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简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无意识教育作为一种现象已被不少人所认识。但是,在理论界却少有人真正把它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门研究。笔者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随着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新取向,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改进,需要我们对无意识教育的意义、特点、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的关键以及怎样开展无意识教育等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拟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无意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受教育者成长进步的需要

所谓无意识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无意识属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没有自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隐蔽的意向,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指向。与此相对适应的无意识教育,指的是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具体说,这种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从中国人民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方式来看,无意识教育是顺乎中国国情,合乎中国人民的思维特点的。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公认:中华民族是一个重形象思维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实际、轻理论,重形象、轻抽象,重感性体验、轻逻辑推导的特点。有意识教育恰恰是运用逻辑推导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灌输给受教育者。可见,要很好地进行这种教育,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自然经济仍占很大比重的国度里,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转化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知、情、信、行四个关键环节。无意识教育最显著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方面和任何一个阶段,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发生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增强受教育者个体进行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个体接受认知信息的程度;另一方面,认知活动一旦顺利、有效地进行,既满足了受教育者的需要,发展了他们的才能,也会引发新的愉快情绪。受教育者多次、反复地从这种愉快情绪中获得满足,最终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定势倾向”。这时,由于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由于自己的选择使人感到不是必然总体在主宰、控制或排斥偶然个体,相反是偶然个体去主动寻找、建立、确定必然总体,受教育者便会有自我超越的快乐感、高尚感和幸福感,受教育就成为其自觉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育者能够始终及时地进行积极引导,那么,教育者的目的、意图便会内化为受教育者强烈的信念和意志。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受教育者去实践、去作为。行为的多次反复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又可以加深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促使其情感的培养、认知的进行和信念的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意识教育能有效地弥补有意识教育的种种不足,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或仅仅是有意识教育的辅助,也不仅仅是一种途径和方法。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实行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活动。这种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中都存在,涵盖着受教育者发展的各个方面,它象一根红线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离开了无意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这样去认识无意识教育,在实践上不自觉地把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教育的附庸。这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含混不清,无法给予无意识教育应有的公正地位,而且导致了实践上的弯路和失误,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可见,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无意识教育,受教育者的成长进步离不开无意识教育。我们要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改变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入情、不入理、不入脑的状况,必须正确把握无意识教育的特点,处理好无意识教育和有意识教育的关系,并使二者按照正常的轨道运行,形成二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二、无意识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与有意识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与有意识教育相比,无意识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对于教育者而言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而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却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它以形式活泼多样见长,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积极的活动之中。被教育者可以在这些活泼多样的活动中,不知不觉但却是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者的意图和教育内容。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把无意识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无意识教育须具备一定的载体。无意识教育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它不能孤立地进行,总要依附于一定的客体或活动。这些客体或活动就是它的载体。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意向、内容正是依附于这些载体并通过这些载体对受教育者发生影响和发挥作用,不知不觉、悄无声息地融进受教育者的心灵,并且不断积淀下来。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形成顿悟。这样,教育者的目的便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

(二)无意识教育具有一定的愉悦性。无意识教育一般来讲是愉快而轻松的,是为受教育者所乐于接受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愉快是人类最主要的、最普遍的正情绪,无论对个人而言,还是对社会群体而言,都是接受教育时最有价值的情绪。一方面,它为人们认知活动创造最佳的情绪背景,另一方面,在认知活动中伴以积极的情感,还会进一步优化认知过程,促进认知信息更好地贮存和保持、传递和交流。无意识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客体或活动,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引发受教育者愉快、快乐等正情绪,触发他们的种种激情和向往,从而抑制、弱化负情绪,打破负情绪、逆反心理与教育效果不佳之间的恶性循环,造成情、知、信、行之间相互影响过程的良性循环,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优化效果。

(三)无意识教育具有易逝性。由于无意识教育带有极强的愉悦性,所以它很容易取得立杆见影之效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无意识教育是把教育者的目的、意图渗透或潜藏在与之相关的载体之中,寓教于不知不觉之中;是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贯穿于积极活动的始终,让受教育者在对有益的活动的回味中受到启迪,获得教益。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零打碎敲的性质。也就是说,通过无意识教育,人们获得的认识往往是比较直观的、机械的、肤浅的、零碎的。很显然,这种认识也是不持久的、不稳固的,极容易动摇和反复。这就是无意识教育的易逝性。

那么,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无意识教育和有意识教育是紧密相联的,没有离开无意识教育参与的有意识教育,也没有脱离有意识教育指导的无意识教育,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是通过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的共同活动实现的。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构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的某一时期,教育重心可能有所不同,一方处在大、宽、强的状态,另一方则处在小、细、弱的状态。而且不同的时期,因时、因地、因外界环境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变化,都可能对二者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掌握二者的变化规律,把握无意识教育或有意识教育的时机,在使二者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适时准确地开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

三、进行无意识教育必须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针对无意识教育的特点及它与有意识教育的关系,我们认为进行无意识教育必须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一)设置适当的载体

根据无意识教育具有依附性、必须具备一定载体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务必精心地选择和设计载体,精心地组织活动,使受教育者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从中陶冶情操,树立信念,培养意志。

第一,以活动为载体。活动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吸引群众参与的全过程。能够成为无意识教育载体的活动,必须是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是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双增双节活动、技术革新活动、文化比赛活动、理论研讨活动等等。类似这样的活动,其优点在于:形式活泼,容易拨动受教育者的心弦,具有极强烈的吸引力;便于造成强大的有利于开展群体自我教育的舆论氛围。寓教于各类有意识的活动之中,不仅具有教育的功能,也兼收提高人们种种能力的效果。自觉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就能达到激人奋进、催人参与的目的,就能对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态度、情感、习惯、兴趣等等起到健康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二,以人格为载体。所谓人格,指的是人的品性、道德情操、修养境界等。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有时效果不佳,并不是因为理论本身不能说服人,也不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对头,而是因为受教育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教育者的人格不信任、不服气,对党风和社会风气中的某些腐败现象不满。人们在接受教育者提倡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准则时,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形象就是教育者、宣传者本人,他们自身人格的高尚或卑贱,往往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宣传内容的命运。高尚的人格常常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赞许和仰慕,从而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和心灵震撼力,让人们自然而然、自觉自愿地去服从和仿效。而卑贱的人格则恰恰相反。这就是为什么“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道德的人讲道德”令人信服,无理想的人讲理想,不道德的人讲道德,只能引起“台上他讲,台下讲他”,不仅无效,反而有害的根本原因。事实证明,真理与高尚的人格相结合,真理的力量会成倍地放大;真理与卑贱的人格相结合,真理本身也会威信扫地。既然如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必须积极自觉地追求人格上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言行一致,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自身的道德、品行、作风、知识、政绩等,带头实践自己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修炼出高尚、完美的人格。

第三,以企业文化为载体。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和经营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企业个性的一种文化观念和气氛。企业文化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不仅对群体起维系作用,而且为企业职工提供认知和评价的标准,从而引导和规范企业职工的行为。如果个体职工一旦偏离企业文化所确定的标准和规范,就会受到群体的惩罚。这种惩罚,不仅有明文规定的措施,更令人心理上难以忍受的是群体大多数成员对个体的非议、疏远和孤立。这种无所归属、无所依附的失落感,是企业文化对个体施加的最直接、最强悍的威胁。这种威胁,虽然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是无意识的,但它却能够使得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产生服从企业文化要求的行为。可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当是进行无意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然,能够作为无意识教育载体的,不仅有企业文化,还有校园文化、部队文化等等群体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清这些群体文化对无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尽全力加强群体文化建设,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营造一种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在宽敞明亮、一尘不染的候机大厅,即使再粗俗的人也不会随地吐痰,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有一位无形的管理者在监督、约束着他。这位无形的管理者就是候机厅那种整洁、优美的环境氛围。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受教育者思想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让环境管理人、教育人、强化文明气氛,推行无声管理,这是进行无意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心理导向。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音像等大众传播媒介,旗帜鲜明地向人们昭示提倡什么、支持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说,凡是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舆论,有利于调动人们群众积极性的舆论,有利于弘扬正气的舆论,就要积极予以大力宣扬和支持。反之,则要大力鞭斥和揭露,毫不留情地与之开展斗争。只有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扶正祛邪,扬善抑恶,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就是要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注意培养、发现、宣扬和褒奖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使他们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名流,成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崇敬、学习的榜样。

坚持正确的心理导向,就是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心相融,建立平等互敬的新型关系,从而促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的和谐气氛中,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提高思想认识,解决深层次思想问题。

(三)把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强调无意识教育,并不是说有意识教育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认为有意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们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共产主义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必须有一个从外面系统灌输进去的过程。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各种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各个岗位上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有意识教育。另外,由于无意识教育的易逝性,受教育者通过无意识教育获得的在世界观上的态度和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接受等等,都需要有意识教育对之进行深化和巩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广大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普遍提高的形势下,采取单一的教育方式,无论是选择有意识教育还是选择无意识教育,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教育效果。比较理想,合乎实际要求的选择应该是把无意识教育和有意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各自避其所短,扬其所长。

怎样把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呢?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的不同,很难套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尽管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仍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认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要注意联系人们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实际,区分不同的对象,有的放矢地对人们进行教育。具体说来,要抓好几个结合。即:外部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单向教育和双向交流相结合,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相结合,原则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搞好有意识教育,又要充分发挥无意识教育的作用;既要讲科学性、系统性、原则性,又要讲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既要讲“正骨强筋”,又要讲“活血顺气”;既要注意阶级分析,又要善于心理分析、生理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受教育者确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跃上新的高度。

标签:;  ;  ;  

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