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论文_孙敏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论文_孙敏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数学阅读在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阅读内容和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拥有有数学阅读的能力以及阅读的习惯,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数学能力的强弱与阅读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认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1、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现象:在新课程标签下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新”,课堂出现“无看书”现象;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课堂出现“不会读”现象。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2、学生认知心理和数学自身特点的需要

目前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许多专家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精心编写的,既考虑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兴趣,又考虑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在教材编排上,增添了大量的图片、图文、图表、旁注、及思考的方法等,增设了“你知道吗”等阅读内容,其目的是在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二、重视数学课本的阅读,指导阅读方法

数学教学不只是单纯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后进生“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多读能提高理解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逐步独立获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很重要。

1、设计提纲,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范围、重点、目的、要求及阅读时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圆的画法”前,教师的导语:你会利用手中的物品画圆吗?还有其他方法吗?怎么画圆呢?请大家自己看书P96。然后出示思考题:①画圆的工具是什么?②圆心的位置是由圆规的哪只脚决定的?圆的大小呢?③画圆时还要注意些什么?这样,有了具体的阅读目标,学生在阅读时思维更集中,也能更迅速地发现问题,阅读效率更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分类指导,让学生善读

大多数学生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和习惯,阅读数学教材也只是蜻蜓点水,走走过场,读不出要点,发现不了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即“重读”、“精读”、“巧读”。如中年级数学练习题中,往往要求“用两种方法”、“用竖式计算”、“笔算”、“保留几位小数”等,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语,就会顺利地理解题目要求,正确地解答出来。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精读,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精读应用题的例题,能看懂解题的过程,掌握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并探索不同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要巧读,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如:六年级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中学生近视率49%,这句话省略了中学生总人数,教学时应该补全读,让学生理解谁与谁比。不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或不按要求做,出现错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数学阅读,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阅读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阅读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阅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思考题,边读边思考每个字、词、符号和图表的内在意义,边读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找规律、抓本质,而不能只去死记硬背公式、定义、法则或只是机械模仿计算的方法、分析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弄懂、学会知识,掌握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2.手脑并用的习惯。

(1)划:划出概念、术语、公式、法则等,以便查阅和记忆;划出语句中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醒自己;划出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质疑。画出直观的线段图、平面图形等示意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帮助自己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

(2)算:数学知识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因此,阅读中,边看、边想、边算,在算中比较找规律、在算中尝试探索、在算中验证推理的结论等。

(3)操作:阅读中,依据教材提供的信息,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边读边运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这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积累了感性材料。

3.勤问的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学生阅读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提问题,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这是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善待,这样,学生才敢思、敢问,才会逐渐产生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4.自省的习惯。

阅读后,要养成总结、自省的习惯。问自己阅读了哪些知识?哪些是自己独立理解的?哪些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弄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如何处理?找出成绩和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搭建平台,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语见《给教师的建议》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博士辛自强《儿童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图式与策略的获得》

3、《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1年版

4、《现代教师教学研究》罗莉

5、《阅读能力的培养》唐雪芬

6、《浅析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杨建辉

7、《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邵光华

论文作者:孙敏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论文_孙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