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中医院 江西萍乡 337000
摘要:目的:探析64排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目标,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肝外供血动脉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标准,总结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结果:23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DSA诊断,肝外供血动脉34支,经64排螺旋CT检查,检出率为79.41%(27/34);经DSA检查,检出率为82.35%(28/34);二者联合检查,检出率为100.00%(34/34),明显高于单一检查,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64排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效果良好,可为原发性肝癌血管栓塞介入手术提供可靠指导,值得临床应用与借鉴。
关键词:64排螺旋CT;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
近些年来,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日益提高,且多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然而原发性肝癌血供来源十分复杂,致使临床治疗难度增大,易出现漏诊情况,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1]。在临床中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时,若术前能够准确检出供血动脉情况,即可提高插管准确率及速度,并减少漏诊,缩短检查时间,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为此,本文现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予以研究,分析64排螺旋CT的诊断效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目标,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肝外动脉供血。23例患者中,女性患者8例,男性患者15例;年龄范围分布在42~68岁之间,平均为(54.67±6.51)岁;病程范围分布在8个月~8年之间,平均为(4.25±1.05)年。临床症状:食欲不振、身体消瘦、肝区隐痛、肝功能轻中度损伤等,均无介入治疗禁忌证。
1.2 方法
检查前嘱咐患者禁食6~8h,检查当日清晨空腹,检查前20~30min口服500~1000mL稀释碘水。取患者仰卧位,保持双手举过头顶,采用东芝Aquilion--cxl型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范围从膈顶至两侧髂棘连线水平,必要时对整个肿块包予以检查,参数设计: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290mA,螺距0.6,矩阵512×512,准直器宽度64×0.6mm,视野40cm×40cm,指导患者配合口令呼吸,完成平扫后予以增强扫描,静脉注射45mL碘海醇,之后等速注射20mL生理盐水,对扫描状况予以观察,得出结论。
1.3 观察指标
以DSA为诊断标准,总结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将患者临床数据输入SPSS 20.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比形式,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形式,实施t值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23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DSA诊断,肝外供血动脉34支,经64排螺旋CT检查,检出率为79.41%(27/34);经DSA检查,检出率为82.35%(28/34);二者联合检查,检出率为100.00%(34/34),明显高于单一检查,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64排螺旋CT与DSA检出情况[n(%)]
3.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不断改变的形势下,肝癌发病率日益提高[2]。现今,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尚不清晰,通常认为和黄曲霉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环境等因素有关。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肝区疼痛、食欲不振、身体消瘦等。因为肝癌发病比较隐匿,因此,早期发现难度较大,加之病情进展快速,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发展为晚期或出现远处转移状况,预后较差。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肝动脉栓塞术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作用机理为:于肝动脉支选择性插管,注入栓塞剂,致使肿瘤缺氧缺血或者破裂出血,以此抑制肿瘤生长,促使肿瘤因子凋亡、坏死,然而此种治疗方式的重要所在就是准确检出肝癌供血动脉,从而准确插管,有效栓塞肿瘤血管,保证手术成功[3]。为此,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之前,一定要对供血肝动脉情况予以详细了解,从而给予恰当治疗。
近些年来,多排螺旋CT检查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效果良好。64排螺旋CT是一种检查快速、无创的诊断方式,可清晰显示腹部细小血管。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来说,血供十分复杂,肝动脉与非肝动脉均会参与供血,部分肿瘤组织还会由多支供血动脉同时供血。原发性肝癌的肿瘤组织通常由肝动脉供血,但肝动脉变异类型较多,可供养供血区肿瘤组织,当肿瘤组织体积过大时,肝动脉就会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致使肝脏及周围脏器受到刺激,伴有潜在交通开放风险[4]。在给予64排螺旋CT检查后,可对肝癌病灶予以定位、定性诊断。在临床中,合理应用64排螺旋CT诊断,能够有效提高血管成像质量,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在64排螺旋CT检查中,具有检查时间短、对比剂用量少等优势,可全面检查血管状况,进而减少漏诊,提高插管成功率,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本研究显示,23例患者经DSA诊断,肝外供血动脉34支,经64排螺旋CT检查,检出率为79.41%;经DSA检查,检出率为82.35%;二者联合检查,检出率为100.00%,明显高于单一检查,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与蔺金元[5]的文献报道十分相似,数据为:20例患者经DSA诊断,肝外供血动脉31支,经64排螺旋CT检查,检出率为74.2%;经DSA检查,检出率为77.4%;二者联合检查,检出率为100.0%,明显高于单一检查,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由此说明,在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明确病灶部位,以此为治疗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效果良好,可为原发性肝癌血管栓塞介入手术提供可靠指导,值得临床应用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国永,张翠禄.64排螺旋CT曲面重建在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9):136-139.
[2] 姚承,王琰.320层MSCT对肝癌患者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效果[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11):84-86,98.
[3] 李万湖,董帅,胡旭东,等.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和肝外供血动脉评估价值[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7,24(11):755-758.
[4] 袁丙阳,贾晓辉.螺旋CT肝动脉期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供血血管及血供情况的评价[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05):114,165.
[5] 蔺金元.64排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07):88-89.
论文作者:杨莹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1
标签:肝癌论文; 动脉论文; 原发性论文; 螺旋论文; 供血论文; 检出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