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美国经济衰退探析_经济衰退论文

21世纪初美国经济衰退探析_经济衰退论文

21世纪初美国经济衰退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11月26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NBER)发表报告称,美国经济从本年度3月份起开始进入衰退,从而宣告持续10年的经济扩张结束和21世纪美国经济首次衰退的开始。如何认识美国经济在创下了连续120个月强劲增长纪录后的这次衰退?造成盛极而衰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对此谈几点认识。

一、美国经济衰退的表现

1.消费与投资需求不旺。

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高速增长时期,消费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一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自2000年第二季度开始,美国消费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急剧下降,从而造成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下降。2000年第四季度,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由第一季度的7.4%下降到1.3%;企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则从第一季度的21%暴跌至-1.4%。2000年12月的企业投资下跌是9年来的第一次。自2000年11月开始,商品零售额的增长率连续三个月为-1.6%,而1999年同期零售额的增长率为11%。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定货指数也大幅下降,制造业存货增长为90年代衰退以来的最大值。

2.工业生产连续下滑。

在2000年9月到2002年1月的16个月中,工业生产有15个月为负增长,持续下降时间相当于大萧条期间。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由2000年10月份的5%下降到-4.5%。在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间,高技术生产下降13.8%,其中通讯设备生产下降27%。2002年1月,制造业平均设备利用率降至73%,其中高技术产业设备利用率降到60%,创1982年以来新低[1](pp.4-10)。生产的下降直接导致收入下滑。高科技公司2001年第一季度亏损是2000年同期的2~3倍。其中,美国最大的光学纤维设备制造商JDS,一季度亏损是2000年同期的5倍。世界上最大的PC集成电路制造商英特尔公司,利润也下降了80%~90%。

3.失业率快速上升。

2000年12月到2001年2月,全国共减少了38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互联网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失业,失业人数达15000名,210家互联网公司倒闭。美国汽车制造业和商品零售业失业人数为133731名。据统计,美国失业率在2000年10月为3.9%,2001年7月达到了4.6%,为近三年来的最高;此后又一路攀升,至2001年10月达到了5.4%,12月份进一步升至5.8%。

4.股票市场暴跌。

纳斯达克股票指数在2000年3月为5048点(历史最高点),2001年3月则跌破了2000点,1年的时间下跌了62%。道琼斯股票指数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动荡之后,2001年3月终于跌破了10000点。虽然美联储连续三次降息,也没有能够挽住颓势。2001年第一季度,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的公司市价从6.7万亿跌到3.3万亿美元,跌幅超过50%。“911”事件以后,道指、纳指再次急剧下跌,分别跌破9000点和1600点。

二、引发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

造成美国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说到底仍然是供给与需求这对经济矛盾的激化。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比日本、欧盟好,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当投资重点转移到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后,过度的投资使该领域的生产能力逐渐过剩。90年代初,信息化投资额每年为1200亿美元,到1998年则猛增到3881亿美元。1999年,美国企业在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总投资支出增长了14%,其中11%以上是在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投资支出。2000年第三季度,按现值美元计算,企业在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上的支出占全部企业资本设备支出的52%。这使信息技术成为美国资本支出预算中最大的项目。2000年,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支出超过了5300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美国企业整个70年代在信息技术方面支出的70%。1990-1999年,信息技术方面的私人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为19%,其中1995-1999年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8%[2](p.98)。以摩根斯坦利公司的斯蒂芬·罗奇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近年来信息技术支出预算的增长失去了控制,这一点在美国比任何国家都更明显。

虽然过度投资吹出了巨大的股市泡沫,使股市暴涨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和对美国公司利润持续增长前景的良好预期,推动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强劲增长,但是这种状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美国《商业周刊》2001年发表的《反思因特网》一文就指出:“在许多领域和许多情况下,网络有可能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但是“因特网不会改变一切,其变革能力的发挥不是均速、均等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3](p.26)。因此,当需求增长到一定限度时,它便没有能力继续消化庞大的供给量,从而使社会总供给的增速超过了社会总需求的增速。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企业的存货急剧上升,公司利润迅速下降。为了减少损失,美国企业不仅必须减产以压缩产品存货,还必须减少投资,以便压缩资本存量。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全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自2000年第一季度达到峰值后就一路下降,从13.9%回落到年底的0.5%。2001年初虽然有点抬升,但第二、三季度急剧转为负增长,分别为-9.7%和-8.4%。大部分公司不得不削减在IT产业上的开支,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估计公司削减开支的幅度在1/3以上。投资减少使得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设备利用率大幅下降。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的统计,2001年5月美国高技术产业的设备利用率已连续10个月下降,降到70.3%,为25年来的最低水平。在高技术产业不景气的带动下,到2001年12月,美国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降到74.7%,为1983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对此,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在《信息时代的第一次经济衰退》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经济衰退很可能是由新经济的精华——信息技术(IT)带动的。

以电信产业为例,随着美国新电信法的通过,美国电信公司感到美国和欧洲对电信业的放松管制给它们创造了无限商机。一些大电信公司开始狂热地对传输声音、数据、图像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连续的大量投资。与此同时不少初创的电信公司也应运而生。于是在市场上同一行业出了太多的竞争者,它们为分得一杯羹而激烈角逐。残酷的价格竞争开始了,利润受挤压,长途电话公司的处境尤其如此。在此情况下,大电信公司如AT&T,MCI-World.Com,Sprint纷纷削减投资,结果与它们相关的几乎所有信息业,如网络设备供应商、门户网站、软件供应商、光纤器件制造商等,都受到这种投资突然刹车的影响。最大的网络设备供应商——思科系统公司在正常情况下库存6亿美元,现在一下子积压26亿美元。美国最大的电子配件供应商——索莱克特朗公司的库存因为来不及取消向它供货的4000家公司的订单,积压了47亿美元。

由于生产过剩,压缩资本存量意味着投资需求的减少。由于生产过剩,压缩生产也意味着居民收入的减少和失业的增加。事实上,在2000年第四季度,美国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了1.6%。实际收入的下降(或增长速度的下降)必然导致消费需求增长速度的下降。由于生产过剩,造成企业利润下降或业绩达不到预期,还会使股市泡沫破灭,财富效应逆向发生作用,抑制消费开支。据美联储估计,从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1年第三季度,股价的暴跌使全美股票缩水4.5万亿美元,导致消费开支收缩1350亿美元至18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到2个百分点[4](pp.37~38)。以上三个方面都会进一步加重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使美国在短时间内难以摆脱衰退。

还需要做出说明的是,虽然表面上美国股市在短时期内创造了庞大的市场财富,推动人们不断地进行消费,但除去股市泡沫后我们才发现,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真正达到那样高的水平。1992-2001年的十年中,美国的平均个人所得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成长率不到30%,每户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不到一万美元,最底层的20%人口负债大于资产。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下降,个人工资收入水平也下降。90年代,80%的基层男性劳工的实际工资不是持平就是下滑,任何程度的男性年轻人(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实际收入所得都比其前辈少,只是更高学历的人实际工资才比以前多。一家之主不到25岁的家庭,平均所得比1973年少了25%,一家之主在25~34岁的家庭,平均所得减少了8%[5](p.17)。1948-1973年,工人的工资增长率为21.8%,而90年代工人的工资增长率却只有0.49%。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

1.股市泡沫及其破灭。

股市泡沫是投资过度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投资和消费。

(1)股市泡沫的表现。

2000年3月股市高峰时期,美国股票市值已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81%,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60%,增加了2倍;也高于1929年股市崩盘前87%的历史最高纪录。美国股民人数由20世纪90年代前的3500万猛升到2000年的8000万。股票投资收益也由1992年的1270亿美元,激增为1999年的5350亿美元,上升了3.2倍。1999年3月,道琼斯指数由3000点冲破了10000点大关,有人甚至预计能冲到30000点。纳斯达克指数也从1991年3月的500点猛涨到2000年3月的5000点。

这种股市“泡沫”的膨胀,一方面,由于对IT等高技术产业的过度投资,大大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和利润率,特别是对未来的预期值,造成对利润反映敏感的股价长期高涨。例如,当时雅虎股票的市盈率高达1000倍,按说早已物超所值,但却仍旧为投资人所追逐。这种情况在网络、通讯等信息服务领域尤其明显。另一方面,则与美国一些企业靠借款购买本企业股票、造假账等哄抬股价有关。仅1999年美国公司债务就达5350亿美元,大多投入股市。股市泡沫伴随着投资消费的进一步增加不断扩大,股市带来的财富效应远远超过了社会财富的实际增长。有分析表明:从1982年以来,股市的涨幅远远超过了同时期企业实际盈利的增长幅度。1992-2000年,股市指数成倍数上涨,而企业盈余一直处于缓慢稳定的增长轨道。在道琼斯指数由3000点到冲破10000点大关的同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上升了1倍。因此,耶鲁大学教授罗勃·席勒在其《格林斯潘的非理性繁荣》一书中指出:股价的上涨只是一种“非理性繁荣”的结果。

(2)股市泡沫的破灭。

当股市的非理性高攀到一定程度时,一些人纷纷抛出股票导致股市全面下挫,社会财富缩水。纳斯达克股价从2000年3月到2001年10月下跌超过67%,一度跌至1470.95点,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价格下跌幅度也超过了25%。在股市暴跌的打击下,大约曾有1/3的企业关门,1/3还在苦苦挣扎,境况稍好一些的企业股票缩水大多都在90%左右。如,美国上市网络公司中有79家公司股票的跌幅超过90%,损失最大的思科、雅虎、美国在线三大公司,损失分别为2100亿美元、1020亿美元和920亿美元。股市下跌使支持美国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大打折扣。据估算,股市下跌已经给美国经济造成了约5万亿美元的损失,占2001年美国GDP的一半多。美国的经济动力有2/3来自于消费支出,而个人消费支出与股市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股市下跌,从2000年3月至2001年9月美国股民资产缩水6.5万亿美元,使消费支出大量减少。其次,由于美国资本市场发达,货币市场萎缩,企业主要在资本市场筹资。股价暴跌使高技术公司和初创公司筹资成本大增,因而企业对信息通讯技术设备开支大幅减少,接着这种影响扩大到其他企业,从而导致过去长期高速投资的逆转。另外,股市下跌也意味着企业资产缩水,加之产品销售不畅、效益下滑等因素,严重影响了设备投资和开工率。投资和开工不足导致了失业率上升,失业人口的增加又削减了消费开支。

2.政府的决策失误。

利率调整对美国经济的衰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间,美联储连续6次升息,达1.75个百分点。加息的目的是试图遏制通货膨胀上升的趋势,但其运用的时机和具体采取的措施却并不得当。一方面,由于利息调控的作用通常需要6~9个月时间的磨合期,所以加息政策的运用应该在经济扩张的早期。那时它会更好地调节经济的过度景气、抑制过度投资、遏制股价的持续暴涨。如果早一些运用加息政策,其代价可能只是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一点,但益处是美国经济在投资和股价上不会像后来那样如此“膨胀”。而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间,美国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股市泡沫已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此时美联储连续6次加息,不啻于对一个危重病人连下猛药。这不仅直接导致了股市的全面下跌,而且抑制了居民的消费与企业的融资。当加息的效果在2000年下半年进一步显现时,正赶上美国经济急剧降温的时期,使美国的经济增长更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由于提高利率致使企业的运营成本被抬升,虽然可以起到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但同时也打击了那些并没有出现生产过剩甚至是供不应求的行业,对经济的整体运行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经济结构的三大问题。

美国经济结构还存在长期没有解决的三大问题,即:对外贸易巨额逆差、美元汇率超值和个人储蓄率负增长。美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内需,一般情况下对外贸易逆差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大,但当过度投资难以消化、大量产品卖不出去时,不仅内需大幅下降,对外出口也急剧下滑,所形成的巨额逆差则会加速经济衰退。同时,对整个经济形势应该能够做出正确反应的本国货币——美元,在政府的支持下继续保持强势,会进一步阻碍出口,扩大贸易逆差。另外,前几年在对美国公司利润持续增长前景的良好预期推动下,过度消费也不断膨胀。从1995年到1999年,消费贷款增加了34%,达到6.2万亿美元。这种状况使美国的储蓄率由1992年的8.9%下降到2000年的-1%,成为自1933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负储蓄率。个人储蓄率的负增长导致货币市场萎缩。在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下挫时,货币市场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总之,这三大旧问题与高技术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纠缠在一起,通过对供求矛盾的作用,加深和延长了美国的经济衰退。

四、美国经济衰退的实质

21世纪初的美国经济衰退在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南北差距、“数字鸿沟”拉大,是美国IT产业相对过剩的重要背景。IT产业虽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仍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和需求,但难以形成现实的市场和需求。据经合组织报告,2000年全球9400万个互联网接入设备中发达国家占95.6%,而非洲仅占0.25%。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有“数字鸿沟”。美国黑人和讲西斑牙语的人大多没有家庭电脑和相关致富手段。公司老板和工人平均收入的差距从1980年的42∶1扩大到2000年的419∶1。1999年美国最富的1%的家庭控制着全国40%以上的总资产和37%的股票,最富的10%的家庭控制着全美股值和债券市值的88%和90%。信息产业发展加剧了美国贫富两极分化,反过来造成信息产业生产相对过剩,从而制约了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

五、根本原因所在

以网络、通讯、半导体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在美国热火朝天地发展起来后,曾有人认为大的经济危机、经济衰退不太可能再发生了。因为可以用信息、网络技术尽可能全面收集和及时公布可能影响全局性供求平衡的经济信息,起到预警作用,并以此稳定发展进程和减少由于过度炒作所带来的风险。然而在经历了10年的高速增长后,美国的经济衰退还是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再次光临。是什么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存在下仍然导致了供给与需求这对经济矛盾的激化?在供求矛盾背后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根本原因何在?

我们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关系的冲突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和社会劳动在各产业部门间分布失衡,进而引发供求之间的对立,造成经济衰退和危机的爆发。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2001年7月18日在国会作证时曾经指出:“美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拥有消除经济活动高峰与低谷的能力呢?在财政和金融政策领域,能否避免经济出现不稳定呢?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改变人的本性的手段。”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克萨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贝里也提出,在一些情况下,即使有信息、网络技术的存在,但只要个人的贪婪仍旧在发挥作用,就同样会使“一条稳定的长时期的增长之路偏离固有的路向”[6]。我们认为,格林斯潘提及的人的本性恰恰就是贝里教授所讲的贪婪。这种贪婪表现在经济生活中,就会形成企业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就会造成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的确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以升级换代,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孕育出一个大市场,它为资本带来源源不断的大量利润。此时,人们原本以为信息化有助于把库存降到最低点,从而避免生产过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低库存或零库存只是在一个企业内部有可能做到,在一个行业中就很难做到。因为一个行业内部的各家公司,在产品的销售量、库存量、利润等数据上是相互保密的。由于欲壑难填,在追逐更多利润的过程中,每家公司都急于增加生产和订货,以高于实际需要的幅度扩大投资,而不考虑、也不了解社会总的需求,从而造成总供应量与最终需求的脱节。而美国国内由于对网络等高新技术的过度炒作,使人们对其利润的预期超出了正常范围,造成股市泡沫越来越大;而接踵而至的“财富效应”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掩盖了可能出现的危机。但随着外贸赤字的压力越来越大(进口不断增加,出口不断下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终于导致危机爆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又使得一些贪婪的经营管理人员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这些年,美国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合谋创造了许多关于虚增利润的办法。例如,用股票期权代替工资,工资成本为零,利润自然也就大幅度增加。许多大公司受利益驱使,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道德,大造假账。被曝光的安然、世通等公司造假事件仅仅是美国金融体系不良运作中的冰山一角。美国能源巨子、曾经居500强第7位的安然公司因过度借贷、虚报利润而导致股票大跌,被迫申请破产。

怎样才能消除美国的经济衰退?找到了它的根本原因,也就找到了解决办法。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办法在于促进社会劳动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均衡分布,而这又依赖于人们能力的发展,包括生产能力与调节生产、调节生产关系,特别是消除利益关系冲突的能力。当这个能力达到时,也就是“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它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7](p.87)。当然,在目前人们的能力还无法达到能够自觉地调控生产的情况下,不仅要借助于市场的调控力量,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一方面通过采取货币、财政、税收等政策,有效地纠正由“市场失灵”所引起的结构性失衡等问题,调整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大和鼓励对市场上所需要的产品的开发、投资和生产;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立法等手段,要求各经济职能部门公布客观、准确的供求信息,迫使资本家公开其产品的销售量、库存量、利润等一些所谓的“商业秘密”,利用这些资料扶植信息部门建立供、产、销信息网,指导企业和个人按照公布的信息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和经营,从而使整个社会劳动在各产业部门间尽可能地实现按比例均衡分布,防止出现过度投资和不正当的行为。同时,在国际舞台上调整其政策,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努力拓宽海外市场。

【收稿日期】2004年4月

标签:;  ;  ;  ;  ;  ;  ;  ;  ;  

21世纪初美国经济衰退探析_经济衰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