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初探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初探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性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7)03-0061-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深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着力探索理论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的规律性

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首要的是着力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规律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科学研究成果的系统集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转化为科学的课程体系。这种转化的实质,就是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结构,建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知识结构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和设置中,要着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科学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都是以科学认识客观规律为主要内容,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侧重于系统探索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侧重于系统认识和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直接认识对象,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为最终认识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立和设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成果来最终认识和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来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科学转化的过程中,要重点反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为重点,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为落脚点,形成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它既包括对自然界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成果,又包括对社会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成果,还包括对人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各有特色、又融为一体。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和设置中,要着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整体转化。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成果作为系统的整体的课程教育体系来设计,既要体现各门课程的相对独立性,以便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和研究,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人的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理论;更要体现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通过各门课程的综合学习和研究,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人的发展各个方面重要原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它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整体再现,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既能够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又有利于建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结构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发展的体系,它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科学理论的发展,而是开辟了科学理论发展的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每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新的理论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新的生命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它们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和设置中,要着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动态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特点,既要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应用成果的教育,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坚持用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大学生,使青年学生既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又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回答现实问题的能力。

根据上述特点和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作为一个重点,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设置和调整的经验教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完善的规律,揭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本质联系,坚持用是否科学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作为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与否的根本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科学转化、整体转化和动态转化,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着力探索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

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还要着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质上是把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结构体系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结构体系,通过科学的教学体系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实施。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要着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全面转化。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了很大的调整,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体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现有的教学体系难以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面临的重大任务。在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要注重转化的全面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每一要素都能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及其实施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要素包括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学习问题,以及教学设施、教学环境问题等。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首要问题。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来看,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本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状况。据有关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但某些高校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学位学历状况,以及思想政治状况和工作状态离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如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选拔、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要求,较好地把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是课程建设中的难点。教材建设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每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都是这门课程知识内容的系统展现。如果说课程体系涉及全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话,那么,每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则涉及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既要着眼于从宏观上整体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知识结构,又要着力于从微观上具体建构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教材实质上是知识内容体系的再现,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如何建设以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高质量的教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需要探讨的一个重点问题。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还要注意解决好学生学习、教学手段与教学设施等问题。只有注重教学要素的全面转化,才能使教学体系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建设中,要着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结构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不仅要注重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教学要素的转化和优化问题,更要注重这些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和整体优化问题,通过结构转化来实现整体优化。要分析把握每一教学要素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把这些教学要素结合成一个密切联系、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整体优化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体系运行的整体效应。在这一结构转化过程中,要发挥教师这一首要教学要素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各要素组成的教学体系结构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教学要素的配置和运行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调动、教学氛围与环境的营造,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体系结构中的主导作用,促进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结构性转化,使教学体系结构能更好地适应课程体系结构的需要,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效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中,要着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层次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不仅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每一要素的转化要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逐步实施,分层次有步骤地转化,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中教师教学要素的转化来进而实现向其他教学要素的转化,就是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中同一教学要素的转化也要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如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中教师教学要素的转化,往往也是首先通过向骨干教师的转化再逐步向普通教师转化。新的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理解和把握,每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把握,都是首先通过骨干教师来完成的。要使普通教师能够尽快地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结构和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能够胜任新课程方案及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必须有效地实现广大教师的知识结构转换。而这一工作也必须通过骨干教师知识结构的带头转换来带动普通教师的知识结构转换。转换的基本方式,就是先通过骨干教师的学习、研究和培训,再通过他们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逐步推进教师知识结构的转换,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要深入探讨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客观规律,着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全面转化、结构转化和层次转化,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能力。

三、着力探索教学体系转化为素质体系的规律性

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还需要深入探索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综合素质体系的规律性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体系,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这一转化的实质,是教学知识内容向学生综合素质的转化,是知识向素质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要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向素质体系的重点转化。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师的传授、学生的学习、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氛围的营造,都要以教学知识内容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转化为重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对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同教学内容关系的研究,坚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优化教学体系,探索运用各种教学要素把教学内容有效转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规律,不断提高实现这一转化的能力。要以这一探索为基础,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就是要加强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和现实状况,了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和理论困惑,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更好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解答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理论困惑。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引导学生完整、准确、科学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防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零碎的、片面的、肤浅的理解,防止用个别结论代替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防止用个别现象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讲授科学的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从而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体系,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主体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要把大学生作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主体。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一般专业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的课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引导大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知识,更要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知识作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自身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要注重加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内化和外化关系的研究,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和行为习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注重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要深入探讨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转化为素质体系的客观规律,着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向素质体系的重点转化和主体转化,不断提高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体系的能力。

标签:;  ;  ;  ;  ;  ;  ;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初探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