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单元群教学中实施“聚点”_单元论文

如何在单元群教学中实施“聚点”_单元论文

单元整组教学如何进行“聚点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单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单元整组教学是时下很重要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整组导读、聚点探究、整组提升”的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结构和实施板块。“整组导读”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了解单元专题学习目标,孕育求知欲望,激发深度阅读期待,为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打下基础。“整组提升”意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深化收获,引向更广阔的实践空间。“聚点探究”板块既需要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个学习单间,深得其味,又需要打破单间的壁垒,精心捕捉一组课文在人文内涵、读写目标等方面的联系,加强整合与提炼,帮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路径,激发学生主体探究的愿望,努力让语文课堂变得简约、集中和高效。“聚点探究”这一板块是实施单元整组教学的核心,也是发挥单元整组教学实效的重要阵地。

一、学习内容:精略本无凭,依目标取舍之

经过教材编排,一篇文章是精读或是略读,似乎带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烙印,就像特定年代不能回避的家庭出身一样,行动起来碍手碍脚,其实大可不必拘泥于此,教材对于精读略读的编排只是一种出于自成体系的考虑。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整体把握,围绕目标大胆取舍。

当略读课文不能承载语言、能力目标点的时候,可以作为读物浏览和了解。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神奇的大自然”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可作为科普读物《世界自然奇观》一书的导读资料,仅供浏览获取信息用,需认读的字词则在单元提升时进行巩固。反之,当略读课文能比较好地承载单元目标时,也可以当作精读课文来对待。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火烧云》,无论是写单幅绚烂的自然景象还是写动态变化,都是很好的范例。

单元整组教学的学习内容,要围绕一组课文的人文内涵点、知识能力点来进行取舍、集中。“神奇的大自然”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写一处游览过的自然景观,写出景物的奇特之处,按一定的顺序写。阅读的时候,就可按这一条脉络来组块学习。首先,要挑明去哪里,为何去,交代来龙去脉。《观潮》和《鸟的天堂》这两篇精读课文都含“慕名而往,名不虚传”的意思,《观潮》首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而《鸟的天堂》末尾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是作者一睹真容后的感叹。写景文章通常这样以“慕名而往”的方式开篇,这是因为游客去一地,心中总有期盼,所谓“心驰神往”;以此结尾,又往往是“名副其实,不虚此行”的感喟。至于选学课文和课外资源,可以把握“若为我所选,便为我所用”的原则,巧妙地嫁接到教学中。人教版四上选读课文《五彩池》和《迷人的张家界》的开头更值得借鉴:前者是小时候就听奶奶讲“瑶池”,没想到今年夏天去四川松潘旅游,当真在藏龙山上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后者是未到张家界,就听人说,湖南的张家界地貌何等奇特,兼具五岳之精华,这次来到张家界,才真正领略了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如果教材的量不够,也可从教材以外资源的三千弱水中再取一两瓢来饮,让学生在选材以及开头、结尾上都关注到“神奇”二字。

再如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观潮》和《鸟的天堂》。这两篇写景文章都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景物近到眼前,工笔细描一个或两个最震撼人心的特写镜头,最后留下了无穷的余味。“潮来了”、“鸟来了”、“云来了”等镜头的描绘,都以写实与想象的结合,浓墨重彩地写出景物的奇特。重点可品味特写镜头,揣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景物带给人的奇特感受,而其他则一掠而过,甚至不作停留。尽管景点各有不同,语言风格殊异,但当这些鲜活的镜头以一种“集中”、“抱团”的方式进入学生视线的时候,就像异彩纷呈的画面冲击着他们的视觉与心灵,催促着他们用语言去倾吐,他们所得的表达方法是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给出来的。对于写游览文章要有顺序地写,抓住奇特的画面来写出奇特的感受,已经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血有肉的心灵震撼。这也为同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方式:形式有秘妙,以探究追寻之

课堂环节的繁复、训练目标的随意以及思维空间的狭窄,与教学设计缺少整体把握、课堂缺少研读深究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单元整体目标的观照下,教师有意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思维困厄”,然后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嫁接到自己预设的核心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研读探究,获得认知的增长和思维的顿悟,阅读的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人教版四上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小动物”,可以根据本组课文的内容,提炼出三大表达特色:第一个是同一动物之间的不同特点比较,不同动物的同一方面比较,在比较中凸显动物的特点;第二个是“明贬实褒显亲昵”的表达方式,字面上看好像作者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却表达了深深的喜爱之情;第三个是体会动物母亲在孩子遇到险情之时的情感世界。以“明贬实褒显亲昵”为例,可以这样设置认知冲突点:“两只白鹅如此高傲和霸道,主人是不胜其烦还是不厌其烦?”或“两只白鹅根本不把人放在眼里,主人生气吗,为什么?”再引到本单元的另两篇课文《猫》和《母鸡》,看得出老舍哪里是真生气、哪里是不生气。

以“动物母亲”为例,可以进行群文阅读探究:动物父母亲在孩子遇到险情之时是什么样的反应?让学生读选学课文《麻雀》,读《白公鹅》原文的结尾,读季羡林的《母猫》和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等文章,将鸡母亲、雀母亲、鹅父亲、猫母亲等,放在一起比较探究,关注其特定时刻的反应,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同时,体悟文字传情达意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注意到一系列的语言描写,如“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的母爱是一种怎样的母爱?通过合作讨论,感受到这样的母爱是“义无反顾,奋不顾身”的母爱,是“疯狂得让人和猎狗都感到害怕”,“连大公鸡都怕它三分”的母爱,是“无私、忘我的伟大的”母爱等,这样的母爱将不是一个空泛的词语。不仅动物的形象对学生的心灵有了一定的震撼,而且让学生领悟到,对动物的了解、观察还要更细致,不能只停留在它多可爱,自己多喜欢它,还要想想动物的一举一动、一声一息传递了什么样的愿望和情感,尝试去读懂它,这样写出来的动物才会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教师费尽心思的“讲”,抵不过学生自觉自愿的“研”,教师耳提面命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建立在单元大板块上展开的探究学习,大大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学习效度:情思需沉淀,借练笔梳理之

研读中的促思启智,互动中的灵感迸发,需要把思绪沉淀下来。从思考到落笔,从口头到书面,用语言的范式、语言的模型来搭载语言的生长点,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获得实实在在的生长,这是体现语言增量的环节,是学生思维的自主梳理和情感沉淀,也是更深层次的课堂参与。

人教版六上第八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单元导语中提出“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这就需要找到艺术与心灵的、文字与心灵的契合点来展开教学。

音乐、绘画、戏剧展现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美的对话、美的启蒙。学生欣赏《月光曲》,懂得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可以将音乐想象成画面,传达出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懂得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变静为动。然而要求学生习得和习会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一切传神的表达都以进入欣赏者的心灵为前提。心灵是最神奇的酿造师,是心灵创造了独特的美丽和永恒的传奇。

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如果不铺设任何学习台阶,估计学生对于任何一幅画的仿写表达不过是文中四个“有时”的置换或延伸罢了。除了站在赏画者的角度琢磨和品味,是否可以站在对话者的角度,与蒙娜丽莎进行心灵的对话呢?是否可以如叶圣陶写《荷花》那样,“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以第一人称来写自己的幻觉呢?

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对话这种形式,能进一步拉近心灵间的距离,仿佛与蒙娜丽莎促膝谈心,仿佛有无数的话要倾诉。面对一幅动人的图景,当学生由心而发,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表达角度,也就有了更多的真情实感,并能以清新、细腻的笔触传达出来。

蒙娜丽莎,你轻挑双唇,笑了,但你的笑仿佛只是莞尔一抿。蒙娜丽莎,是因为喜剧的故事让你暂时忘却了你的伤痛了么?还是你回想起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微笑中又透露着几分忧伤。蒙娜丽莎,是因为你还在痛惜刚刚逝去的爱子?蒙娜丽莎,请不要悲伤,请不要羞涩,多展露一丝一缕你那迷人的笑容吧!

学生从多角度的表达中领会到艺术是心灵的歌,用心去欣赏,才能自如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融入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内心的感受才得以鲜活地表达出来。

标签:;  

如何在单元群教学中实施“聚点”_单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