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思考_国际收支论文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收支论文,顺差论文,现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11.20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444.03亿美元。在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截至2003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4032.51亿美元。我国自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这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现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一、“双顺差”现象

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和非贸易往来的结果,导致货币在国际范围内的流通,最终形成一国对他国的货币收支关系。国际收支作为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特定时期内,一国与外国之间的全部外汇收入与支出。国际收支状况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研究有关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国际收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其中的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构成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的主要因素。根据我国1994-2003年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可得出如下数据(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之外,我国的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都为顺差,即“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的金额虽然略有波动,但自1997年以来,始终保持了较大数额。而资本项目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都保持了较大额度顺差,尤其是2003年的前6个月,顺差额就达到444.03亿。伴随着“双顺差”格局,我国的外汇储备逐年上涨,储备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历史上国际收支出现过“双顺差”,但大都持续时间木长,或额度不大。而近十年的“双顺差”,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额度较大,尤其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增长(参见图1)。

图1 我国历年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二、“双顺差”产生的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1.我国外贸竞争优势增强。199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首次由负变正,继而持续增长,2002年为0.0942,表明我国工业制成品逐渐呈现竞争优势。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服装,鞋等)和低技术产品(如收音机,家电设备等)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我国的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正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注: 崔大泸:《强国战略中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世界经济研究》2003.9。)我国贸易竞争优势的提高,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导致经常项目顺差。

2.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下,发达国家加快了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也加快了向海外扩张的步伐。而我国对外开放地区和领域地不断扩大,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地不断改善,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促进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剔除金融危机这一影响因素,从表2中可以看出,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而且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表明外资提高了我国出口增速,从而促进经常项目顺差。

表1我国“双顺差”额和外汇储备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年。

表2 我国外资利用与外企出口份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取得。

3.我国大量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而同时对外投资渠道不通畅。近年,我国逐渐从单纯地吸引外资,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截至2003年7月底,我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非金融类企业7222家,投资金额超过100.9亿美元。但是“走出去”的步伐明显缓慢。通过对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得到表3。据美国经济学家维农的研究:一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比例,发展中国家为1∶0.13。按此比例测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有400亿美元以上,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差甚远。“走出去”还存在着企业本身及政府在配套法规、支持和保障政策措施等多方面的问题。

4.在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观念偏差。我国始终存在着“重出口,轻进口”的观念,追求贸易顺差。此外,各地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对“走出去”重视程度不够。

此外,近年来,亚洲国家、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经济出现复苏,也对我国的出口起到了带动作用。

三、“双顺差”带来的问题

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升我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国际收支顺差的积极作用下,1998年至2002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7.7%。但是,国际收支长期出现较大顺差,也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不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

1.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收支贷方代表外汇供给,借方表示外汇需求,当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供给大于需求时,外汇价值就会下降,本币对外价值就会上升,从而给本币带来升值压力。

2.经济稳定和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使得外汇大量流入。根据国际金融理论,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必须大量收购外汇,同时投放基础货币,这就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从1994年到2003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经增长了20%以上,从2003年9月底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来看,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2.8%、18.5%,20.7%,是上一轮通货膨胀结束后,难得一见的增长速度。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隐患,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从而带来了经济稳定和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

3.外汇储备管理问题。国际收支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截至2003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4032.51亿美元。持有外汇储备可以保证国际支付能力,支持本国汇率稳定。然而外汇储备虽是一个货币变量,但它毕竟代表了一定量的实际资源,这就意味着,一国在保留外汇储备的同时也就放弃了利用实际资源的权利,所保留的外汇储备量越大,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越大。而外汇储备采用能生息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又偏低,并不能有效降低机会收益的损失。

表3 我国在外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原:《中国统计年鉴》各年。

4.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制裁。从全球范围看,各国贸易差额之和只能为零,一方的顺差必然意味着它方的逆差,而长期逆差对一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逆差方势必采取对抗措施。如美国与我国的贸易关系摩擦,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收支不平衡的影响。

5.汇率预期效应。一些地区出现了大量出售美元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双顺差”给人民币带来影响,人们预期人民币不久就要升值,因此开始大量抛售美元换取人民币。这种投机性的换汇行为,尤其是一些热钱的流入,不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发展。当年日元就是小幅度升值,导致热钱套汇得手,套汇收益又进一步促成日元将进一步升值的预期,热钱的加速流人最终迫使日元进一步升值,导致日元汇率基本失守。

四、“双顺差”对策思考

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我国长期坚持的方针是,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我国并没有刻意追求大额顺差,“双顺差”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我国政府最近已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改革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放宽企业保留外汇限制;不断简化进出口核销手续,便利企业对外贸易活动;调整个人购汇政策,切实满足个人合理的经常项目用汇需求等,来调节国际收支,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双顺差”的持续性值得质疑。2003年1-10月,进出口顺差仅为148.7亿美元,同比下降40.0%,进口的增长速度比出口高出7.6%。同时,我国虽然对美国、欧盟保持顺差,但对日本、韩国,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全部为逆差。2003年前三季度,对日本贸易逆差猛增到117亿美元。对东盟贸易逆差由上年同期的304亿美元,扩大到409亿美元。按这一趋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可能出现逆差。另外,资本项目的流动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外商直接投资近年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然而2003年第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大大地放缓了。全球500强中已有400家来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高增长的可能性值得怀疑。

基于这一状况,笔者认为不应急于通过调整人民币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而应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注意国际收支“双顺差”掩盖的内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采取必要的调整和改革,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同时,继续探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从我国进出口贸易趋势看,我国对外贸易未来有可能出现逆差,同时,我国的自主出口实力并不强,因此,应该在继续支持出口的同时鼓励扩大进口。进一步放宽居民和企业用汇限制;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地多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外汇储备管理,探寻适合我国的外汇储备量,科学地适当增加战略物资储备。

我国在资本流动方面,应鼓励资本流出,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规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资金信贷支持。同时,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理,从全面引入转向以产业升级、环保,中西部开发,战略发展等方面引入为主,适当减少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适度提高进入标准,对一些地方的盲目引资行为要加强管理。

在调节国际收支时,探求国际收支各项目内结构性调整,以促进我国外贸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为原则。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探求国际收支的国别结构调整。

标签:;  ;  ;  ;  ;  ;  ;  

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思考_国际收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