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智 王乐男 南燕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目的 探究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5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甲基多巴、硫酸镁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的给予硫酸镁药物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4.61%(P<0.05)。血压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给予甲基多巴、硫酸镁药物治疗后有效控制血压值,疗效稳定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 临床诊断 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714.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270-02
妊娠期高血压常发病于妇女妊娠的20周后,在妊娠晚期较为多发,在临床中常出现高血压、水肿、头晕、蛋白尿等症状[1]。该病症致使胎儿窘迫、胎儿的成长发育受到限制,患者产后出血,极大影响患者与胎儿的健康生命,也是导致患者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5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采用甲基多巴、硫酸镁药物治疗后,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5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6例,平均年龄为(30.59±2.64)岁;平均孕周为(36.27±1.08)周;初产妇21例,经产妇5例。对照组患者26例,平均年龄为(29.63±3.51)岁;平均孕周为(35.69±1.82)周;初产妇19例,经产妇7例。所有患者的妊娠次数、孕周等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均对两组患者给予心率、呼吸、胎心、血压等指标进行监测,在此情况下给予用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甲基多巴、硫酸镁药物治疗。甲基多巴药物用药方法为饭后口服,每天3次,每次0.25g,根据患者临床症状,2天调整1次药物剂量,直到药效达到治疗效果。硫酸镁药物用药方法为静脉注入,首次注入剂量,将10ml的25%硫酸镁溶入到10ml的25%葡萄糖注射液中,以大于5分钟的时间进行缓慢注入;随后改为静脉滴注,将60ml的25%硫酸镁溶入到10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滴速不宜过快,每小时1g-2g。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硫酸镁药物用药方法同上。两组患者均至在分娩前停止用药,用药期间着重观察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状况,若出现出厂状况应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1.3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用药后血压完全恢复到正常范围。显效:用药后血压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有效:用药后血压下降但不明显。无效:用药后血压未能下降。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有效率为96.15%;2例患者出现乏力、口干等不适症状(7.69%)。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84.61%;4例患者出现心慌、出汗、呕吐等不适症状(15.38%)。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见表1。血压控制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严重危及患者胎儿的健康,我国该疾病中、轻度至围产儿死亡大约为20%左右,重度至围产儿的死亡率可达50%左右,患者的死亡率为4%左右[2]。对该病的发病原因与机制至今不明,但有关学者提出的胎盘缺血的学说、免疫学说、遗传学说等激起医疗工作者们的研究兴趣[3]。导致患者致病的原因分别为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年龄身体状况、营养、天气、患者精神状况等。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甲基多巴、硫酸镁药物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甲基多巴是临床治疗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首选的药物,能平稳降低患者的血压值,弥补硫酸镁药物降压不稳定的弊端。
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给予甲基多巴、硫酸镁药物治疗后有效控制血压值,降低患者的不适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日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14-15.
[2]王丽珍,王玉霞,李玉梅,菅红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中西医治疗体会[J].河北中医,2013,35(01):58-59.
[3]周丽萍,刘保华,刘晓瑛,陈红峰.150例妊娠期高血压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2,26(05):53-54.
论文作者:李慧智 王乐男 南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2
标签:患者论文; 硫酸镁论文; 高血压论文; 妊娠期论文; 血压论文; 甲基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