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集团视频报道现状分析_南方都市报论文

报业集团视频报道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报业集团论文,现状分析论文,视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下,正是“春运”繁忙之时。与往年不同,在各大火车站拎着摄像机四处拍摄的记者可能未必来自电视台而是某一报社。一周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10名多媒体记者正式上岗,去年年末,《杭州日报》组建了10人的“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在视觉中心成立专门团队,除文图外,音视频亦成为记者的采访素材。多媒体报道正在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中成为采编实践。

新华社在2008年12月30日开始试播视频新闻专线,2009年3月1日正式播出。从而使其业务形态从以文字图片为主“两翼齐飞”开始向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的多媒体报道格局迈步。在此背后,是新华社在新形势下提升影响力,调整新闻信息产品生产方式的重大举措——即,实现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多媒体运行理念和操作模式将被逐步运用到新闻信息产品生产全过程。加入视频新闻竞争的还有各类商业网站。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表示,新浪将加大视频新闻领域投入。优酷网等传统视频网站亦推出视频新闻平台,参与竞争。

视频新闻以及与之相关的多媒体报道成为各方的一个关键着力点,成为各类媒体的竞争交集。

视频来源呈现五种形态,访谈直播仍占主流

各报业集团早在2004年底、2005年初就通过旗下网站涉足视频业务,2007年之后,一些记者在集团支持下尝试性地通过手机等随身设备拍摄视频片断。几年来,视频报道的形态、题材不断扩展。

一是在线访谈。

即邀请嘉宾就某一话题接受采访,同时与网民互动。这一“古老”的报道形态目前仍是报业视频报道主力。几乎各报网站都有此类栏目,甚至是很多网站最主要的自制内容。在线访谈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视频形态,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宁波网的访谈类栏目“对话”不仅是当地“新闻名专栏”,相关报道还获得中国新闻奖。这类报道形态正走向深入,在话题类别和访谈对象上不断细分。烟台日报报业集团水母网有五个自办视频栏目,其中有三个是访谈类栏目:“新闻B2C”,集中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晚报茶坊”集中于民生、情感;“三个女人一台戏”集中于奥运等话题;中国宁波网2008年开播的“天一红人堂”则将访谈对象扩展到“网络红人”。

在线访谈的不足也非常明显。首先,这种视频形态最早源于对商业网站的模仿。商业网站不具备采访权,“访谈”是其内容生产的主要手段。这种报道方式很难体现报业网站的原创优势。其次,在线访谈需要一整套“直播室”技术设备,物质和人员配备不亚于一家小型电视台,投入巨大。再次,访谈形式固定呆板,难有创新。国内访谈栏目已经形成一个主持,两三嘉宾“坐”谈的套路,表现手段单一,正襟危坐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反观一些国外报业网站类似栏目,没有刻意的灯光背景,也没有泾渭分明的主持人嘉宾,类似三五好友相聚闲聊,或站或坐,或争或议,谈者轻松,观者惬意。

二是网友上传。

这些内容往往以民生新闻和文化娱乐类为主。以视频上传量较大的奥一网为例,在初步统计6700余条网友上传视频中,网友自拍和娱乐内容最多,分别占26.4%和22.5%。2008年,原深圳海事局局长林家祥事件就是网友首先在奥一网上传视频,并迅速在网络传播,最终推动事件解决。不少报业网站还设有专门的播客网或播客频道,网友可以直接建立播客,根据喜好上传各类视频。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目前正实施“千人通讯员”工程,面向湖北省内各地、各行业发展通讯员。通讯员可利用荆楚网自主研发的远程采编系统投稿,荆楚网再对合格稿件编审发布。

网友上传内容丰富、多样。中国宁波网一个论坛的版主不仅拍摄当地街头卖花人等各类群体百态,还深入宁波人的家庭,拍摄各家人眼中的宁波菜,这些上传视频很受欢迎,宁波电视台还购买版权,在电视播放。网友上传的视频更多是些新鲜人有趣事,离真正的新闻还有不少距离。在奥一网数千条的上传视频中,新闻报料还不到10%。

三是记者摄制视频新闻。

这正是各大报业集团多媒体报道团队的主要产品。在上海、广州、杭州、宁波、烟台等地,各报业集团的视频记者已经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新闻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社会、时政、经济各方面,题材涵盖消息以及新闻和纪实性专题。

四是与电视台或视频分享网站、电影公司合作,直接利用其已有的丰富视频资源。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在线每天完整上载“浙江新闻联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与河南电视台合作,从2007年8月起将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河南报道”“都市报道”“民生大参考”“DV观察”“武林风”“法治现场”七档栏目节选上网。此外以电影为核心的专业视频也是一些报业网站重要视频来源。

突发事件往往彰显合作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的“21世纪网”平时并没有视频内容,但在2008年5月16日至22日,网站集中上载了挂有优酷标志的汶川地震视频画面。

五是直播节目。

主要是指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时政类大型报道直播手段的应用是各报业网站业务发展的主要方面。比如政府新闻发布会等各类重大会议报道。部分突发事件往往也采用此种报道方式。这是对报纸新闻时间发布劣势的有力弥补。

另一种直播节目则是网络电视。如通过大河网可以在线收看河南电视台5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一些文化专题类直播也受到欢迎。如解放网“文化讲坛”和文新传媒“文汇讲堂”。

时政社会娱乐新闻突出,非事件报道是难点

综观各报业集团网站的视频内容,从题材上讲,娱乐、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占绝大多数。此外,突发事件、体育新闻也占一定比例。

以荆楚网为例,粗略统计,在其近2200条短新闻中,社会新闻占30%、经济新闻占23%、时政新闻占22%、娱乐新闻占9%、人物专访占16%。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之和占到近40%。

南都网的视频只有短新闻,2007年12月18日至今共220多条,平均一天半就有更新。内容除时政、经济、社会新闻外,还涉及突发事件、短篇纪实、暗访等,新华报业网则突出自制专题,介绍江苏的风景、人文、经济发展等情况。

烟台日报报业集团水母网在由记者采制的视频节目中,社会新闻占76.7%,自办访谈、游戏类栏目占18.5%,其他直播和访谈节目占4.8%。

扬子网有一个4人的视频报道团队,互动总监易保山说,目前外出拍摄的视频新闻主要集中在社会新鲜事,突出趣味性和可视性。如捣马蜂窝、柑橘果蝇等。

对报业集团的视频记者来说,究竟哪一类内容、题材适合视频表达,哪类报道才是报业视频记者相对电视台和商业网站的优势所在,需要不断尝试和回答。

从娱乐新闻到主题报道、“大事件”。

当前,报业网站视频新闻在题材上呈现出“泛娱乐化”和“泛时政化”两种倾向。“泛娱乐化”体现在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所占比重巨大。视频网站的主流用户集中在18岁至35岁之间,随着网络用户群不断扩大,网民年龄结构改变,这种情况有望在未来逐渐改变。

“泛时政化”则可能使报业视频记者成为地方电视台的网络版。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这种倾向。地方领导活动要求报社视频记者全程采访,人数有限的视频记者天天忙于各种领导活动、会议报道。再加上各种会议直播、各类官员访谈,网络视频的价值受到削弱。

从近一两年的实践看,一些优异的视频报道往往来自重大突发事件。如广州日报集团大洋网对九江大桥垮塌事件的报道、烟台日报集团水母网对“4·28”胶济铁路事故报道等。同时一些具有视觉感染力的主题报道也成为视频报道重点。打开网页,当前几乎所有报业集团的视频记者都在拍摄春运。各类重大、突发、主题性事件在近一两年集中爆发给报业集团的视频报道的尝试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

非事件性报道怎么办?

然而,问题正在于当“好抓”“易抓”的重大新闻抓完后,日常视频报道怎么办?最早开展滚动报道和视频采访的《广州日报》近来逐渐转移报道重点,视频不再是报网融合的重心。《广州日报》相关负责人说,报网融合最重要的,除突发和重大新闻第一时间展开报网联动、互动报道外,是在网上建立与当地市民工作生活消费等密切相关领域的沟通平台。

不只是《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中不少报业集团视频报道负责人都在担心:对地方报纸来说,城市规模有限,事件性报道较少,对“现场”和视觉要求很高的视频报道怎样才能保证持久和稳定?

这正是阻挡报业视频前行的“斯芬克斯之谜”。解开这一迷局,需要变换思考角度。比如,变幻体裁。拍摄带有一定新闻性的纪实、纪录短片又如何?为深入反映三鹿事件引发的危机,《南方都市报》记者走进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入调查乳业生产链条源头上的奶农现状,拍摄了视频调查作品。同样,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自西向东横穿美洲大陆,用摄像镜头反映一个个美国家庭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Hard Time”(专题名称)。人们在这些视频短片中可以看到一个有着3个孩子的家庭,因无力还贷而被迫在房车里生活;一对来自中国的移民夫妇后悔来到其居住的美国小镇;一个韩裔店主抱怨生意下降了一半。一位中年男人正向镜头低声倾诉“美国梦正远离我们,同样它也会远离你”。

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思考、优雅的表述。报业记者怎样用这些打动人心的力量体现自己的价值。数字化时代,相比网站,什么是报业优势?相比电视台,什么是报业特长?创新往往发生在二者交集。

报业视频报道不是简单的电视业务的“重装上阵”,而是多媒体报道的链条之一。《华盛顿邮报》记者拍摄的视频短片每个片长不过两分半到三四分钟,除视频外,还有文字、照片,整合叠加在一起。而来自《华盛顿邮报杂志》的专题“偏僻地区的医疗志愿者”(Remote Area Medical Volunteer Corps)则像一个精美的报纸头版:在专题名称和一小段文字介绍之下,左侧是一张图片大小的视频窗口,右侧是上下两个长条型“按钮”——两段视频的名称和内容简介。专题的下方分成三部分:相关图片、文章以及与读者互动的预告。多种报道形式自然融合,构成一个完美整体。

通过三种模式组建队伍,视频记者趋向专业化

按照视频报道队伍的组织方式,报业视频记者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视频记者分散于集团各报,各报记者为集团网站提供视频新闻。

这些记者在编制上仍属集团各报,在完成各自所属报纸采访任务的同时,为集团网站提供即时新闻及视频报道。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集团旗下《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十多位即时报道记者都有责任向解放网提供视频新闻。

二是集团或集团网站组建单独的视频报道队伍。

其中还存在两种情况:首先,网站记者采访制作视频报道,记者编制属于网站,集团各媒体往往承担提供新闻源的作用。如湖北报业传媒集团。荆楚网总编辑阎思甜说,这样做的考虑有三:一是视频报道对采访记者和后期编辑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目前多数平面媒体记者尚不能掌握这一技能。同时集团尚未给平面媒体记者大面积配备视频摄录设备。二是平面媒体记者采访和视频采访的方式和操作细节尚有一些差距,大部分情况下难以兼顾。三是网络和平面媒体受众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其次,集团从旗下各媒体选招记者,组成独立的视频报道团队,团队成员编制属于集团,往往由网站负责具体报道的组织指挥。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其刚组建的全媒体报道团队成员分别来自旗下报纸、网站,同时面向社会招聘。集团为全媒体记者们提供基本的工资福利,根据工作量决定奖金等其他收入。

三是集团子报记者为子报网站生产视频。

当前,不少报业集团为推进报网融合纷纷采取“一报一网”的架构模式。在这种架构下,报纸记者往往同时也是该报网站记者,报纸组建自身的视频报道团队,并通过报纸网站呈现各种多媒体新闻。视频报道需要配备各种多媒体设备,耗费巨大,报业集团往往会挑选旗下一家报纸进行视频报道尝试。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视频报道主要出现在《南方都市报》的“南都网”,以及与《南方都市报》关系密切的“奥一网”,而杭报集团则在“杭报网”上开展视频报道。

在业界实践中,视频记者来源也逐渐多样化。最早的视频记者往往由网站视频编辑兼任,其后,随着专门的滚动报道和即时报道部门的成立,一些报纸文字记者经过基本培训承担视频报道任务。当前,一些报纸更是有意完全由摄影记者组成视频报道队伍。如《南方都市报》由视觉中心摄影记者组成视频报道团队。另一方面,报业集团面向社会招聘的视频记者往往要求有在电视台等专业机构的工作经历。

在视频记者越来越“专业”的同时,视频记者的报道手段也有根本改变。最早的视频记者是将视频作为一种补充性报道手段。其根本取向是求得最快报道速度。带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是主要报道工具。报道方式是口头播报、短信发送和视频片断并用。今天,视频记者大都配有高清DV、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全套设备。宁波日报报业集团10名多媒体记者仅器材配备就花去150万元。

然而,这些并不必然带来视频报道质量的提升。与发达国家一些主流媒体相比,我国报业记者拍摄的视频无论从主题与取材,还是节目拍摄与制作方面,都有明显差距。业界人士认为,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不在于技术。根本上,它在于对记者素质提出的巨大挑战。

首先,是一种对文字与视觉表达方式的深刻把握。传统上,我国文字与摄影记者间存在巨大鸿沟。虽然穆青等老一辈新闻人早就开始倡导文字记者要有摄影修养,但真正做到熟悉两种表达方式规律的记者还是少数。而视频以及全媒体报道显然对此有更高要求。其次,是更深层的思维素养。视频报道要求新闻事件、现场有较强的动态性、可视性,而具备这些性质的事件并不天天发生。对日常报道来说,必须从对突发事件、重大主题报道的极度依赖中摆脱出来,同时避免琐碎的“小猫上树”式的家长里短,开发专题、纪录、调查式视频报道新领域。但对大部分报纸,尤其是地方报纸来说,深度报道并不是长项,更何况还需要以视频方式加以呈现。

以此反观热闹的“媒体融合”教育,在纯粹的技术训练之外,需要的是多重表现方式的素养,更是思维能力的提升。

视频新闻成为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各类媒体的竞争交集。图为2008年12月27日,新华社记者朱鸿亮在赴亚丁湾开展护航任务的“武汉”号导弹驱逐舰上现场报道。(陈安/摄)

标签:;  ;  

报业集团视频报道现状分析_南方都市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