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流行期民众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干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论文,非典论文,应与论文,民众论文,常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R395.1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俗称“非典”)或称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症(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发生,作为一种典型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激事件,已经在我国引起一些人较明显的应激反应。这些应激反应如果适度,对于我们应对SARS的挑战是有益的。然而,过度的、不适当的应激反应则是有害的:它们不仅会损害人们的防御能力和免疫功能,造成对许多疾病(包括SARS)的抗病能力的降低和易罹患性,而且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社会恐慌。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心理干预。
本文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应用心理应激和应对理论[1、2],结合我们的观察、调查、心理咨询和有关报道,讨论SARS流行期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和应对,影响民众心理反应的因素,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原则与措施。
1 SARS急性流行期民众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和应对
心理应激,俗称“精神压力”,通常被认为是由“必须应对至关重要的环境要求”,这样的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3]。心理应激一旦产生,便会通过各式各样的紧张性心理和生理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被称作应激源。
SARS流行期民众的心理应激反应包括: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自我防御反应和生理反应四大类。
1.1 情绪反应
面对SARS对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民众较常见的情绪反应有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这些情绪反应又称为“情绪应激”。
1.1.1 焦虑和恐惧
焦虑是一个人尚未接触应激源,危险或威胁尚较模糊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一种以莫名的害怕、担心和紧张不安为特点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是心理应激条件下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恐惧属于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特定危险的逃避情绪。恐惧和焦虑有时候难以截然区分,因为这两种情绪的核心的内心体验是类似的,都是害怕。不同之处在于,焦虑的人往往说不清楚自己害怕什么,只是对未来感到担心;而恐惧的人往往能够明确说出自己害怕的具体事物,而且这个事物就在眼前。恐惧发生于身体安全和个人价值与信念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对身体安全的威胁,多来自于躯体性刺激物,如躯体性疾病、动物和理化刺激物。对个人价值和信念的威胁多来自于社会性刺激物,如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败和不能晋升等。在这些情况下,一个人也可产生厌恶的情绪体验,伴随着回避或逃避行为和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
适度的焦虑和恐惧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人投入行动,以适当的方法应对环境挑战,从而对人适应环境是有益的。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则是有害的,因为它们会妨碍人准确地认识、分析和考察自己所面临的挑战与环境条件,从而难以作出符合理性的判断和决定。此外,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常伴发植物神经症状,使人产生不适感,以为自己身体患病了;过于持久的焦虑和恐惧会进一步造成人对许多疾病的易感倾向。
SARS是一种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传染病,加之目前阶段人们对它的了解很有限和开始阶段许多医护人员受到感染,人们的安全需要受到严重威胁,自然会感到恐惧或产生焦虑反应。据较早发生SARS的我国香港地区调查,70%左右的民众有焦虑和恐惧情绪反应。内地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民众中,大多数人报告对于SARS感到焦虑或恐惧。恐惧和焦虑情绪反应在SARS病人和疑似病人中是相当普遍的,在奋战于抗击SARS第一线的医务人员中也时有发生。例如,据报道,由于缺少适当的精神准备,一位在抗击SARS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回到驻地后一天要测量几十次体温;另一位医护人员“见到病人死亡时给吓坏了,嘴里反复念叨:‘坏了,我得非典了,我得非典了’”[4]。这些都是焦虑和恐惧的表现。此外,某些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例如,每天洗手上百次,仍然担心自己手上有SARS病毒)也同焦虑和恐惧有关。
1.1.2 愤怒和怨恨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和其他动物的愤怒反应多见于面对挑战和威胁的情况。但对于现代人而言,愤怒多出现于一个人在追求某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受到挫折的情境。如果一个人认为目标是值得追求的,而障碍是不合理的、恶意的或有人故意设置的,便不仅会产生愤怒,而且会产生怨恨和敌意。这种情况在被染上SARS的病人和治疗受挫的病人中常常可以见到,在被隔离观察的人员中也可以见到。例如,一个SARS病人认为老天不公,为什么让自己染上SARS?在治疗期间经常对医护人员发脾气。一个被隔离在医学观察所的疑拟病人变得冲动、易激惹,不服从管理,甚至逃离。愤怒和怨恨条件下,有时还会导致报复和攻击行为。
1.1.3 抑郁
抑郁包括一组消极低沉的情绪,如悲观、悲哀、失望、无助、无望和绝望、淡漠等。悲观、悲哀常常是与“丧失”有关的情绪反应,所失去的是当事人所重视或追求的东西。例如患上SARS(失去健康),失去工作或晋升的机会,失去钱财,因隔离而失去行动的自由等。这类情绪反应的强度取决于当事人赋予所失去的事物的主观价值。失望意味着失去希望或所向往的奖励,故也同丧失有关;无绝和绝望则是失望的进一步发展。无助是一种表现为消极被动、软弱、无所适从或无能为力的情绪状态,发生于一个人认为自己对问题情境已经失去控制能力并因此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同无望一样,无助在临床抑郁症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抑郁反应不仅见于SARS病人,也可见于工作于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普通群众。在SARS病人中,抑郁是除了焦虑和恐惧外最常见的情绪反应。目睹SARS病人的痛苦和死亡,不少医护人员因觉得自己束手无策而深感内疚、无助和悲哀。
1.2 认知反应
当一个人面对紧张性环境要求时,他的警觉性会提高,感知功能活动加强,视、听觉敏锐,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变得活跃。这些积极的变化均有利于个体应对外界的挑战和威胁。然而,如果应激反应过于强烈,特别是在强烈的情绪状态下,一个人的认知反应便可发生不利的变化。
愤怒、恐惧和抑郁情绪反应可以严重地损害人的认知功能,甚至造成认知功能障碍。因为他们破坏了人的心理平衡,而心理平衡是准确感知、记忆和逻辑思维的前提。有时候在这些情绪反应同认知功能障碍间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人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这些消极情绪也会同当事人消极的自我评价互为因果,或形成恶性循环。此时,一个人会觉得活着没有价值或意义,丧失了活动的能力和兴趣,甚至自恨、自责和自杀。这说明,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SARS急性流行期,一些人难以集中注意于工作和学习,记忆力减退。有人变得极为敏感和多疑,形成疑病倾向,成天疑神疑鬼的,总是怀疑别人身上携带SARS病毒,甚至丧失对人的基本信任。还有些人变得易于偏听、偏信,存在许多偏见,都是应激条件下认知功能受到损害的结果。
1.3 自我防御反应
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对环境挑战、对自己或自己的应对效果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称作自我防御反应。这是除了行为应对反应外,减轻心理应激的另一类常用的方法。
自我防御机制是心理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的各种无意的心理手段[5]。
SARS流行期人们较常用的防御机制有:否认、投射、曲解、压抑、反向形成、合理化、转移和抵消机制。例如,一位SARS病人通过否认机制(即拒不承认自己患有SARS)来避免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对死亡的恐惧;一个出现发热和咳嗽症状的人采用合理化机制,在内心中将这些症状解释为“感冒”,以避免使自己陷入恐慌之中;一个学生对于学校采取的隔离措施不理解,产生愤怒和怨恨情绪,为了减轻由这种情绪所造成的紧张或压力,他向同时被隔离的室友发脾气(转移机制)。
防御机制的适当应用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消除心理痛苦,为人们赢得时间以便适应外界的挑战。但也必须看到,人们在此时只是借助于自欺或歪曲现实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自我防御机制常会妨碍人准确地考察现实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正常人一般不会极端地或长期单独应用防御机制,而心理障碍者可能唯一地依赖防御机制,或毫无变通地只是采用某一机制(如否认)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防御机制的极端应用和发展会形成神经症和精神病症状。
1.4 生理反应
SARS流行期应激的生理反应既可以来自于SARS病毒的直接侵袭,也可以来自于心理应激或精神压力。前者见于SARS病人,后者不仅见于SARS病人,也可见于有较明显心理应激反应的正常人。应激下的生理反应通常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在应激条件下,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和控制着人的各种活动;身体的生理反应主要是大脑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这些生理反应又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着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尽可能从应激所造成的紊乱中恢复过来[6]。
1.4.1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当机体遭受某些应激源的强烈侵袭时,这个系统的活动常有明显增强。Cannon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提出“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的模型来概括这一组生理反应。处于这种状态下,人和动物的心率、心肌收缩力、心排血量和血压都增加;呼吸加深加快,每分钟通气量加大;脾脏缩小,皮肤与内脏血供减少,脑与肌血量增多;肝糖原加速分解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交感神经动员脂类,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与此同时,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人和动物变得警觉、敏感。Cannon认为,这些生理反应似乎都是为人和动物做好准备,或者投入搏斗,或者从危险情境中逃脱。因为这些反应既为应对应激源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又可以使得人和动物不致由于损伤而过多的流血。由此他又将这一系列反应从行为的角度称为“或战或逃反应”(flght or flight reaction)[7]。
这一组生理反应通常见于一个人面临威胁或挑战而产生愤怒或恐惧情绪反应时,故目前不仅可见于SARS病人和一线的医护人员,也可见于一般的民众。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通常不能借助于骨骼肌的活动(搏斗或逃跑)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威胁和挑战,其结果,有害的代谢产物便蓄积在体内,长此以往便可能使人易患冠心病和高血压等心身疾病。
1.4.2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调节着腺垂体的活动,而肽能神经元的活动又受到脑内神经递质和体液中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多种代谢产物的调节和控制。腺垂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起着上连中枢神经系统、下接靶腺的桥梁作用。
肾上腺皮质在应激反应中发生明显变化。著名的应激问题的研究专家塞里(H.Selye)用“全身适应综合症”(GAS)来概括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他将GAS分成三个阶段: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他认为进入衰竭阶段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病感和疾病状态,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1.4.3 免疫系统
在急性心理应激期间,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既可以表现为功能减退,也可以表现为功能活动增强。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的研究表明,大脑作为环境同免疫系统间的协调者,在调节机体对各种应激源的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强烈的情绪活动,特别是消极的情绪,通常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其结果便可降低人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对于新的感染性疾病(例如SARS)的抵抗力。而适度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强有力的社会性支持则可增进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健康[8]。上述各种生理反应机制是心理因素赖以造成人类对于许多躯体疾病罹患性的重要途径。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要想保持身体健康,不仅应当讲究生理卫生,而且应尽可能控制心理应激,加强心理保健。这一点,对于我们抗击SARS具有指导意义。
1.5 应激的应对
面对应激所造成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大多数人不可能长期被动忍受而不采取任何措施予以摆脱。一个人努力处理应激性环境要求(应激源)及其影响的过程,被称作应对。著名的应激和应对问题的研究专家、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将人们在应激条件下的应对分成如下两类:注重于问题的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和注重于情绪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9]。
1.5.1 注重于问题的应对
指在应激条件下一个人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面临的问题或应激源上,考察分析应激情境并设法改变或解决它。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对问题加以限定,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并对它们加以权衡,从中选出一种最值得一试的办法并付诸于行动以解决问题。例如,面对SARS疫情所造成的应激,一个人分析造成自己紧张的原因是发现一位室友发烧,于是便劝说他去医院看发热门诊。
一般而言,注重于问题的应对策略是积极的,但现实生活中,问题不是都能得到解决的。在主客观条件不具备时,当事人设法补充自己在有关知识、技能上的欠缺或调整自己的目标,等待合适的时机,或采取迂回的策略等,也可以看作是积极的注重于问题的应对策略。
在SARS流行期服从新的安排(如隔离,教学计划的调整),努力学习和工作;消毒,测量体温,讲究卫生,尽可能减少到人群拥挤的封闭场所,不到疫区出差或旅游,寻求社会支持和医生的帮助、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等,都属于值得提倡的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
1.5.2 注重于情绪的应对
指将应对的重点放到应激的情绪反应上,努力减轻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情绪痛苦的过程。注重于情绪的应对主要采用两种策略:认知的策略和行为的策略。
认知的策略又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类型。前者指当事人有意地重新评估应激情境以降低其威胁含义,从而减轻自己的消极情绪。例如,一个接触过SARS疑似病例的人,可能会理智地对自己说,“那个人除了咳嗽外没有别的症状,不可能是非典”,如此便减轻了自己的恐惧反应。后者指一个人无意识地采用某些认知手段从而使消极情绪的困扰得以摆脱,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前边所说的“自我防御反应”。
注重于情绪的行为应对策略包括从事文体活动(如倾听音乐,到操场打球),寻求朋友的情绪支持(如向朋友倾诉,寻求安慰和鼓励),象征性的活动,饮酒、吸烟和服用镇静药物等。此外,还有进食、洗浴、各种分心以及逃避和回避等方式。
在SARS流行期上述各种应对方式都可以见到,有些应对方式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甚至对个人和社会有危害的。例如,SARS病人逃避或回避隔离治疗便是一种对个人和社会均有害的应对方式。
2 影响民众心理应激反应的因素
同样面对SRAS的威胁,同样置身于令人紧张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人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人恐慌、悲哀乃至绝望,有的人则心情平静、应付自如。探讨影响人们心理反应的因素,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的对策和设计富有成效的干预方法。
影响人们心理反应的因素主要有:刺激事件或刺激情境的性质与特点,当事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认识评价,当事人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方式,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和当事人的人格特征。
2.1 刺激事件或刺激情境的性质与特点
虽然积极的事件同消极的事件一样,都可引起心理应激,但心理反应的性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却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积极的生活事件较少会损害健康,而消极的生活事件则易引起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并进而造成心理痛苦和对各种疾病的易感状态。
此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新异性、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和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等,都会影响应激反应的强度。一般而言,愈是新异的、不可控制的或不可预见的事件,愈易于引起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那些极为严重的、突发的、不能预见到的不可控事件(如地震、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等),甚至可以掩盖个体差异的作用,以致遭此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均会产生极大的恐慌,随后产生疾病和病感。
就SARS流行这一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来说,它既是消极的,又是新异的(以前从未经历过)、难以控制的(开始时人们不知道它的病因,目前虽然已经确定了它的病因,但仍不完全知道它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机理,因此没有有效地治疗方法)和难以预测的(SARS会引起什么后果?何时能渡过难关?自己会不会受到感染?)。它包含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SARS流行引起一些人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例如前述的焦虑、恐惧乃至惊恐或恐慌)便可以理解了。
2.2 对事物的态度和认识评价
人生中会遇到无数心理社会性事物,只有那些对人有意义的刺激物才能引起心理应激反应。某种事物对一个人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认识评价。正如著名哲学家Epictetus所说:“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著名的应激研究专家塞里曾对经常处于工作应激困扰中的经理们说过:“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许多事件本身是中性的,无关紧要的;它们之所以引起心理应激,仅仅是由于人做出不利的估计和判断。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本来属于消极性质的事件,却可由于一个人对它做出积极的评价而不引起心理应激[10]。
前面已提到,不可控制或不可预见的事件对人健康威胁更大。实际上,真正威胁健康的主要不是“生活事件事实上不可控和不可预见”,而是人们认为它们“不可控”和“不可预见”。
采用“轭合控制”的实验说明,如果一个人相信应激源是可控的,即使他没有实施这种控制或者这种信念是错误的,也同样可减轻心理应激。另有研究发现,那些可控制性难以确知的消极事件,比已知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更富有紧张性,从而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这类事件所引起的不适将会变得多么严重、持续多久,也不知道自己将为此付出何种代价[11]。
具体到SARS来说,一些人的恐慌、惊恐和无望乃至绝望等严重的心理反应显然同他们将SARS视作不可控制的、无药可医的或不可治愈的和不可预测的严重传染病密切相关。另一个极端,在SARS疫区完全不采取预防措施,则可能同未认识到SARS的危害性和“听天由命”的观念有关。这一分析为我们对有类似心理问题的人们的心理干预指明了方向和突破口。
2.3 适应应对能力与应对方式
对环境适应应对能力强的人,适应效果好,一般可较少受应激事件的消极影响。例如,在被隔离观察的学生中便可观察到这一因素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的心理反应还同个人对自己应对效果的预期水平有关。预期(抱负)水平过高,尽管实际的应对效果不差,均会被当事人视作失败,从而产生悲观、自卑、失望、无助和愤怒等心理反应。
前面已经说过,应激的应对可以分为注重于问题的应对和注重于情绪的应对。一般而言,前者是“积极的”,后者被有些人看作是“消极的”。我们认为,不可绝对化地看待这个问题。事实上,大多数应对方式都可以有暂时的积极意义。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需要我们做的是,引导人们根据刺激物和环境特点及个人的情况灵活地选用各种防御和应对方式,矫正其作为个人人格特点的、缺乏变通的或极端的应对风格(例如回避型应对风格)[12]。
2.4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一个人赖以生活的心理或社会环境,既是心理应激的来源,又可为他摆脱心理应激的影响提供社会支持。当一个人由于心理应激而陷入困境时,社会支持能帮助他稳定情绪,重新面对现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从而打破消极情绪同认知功能障碍(或自我评价降低)间的恶性循环。
所谓社会支持,主要是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党团组织、政府、各类团体和社区等)的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能否及时地得到高质量的社会支持,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社会风尚、文化传统和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是当事人的个人特点,如性格。
SARS疫情在北京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并采取果断措施,将抗击SARS视为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医护人员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争上前线。这些举措和情况对于稳定群众情绪、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无疑起重要作用。
关于社会群体应激的研究表明,与他人一起分担应激情境(如共度灾难)时,应激情境的消极影响便会大大减弱[13]。这一点,对于我们现阶段的抗击SARS工作有一定启发意义。
2.5 人格特征
人格是介于心理应激事件和心理应激反应之间的、起重要调节和中介作用的基本的心理因素。之所以说它是“基本的”心理因素,是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认知评价,决定了一个人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身处危难之中时能够得到的社会性支持的质量。
例如,仅就对事物的态度和认知评价来说,具有“特质性焦虑”人格特征的人杯弓蛇影,惶惶然不可终日,容易把本来没有危害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从而便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而一个一向乐观、性格豪爽的人即使遭遇比较严重的生活事件(例如SARS的扩散),也不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又如,依据健康信念(信念是人格倾向性的一个内容),可将人分成“内控论者”和“外控论者”。内控论者认为,一个人是否健康主要取决于他自己,外界的紧张性因素是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下的;而外控论者认为自己的健康是由命运、神灵或其他外界因素控制的。对于同一生活事件,内控论者倾向于看作是“可控的”,外控论者则倾向于看成是“不可控的”。研究发现,外控论者比内控论者难以适应生活变化。消极生活事件同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间的相关系数,外控论者显著高于内控论者,内向性格者高于外向性格者[14]。
3 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原则与措施
3.1 目前阶段民众常见的心理问题
应当说,目前民众中出现的有些心理应激反应是正常的和有益的。如果没有对SARS的适度的焦虑和恐惧,人们就可能不会抛弃许多陋习,也不会象现在这样讲究卫生。因此,心理应激或精神压力不都是坏事。只有当心理应激反应过于强烈、过于持久或不适当的时候,它们才构成要加以处理的心理问题。目前阶段在一般群众中较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情绪困扰:包括过度的焦虑、恐惧或惊慌,愤怒、敌对和怨恨,烦躁、易激惹,过分忧虑、担忧,悲观、悲哀、无助、无望或淡漠等。严重者可产生“SARS恐怖症”等多种神经症性障碍和情感障碍。
(2)认知歪曲和损害:对SARS和一些防范措施缺乏正确的态度和认识,认知功能损害以致影响对问题的逻辑分析和合理决策,偏听、偏信,敏感多疑,疑病倾向。
(3)行为问题:逃避责任、回避问题、有病不求医,对抗冲动和攻击行为,听信或传播谣言,迷信行为,冒失莽撞,我行我素,拒绝或违反隔离或医学留观制度,饮酒吸烟或滥用药物,隐瞒病情和接触史,拒不配合流行病学调查,拒绝别人帮助,不讲卫生等。
(4)自我防御和应对方式上存在的心理问题:过分依赖防御机制或着重于情绪应对的策略,而不尝试面对或正面解决问题;毫不变通地采用某一种或少数几种防御机制或应对方法,不能依据问题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灵活地加以选择。
3.2 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要服从大局,维护众志成城抗击SARS的局面,不听信、不传播谣言。
(2)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一切措施都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否则会无的放矢。心理干预心理以临床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预防为主的原则:根据不同人所面对的问题及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及时开展心理预防,将心理问题在产生前便排除。
(4)思想教育、法律约束同多种心理干预方法相结合:目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思想认识问题和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不能用心理干预代替思想教育,也不可单以思想教育来解决某些情绪和行为问题。两者结合,加上有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和约束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3.3 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的形式、措施与方法
预防和心理干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专题讲座,报刊杂志专栏,板报,电视或电台采访,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
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有:
3.3.1 宣传教育 包括党和政府的有关举措和法规,例如政治、组织人事、经济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有力措施,有关SARS的法律(例如强制性诊治和隔离的规定及其理由);宣传全世界有关科学家协作攻关,在SARS研究中获得的新进展;宣传医护人员的救死扶伤、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3.3.2 健康教育 向群众提供SARS的科学知识,包括主要症状和病程以及科学的预防方法等;宣讲讲究卫生的意义和如何讲究卫生,介绍强身健体和心理保健的有效方法。
3.3.3 向有情绪困扰者提供情绪支持 采用的方法有:
(1)倾听述说,鼓励宣泄:善解人意地倾听可以帮助当事人宣泄紧张和痛苦的情绪,从而可以产生治疗效果。同时,耐心的倾听也可表达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关心和尊重,从而有益于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2)积极的建议或暗示:通过言语和各种非言语手段,使来访者有意或无意地接受积极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认知和情绪状态、行为和生理活动发生有利于健康的变化。
(3)提供保证:以科学和事实为依据,告诉来访者他所担心的东西不会发生或只有很小的可能发生。应当注意,不能毫无根据地提供保证。
(4)安慰与鼓励:帮助人们放弃某些念头,调整个人的目标,并通过适当的努力实现它,以获得成就感和提高自信。
(5)解释与指导:同当事人共同探讨问题何以发生、为什么持续以及如何减轻情绪困成(如文体活动,宣泄和分心策略等)。
(6)环境改变:考察环境在心理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寻找并利用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环境资源,消除造成和维持问题的环境因素。
3.3.4 调整和重组当事人对事物的态度、信念和认识,进行认知干预 一些人的适应不良行为和情绪反应往往同他们对SARS及其相关问题的不合理信念和歪曲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关。因此可以在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言语诘问法和现实检验法等认知干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到不合理信念和认知歪曲,建立合理信念和对问题的正确态度和认知。对于有明显焦虑和恐惧反应的人,认知干预的重点是让他们从内心接受“SARS是可以控制的和可以预测的疾病”这一信念。
3.3.5 行为指导和矫正 对于一些人的适应不良行为,可以依据行为学习理论,利用脱敏、冲击和消退等方法予以消除。同时,利用强化、良好行为的反馈、代币和示范等方法帮助当事人建立起适应行为,包括科学的防病行为和卫生习惯,恰当的应对方式等。
3.3.6 正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手段 对于个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甚至发生精神疾病的人,可通过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规范的心理治疗来处理,有时还需要采用医学手段(例如采用抗焦虑、抗抑郁和抗精神病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