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周期波动的特征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期性论文,经济运行论文,当前我国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活动不断重复从复苏、扩张、收缩到衰退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变化规律。(注:美国经济学家密切尔(W·C·Mitchell)和波恩斯(A·F·Burns)将经济周期定义为: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那些国家中所看到的总体活动的波动形态,是一种多个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时间发生的扩张、收缩、衰退、复苏的循环过程(陈宝森,1993年)。)经济周期理论一般将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等四种类型。这四类周期的性质或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不同的,但又存在密切内在联系。短周期又称为商业周期或基钦周期,主要与存货投资的变化有关,平均波长为3—4年;中周期又称为朱格拉周期,主要与设备投资有关,平均波长在7—8年;中长周期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主要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有关,平均波长在15—25年;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主要与引致产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革新有关,平均波长在50—60年。虽然引致四类周期波动的因素不同,但从短周期到长周期的波长是依次倍增的,一个长周期约为2个中长周期、4个中周期和8个短周期。我们对1953—2002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的波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短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中周期波动从复苏阶段向扩张阶段转化的时期和中长周期的谷底。这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

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短周期波动特征

短周期体现的是经济运行短期波动的内在规律,主要是由存货投资的周期性变化引致的。这一规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oseph Kitchin)于1923年发现,因此又被称为基钦周期或商业周期。我们在分析我国短周期波动时,同样以我国GDP构成中的存货投资增加为分析对象。其中1952—1978年期间的存货投资增加以国民收入统计中的流动资本积累替代,并以GDP缩减指数(注:GDP缩减指数的计算为:首先根据年度GDP增长率计算得到以1952年为100的GDP增长指数和以1952年价格计算的不变价GDP,然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GDP除以不变价GDP。)(1952年=100)除存货投资增加的名义值,得到不变价存货投资增加及其可比价增长率。如图1所示,按波峰—波峰计算,从1956年到2002年我国存货投资增加的增长波动大致有13个周期,每个周期的平均波长为3.56年。最近的周期始于1995年,按过去短周期波动的一般变化规律,这一轮周期应在1997年达到周期性谷底,并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进入短周期的复苏期和扩张期。但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发生的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了两次强大的外部需求冲击,改变了短周期波动的路径,导致1998年和1999年存货投资增加持续下降,并于2000年出现存货投资存量绝对下降(存货投资增加为负)。随着世界经济开始缓慢复苏,2001年我国存货投资恢复增加,说明我国经济运行在2000年已达到短周期波动的波谷,2001年已进入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从2002年和2003年第一季度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的增长变化情况看,2002年各月度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均低于2001年,说明2002年仍处于经济运行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但从2002年10月份以后,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速出现逐月递增现象,到2003年3月增速已提高到8.3%,且工业增加值增速自2002年第一季度以来一直呈逐季度递增趋势,说明从2002年下半年或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按短周期平均波长4年估算,复苏期和扩张期应持续2年左右。因此,2003年应是我国经济运行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2004年将进入短周期波动的收缩期。

图1 1953—2001年我国存货投资增长的周期波动情况

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特征

经济增长的中周期波动现象,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lement Juglar)于1862年研究英、法、美等国家工业设备投资的变动情况时发现,因此又称为朱格拉周期。由于缺乏完整的设备投资时间序列资料,我们在分析我国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时,以1953—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比增长率(注:1953—1980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比增长率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可比价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比价增长率是由不变价固定资产投资额(当年价固定资产投资额除以GDP缩减指数)计算得到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结果表明,从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可比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看,2003年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从固定资产投资中期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看,2001年和2002年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周期波动从复苏期向扩张期转化阶段,2003年将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

(一)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可比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从1954—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可比增长率的波动情况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样存在明显的短周期波动现象:按波峰—波峰计算,不考虑1975年和1982年的两个次要波峰,从1958年到199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共有5个周期,平均波长7年;但考虑两个次要波峰,则有7个周期,平均波长5年,略长于存货投资短周期波动的平均波长(如图2所示)。最近的周期波峰是1993年,从1994年开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进入新一轮周期的收缩期,受当时“双紧”政策的影响,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度下降,步入周期性波谷,并从1996年开始进入复苏阶段,一直延续到1998年。但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的世界经济衰退所产生的外部冲击,改变了固定资产投资的短周期性波动趋势,使投资增长从复苏再次转变为衰退,到1999年达到新的周期性波谷,2000年以后重新恢复增长。

图2 1953—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度可比增长率

注:图中虚线是按对数回归分析得到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可比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值,可视其为有效产出达到其潜在增长率时,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为了对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所处的周期区域作出准确判断,我们按对数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出1954—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可比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值,并将这一发展趋势值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可比增长率周期波动的中值,对1999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周期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度可比增长率为9.26%,低于其发展趋势值(12%)2.74个百分点;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比增长率为13.1%,略高于其发展趋势值(12%)。因此,可以断定2000年和2001年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可比增长率周期波动的复苏期。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比增长率为16.1%,高于其发展趋势值(12%)4.1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2002年已从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转向扩张期。按短周期波长5年估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复苏期和扩张期为3年。因此,2003年应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可比增长率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从2003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37%的高增长速度看,这一结论是可靠的。

(二)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中周期波动特征

上述结论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度可比增长率基础上得出的。我们知道,年度增长率的波动包含了短周期波动因素。为了剔除短周期波动和短期意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以短周期平均波长为区间,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4年几何移动平均,得到了更为准确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周期波动曲线(如图3所示)。从中可以看到,按波峰—波峰计算,1959—1994年期间共有5个固定资产投资中周期,平均波长7年。其中1978年以后有2个完整的中周期,平均波长8年。1994年以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进入新一轮中周期,1997年达到中周期波动的谷底,1997年以后进入复苏期。

图3 1957—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中周期波动情况

注:图中纵轴数据为固定资产投资中期增长率,是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增长率的四年几何移动平均数据:图中虚线是按对数回归分析得到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期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值。

我们按对数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出1957—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中期增长率(年度可比增长率的4年几何移动平均值)的发展趋势值,并将这一发展趋势值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中周期波动的中值,对1997年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中周期波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中期增长率均低于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值(1997—2002年为11%),2001年和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中期增长率分别为11.57%和11.43%,略高于其发展趋势值。考虑到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的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外部冲击,会对中周期增长波动路径产生影响,我们认为1998—2000年属于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2001年和2002年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周期波动从复苏期向扩张期转化阶段,2003年将进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按中周期波长8年或扩张期2年估算,如果没有巨大的外部冲击,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扩张期应持续到2004年,并在2004年达到新一轮中周期的波峰。

三、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中长周期波动特征

中长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30年研究美、英、德、法等国家工农业产品价格的长期波动问题时首先发现的,因此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引致经济运行出现中长周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住宅和商用建筑等房地产投资、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等。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变化均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因此,引致中长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最终可归结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只有到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的变化才表现为第二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上升。鉴于我国经济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一直处于工业化过程之中,目前也仅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我们确定以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幅度作为反映我国经济运行中长周期波动的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明显的中周期和中长周期波动现象,2003年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的衰退期、中长周期波动的复苏期。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周期波动特征

我们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GDP的比重(以下简称非农产业比重)作为我国产业结构的水平,以非农产业比重的年度变化幅度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幅度,得到1953—2003年第一季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幅度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从中可以看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年度变化幅度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现象:按波峰—波峰计算,略去1964年、1975年、1980年和1997年四个次要波峰,从1959年到2000年共有5个完整的波动周期,平均波长为8.2年,恰好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中周期波长相吻合(注:这一现象是工业化进程中固定资产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密切内在联系的反映。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参见李建伟,2001年)。)。2000年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幅度趋于下降,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为1.13个百分点和0.69个百分点,2003年第一季度为0.65个百分点,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已从2000年的中周期波峰进入收缩和衰退阶段。按中周期波长8年估算,新一轮中周期的收缩期和衰退期应为4年。据此判断,2003年应是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的衰退期,2004年应是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的谷底。

图 41953-2003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周期波动情况

注:图中纵轴数据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年度变化幅度(产业结构升级幅度);2003年数据为2003年第一季度相对于2002年第一季度的产业结构升级幅度。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中长周期波动特征

我们将产业结构升级的年度幅度按其中周期波长进行8年算术移动平均,滤去中期波动因素,得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中长周期波动曲线(如图5所示)。从中可以看到,按波峰—波峰计算,从1960年到2002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共有1960—1976年和1976—1992年两个完整的中长周期,波长均为16年;1992年以后进入新一轮中长周期的收缩期和衰退期。根据周期发展理论,一个中长周期包含两个中周期,在中周期波峰与中长周期波峰重叠之后,下一个中周期的波峰应为中长周期的波谷。鉴于1992年既是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的波峰,也是中长周期的波峰,2000年是1992年以后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一个中周期波峰,而2001年产业结构的中长期升级幅度(年度升级幅度的8年移动平均值,0.58)是1992—2003年第一季度期间的最低值,因此,2001年应是新一轮中长周期的谷底。2002年我国产业结构的中长期升级幅度开始缓慢上升,从2001年的0.58个百分点提高到2002年的0.71个百分点;2003年第一季度产业结构的中长期升级幅度进一步提高到0.83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自2002年开始已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中长周期波动的复苏期。按中长周期波长16年估算,复苏期大约为4年,因此,估计从2003年到2005年我国经济运行均将处于中长周期波动的复苏期。

图5 1961—2003年我国产业结构的中长周期波动情况

注:图中纵轴数据为产业结构的中长期升级幅度,是年度升级幅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年度变化幅度)的8年算术移动平均值。

四、当前我国GDP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周期性波动反映了经济运行的短期、中期和中长期周期波动。这一系列的周期波动均会对GDP的增长产生影响,并在GDP的增长波动中得到体现。但GDP是各种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增长波动是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等不同经济活动周期性波动的综合反映,有其自身的综合特点。我们对1953年到2003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波动进行研究发现,我国GDP增长同样存在明显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波动现象,2003年应是GDP增长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和中长周期波动的谷底。

(一)当前我国GDP增长的短周期波动特征

从1953—2002年我国GDP的年度增长率看,按波峰—波峰计算,从1953到1992年大约有9个波长各不相同的短周期,平均波长在4.3年。1992年以后GDP增长率连续7年持续下滑,到1999年下跌为7.1%,远超过一般短周期2年左右的收缩期和衰退期。出现这一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993—1996年期间政府采取了持续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双紧”政策)和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了较大的外部冲击,改变了经济运行短周期波动的路径。为了准确判断当前GDP增长短周期波动的区域,我们以对数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得到1953—2002年GDP年度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值,并以此趋势值作为有效产出潜在增长率的近似值(注:按照宏观经济学的标准定义,潜在产出被定义为充分就业或自然失业率状态下的产出水平:“自然失业率就是维持通货膨胀率不变的最低失业率;因此,它代表最高的可以被维持住的就业水平并且相当于一国的潜在产出”(参见萨缪尔森、诺德豪斯,1991年)。但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状态下,受国际需求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实际产出不可能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实际产出只是在需求约束条件下的有效产出。因此,我们将GDP增长的趋势值定义为有效产出的潜在增长率。):1953—1973年期间我国GDP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值或有效产出潜在增长率在6%—8%;1973—1990年期间有效产出的潜在增长率在8%—8.5%,1990—2001年的潜在增长率约为8.5%,2002年有效产出的潜在增长率约为8.6%。从图6可以看到,GDP年度增长率总是围绕有效产出的潜在增长率上下波动,因此,可以将潜在增长率视为周期波动中收缩期与衰退期或复苏期与扩张期的分界值,即周期波动的中值。以此作为评判标准,1998年7.8%的GDP年度增长率下降到有效产出潜在增长率以下,已进入GDP短周期波动的衰退期;1999年达到短周期波动的谷底。2000年GDP增长恢复上升并进入复苏期,但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2001年我国GDP增长率再次下降,并形成本轮周期波动新的谷底。2002年8%的GDP增速仍低于有效产出的潜在增长率,说明GDP增长率虽然恢复上升,但仍处于复苏阶段。200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达到9.9%,超过8.6%的有效产出潜在增长率,说明从2003年第一季度开始,我国GDP增长正在从短周期波动的复苏阶段向扩张阶段转化;只要没有大的意外冲击,2003年应是我国GDP增长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

图6 1953—2003年1季度我国GDP增长的短周期波动情况

注:图中纵轴数据是GDP的年度增长率;图中粗实线是按对数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的年度GDP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值,即有效产出的短期潜在增长率。

(二)当前我国GDP增长的中周期波动特征

我们按GDP增长的短周期平均波长对年度GDP增长率进行4年几何移动平均,即滤去GDP增长的短周期波动因素,得到GDP增长的中周期波动曲线,并利用对数回归方法计算得到GDP中期增长的发展趋势值或有效产出的中期潜在增长率(1956—1980年在4%—8%,1980—1995年在8%—8.6%,1995—2002年在8.6%—8.8%)。按波峰—波峰计算,从1959年到2002年,GDP增长大约有5.5个中周期,平均波长7.8年;按波谷—波谷计算,从1957年到2001年GDP增长共有6个完整的中周期,平均波长7.3年。最近周期的波峰为1995年,以有效产出中期潜在增长率作为GDP中周期波动的中值进行比较分析,1996年到1998年的GDP中期增长率(年度增长率的4年几何移动平均值)虽然不断下降,但高于有效产出中期潜在增长率,属于新一轮中周期波动的收缩期;1998年以后GDP的中期增长率继续下降、且低于有效产出的中期潜在增长率,到2001年达到1995—2002年期间的最低值(7.55%),因此,1999—2000年属于新一轮GDP中周期波动的衰退期,2001年为谷底。(注:与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周期一样,1995年以后新一轮GDP中周期波动的收缩期和衰退期较长,主要是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2002年GDP中期增长率恢复上升,达到7.6%,但仍低于2002年8.8%的有效产出中期潜在增长率,属于中周期波动从谷底向复苏阶段转化或复苏阶段的前期。200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换算为中期增长率后只有8.3%,仍低于有效产出8.8%的中期潜在增长率;且按中周期波动平均波长8年计算,经济增长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约为2年,因此,2003年仍应是我国GDP增长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

图7 1958年—2003年1季度我国GDP增长的中周期波动情况

注:图中纵轴数据是GDP的中期增长率,是年度GDP增长率的4年几何移动平均值;图中粗实线是按对数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的年度GDP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值,即有效产出的中期潜在增长率。

(三)当前我国GDP增长的中长周期波动情况

我们按GDP增长中周期平均波长对年度GDP增长率进行7年几何移动平均,即滤去GDP增长的中周期波动因素,得到GDP增长的中长周期波动曲线,并利用对数回归方法计算得到GDP中长期增长的发展趋势值或有效产出的中长期潜在增长率(1959—1980年在3%—8%,1980—1997年在8%—9%,1997—2002年在9%—9.2%)。按波谷—波谷计算,从1963年到1991年有2个完整的GDP中长周期,波长均为14年。1991年以后进入新一轮中长周期的复苏期和扩张期,到1997年达到波峰;1997年以后进入收缩期和衰退期,1998—2002年GDP的中长期增长率(年度GDP增长率7年几何移动平均值)持续下降。鉴于2000年GDP的中长期增长率为9.18%,正好等于2000年有效产出的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因此,我们断定1998—2000年属于新一轮GDP中长周期波动的收缩期,2001—2002年属于衰退期。按中长周期波长14年估算,GDP增长中长周期波动的衰退期应持续3.5年左右,且200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换算为中长期增长率只有8.12%,仅略高于2002年8.08%的中长期增长率,仍较大幅度低于9.2%的有效产出中长期潜在增长速度,因此,我们认为2003年应是我国GDP增长中长周期波动的谷底,2004年将进入GDP增长中长周期波动的复苏期。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存货投资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短周期和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的衰退期和中长周期波动的复苏期。与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特征相对应,当前我国GDP增长正处于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和中长周期波动的谷底。由此可以断定,在经济运行的内在增长机制作用下,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而且在短期内出现经济过热的可能性很小,主要理由是:(1)存货投资在2003年进入扩张期后,将于2004年转入收缩期,会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上升势头产生抑制作用。即随着存货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库存水平过高,将迫使企业根据合理库存的要求而减缓扩张性生产活动。(2)固定资产投资在2003年会快速增长,但出现全面投资过热的可能性较小,主要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已基本市场化,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市场需求和硬预算约束的限制,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那种盲目的过度投资现象。(3)经济过热现象往往出现在经济加速增长时期,而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的加速增长主要是由产业结构的快速提升引致的。2003年和2004年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的衰退期,不会出现由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引致的经济加速增长现象。只有在2005年产业结构升级进入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以后,才有可能出现经济加速增长现象。

图8 1959—2003年1季度我国GDP增长的中长周期波动情况

注:图中纵轴数据是GDP的中长期增长率,是年度GDP增长率的8年几何移动平均值;图中粗实线是按对数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的GDP中长期增长率的发展趋势值,即有效产出的中长期潜在增长率。

同时,巨大的意外冲击会改变经济运行短周期和中周期波动的增长路径。目前再次发生世界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较小,短期内不会面临强大的外部需求冲击;国内正在发生的“SARS”疫情,会对短期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冲击,但不足以改变经济运行的中周期波动趋势。主要理由是:(1)“SARS”对我国的影响只是短期的局部影响。受“SARS”直接冲击的行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中的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餐饮业,其他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小。(2)在国家统计局关于“SARS”对5月份各行业影响的调查结果基础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对“SARS”影响的最新估算结果是,上半年经济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3)为应对“SARS”疫情,政府已增加财政支出、减免相关行业的税收,对经济增长将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会部分抵消“SARS”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

总之,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看,我国经济在未来8年之内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即使受到“SARS”的短期冲击,2003年我国经济仍将快速增速,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现象。因此,短期内政府可以应现实需要适度扩大财政支出,应对“SARS”对短期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但从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应以中性调控政策为主,既不能因经济增速提高而采取收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也不能过高估计“SARS”疫情的负面影响,而采取过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防止扩张性政策的滞后作用引发未来经济过热。

标签:;  ;  ;  ;  ;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周期波动的特征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