便可看出。
(3)协助幼儿设置第一个情境
“楼梯”项目的关键点在于协助幼儿设置的第一个情境。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的特点,楼梯项目的开展被安排从小班幼儿开始。第一次,老师预设了拖拉游戏。以往我们一般会选择较大、安全的室外场地开展拖拉游戏,但发现很多孩子玩一会儿就没有兴趣了。在“楼梯”项目中,孩子们拖着自制的玩具小车,上楼梯,走过长长的楼道,下楼梯,拐一个弯……在上上下下的游戏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快乐,他们不用再躲着老师在楼梯上偷偷地玩了,而孩子们有了需要照顾的小车,动作变慢了,老师们也不用那么紧张了。拖拉游戏也仅仅是“楼梯”项目中老师预设的一个引子,在下一步的开发和应用中,需要由孩子们自己去寻求可探索的问题和可开发的游戏。
(三)利用环境篇
利用已经开发的教育环境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是教育环境项目研究中的中心环节,如何更好地利用环境来开展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时刻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着重突破的难题。
1.让教育环境开口说话
教育环境本身是不会开口说话的,但幼儿在与其互动中,能赋予环境生命,发挥环境更大的作用。意大利幼儿教育家马拉古奇也认为:所有幼儿园里的事物以及所使用的物品、材料不应被视为是被动的物质,相反的,是靠着幼儿与教师积极主导而成的有意义的情境。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者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能更臻完善。比如“楼梯”“广场”项目的开发,使楼梯与中庭成为孩子们游戏、休闲的场所,孩子们能在楼梯上跳跃、倒走、爬行……能在中庭看书、交谈、健身、休息……在“蚂蚁”“雨中的城市”项目中,孩子们与蚂蚁游戏、与连绵的雨季对话。由此可见,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环境的潜能,老师更加关注教育环境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2.让教育环境辅助课程教学
热爱大自然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天生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空气、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乐此不疲地连续观察和亲近身边的一根草、一朵花、一洼水、一只小虫……从中获得无穷乐趣。以幼儿的生活环境为项目开发的前提,强调“在环境中的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环境辅助课程教学的目标。以下我们借助几个实例来谈一谈教育环境辅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蚂蚁”项目,在研究有关蚂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也组织开展有关“蚂蚁”在各领域的活动,如语言领域开展蚂蚁剧场、创编小蚂蚁的故事等活动,体育领域开展蚂蚁搬豆、蚂蚁过河等活动,艺术领域开展绘画蚂蚁的巢穴、蚂蚁连环画等艺术活动。
“雨中的城市”项目,通过观察天空的变化,观察路上的行人、雨滴下落的路线等,以此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
绘画活动:画雨
建构活动:雨中的城市
体育活动:雨中的行人
语言活动:下雨了,等等。
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范畴里,周围的社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幼儿园周围的社区环境,可能有广场、消防中队、美术馆、读书台、军营、图书馆、邮局等,将这些资源纳入项目的开发与应用中,成为支持儿童发展的又一重要的环境要素。
(四)幼儿自主开发篇
马拉古奇说:幼儿学校必须能够回应幼儿,就像是一个广阔的掷绳索套牛的竞技场,幼儿在那里可以学习如何驾驭一百种马匹,不管是真实的或想象的。如何接近一匹马、如何抚摸它、如何站在它旁边,那些都是一种艺术,是应该学习的各个层面。
假如有规则,那么幼儿将学习规则;
假如幼儿从马上掉下来,他们将再回到马上;
假如需要特别的技术,那他们要仔细地观察更熟练的同伴,甚至讨论问题或从成人那里学得经验。
是的,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幼儿园自主学习如何驾驭一百种马匹,哪怕是从马上掉下来。将马拉古奇的这一理念应用于教育环境的开发,即教育环境的唤醒、开发、利用,最终是为了唤醒幼儿的自主学习,协助幼儿通过协商、对话、规划、记录,自主地开发项目。
1.协商
协商,顾名思义,是指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项目教学摒弃了以往以幼儿为中心或者由教师来主导的教育理念,强调由幼儿发起并由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决定的协商式教学模式。
比如“广场”项目的开发,开始由教师发起,当孩子们感受到“广场”不仅仅是可以走过的通道,还能在此逗留、休息时,孩子们就有更多的点子出现,“如果这里放一些沙发就更舒服了,又能坐着还能躺着”“还要有一些书”“我去过雕塑广场,那里还有健身器”……此时教师就是一位协商者,在倾听、观察孩子的基础上,探究、分析幼儿兴趣背后的原因,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共同协商以取得一致意见,让“广场”成为孩子们想法降临和出发的地方,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2.对话
我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说话,有时候我们听自己说话,有时候听别人说话,而对话比说话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对话意味着对别人的意见做一种反思性的探索和努力去了解其中的涵义,是学习过程中的声音。举一个“蚂蚁”项目中对话的例子:
幼儿1:你看,蚂蚁爬到了树干上。
幼儿2:哦,它会不会摔下来?
幼儿1:不会的,你看它已经爬上去了。
幼儿2:爬到上面就会摔下来了。
列举幼儿所说的内容:蚂蚁、爬上了树干、可能会摔下来、可能不会摔下来,但是要真正了解幼儿所说的,就必须把它当做“对话”来探讨与思考。我们可以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下定论?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之间会出现分歧?将幼儿之间的说话作为“对话”,试着探究幼儿谈话的涵义,有助于帮助老师在项目开发中寻找假设和差异,也为孩子们的下一步自主开发提供探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