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人的自我规定性:个体道德如何可能
□ 刘铁芳
暑假期间,学院组织去扶贫点邵阳绥宁县关峡苗族乡插柳村学习考察,住在关峡小镇上一家叫“苗家传说”的新修小宾馆。晚餐前,我下来溜达,看见大厅旁边厨房门口几位同事正在吃凉粉,喊我过去,说很不错。我走过去,宾馆老板的娘在给大家盛凉粉,透亮的凉粉盛起来,再加上红糖水,加一勺白糖。我也要了满满一大碗,开玩笑说“都不用吃什么晚饭了”。这样的凉粉在长沙一小碗也要三四元,这么一大碗最少也得五六元,而这里是免费提供的。一大盆,我们三十来个人,差不多一人一碗。
顺利赚到人生“第一桶金”,1988年,杨宗祥用承包养殖场积累的10万元,创办了“昆明安宁复合肥原料厂”(云南祥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前身),这里也成为了他梦想起飞的地方。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他亲自把化肥送到农户田间地头,农户用过效果好以后再收款。
第二天早上,我们返程。临出门,一同事去小镇上买点土产,车子要走了,同事急匆匆地坐了一辆摩托车,抱着一个纸箱子赶过来。下了摩托,同事连忙掏出十元钱,摩托车司机坚决不要,推辞了两次,很快就开走了。同事说,他买东西是一个人,东西不好拿,老板找另一个人要了一个纸箱子装,又赶紧找了旁边一个小伙子开摩托送他过来,大家都很热心。不难发现:这里的人们葆有一种民风的淳朴,没有被金钱侵蚀。
骑摩托车送一下人,收点钱理所当然,但也许在摩托司机看来,他并非以此为业,送一下人不过举手之劳而已。他得到一种友善带来的内心愉悦,也许比得到几块钱更开心。宾馆里的凉粉,原材料是自己弄的,也是自己动手加工的,天热让住宾馆的人吃点凉粉,不过是耗费了自己的劳力而已。他们不想把付出的这些劳力转化成商品,只不过是给在这里住店的客人们一点方便而已。
这里涉及一个现代社会的根本性问题,那就是现代人究竟应该如何自处。或者扩而言之就是,人究竟应该如何生活?重心就是如何摆正自己作为“人”的位置,我们作为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个体如何对待金钱、名誉、地位,金钱、名誉、地位都事关他人,中心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如何在个体与他人的关联结构中确立合宜的自我。个体与现实利益之关系问题,乃是个体人生的显在性问题,或者说是造就人的自我认识的显在性问题。但实际上影响个体如何处理与他人以及现实利益的关系问题,不仅仅基于可见的现实生活之维,同样关涉隐在的个体精神之维,也即个体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问题在于,越来越多的人,一方面失去了自然生活的基础,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主动或被动进入复杂的生活境遇之中。现实的利益纠葛与欲望激励,使得个体自我难以在平静之中找到合理的定位,而不得不处于漂移状态,由此而形塑一种基于复杂生活之上自我规定的复杂性。反过来,这种复杂的自我规定性,由于其无序和变动不居,不可避免地带来个体生活的紧张与不安的无处不在,这可谓今日心理与伦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种个体自我规定,往往显现为一种简单的单纯,即一种基于简单生活背景下自我规定的单纯,或者说一种基于自然生活的单纯。还有一种复杂的单纯,即一种基于个人复杂生活体验之后依然能回到简单的自我规定,这样的单纯乃是基于哲学生活的单纯,或者说基于哲学自觉的单纯。这种人的典型是那种饱经沧桑的老人,或者具有很好哲学素养的人,他们总是能从各自复杂的生活背景中回归到自我的单纯。
边远山区的长寿老人更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相对远离尘嚣的人能更多地获得一种自我规定性的真实无妄。这种自我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背景中形成的基于人与自然关联视域之中的乐天知命、勤劳善良、不刻意而为之的生命精神,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自我在天人关系结构中个体人生的超越之维的设定,天人合一、乐天知命,缓和了个体面对永恒的焦虑,避免个体人生的虚无,使得个体活在当下而又不固执于当下成为可能,在这里,自然实际上起到了神的作用;二是在乡邻之间和睦相处、好善乐施、不恃强凌弱、彼此关爱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中践行的一种基于人人关系的自我规定性的和谐与真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良好的秩序,而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是通过班级制度来保障的,因此,完善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班规的制定要由班级全体成员一起讨论,共同制定,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易懂能做。形成班规后,由班干部负责监督实行。由于班规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所以绝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
随着社会发展,个人的生活视域逐步扩大,尤其是社会生活视域扩大,使个体越来越多地面临着全球化的生活影响,这对于个体自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个体生活视域的扩展,确切地说是社会生活视域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内在生活空间的扩展,也即在天人关系结构中个体自我意识的扩展,个体自我越来越多地为社会生活视域所形塑;另一方面,伴随社会进步,个体的自立程度逐步提升,如果说当个体自理能力不够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依赖成为个体生存的基本需要,一旦个体自立程度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需求在表面上会弱化,由此而导致个体生活视域的自我封闭,不仅向他人趋于封闭,更隐形地,乃是向神圣事物的自我封闭。这样的结果是,自然在个体日常生活中逐渐隐退,我们越来越多地居于人为的世界之中,居于社会化空间之中。
(3)采用砂岩压重处理后,坝体内浸润线分布几乎没有变化,而加固前后上游坝坡滑裂面分布有明显差异,加固前上游坝坡滑裂面起于下游坝坡坡顶位置,从上游坝坡坡脚位置剪出,加固后的剪出口位置上升明显,剪出口位于砂岩顶部平面与上游坝坡坡面的交点位置。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单向度的生存乃是一种单一社会性生活空间之中的生存,也即个体向着天人关系结构而开启的生存之维趋于封闭,由此而形塑个体在一个表面上越来越开放的世界走向心灵生活的封闭。马尔库塞认为单向度的人缺失自我反思与批判,自我反思与评判当然重要,问题在于自我反思与批判的基础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怎样跳出日常生活视域来反思日常生活?只有当我们超越单一的社会生活之维,真正的反思才有可能。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维度,重新激活个体在多维视域中来寻求自我规定性的可能性,避免个体的自我封闭,同时也避免个体自我的盲目与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