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阶段”探究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发展阶段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设计思想
①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现实的案例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活动”,在教师预设的问题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③重视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④“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和动脑,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标说明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剖析课标,其基本要求是:要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着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地探寻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考核要求是:掌握分析某区域地理环境发展的方法(以时间为视角,生产力发展等因素为发展动力);掌握不同阶段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地理因素。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阐述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属于比较抽象的内容,但教材紧扣课标内容,选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为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影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材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3个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二是区域发展演化规律,主要包括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除正文外,教材还有“区域开发方式”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则阅读材料、一幅插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三项探究和讨论活动。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3个常用指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案例分析,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探求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教材图表和阅读材料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教会学生如何从图表及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教材及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五、教学重难点
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通过复习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分析处理及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能力;活动案例的剖析以及案例分析方法的提炼。
六、教学方法
“设疑、解疑和留疑”三疑式教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探究式教法。
七、教学过程
1.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通过教师设疑和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完成对教材知识的学习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哪些?区域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4)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5)区域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6)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先的发展优势还存在吗?其人地关系会怎样变化?
(7)如何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师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指标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3)区域发展阶段
①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表3)
②工业化阶段(表4)
③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表5)
3.活动探究与拓展——通过对教材阅读与活动的处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阅读与活动的处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1]
主题:区域开发方式的阅读。
探究方法:阅读材料,分析讨论(材料见课文)。
结论:本则材料主要分析了粗放型和高水平两种不同开发方式的特点以及区域发展水平与对外联系的关系(详细内容见课文)。
[探究活动2]
主题:分析讨论美国东北部的发展历史,并在这个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探究途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课本相关活动,对比分析、讨论。
结论:①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的开放程度低,对外联系少,某一方面的优势,往往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②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中心。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③在区域发展演变的后期阶段,随着本地区资源的枯竭,同时,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其它区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增长点等),增长速度衰退,效益降低,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整体区域呈现萎缩状态。这个时期,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引进新的技术,改革区域的经济结构,区域才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活力。
[探究活动3]
主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
探究途径:根据课本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见课文),分析、讨论。
结论: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从东部到西部、由沿海到内陆的发展趋势。沿海、沿长江和沿主要交通干线形成经济发展轴线,大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区域核心。它们对周围广大区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探究活动4]
主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阅读。
探究途径:阅读材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分析、总结归纳(材料见课文)。
结论:详见表6。
4.师生的互动交流与提升——通过教师概括知识和学生梳理知识的互动,共同构建知识的结构或网络
(1)梳理与概括,构建知识结构或网络
(2)学科思维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素养→学科思想→学科文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通过学生的学科思维,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而形成学生的学科思想,最终构建学生的学科文化。
如区域发展与整治的案例分析思路及步骤:发展阶段→发展特点→人地关系→发展措施。
八、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区域发展阶段这一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探究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本节课的探究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进行科学探索时所需要的,对今后的学习具有迁移价值。
由于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讨论时间,因此,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