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创新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我们为什么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0世纪50年代,本杰明·布卢姆(B.S.Bloom)带领一组教育研究团队走进美国的课堂,研究调查美国的课堂如何开展教学。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学生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死记硬背。这个结果令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感到很不安。 布卢姆及其团队因此研发出一套梯状模型,将人类学习的认知(思维)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这个模型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布卢姆目标分类法。这套目标分类法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但也是最被忽略的一个。我们会在下文中进行具体阐释。 2001年,安德森(Anderson)、克拉斯沃尔(Krathwohl)和他们的团队对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改,如图1所示。 图1 安德森和克拉斯沃尔修正的布卢姆目标分类梯状模型① 创新能力位于金字塔的最顶端,表明了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层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有责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否则的话,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尽管这个理念还没有被广泛认可,但是每一个孩子的创新能力都是可以通过教授得到提升的。 当然,我们首先需要为创新能力下个定义。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先生在知名的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演讲中这样定义创新能力:“产生有价值的原创想法的过程。”[1]这个定义,当然会让我们想到何为“有价值”,尽管如此,罗宾逊先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定义的独特之处,是因为他的定义强调创新能力产生出来的产品必须具有能够被他人理解和接受的内在价值或者明确的目的。这个概念将“创造性思维”与“自由思维”明确地区分开来。“自由思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课堂盛行的教学理念,它的产生源于布卢姆强烈反对的过度死记硬背。“自由思维”或者称之为“发现式学习”在当时非常盛行,不论如何定义,它都是学术严谨的对立面。“自由思维”理念带来的不公平后果就是对创造性思维的质疑。 美国威廉玛丽学院金庆熙教授在罗宾逊先生的定义基础上又有所延伸,她认为,创新是在商业、科学以及其他领域制造出有用的、全新的东西,或者将有用的东西变得更好。[2]金教授澄清了关于创造力仅仅涉及艺术领域的理解,同时阐明了创造力也意味着在别人成就基础上的改进,她的想法如同创新天才牛顿所说,他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小小的成功,换言之,他是将科学前辈已经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地拓展和延伸。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前人的经验和现有的经验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能力能够识别出前人没有考虑到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这个特点是科学、技术和医疗领域中大多数“颠覆性”突破成果的共同本质。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基础教育将严格的学科领域思维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提倡在中国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因为创造力能够锻炼学生的智力。中国目前进入经济深化改革阶段,政府试图摆脱对其他国家的技术和工业设计的依赖。事实上,中国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的重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毋庸置疑,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上。只有创新型教育才有可能形成创新型社会。如果中国想要再度创造辉煌的历史,那么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鼓励创造性思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现在知道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它是可以在每间教室得以教授的能力。 每个孩子天生具有创造力。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远超出成人的智力水平。肯·罗宾逊阐明,随着孩子成长,我们成人不断在破坏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事实就是,我们的学校强制性地按照既定的学科界限将孩子的思维进行分类,并且限定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所需要的智力和环境因素。这个残酷的现实可以解释一种普遍的看法,即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都是“叛逆者”——都是那些学校里表现不好,挑战权威的“坏孩子”。创造性思维人士的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退学而不是所受到的学校教育!显然这不是一个能够让人接受的状况。 金庆熙教授对于如何保持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提出一些建议。[3]例如,她认为,回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并且引导孩子如何去寻找答案,对于保持孩子的创造力至关重要。她敦促家长们:真正地走进孩子们极富幻想和创造力的世界,并且不断地从中鼓励孩子。家长应该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犯错误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且鼓励从错误中学习。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有孩子气,鼓励孩子幼稚地甚至愚蠢地解决问题的方式。孩子还没有长大,不应该强迫孩子以成人的方式思考。 全世界不是只有中国的教育体制抹杀甚至反对创造性思维。反观布卢姆的梯状目标分类法,在工业经济时期,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在传统的生产线模式下工作的员工,那么“认识”和“理解”是最重要的技能。但是,在知识经济时期,情况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创造力与智力紧密关联,而且二者都可以不断得到提高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学校如何培养创造力?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创造力与其智力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尼斯比特(Nisbett)等的研究表明,[4]人类的智力实际上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得到提高的。尼斯比特提出,不可否认父母的智商对于孩子智商的遗传因素,但是家庭和学校营造的积极的环境因素能够帮助孩子的智力继续得到发展。这项研究成果也更加补充了大家一直接受的“优秀的家教和好老师能够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换言之,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不但能够提高孩子的智力,而且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尼斯比特从生理学角度阐明,幼儿大脑最初的神经元结构取决于基因遗传。但是,当大脑中成千上万条神经元之间重新搭建生成新的连接的时候,也就是真正的学习发生的时候。新的连接越多,孩子的智商就越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就越强。对于大脑的刺激因素质量越高,孩子学习得就越多。 尼斯比特在最近的研究中提出关于智力的两种类型,称之为液态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晶态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液态智力是指依赖于先天遗传和禀赋来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晶态智力是指运用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那些具备极高创造力的人物,一定同时具备这两种智力类型。大音乐家莫扎特曾说过:“那些以为我的艺术灵感瞬间产生的人们一定是错的。我敢保证,没有人像我一样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创作。我反复研究每一位音乐巨匠的作品,没有哪一部作品是我没有彻底学习过的。”在当下依然如此,比尔·盖茨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想要创造发明,那么你必须要先掌握理解基本的原理。” 以上两位名人的观点指明了关于培养创造力的一些误区: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需要理解基本概念。实际情况不应该是这样的,而且这种想法是典型的对于布卢姆目标分类法的曲解。布卢姆的金字塔式目标分类法很明确地表明,知道和理解是相当重要的坚实基础,是所有较高层次思维发生的基础。莫扎特、牛顿、爱迪生、比尔·盖茨和无数有名的创造家反复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重要性。比如,有人说发明家不需要通过背诵事实和公式来进行创造性思维,因为这些事实和公式网络上触手可得。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没有对于基本概念和公式理解内化的过程,就无法在大脑中产生全新的神经元的连接,那么创造性思维也不可能产生。反之,如果说高质量教育仅仅要求布卢姆目标分类法中较低层次的思维也是完全不够的。如上所说,这种想法剥夺了培养学生提高较高层次思维的机会;而且更糟的是,这种看法将学术严谨等同于繁重的死记硬背的学业负担,而不是给学生提出分析、评价和创新方面的智力挑战。 这些误区导致我们认为较高层次的思维和较低层次的思维彼此独立,而且这些错误的看法,导致西方国家种种失败的教育改革。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告诉我们,孩子有权利在思维的所有层次得到训练,而且这些不同层次彼此相互融合和互补,而不是彼此孤立。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可以宽泛地定义为“传统式”。但是,据我所知,至少在中国东部的城市,很多教师和家长开始关注如何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教与学。如上所说,我们应该牢记,如果想要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保留传统教育中的特点。中国一定要警惕和拒绝让西方教育理念深受其害的将“传统”和“创新”对立起来的二分法。 识别和评价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发生时我们如何才能知晓?并且创造性思维到底有多大的创造性?换言之,我们如何识别以及衡量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很容易识别。以定义来讲,如果学生在某一学科或者学业领域展示出来的学习成果新颖或者具有实用性,那么这个学生就具备创造性思维。“新颖”这个术语是相对于学生所学的学科而言。学生展示出来的学习成果可能未必独一无二(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屈指可数),但是如果这个学习成果是教师以前没教过,也没涉及过,甚至也没有出现在学生现有的学习资源范围内,那么这名学生就是创造了新知识。同样,如果学生的作品能够符合某一标准或者具备某种功能,那么不管作品对于成人来讲多么微不足道,这件作品就具备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尽管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天才或者诺贝尔奖获得者!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容易识别的特征是,学生能够将之前没有关联的知识点形成新的联系。不管是文学、地理、科学或者其他学科领域,搭建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愉悦的过程。当学生说出,“这首诗歌运用想象力的手法让我想起19世纪的浪漫主义”或者“我发现咖啡的产量和产地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就知道学生在形成新的联系。这些联系可能很微小,但如果是学生自己想到的,就表明学生的思考深度远远高于死记硬背。高年级学生可能通过实验分析或者其他方式展示并形成新的联系,只要是学生自发产生的任何形式的联系都是创造性思维。 以笔者曾经教过的一位15岁学生为例。学校有一段时间一直在学二次方程式。这名学生最大的爱好是计算机编程。因此,他利用一个星期日的时间用计算机编程解决二次方程式问题。这个练习的过程展示了他的创造性思维。首先,编程的结果是全新的(他以前没见过能够解二次方程式的程序);其次,有用(编出的程序具备了功能,尽管不一定具备商业可行性!)。而且这名学生将两个领域形成联系——数学和计算。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创造性思维的案例。而且这名学生能够用计算机程序成功地解决二次方程式,这很好地展示了他对于计算机编程和二次方程式的理解力,这种方式远远好过任何传统形式的测试! 与识别创造性思维相比较,评价创造性思维难度更大。评价应该是所有课程设计和备课的出发点,所以在设计具体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之前,要先思考如何评估创造性思维。 评价创造性思维使用最广泛的是托伦斯创造力测验。这一整套测验由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埃里斯·保罗·托伦斯博士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研发。这套测量学生个体创造力的研发是为了满足当时美国政府对于培养国家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强烈需求。这套测验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但是这套测验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 在课堂上,衡量学生创造力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效标参照评估方式。这种评估方式是逆向设计备课的核心组成部分,逆向设计的概念由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Jay McTighe)提出,并且在《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 by Design,2005)一书中详尽地阐释。 简言之,逆向设计的过程要求课堂教学遵循以下顺序:首先,确定学习者学习目标。确定一堂课或者一个单元结束时教师希望学生理解掌握哪些重要概念或者技能。其次,取证。教师用哪些实证明确学生已经掌握既定的学习目标,以及哪些评价方式。再次,思考教师需要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设计教学活动在先,然后考虑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个“新”的备课方式称为“逆向设计”。 在逆向设计备课过程的第二步,不管设计的教学活动多么丰富多彩(当然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更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应该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并以此来进行评价。对于每一条标准,教师都需要制定评估细则来帮助细化评估学习质量的标准。 效标参照评价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学生预先知道对于学习质量的评价标准。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纳入到对于学习质量的标准制定过程中,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较难的元认知问题,例如,“我们如何知道真正的学习正在发生?”“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的学习效果?”对于这类问题我们最好先训练学生如何对于具体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布卢姆目标分类法中的较低层次)制定评价标准,然后过渡到对于创造力制定评价准则,例如“我们如何知道学生的作品是新颖的?”或者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学生的作品具有价值?” 在这一部分,我们仅仅介绍了逆向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效标参照评价方式。如果读者对这一部分有兴趣深入了解,推荐大家阅读《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一书以及以效标参照评价方式为主的国际文凭课程。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 最后,我们将给大家分享一些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的教学策略。以下策略重要性不分先后。 第一,从婴幼儿时期甚至从出生开始,家长和教师就应该给孩子提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这个丰富的环境包括成人、孩童、形状、颜色、各种质地、声音、味道、图片和词汇,无论室内还是户外,创造这样的一个环境能够刺激孩子大脑中数以万计的神经元不断形成新的连接,连接越多,高质量的学习越容易发生,包括创造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教师必须鼓励师生之间的平衡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大化。 第三,教师要铭记,恐惧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大障碍。教师需要营造一种安全并且信任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敢于尝试,敢于从不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错误中学习。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卡姆尔(Catmull)曾提出,“错误是尝试新事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后果,我们应该视之为有价值的东西,没有错误就没有原创”。 第四,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开放式的、宽松的学习机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并且假设学生能够回答;不要给学生暗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提问中运用复数形式鼓励丰富多彩的回答。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选择这些语句来作为文章结尾,有哪些原因呢?”而不是“你为什么这样结束这篇文章?”两种提问方式都是一个问题,但是第一种提问方式做出的假设是这名学生对于选择这些语句作为文章结尾有很好的理由,而第二种提问方式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甚至防备心理,这就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学习。 第五,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应该尽可能提供充分、及时、积极以及适当的反馈意见。学生总是能够从教师的建议和评价中收获颇丰,而简单的分数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高质量的反馈,特别是前面提到的开放式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极富挑战性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但是研究成果明确了高质量的反馈对于学生学习的价值。教师应该记住反馈是双向的过程。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提出反馈,例如哪些教学活动对他们最有帮助。有些教师对于从学生中听取反馈有紧张情绪,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破坏教师的课堂权威性。事实上,听取反馈正是体现了教师对自己业务能力的自信以及对学生能力的信任。教师听取反馈也很好地向学生展示了提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六,教师应该时常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这是因为当学生在团队中工作时,彼此的思维能够碰撞出火花。但是教师必须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在团队中合作,因为学生不会自然而然地就知道如何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操练“合作七原则”概念,此概念在罗伯特·加姆斯坦(Robert Garmson)和布鲁斯·韦尔曼(Bruce Wellman)《灵活的学校》一书中提出。这些合作的准则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高效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例如,合作的准则包括“回应问题前先停顿”“复述表明你已经理解他人所表达的意思”等。 第七,教师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高阶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在教师严格专业化的引导下才能够逐步学会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一定不能期望学生一教就会。对于教师而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法的思维层级进行有效的提问。例如:以“哥伦布探索新大陆,1492”这一主题为例,可以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法进行如下提问: (1)记忆:1492年发生了哪些事件? (2)理解:请解释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的目标。 (3)应用:设计一份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目标的规划。 (4)分析:对比哥伦布探索新大陆和郑和下西洋。 (5)评价:评价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的目标完成的达成度。 (6)创新:根据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的成就,你认为新世界中理想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这个策略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师制定学习目标、评估任务以及课堂教学都非常有帮助,因为这个策略能够逐步地培养学生具备高阶思维层次,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建议有兴趣的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里根据不同级别的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和评价标准。 第八,教师应该考虑给学生安排项目学习以帮助学生延伸课堂所学的内容。项目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学生能够将课堂的知识学以致用。一些反对项目学习的声音认为项目学习占用的时间太多,因而会妨碍学生的考试成绩。笔者认为事实刚好相反,经过精心设计的项目学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概念层面的综合理解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第九,教师应该具有对每一名学生的关爱之情,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对于那些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又充满关爱之心的教师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个性化教学是现代教师的核心技能,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了解和关爱作为学习者的学生。 笔者希望以上内容能够简明阐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中国教育事业。我们也希望教师能将文中提到的一些策略应用到课堂中。 ①来源:http://www.learningandteaching.info/learning/bloomtax.htm。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创造性思维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