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思考_思想品德论文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思考_思想品德论文

对课改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改论文,思想品德论文,课教学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而要实现这一历史性的伟大目标,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在创新意识指导下的新课程改革,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思想品德课课改,重在创新。反思几年的课改实践,笔者认为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紧扣课改的目标和任务,不断创新,方能取得实效。

一、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要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去思考、定位、设计与实施”。不关注学生的情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就只是个华丽的空壳;不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就只能是走过场;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自主、合作、探究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要从关注学生做起。

1、关注学生的认知与能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认知与能力,就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性格、认知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分析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敢于面对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就一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以前我们忽视对学生学习基础的调查,即使知道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总会“一视同仁”,把“跑”到前头的学生硬拉回来,会也不许说,要“装”出不会的样子,教了之后才可以说。如今,我们再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再不能把认知情况和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硬拉到同一起跑线上,而是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表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在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中不断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缩小学习基础的差距。我们要把学生间的差异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倡导以“我会读”“我想说”“我会做”“我会用”“我知道”“我不明白”“我想知道”“我明白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等形式彰显学生各自的潜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中来,不断地萌生顿悟与灵感,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自主地呈现知识,自主地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植民主价值观。我们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而有个性,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关注学生的学习时空。课堂上,我们要少讲,让出学生的活动时间,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从而转变学习的方式。

总之,关注学生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时代的发展呼唤与时俱进的教师,学生需要能使其燃起生命斑斓之焰火的老师。我们只有努力构建与时代合拍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把自己从过分关注学科、结果、知识、教案和分数中解放出来,把关注聚焦在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发展上,用“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差异、学习需求,用“心”施教,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1、寓教于需,让学生愿学。

心理学家认为:真正深刻而稳定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到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学生感到学了有用,感到需要才会愿意学。

(1)展现教材知识的有用性,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已能够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增长才干,希望自己成才。思想品德课应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让他们觉得学了有用。例如初一新生的第一堂政治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请同学们听《贝多芬的故事》,然后,投影出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智商是成才的基础,情商才是决定人成败的关键;在一切成功要素中,智力和机遇各占20%,60%就是情感因素;情商主要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就是心理素质。再请同学们看教材目录,对本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功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成功的核心因素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一思想品德课就是帮助大家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学好思想品德课对大家终生有用。这样,从上第一节课起就让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对思想品德课滋生出一份好感,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

(2)创设参与机会,满足学生受尊重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把课堂塑造成学习的舞台,时刻注意创设能使学生表现自己的情境,使他们受尊重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我在教初一“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节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请几位学生到讲台前做“身边的故事”情景表演。这样做,既让学生在活动中知道了情绪对人产生的不同作用,又满足了学生受尊重的需要。从而自觉自愿地上好思想品德课。

2、寓教于情,让学生好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学过程就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心理相容、情感相通,才能配合默契、教学相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结束。”所以,我们一定要热爱、尊重、理解学生。

(1)以爱结情。“以爱动人,以爱育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关键因素,得到教师的爱是每个学生起码的心理需求。学生对某位教师感情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自己像班主任一样力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常与学生谈心,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生病时,关心;危难时,援助;痛苦时,分忧。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上课时,总是用饱满的热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课产生一定要学好的决心和信心。

(2)以情明理。著名教育艺术家黄家灿说:“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是药外带着甜味的糖皮,无情,理难以下咽;无理,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晓之以理”必须由“动之以情”相辅佐,“通情”,才能“达理”。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教育,用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使他们信服,从而喜欢接受这样的教育。

3、寓教于趣,让学生乐学。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很早就认为,学习之事,以乐为最佳途径,故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明训。兴趣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注意集中,记忆深刻。兴趣能使人保持肯定的情感体验和坚强的毅力。兴趣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才能达到“思乐俱得”的效果。

(1)联系热点、焦点,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才能和教师一起积极思考。我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设计了广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由此引出全社会关注的“拒绝白色污染”与环保问题,供同学们讨论,收到良好的效果。

(2)运用现代多媒体,增强教学吸引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媒体,组织教学。我在讲初一“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讲开拓进取品质特点第五点“胆识”时,播放“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时事评论录像,加深学生的感受。这些都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严中有情,端正学风。

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的错误一味迁就,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一次,有两个出了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做猴相、出怪调。课后我对他俩进行了批评,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并与他们一起学习《中学生守则》的内容,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问能变坏”的道理,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谈完话天色已晚,我让他们回家吃饭,他们却坚持要去晚自习。我立即打电话告知家长放心,并掏钱买了盒饭送到他们手上,他们感动得眼含泪花。从此,两人改掉了坏毛病,还争着为班集体做好事。

实践证明,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爱心。“情”从“爱”来,“理”随“情”至,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以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学会应用好思想品德课的知识。

三、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与无序。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时有发生触目惊心的自杀、杀害同学甚至杀害父母与老师的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状况和发展趋势,我们思想品德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使青少年学生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

首先,要了解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原因,思想品德课对青少年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要求,然后才能寻求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

其次,要依靠青少年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深深地影响其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并客观要求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此外,初中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主观上也要求认识自我,把握自我。

第三,要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来管理,要强调尊重、民主,强调帮助、引导,强调合作。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创设好学上进、团结活泼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优质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赏识学生进步。

第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还体现在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和作业评批的针对性上。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作业囿于书本,拘于抄抄写写,限于室内,它既体现不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性和人文性,更适应不了知识技能、方法、情意多方面整合的教育发展趋势,必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作业进行改革,实行全面开放:向思想开放,使作业成为交流思想的殿堂,如设计一些感想体会型作业、看法建议型作业;向实践开放,让作业成为社会实践的向导,如要求学生对居住的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设计作业,设计的作业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业批改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作业评讲时,教师要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教师评批作业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学生引导、鼓励、赞赏。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缩小后进生的差距,促使优生更优、后进生进步,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标签:;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思考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