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论文_张园园

谈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论文_张园园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天津 300131

摘要:思政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开拓意识、良好职业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需要培养当代工匠精神,如何将探索和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契合点有机融入德育素质教育工作中,以思政教育的科学价值导向和崇高的精神指引,构建当代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养;教育;中职思政;

从现有的工作来看,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既要减少过往的缺失、不足,同时还必须在各项教学内容上予以丰富,保证工匠精神培养和教学的有效融合,为今后的教学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相对而言,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与“工匠”有着不同的含义,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据《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也,谓之工。”可见“工”包含“匠”的意思。《说文解字•匚部》曰:“匠,木工也。从匚,从斤。斤,所以作器也。”随着封建社会时期,户籍制度的改革,出现“工在籍谓之匠”,自此工与匠合为一体。在古代,工匠被称为手艺人,意为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与艺术特长,并以此谋生的手工业劳动者。新时代对工匠的定义,其定位人群不再仅仅是铁匠、木匠、皮匠的手工业劳动者,而是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有着更广泛的人群定位,可泛指生产一线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显示出更强的时代表征,成为新时期“普世”工作者的行为追求。如果称工匠技艺为其存在的“筋骨”,那么“工匠精神”则是工匠阶层传承延续的“风骨”,在研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初步的概括。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对工作的执着追求,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其核心是对职业的态度和对品质的追求。具体而言,它是工匠以打造本行业精品而对产品精雕细琢的理念,是基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雕琢产品、改进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时至今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一直延续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知行合一”的敬业奉献精神。工匠从操持技术、制作器物到传授技艺的实践过程体现“意会知识”的实质:从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技艺的过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工匠在学徒阶段向师傅学习工具的使用和技术窍门,还需要尽可能多地“知”,表现为不断揣摩和领悟师傅传授的“技艺心得”;在“行”的方面,工匠通过大胆的实践设计理念,比较、总结器物以期加以改进,长年累月地坚持突破前辈的发明创造。可见,“知行”的结合程度影响工匠技艺的造诣高低,也只有在操持技巧过程中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发挥工匠精神。

2.“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态度。《诗经•卫风•淇奥》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时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儒家将其用在治学和修身的方法上,《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朱熹则提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不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一词便由此产生,由于它在治学、修身、做事所获得的道德意义,被历代工匠奉为一种重要美德。如果说“求知”(acquire)是科学精神的内在支撑,那么“造物”(create)就是工匠精神的外在追求。这种精神就集中体现在古人对于器物的制造上,闻名于世的精致造型表现为工匠技艺在经验、知识、器物层面的相互统一。据《考工记》记载,战国编钟可以做到“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继者如附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马王堆出土的“薄如蝉翼”的汉代纱蝉衣,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甚至以其精湛技艺远销欧亚的中国丝绸、陶艺等传统手工艺产品,都凝结着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

3.“尊师重道”的学艺态度。无论是“子承父业”的手工作坊还是“师承相授”的手工业行会,工匠间的技艺多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的。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种学习技艺的重要方式尽管存在明显的弊端,如技艺传承的不稳定性和“失传断代”的风险,但能否掌握技术、学到本领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才智、悟性以及刻苦练习的程度。首先,学徒必须尊重技艺,才有可能学会技艺;其次,由于古代工匠们特殊的工作、学习方式,学徒对待师傅的态度即尊师,也成为能否学成技艺的关键因素,从“师徒如父子”的习语中便可感受到,工匠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也有赖于这种“尊师重道”的师道传承。

二、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融合对策

1.促进中职思政教育职能的转变。在现代化的教育中,中职思政教育的开展,

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模式来开展,而是要积极地考虑到较多的影响因素,应该在多个方面保证中职思政教育可以得到预期的目标,减少过往的各项问题。工匠精神培养在融合以后,的确能够推动中职思政教育的较大发展,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对后者的工作予以健全处理。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融合工作,必须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深入的分析,倘若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执行,并不容易得到预期效果,甚至会产生新的问题。建议在日后的工作中,积极促进中职思政教育职能的转变:首先,在中职教育当中,思政科目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学习内容,更加会对学生的将来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要保证在日后的工作中取得预期成果,就必须做出良好的改善,避免在中职思政教育中出现恶性循环的情况。可以在教育初始阶段,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工匠精神,自主地跟随精神内容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客观现实、社会发展的有效融合,在案例的列举上更加多元化,深入学生的身边,从而保证工匠精神培养可以顺利开展;其次,中职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阶段,其在思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手段来完成。很多学生针对教师的强制性方法并不认同,甚至容易因此产生严重的矛盾冲突。在这种状况下,工匠精神培养的落实,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促使其能够将自身的专业能力发挥出来,减少各个方面的不足。同时,当学生获得相应的成果后,一方面要强调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予以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稳定心理上的内容,保证在后续的培养上,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2.加强个性化融合。就工匠精神培养而言,其在与中职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完成。有些地方的教育虽然在融合层面达到较优的水准,但是对个性化方面的内容忽视严重,整体上过于严重的要求统一标准,以至于很多学生在中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对工匠精神培养过分的依赖,自身的特长和思想反而被埋没。为此,人们在今后的中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将工匠精神培养的个性化融合高度关注,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正是因为高职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促进中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个性化融化,将会人才培养上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在两者的个性化融合后,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既可以学习和了解到中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又能够意识到未来中国发展需要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在潜移默化中会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职业技能,修炼良好的职业精神,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此来从容面对未来的职业挑战。

总之,工匠精神培养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路线,这是一种奉献自我、提升自我的精神,致力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并且在国家的建设当中,将自我的价值更好地展现出来。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哲.浅谈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2018.

[2]马铭.论继承传统工艺精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2017.

论文作者:张园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  ;  ;  ;  ;  ;  ;  ;  

谈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论文_张园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