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在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赵晓欢

赵晓欢

(衡水市中医医院功能科;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目的: 探究超声检查在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科内2015年1月~2016年1月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1例为对照组,经彩色超声仪检测患者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数量等情况差异。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IMT增厚、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均质回声斑检出率随脑卒中面积增大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EDV水平低于对照组,而R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辅助血流参数检测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

前言:

缺血性脑卒中为神内科多发疾病,多因颈动脉硬化发病[1]。颈动脉位置浅表,超声穿透性好,可连接心脑两个重要器官,可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观察颈动脉病变及血流受阻程度,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本次就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血流情况探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科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为观察组,另选健康者41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57~73(65.7±8.7)岁;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58~71(65.9±7.9)岁。组间男女比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大面积梗死:梗死灶直径≥3cm、≥2个;小面积梗死:梗死灶直径≤1.5cn;腔隙梗死:梗死灶直径≤1.5cm。

1.2方法

彩超检查前祝患者放松,软枕垫高侧肩背部,指导患者易正确体位拉直并暴露颈部。本次彩超仪器选用Phlilps IE33型,经宽频变频探头,频率为3MHz。涂抹耦合剂后超声探头置于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远端。观察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血管狭窄、斑块性质、大小、组成、纤维帽厚度、脂质核的大小,斑块破裂与否及血栓等。

1.3评价指标

两组IMT增厚及颈动脉检出率、颈动脉斑块检出类型及血流动力学分析。参照《超声医学》相关标准判定分型:①等回声斑:颈动脉内膜增厚,局部隆起,内膜表面光滑,回声超过胸锁乳突肌回声。②强回声斑:强回声,斑块凸起,表面不光滑,纤维帽完整,后方声影明显。③混合回声斑:强弱不均,纤维帽完整,斑块内部>20%回声强度不同于斑块其他部分的回声。④溃疡斑:低回声,纤维帽缺损,表面呈“火山口”样。颈动脉内膜增厚:局限性IMT增厚≥1.0mm。斑块形成:IMT≥1.5mm或局限性增厚超过周围内膜厚度的50%[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SPSS221.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连续校正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对比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IMT增厚及颈动脉检出率差异

观察组IMT增厚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血流动力学分析

观察组患者PSV(68.23±0.01)cm/s,EDV(16.49±1.51)m/s,RI(0.79±0.21);对照组患者PSV(67.13±2.43)cm/s,EDV(23.19±1.03)m/s,RI(0.61±0.05),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DV低于对照组,R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面积梗死可很快恢复,但大面积梗死将引发局部脑组织水肿、坏死,危及患者生命[3]。故早期诊断及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颈动脉粥样斑块可增加脑梗死发病率,故本次对比见观察组患者IMT增厚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塞患者以颈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减慢,颈动脉阻力指数升高为主要特征,故本次血流动力学对比见观察组EDV低于对照组,而RI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位置表浅,可借助颈动脉超声观察脑梗塞患者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远端不稳定斑块情况,辅助脉冲血流参数诊断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不稳定斑块是指有破裂倾向的、易形成血栓的斑块。其特点是有活跃的炎症状态,胶原含量减少,平滑肌细胞密度降低。且颈动脉位置表浅,易观察,可评估大血管病变。斑块多发于颈动脉膨大处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主要因该处血流速度慢,形成剪切应力血流的漩涡区,增加内膜上的斑块形成或使内膜上易形成的附壁血栓,这说明周向应力、血流剪切力、湍流所产生的压力及动脉局部痉挛对斑块的挤压力等均是斑块易损的重要原因。急性脑梗塞以颈动脉球部、椎动脉颅内段和ICA海绵窦段血栓狭窄最常见。

综上,彩色多普勒超声科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狭窄处斑块的结构及回声特征,可诊断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类型及发生部位。

参考文献:

[1]沈静.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及斑块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科学, 2017, 7(9):236-238.

[2]白雪萍, 张亚民, 杨晓娟. 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诊疗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7, 17(6):824-825.

[3]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下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7,19(76):42-45+50.

论文作者:赵晓欢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3

标签:;  ;  ;  ;  ;  ;  ;  ;  

超声检查在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论文_赵晓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