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文[1]2005年在《乳房整形术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乳房是女性第二性征和体态美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女性的乳房发育不良、哺乳后乳房萎缩或乳房肥大症、乳腺肿瘤行手术切除后乳房缺损等,可使女性丧失形体美感,并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学和社会性反应。乳房整形术的目的是针对各种原因造成的乳房形态欠佳或缺失,重塑完美乳房,消除形体、心理缺憾和增强自信心。乳房整形手术从总体上可分为隆乳术、乳房缩小整形术、乳房再造和乳头乳晕疾患的治疗与整形等。 成熟女性乳房的形态美包括量感和质感两方面。乳房形态体现在乳房基底横径、乳房高度、乳房下垂程度、体积及位置、乳头位置等。乳房的形状分为半球形、圆锥形、圆盘形和下垂形。正常女性的乳房位于第二至第六肋,两侧丰满对称,挺拔柔软。单侧乳房的大小一般为250~350毫升。 隆乳手术是适应爱美女性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整形手术。它是通过借助外科手段来达到女性乳房的丰满挺拔,以塑造出更完美的女性曲线。原发性乳腺发育不良及青春期前乳腺组织病变(如感染)、哺乳后乳房萎缩或因外伤受损导致的乳房发育不良等是其主要的适应证。隆乳术分为假体置入隆乳术、注射隆乳术和自体组织移植隆乳术等。假体置入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隆乳材料主要包括:光面硅凝胶假体、光面盐水假体、聚氨酯假体、织纹面假体和甘油三酯假体、聚乙二醇假体等尚处试验阶段的假体。植入假体的切口要隐蔽,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腋窝皱襞、乳晕周围、乳腺下皱襞、腋前线和脐周等切口。假体置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包膜挛缩,其形成与假体种类、假体位置、术后血肿、术后感染或假体腔隙大小等因素有关。乳房术后包膜挛缩,须行需行闭式或开放式包膜切开术,如仍未能解除病变,需做包膜切除术。为减轻包膜挛缩的发生要加强预防。其他常
乔群[2]1990年在《乳房体积测量及乳房缩小整形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作者对乳房缩小整形术的研究和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文献综述。为了解中国女性乳房体积、形状及身体发育等方面的特点,对125名未婚青年女性进行了乳房体积测量及体表解剖学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设计出双环形切口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 一、乳房体积测量和乳房体表解剖学的研究是开展乳房整形手术的基础,作者通过测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青年女性身体发育的特点: a、平均身高:159.00cm——160.00cm; 平均体重:50.4kg——51.00kg; 标准体重:身高减110 b、平均胸围差:2.0cm。 c、胸乳线平均值为19.05cm,乳头连线平均为20.00cm,乳头连线与两侧胸乳线构成正三角形。 d、平均乳房体积:310——330ml; 标准乳房体积:250——350ml,如果体重超标准,则每超重1公斤,乳房体积增加20ml。 e、标准乳房高度:3.0——4.0cm。 2、与乳房体积相关的变量: a、乳房体积与体重、胸围、腰围、臀围成正相关,与身高成负相关; b、乳房体积与胸围差密切相关,其相关方程式可近似写成: 乳房体积=250+50×胸围差+20×超重体重
黄雄梅[3]2012年在《“双环法”乳房整形治疗乳房肥大及乳房下垂患者的随访观察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访46例乳房肥大和(或)乳房下垂患者应用“双环法”乳房整形术后症状体征、乳房形态、术后瘢痕,乳头乳晕感觉功能,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术后满意度,评估此手术方法的合理性。方法:针对46例施行“双环法”乳房整形术患者,分别采取问卷调查、客观数据测量、VAS(visual analysis system)调查表及各种评分量表等对患者术前后症状体征、术前后乳房形态、术后瘢痕、乳头乳晕感觉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定性、定量随访,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乳房肥大患者症状体征得到了明显的缓解;(2)所有乳房肥大及下垂患者术后乳房形态较术前明显改观,术后乳房形态美观对称、自然持久;(3)所有患者术后瘢痕轻微、隐蔽;(4)术后乳头乳晕感觉良好;(5)术后并发症少,且较轻微。结论: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表明“双环法”乳房整形术并不仅仅是一项美容手术,同时大大改善了乳房肥大患者的症状,乳头乳晕感觉良好,并发症少等,这些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项合理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栾杰[4]1993年在《乳房深部动脉供应的巨、微解剖及乳腺蒂乳房缩小整形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乳房缩小整形术及乳房血供、神经解剖的研究和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文献综述。本研究应用巨微解剖方法对乳房深部动脉供应进行了观察,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提出了乳腺蒂的设计原则,设计了新的手术方法,并通过临床应用与对照,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 一、通过对16例乳房深部动脉的解剖学研究,有以下发现: 1、乳房内存在来自深部的丰富的动脉供应,其来源主要是胸廓内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在乳腺后相互吻合构成乳腺后血管网,穿支密度以内下象限为大。 2、在乳房深部动脉穿支中有一支相对恒定,穿过乳腺中央供应乳头乳晕的乳头乳晕深动脉,有V型和Y型两个类型。 3、乳腺内部有来自乳房浅层的动脉干穿行,与深部动脉穿支有吻合,并分支供应乳头乳晕。 4、乳头乳晕下血管网除接受浅层动脉的供应外,还同时接受乳头乳晕深动脉及部分乳房深部动脉穿支的血供。 5、由乳房浅层血管和乳房深部血管共同构筑成乳房的血供系统。 二、将解剖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指导乳腺蒂乳房
王凌宇[5]2007年在《CT数据三维重建乳房体积测量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建立三维重建技术测量乳房体积及乳房假体体积的方法。分析利用CT数据三维重建技术进行乳房体积测量的人为影响因素对最终测量结果误差的影响。通过临床应用,探讨并评价该测量方法在乳房整形外科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实际意义。2、方法:由Siemens16排螺旋CT影像扫描系统获得患者胸部的基本CT数据(层厚3mm),将CT的二维数据导入计算机,应用MINICS软件,根据组织密度的不同选取所需乳房假体或胸廓的范围,针对有无胸廓畸形分别采用实体化胸廓、实体化胸壁、实体化乳房、实体化假体四种三维重建方法,获得选取范围内不同层次人体结构或体内假体的三维立体模型,再应用MagicRP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合理分割,求得单侧乳房体积、乳房假体体积、两侧胸廓体积差、两侧乳房体积差。并对给定坐标和确定边界条件下,对上述方法进行可重复性检验。以10例单纯双侧乳房不对称患者为对象,通过移动、旋转坐标轴,增大和缩小选取范围,分别比较其前后的体积测量结果。从而对坐标位置、旋转角度、选取范围等人为影响因素对体积测量结果误差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在临床上,利用该项技术分别对50例患者进行乳房体积差测量及乳房假体体积测量,根据测量结果为50例患者选择体积适当的假体,并观察其术后效果。3、结果:通过CT数据和三维重建软件可分别生成所需的完整胸廓、胸壁、乳房或已置入假体的三维图像,并准确得到选定范围内的组织块或假体的体积。在给定坐标系中和选取范围内的可重复性检验显示本方法误差范围均不大于4.08ml。双侧乳房体积差在给定影响因素前后的差值为:坐标沿X轴移动±4mm时其平均差值分别为:10.339ml和7.73ml,沿Z轴旋转±2度时其平均差值分别为:8.654ml和7.971ml,而增大和缩小选取半径4mm时,其平均差值分别为:6.764ml和4.267ml。此外50例胸廓或乳房不对称患者术后测量患者双侧乳房各种径线,结果显示双侧乳房基本对称,乳房术后形态理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4、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利用CT数据三维重建技术进行乳房体积测量的方法,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胸廓形态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在肉眼可辨别的范围内移动、旋转坐标轴,增大和缩小选取范围等人为影响因素对最后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大。实验及临床应用均证明本测量方法应用于乳房体积测量是准确可靠的,在比较两侧胸廓或乳房体积差别、测量体内已置入假体体积时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孙家明[6]2003年在《乳房肥大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乳房肥大在我国成年女性中并非少见,它除引起患者明显的躯体症状外,还对其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心理表达产生影响。乳腺的正常生长发育受体内多种激素和体液因子的影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雌激素,并通过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的介导而发挥作用。但是大多数乳房肥大患者血清雌激素处于正常水平,因此有人怀疑乳房肥大的发生与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过度表达有关,但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 为了探索乳房肥大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我们采用DCC单点测定法对经过精选的13例乳房肥大患者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蛋白水平进行了测定,并与同时期所收治的年龄大小无显著差异的13例小乳症和乳房萎缩患者做比较。结果发现:两组组织标本内雌激素受体蛋白水平均未达到国内外所公认的阳性标准(>10fmol/mg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诊断标准),分别为5.33±5.70fmol/mg和1.17±0.86fmol/mg,两组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乳房肥大组明显高于小乳组和乳房萎缩组(p<0.05)。这说明乳房肥大与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过度表达有关,而小乳症和乳房萎缩可能是乳腺组织内雌激素受体含量较低、表达受抑制所致。 治疗乳房肥大现有的手段仍是乳房缩小整形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但术后切口大多为倒T形,特别是乳房下皱襞内侧的瘢痕因有形成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可能性而令病人难以接受。80年代以后随着乳房解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形状的切口设计,这使乳房缩小术的美容效果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技术得到大家的公认,因为大部分术式是以发育正常的乳房神经血管解剖为基础,他们在保证乳头乳晕成活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完全保证支配乳头乳晕的优势神经不受损伤,两者兼顾时又不能达到瘢痕的最小化。因此有必要对乳房的深层血管构筑和下垂乳房的神经支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以指导临床。 我们选用8具成年女性尸体,应用血管铸型和组织标本透明技术对女性胸壁软组织的深层血管构筑进行了研究,并对3例下垂乳房和2例正常乳房的神经支配进
杨欧欧[7]2007年在《应用Mckissock法及双环法行巨乳缩小整形的临床体会》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乳房肥大症是由于乳房的乳腺组织、脂肪及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引起的乳房体积过度增大,俗称巨乳症。巨乳是真正可以给女性带来躯体症状的乳房畸形。乳房肥大常不同程度的伴有乳房下垂,下缘甚至可到达耻骨水平,长期的负荷可引起病人行动不便,平卧时有胸闷感,肩、颈、背酸痛,乳罩背带勒压皮肤,乳房皱襞潮湿糜烂,易生痱子湿疹等皮肤疾病,在夏季尤为突出。为掩盖过于丰满的乳房,病人往往形成曲背含胸的固定姿势,导致脊柱后突驼背,或故意突出腹部。除了上述的躯体症状,巨乳对病人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因形体缺陷而滋生的病态心理,这种过于突出的女性特征会使病人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心、以及逃避社交等。手术缩小塑形是惟一有效的方法,巨乳缩小整形术即是通过各种方法合理切除部分乳房皮肤、乳腺组织,来使乳房体积缩小以及位置改变,重塑乳房正常形态,从而达到去除躯体症状纠正心理障碍目的。早在十七世纪即有乳房整形术,但当时仅是通过切除乳房腺体达到缩小体积的目的,真正乳房缩小整形术发展起于20世纪,在不断的临床经验积累中,认识到基础解剖学的重要作用,促使乳房解剖的研究,从而开始重视剩余乳腺的血供,开始应用乳头的带蒂移位,从盲目切除乳腺的粗糙术式变成注重保护血管及神经、经慎重设计后适当切除乳腺及皮肤以及重建的操作过程。为了追求双侧乳房体积的对称、保留乳头乳晕的血运和感觉、如何解决术后继发下垂,疤痕更小而隐秘等以使术后乳房形态更加完美,在经典术式的基础上创造了各种改良措施:各种体积测量方法、不同形式的乳头带蒂移位、腺体切除方式、悬吊技术、去除皮肤的切口设计等,从而形成多种手术方式。以手术进路与切口选择的不同,或选择带乳头乳晕蒂的种类不同分类。乳房缩小整形术发展到现今,取得广泛认同的术式有10余种,各有利弊及适应症。应用较广泛的有Mckissock法、目前广泛研究的垂直切口缩乳术(Lejour术式)和环形切口缩乳术,及其改良术式。目的:本研究以Mckissock法及乳晕真皮帽双环法为代表,总结临床体会,对其适应症,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为今后临床操作提供经验参考。研究方法:近8年来(1998年至2006年),我科共收治并随访巨乳患者10例。采用Mckissock法缩小整形5例,采用乳晕真皮帽双环法巨乳缩小5例,随访5月—12月,记录症状、数据测量、术前设计、手术方式及技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量、术后形态(两侧乳房对称性,乳头乳晕形态)、并发症(血肿、感染、切口裂开、乳头乳晕坏死、疤痕增生、乳头乳晕感觉减退、复发等)、术后满意度等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适应症、优缺点、术后效果比较。结果:1、10例患者术后乳房形态及乳头乳晕均较对称。2、双环法较Mckissock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疤痕小而隐蔽。3、双环法较Mckissock法术后发生乳头乳晕血运感觉障碍明显少。4、Mckissock法较双环法切除乳腺的量为多,术后乳房立体感好。5、双环法较Mckissock法总满意度为高。结论:Mckissock法及乳晕真皮帽双环法重塑乳房形态均良好,Mckissock法术后并发症较多,较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的缩小整形。乳晕真皮帽双环法术后并发症少,对轻中度肥大效果佳。
李凤[8]2014年在《改良Mckissock法巨乳缩小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垂直双蒂法巨乳缩小成形术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以便改进手术方法,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远期美学效果。方法:通过对2009年7月至2013年9月应用垂直双蒂法行肥大乳房缩小成形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用该技术的临床经验,针对各类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采取腺体旋转蒂结合传统McKissock法行巨乳缩小整形,并对改良术式术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采用改良术式的8例随访3个月至2年,结果表明,患者对术后乳房形态满意,乳头、乳晕感觉良好,勃起功能正常,远期美学效果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不需二次手术修整。本组患者,仅1例患者发生瘢痕增生(后经抗瘢痕治疗半年,效果明显改善),其余病例切口均I期愈合。结论:保留乳头外侧部分腺体为蒂的改良McKissock法巨乳缩小术具有降低乳头、乳晕坏死的风险,且乳头、乳晕感觉良好,重塑的乳房外形良好等优点,是一种治疗乳房中、重度增生伴下垂的良好、有效的手术方法。
丁浩[9]2015年在《几种巨乳缩小术并发症的meta分析及下蒂巨乳缩小术式临床改进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应用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方法,对下蒂瓣法、双环法和垂直双蒂瓣法等三种常用的巨乳缩小术式术后并发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期获得三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对比结果。方法:通过既定的检索策略对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MEDLINE、 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检索,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对三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各项研究结果的危险比(R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41篇,最终11篇文献共291例患者符合条件并被纳入分析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垂直双蒂瓣法较下蒂瓣法和双环法更容易发生术后乳头乳晕坏死(下蒂瓣法和双环法VS垂直双蒂瓣法,RR=3.27,95% CI:1.32-8.13, P=0.011)或感觉减退(下蒂瓣法和双环法VS垂直双蒂瓣法,RR=2.43,95% CI: 1.16-5.09, P=0.019);在术后并发症的合并分析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下蒂瓣法和双环法VS垂直双蒂瓣法,RR=3.63,95%CI:2.11-6.25,P=0.000;下蒂瓣法VS垂直双蒂瓣法,RR=3.64,95% CI:1.59-8.36, P=0.002;双环法VS垂直双蒂瓣法,RR=3.35,95% CI:1.72-6.54, P=0.000),差异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在下蒂瓣法与双环法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没有发现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R=1.11,95% CI:0.21-5.83, P=0.906)。结论:垂直双蒂瓣法术式相较下蒂瓣法和双环法,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高。而在下蒂瓣法与双环法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没有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目的:研究成年女性乳房固定结构特征及乳头乳晕复合体的血供模式和神经支配、走向,为巨乳缩小术术式改进及获得良好手术效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具12侧成年女尸乳房标本进行大体解剖及显微解剖研究,观察乳房固定结构特征及支配乳头、乳晕区感觉的肋间神经皮支的分布、走向。另6具尸体完整切取前胸壁,注意保留锁骨下血管,于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插管灌注血管铸型剂,观察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深、浅两组血管构筑模式。结果:1.支配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神经来自第3-5肋让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前皮支恒定地进入乳头、乳晕区,为支配乳头乳晕复合体感觉功能的主要神经分支。2.乳头乳晕复合体由深、浅两组血管供血。乳头乳晕深部动脉主要来源于胸郭内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在胸肌筋膜浅面的穿支,是乳头乳晕重要的血供来源。供应乳头乳晕的浅层动脉由胸郭内动脉第2-4肋让穿支、胸外侧动脉乳头乳晕支和低位肋让动脉穿支组成,它们在乳晕外缘发出分支供应乳头乳晕。深浅两组血管在乳晕下汇集成乳头乳晕真皮下血管网。3.乳房固定支持结构特征:乳腺周缘韧带位于乳腺基底周缘,为一圈环绕乳腺基底如网袋状的结缔组织纤维,其下部及外侧纤维增厚致密,是乳腺的主要固定结构。此外,部分乳腺周缘韧带与浅筋膜相融合,对乳腺起辅助固定作用。结论:1.第4肋让神经外侧皮支和前皮支为支配乳头乳晕感觉的主要神经,其中外侧皮支因支配乳头乳晕范围大而更为重要。乳房缩小整形术中应注意保护第4肋让神经外侧皮支在乳腺腺体内的走行路径不受损伤,以保证乳头、乳晕区良好的感觉功能。2.乳头乳晕复合体具有多源性血供。由深浅两组供血系统,其供应血管主要由胸郭内动脉2-4肋间穿支、胸外侧动脉乳头乳晕支和低位肋让动脉穿支等组成。巨乳缩小手术中真皮腺体蒂的方向选择、组织剥离层次及多余腺体皮肤的切除都应考虑到乳头乳晕复合体的血供模式,以免造成乳头乳晕血运障碍。3.乳房固定支持结构由皮肤乳罩、浅筋膜和乳房周缘韧带组成,其中从乳腺腺体周缘穿出的乳房悬韧带最为重要。巨乳缩小手术应注意乳房支持固定结构的重建,避免继发乳房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目的:结合乳头乳晕复合体血供模式、神经支配及乳房固定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对传统下蒂法巨乳缩小术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形成一种具有更好的乳头乳晕血运和感觉功能,及能持久保持自然、挺拔乳房外形的巨乳缩小成形术式,并通过与传统下蒂法作比较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将传统下蒂瓣内外侧本应去除皮肤部分的真皮保留形成真皮帽,以及对乳腺蒂的设计进行改进等方法,形成下蒂法结合真皮帽巨乳缩小术式。并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8月临床应用13例,通过对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用该技术的临床经验。并就临床症状、切除腺体重量、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等方面与传统下蒂法巨乳缩小术进行对比,评价术式改进后的临床效果。以每侧乳房作为单个研究对象,其中传统下蒂法11例22侧。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月及6月-1年两次。结果:两组24例乳房肥大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所有患者术后乳房形态均基本对称,外形良好。(1)下蒂真皮帽组所有病例乳头、乳晕血供良好、感觉功能恢复满意,无乳头乳晕坏死发生;1例1侧术后出现血肿,经切开引流后伤口愈合;切口瘢痕增生1例(后期经抗瘢痕治疗后改善);6-12月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未见乳房下极过度饱满、乳房下垂发生,远期效果满意。(4)传统下蒂组:2例2侧乳晕表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2侧血肿,经穿刺、加压包扎后好转;2例术后1月复诊时乳头感觉减退,其中一例术后6月随访时恢复正常,另一例术后8月随访时仍未完全恢复;3例术后1月随访见切口瘢痕增生后经局部注射药物好转;9例患者术后6-12月获得随访,其中2例出现乳房下极饱满伴乳房下垂。结论:下蒂结合真皮帽法巨乳缩小术式具有重建乳房血供更加可靠、术后乳头乳晕感觉功能恢复良好、乳房远期外形良好等优点。真皮悬吊技术为下真皮乳腺蒂复合组织瓣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固定作用,加强了剩余腺体与胸肌筋膜的粘合力度,减小了切口张力,有效避免了单纯下蒂法乳房易下垂、切口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远期效果更为满意,是矫治中、重乳房肥大的有效方法。
张波, 朱昌, 余力, 杨川[10]2003年在《中国妇女巨乳缩小整形术乳腺组织切除量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使巨乳症患者的乳房经缩小整形术后,既恢复正常的外形,又能使其胸围符合人体美学的标准。研究一种较精确的计算乳房切除量的设计方法。方法:将胸围符合美学标准的女子的乳房相关体表测量指标、乳房总体积等有关数据,经CRAFTOOL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计算。结果:获得身高与胸围、胸围与乳房总体积的关系曲线及回归方程,并以此为依据,再结合患者的体形及主观期望,从而得出乳房组织切除量的设计方法。结论:经临床验证,该法计算准确,适用于各种体形的巨乳症患者。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只有按照术前科学的设计,切除适量的乳房组织,手术后方能重塑一个具有理想大小和形态的乳房。
参考文献:
[1]. 乳房整形术现状与进展[D]. 张建文. 郑州大学. 2005
[2]. 乳房体积测量及乳房缩小整形术的临床研究[D]. 乔群.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0
[3]. “双环法”乳房整形治疗乳房肥大及乳房下垂患者的随访观察研究[D]. 黄雄梅. 福建医科大学. 2012
[4]. 乳房深部动脉供应的巨、微解剖及乳腺蒂乳房缩小整形术的临床研究[D]. 栾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3
[5]. CT数据三维重建乳房体积测量的研究与临床应用[D]. 王凌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6]. 乳房肥大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相关研究[D]. 孙家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
[7]. 应用Mckissock法及双环法行巨乳缩小整形的临床体会[D]. 杨欧欧. 浙江大学. 2007
[8]. 改良Mckissock法巨乳缩小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凤. 安徽医科大学. 2014
[9]. 几种巨乳缩小术并发症的meta分析及下蒂巨乳缩小术式临床改进研究[D]. 丁浩. 安徽医科大学. 2015
[10]. 中国妇女巨乳缩小整形术乳腺组织切除量的设计[J]. 张波, 朱昌, 余力, 杨川. 中国美容医学. 2003
标签:外科学论文; 乳房缩小整形术论文; 乳晕缩小论文; 乳房论文; 乳晕整形论文; 乳头缩小术论文; 乳头整形论文; 假体植入论文; 乳腺外科论文; 乳晕论文; 乳头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