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一、在活动中的生趣
1.在应用活动中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饮料瓶、商品外包装上的百分数,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在报纸上写着的百分数),让学生解释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以后生活中的百分数。再如讲到“比的意义”这一节时,可让学生了解人体中大致的比,如拳头的周长与脚长之比是1∶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之比为2∶1,身高与脚长之比为7∶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为13∶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动手实践,计算验证。
2.在操作活动中生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的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S=πr2。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3.在情境活动中生趣。数学教材有自己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可产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源泉。”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学生出题,教师与学生比赛,看谁判断快。学生对教师的“秘诀”产生了兴趣,迫切想要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情境的创设已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设计情境,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4.在课外活动中生趣。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规律,增强学习兴趣。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小知识,如古老的数学计算方法、数学符号来源、数学家们的生活片断、诗歌中的数学,让学生领略数学的丰富世界,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在感悟中激趣
外在活动引发的兴趣只是暂时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为对数学内涵的欣赏和追求,让学生从感悟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1.感悟“美”。数学中的美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造型、色彩的视觉美,不同于体育中的体形、动作、力量的运动美,也不同于各种的音响、节奏、旋律的听觉美。数学本身的内在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并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出示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进行引导:为什么大家对这些图形都说美?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而让学生透过美的现象,感悟到数学的对称美。又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用语言是这样叙述的: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来概括就是(a+b)+c=a+(b+c)。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太简洁了,从而感悟到数学中的简洁美。当然,数学中还有许多的美(如统一美、奇异美等),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2.感悟“趣”。学生能感悟到数学是有趣的,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再苦再累也是乐此不疲。
(1)巧用修辞手法激趣。有时对数学资源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能使学生兴趣倍增。如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中,戏称0为大方的穷光蛋,这一比喻不但把本课时中的难点凸显了出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下课后还谈论着这一有趣的称呼。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手法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使数学更具吸引力。
(2)寻找有趣的数学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巩固计算方法,必须进行练习,但大量的练习往往枯燥乏味,有位教师充分利用回文算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计算方法后,出示63×12、21×36、14×82、28×41四题,计算后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创造这样的有趣算式吗?没有一个学生不想计算的,纷纷进行笔算寻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数字黑洞、回文数等,让这些材料成为数学课堂中有趣的教学资源。
3.感悟“理”。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它需要思考、分析、推理,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理由,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如果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理,必将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1)在深入分析中感悟。在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数学进行分析、思考,能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理性。如小摊上的转圈摸奖活动,让学生运用概率的初步知识,计算后才知道中大奖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总是拿出去的钱多,回收到的钱少,揭穿了老板赚钱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用数学知识冷静地思考、分析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2)在辩证的思想中感悟。辩证地看待事物才能看出事物的实质,才能灵活地运用方法。如在教学小数和分数相乘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供了多种方法,有把小数化为分数,同除以一个数后计算,有把分数化小数计算等等,然后共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方法合适、每种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让学生辩证地看每一种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在这一过程中用辩证的方法感悟到数学的理性。
(3)在探索推理活动中感悟。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本上提到了用量角度数相加、剪角相拼和折拼这三种方式,然而这三种只是从操作上得到,因此有一定的误差,有学生对内角和是180度不信服。此时可引导进行推理验证:先出示长方形,用对角线分成两个任意直角三角形,得到任意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然后让学生探究任意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度,可将任意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360度,然后减去两个直角180度,正好等于180度。通过这样严密的推理,让学生心服口服,感悟到了数学的理。
三、在激励中促趣
有人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一次次的成功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喜悦和美好的憧憬,从而可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应设计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作业,使广大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成绩,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如:6□7>649,□里可以是( )。对于差生只要求能够填出几个,对于中等生要求全部填出,对于优等生应概括出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这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评价,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尤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冷言一句三伏寒。”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莫让自己的评价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
学生数学兴趣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慢慢的积累和影响。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会对学好数学产生很强的自信心,会不懈地学习数学知识,甚至会在数学中做出一些贡献。
论文作者:朱晶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兴趣论文; 角形论文; 内角论文; 百分数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