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国和平条约的缔结及其影响分析_军事历史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国和平条约的缔结及其影响分析_军事历史论文

试析战后五国和约的缔结及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约论文,战后论文,五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02)01-0106-06

二战后,盟国首先对德国前附庸国意、罗、保、匈、芬进行了战败处理,缔结了五国 和约。然而,国内学者以研究盟国对德、日战败处理的为多,对五国和约的研究极少。 笔者认为五国和约的签定对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有重大影响,最主要的在于为“杜鲁门 主义”的出台提供了客观基础,从而成为引发战后美苏冷战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在 论述缔约的前提、签约过程中大国利益斗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约的意义及影响。

一、缔约的背景和前提

二战期间,以美、英、苏三国为首的盟国遵循“先欧后亚”的方针打击以德日为首的 法西斯势力。在此后对战败国的处理中,美、英、苏仍继续沿用了这一原则。在欧洲内 部,五国并非战胜国对战败国处理的重点,重点在德国。这主要表现为在二战后期的德 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对德国的战败处理是美、英、苏三国讨论的主要议题。

美、英、苏关于德国战败处理的讨论从1943年正式开始一直持续到战后,但未达成和 约,最终使德国分裂并成为冷战前沿。造成德国问题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是三国 战略计划中的重点。战后,美国的目标是控制欧洲,将其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反苏的首要 屏障,而“谁控制德国,谁就控制欧洲的力量平衡”。[1](P251)丘吉尔在1945年4月1 日致罗斯福的信中指出,“……从政治立场出发……如果能够拿下柏林的话,我们就应 当占领柏林”。[2](P407)苏联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西部安全,德国无疑是关 系到其周边安全的重大隐患,因此苏联谋求一个“强大的波兰”和一条“东欧缓冲带” 。

从战争末期的现实条件上看,德国问题难以解决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德国的解放是苏 联红军与英美盟军东西协同作战的结果,由于双方在军事上均各占一方,政治上的协调 就可能成为拉锯战,因而难以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

正是由于解决德国问题的复杂与困难,为五国和约的缔结提供了可能性。美、英、苏 三巨头在《波茨坦议定书》中指出在尚未缔结对德和约的情况下,“当前的重要任务, 为授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并设立五国外长 会议,“首次外长会议将不迟于1945年9月1日在伦敦举行”。[3](P522)五国和约的缔 结被正式提上三大国的议事日程。

缔结五国和约的另一个前提是,五国是德国的附庸国,所犯的战争罪恶较少、缔约较 容易。这主要表现在两点:

第一、从发动战争的罪责来看,德国是法西斯战争的策源地和始作俑者,而五国只是 在不同程度上扮演了德国追随者的角色。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并于1940年成为三国轴心之一;同年11月、次年3月,匈、罗、保三国分别加入德 意日三国同盟;芬兰未正式申请加入,却同德国签订了允许德军过境及开采矿产的协定 ,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三天即宣布配合德军对苏作战。

第二、五国于1943年至1944年间先后与盟军签署了停战协定,为缔结和约提供了可供 参考的文本。从内容来看,停战协定是制定和约的蓝本。首先,两者的框架基本一致。 五国停战书与和约均包括军事、政治、经济、领土等条款。其次,在具体细节上,和约 重复了停战协定某些部分的内容。例如美英对意停战协定包括“短期条款”和“长期条 款”。对罗、对芬和约则确认了停战书的领土条款。

综上所述,在盟国眼中,意、罗、保、匈、芬五国犯下的战争罪恶较轻,且有停战协 定作为和约蓝本,因此,缔约较易。

二、缔约中的大国斗争

在缔结五国和约的谈判中,大国之间主要围绕下述四个问题展开斗争:

第一、关于意属非洲殖民地的处置问题。意属非洲殖民地包括北非的黎波里塔尼亚、 昔兰尼加、费赞(今三者合称利比亚)和东非的厄立特里亚、意属索马里。利比亚与西西 里岛南北遥遥对峙,是继英占马耳他、法占突尼斯后地中海域的重要门户;索马里半岛 濒临红海和印度洋,厄立特里亚与意属索马里形成钳势遏守索马里半岛。

二战期间,英军占领了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厄立特里亚及整个意属索马里, 法军占领了费赞,美军在的黎波里塔尼亚附近的惠勒斯拥有一军事基地。四国谈判即在 此基础上进行。

对于意属非洲殖民地,四国的意图分别是:英法两国力图扩大和维护殖民统治。英国 提出“大索马里方案”,即将意属索马里与英属索马里合二为一。“大索马里方案”的 实质是要吞并意属非洲殖民地。法国主张维护意大利的殖民统治不变,目的是为了巩固 自己与之毗邻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地。苏联提议“双重托管”,即由意大利和 盟国成员之一来共同托管,并主张由苏联和意大利托管的黎波里塔尼亚,苏联力争黎波 里塔尼亚是为了实现夺取出海口的愿望。美国则希望利用联合国托管来实现对这一地区 的控制。

大国争夺意属非洲殖民地的实质是争夺战后在地中海的主导权。特别对于英国而言, 地中海是其“生命线”。贝文曾指出:“地中海对于英国保持大国地位至关重要,英国 可以通过地中海向南欧柔软的下腹部施加影响。……失去地中海,英国也将在中东失势 。……退出地中海,苏联就将填补这一真空”。[4](P50)斗争的结果,首先是要求意大 利放弃它对非洲殖民地的所属权。同时,决定在和约生效后一年内(1948年9月15日止) 决定其处理办法,如届时仍不能解决,则提交联合国大会审理。[5](P59)事实上,这是 美国外交的胜利。

第二、关于的里雅斯特港归属问题。的里雅斯特港处于意大利与南斯拉夫交界处,在 二战末期大国就开始了争夺。1945年初,南斯拉夫人民军在铁托领导下首先解放了这一 地区,结果使美英政府很不安。丘吉尔在南军占领的里雅斯特港之前就致函杜鲁门,指 出“要在铁托的游击队占领该地区以前到达那里”,[6](P1125)并决定“在通知俄国人 或南斯拉夫人以前,设法从海上占领”。[7](P160)杜鲁门在给丘吉尔的回信中则表示 “希望避免使美军作战,或者被用来在巴尔干政治舞台上进行斗争”。[7](P162)同时 还致电斯大林,希望苏联劝说南军撤退,由于斯大林坚决捍卫南斯拉夫的利益,对此杜 鲁门声明以“压倒优势的武力”[7](P170)来对付铁托。最终,6月9日英南“摩根线” 的划定才将此危机化解。

1945年9月的五国外长会议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召开的。此时,苏联已兑现了出兵日本的 承诺,美国也已显示过原子弹的威力,双方均摆脱了战时特殊因素的羁绊,再次围坐在 谈判桌前寻求的里雅斯特港归属问题的和平解决。

三大国在的里雅斯特港归属问题上的利益分歧表现在意南分界线的划分上:英美的划 分基本一致,主张将的里雅斯特港划归意大利;苏联则主张将其划归南斯拉夫。美国视 意大利为“东西方的平衡点。”[6](P681)因此坚持法国提案,反对苏联,并威胁要把 这一问题留到巴黎和会上去解决。美苏最终达成妥协:承认的里雅斯特为自由区,由联 合国安理会任命一位总督作为最高行政首脑;在总督任命前,自由区分为南北两部分, 甲区包括的里亚斯特港,由美英监管,乙区由南斯拉夫管辖。这一和约条款的规定,实 质上是美、英外交的又一胜利。

第三、关于罗、保、匈政府的组成问题。在五国和约的谈判中,罗、保、匈三国政府 组成问题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们处于世界“三个显著的要害地区”之中“最突出的 ”[8](P1063)东欧地区。二战结束之初,美英无力改变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政治优 势,但却坚决反对任何其他大国单独控制东欧。杜鲁门在结束波茨坦会议回国后指出: “罗、保、匈将决不能处于任何一个大国势力的影响之下”。[9](P54)1945年8月20日 ,贝文亦在下院声明,罗、保、匈政府“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还不够建立外交关系的 条件。”[10](P464)因此,美、英以要求改组现政府的方式,力图将势力渗入这一地区 。在缔结和约时,美、英两国以罗、保、匈政府组成“不民主”为理由拒绝承认三国政 府的合法性。伦敦五国外长会议被迫中途休会的表面原因是由于美、英、苏三国关于中 、法两国代表资格的分歧,其实质却是“苏联对东欧和远东的政策同英、美的政策发生 了抵触”。[8](P1061)

美苏均坚持以最小的让步换取最大的利益,但因各执一词而成为一场聋子的对话也并 非双方所期盼的结果。因此,在外长会议中断后,杜鲁门一方面在10月27日海军节的演 说中表示,美苏之间“并没有绝望的、不可调和的、……根深蒂固的利益冲突以致无法 解决。”[11](P391)另一方面,在实际行动中,美国于11月2日承认了匈牙利政府的合 法性,并建议在莫斯科召开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美苏达成妥协:建 议罗政府接纳全国农民党党员一人;建议保政府也接纳“其他民主集团之两位代表”。 [12](P5)美苏妥协的结果使苏联在东欧的政治优势得以确立。

第四、关于战败国赔偿问题。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规定了战败国完全赔偿的原则 ,但由于未明确其赔偿总额,此后各国就围绕这一问题纷争不断。二战后缔结五国和约 之时,确定了部分赔偿的原则。

在五国的战败赔偿问题上,主要是意大利对苏赔偿来源上的斗争。意大利的特殊性在 于它是美英给予大量贷款的国家。杜鲁门早在波茨坦会议上就声明,将向意大利提供“ 7亿到10亿美元的援助”,但这并“不是为了让意大利向盟国和其他国家支付赔款”;[ 3](P326)贝文也表示,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不应把美英的贷款考虑进去。1946年4月25 日至5月15日的巴黎四国外长会议上,美国提出四项基本来源作为同意苏联获得1亿美元 赔偿的前提,并反对以意大利当前工业品作为赔偿来源。苏联则反对美国提议的以战利 品作为赔偿来源,坚持以意当前工业品作为赔偿。

在巴黎外长会议上,法国外长皮杜尔提出一折中方案:规定意当前工业品作为赔偿来 源之一,时间期限为10年,并将前2年延缓。”[6](P530)此方案既未背弃美英的经济利 益(即两国在意投资仍可在2年延期内赚取利润),同时也符合苏联的利益,成为美英苏 达成协议的蓝本。苏联的赔偿要求基本实现,而美英的阻挠未获成功。

上述美、英、苏三国在缔约过程中,产生重重矛盾的实质是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 突。二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是推行全球霸权政策,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苏联的首要利益是确保西部在政治、经济制度。苏联的首要利益是确保西部在政治上、 经济上的绝对安全。因此,苏联力图在地中海和东欧获取利益和美英防止苏联获得“插 足地中海的门径”[6](P774)之间必定会导致斗争。

三、和约的签定及影响

1947年2月五国和约正式签署。它包括对意、罗、保、匈、芬五个和约,合称五国和约 。在结构上,其基本框架大体相同,主要涉及边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缔约 的指导思想上,和约本着三种精神:一、对引起战争因素的严厉打击以保证胜利与和平 的果实;二、领土及边界的重新划定,是战后世界力量重组的标志;三、削弱殖民主义 影响,提高联合国的仲裁作用,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在内容上,和约包括共同条 款和特殊条款。

在政治方面,和约规定了政治民主化的共同条款。在军事方面,对五国作了严格的军 备限制。在经济方面,共同的经济条款宣告战时法西斯经济利益无效,并规定了五国的 赔偿额。部分赔偿方针的确立表明战胜国放弃了一战后“过狠”打击战败国的思想,减 轻了战败国在战后复兴经济的负担,在客观上对军国主义的复兴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上述政治、军事、经济三方面的共同条款反映出五国和约中的和平精神。缔结和约的 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均致力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这一点美、英、苏、法四国是一致的。 政治民主化、部分非军事化及经济赔偿是盟国为维护战后和平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五国 和约的特殊条款,主要明确了领土及疆界的变更以及对的里亚斯特港的特殊规定。

然而,不能否认,在五国和约和平外表的背后还渗透着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意念。通 过边界重定,苏联从罗、芬、捷三国获取大片领土,初步建立起西部“缓冲带”,从而 实现了建立“东方战线”的理想。取消意大利对殖民地的所有权将其交予联合国安理会 ,实质是把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大国内部的利益之争。的里亚斯特自由区 的设立仅在战后短期内实现了意、南及美、英、苏之间的缓和,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矛盾 ,而且日后在冷战高潮时它又成为美、英操纵的对象,从而使自由区的永久规章尚未付 诸实施即成为一纸空文。

因此,五国和约内容本身即包含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捍卫了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和约中还搀杂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东西方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

五国和约的签定对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也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国的殖民主义倾向,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战后民族解放 运动的发展。在意属非洲殖民地问题上,英、法力图扩大和维护殖民统治的目的均遭到 打击。由于美、英、苏、法四国在和约生效一年内未达成协议,1949年联大通过决议: 利比亚于1952年1月1日起独立;意属索马里由意托管十年后也获得独立;厄立特里亚与 埃塞俄比亚建立联邦。至此,意前非洲殖民地问题在五国和约规定的步骤下得以解决。 它不仅防止了诸如一战后战败国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的悲剧,而且利比亚作为战后由联 大批准的第一个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无疑为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树立了榜 样。

其次,五国和约的影响还在于它为美国在战后发动冷战提供了客观上的时机和借口。 缔约的重大后果之一是苏联对东欧地区的控制合法化,其军事优势成功转化为政治优势 ;对于美、英、法而言,英法殖民主义倾向遭打击。的里亚斯特辟为自由港,也未实现 美英力图将其划归意大利的目标。因此,美英把拒绝承认罗、保政府合法性作为抵御苏 联对东欧国家施加政治影响的最后防线。杜鲁门指出“我们一定要拒绝承认罗马尼亚和 保加利亚,除非它们符合我们的要求”、“除非这两个国家有根本的改变”。[7](P518 )

在战败赔偿问题上,苏联以红军对东欧的解放,以及反法西斯战争中最大的人力、物 力牺牲,以保障西部安全为论据,证明苏联获取赔偿的合理性。而且,根据和约所确定 的苏联与罗、保、匈三国的边界,使苏联获得了10.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美国却未获 得实际利益。因此,对于的里亚斯特自由区的永久规章,美英一直阻挠其执行,并最终 在签定和约12年后,将该港划归了意大利。

这样五国和约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借口。虽然早在1945年底杜鲁门即怀有“ 厌倦于笼络苏联人”[7](P51)的情绪,但对附庸国、德日的战败处理仍须与苏联合作, 所以这种敢怒而不敢言的情绪被现实条件所压制。直到1946年7月巴黎四国外长会议结 束前,杜鲁门对苏强硬态度仍未公开表露。然而,当1945年11月15日,国务卿贝尔纳斯 发表演说,表示美国十分理解苏联在东欧的“特殊安全利益”,并声称“美国将决不加 入任何反苏集团”[13](P73)时,1946年1月,杜鲁门在给“一个幻想他自己就是合众国 的总统”[7](P512)的贝尔纳斯的亲笔信中,指责贝尔纳斯的对苏妥协路线,并打算谋 求“政策改变的转折点”[7](P519)。但在贝尔纳斯未表示辞职愿望的情况下,杜鲁门 亦未公开其外交政策转折的信号,而是同意贝尔纳斯的国务卿身份保持至五国和约谈判 的结束。因此,缔约过程中美国的妥协与让步,其中有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个人决定(如 在承认罗、保政府组成合法性问题上),而非杜鲁门外交政策真实、完全的反映(杜鲁门 坚决不同意先建交后改组的原则)。五国和约的缔结是在贝尔纳斯一手领导下完成的, 导致美国在罗、保、匈政府组成问题的谈判中丧失主动,从而丧失了抢夺苏联东欧优势 的机会。

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宣称一幅横贯欧洲的铁幕已将世界分为两个敌对 的阵营,号召美英联合,杜鲁门曾对此表示“迷惑”,[14](P99)并拒绝发表有关美英 联合抗苏的公开意见。但从日后的事实来分析,对于这种“迷惑”,最合理的解释,是 因为杜鲁门若于个人同意丘吉尔的观点却无法将其公开化的两难境地。总之,杜鲁门在 战后初期的“对苏强硬”仅停留于设想阶段,尚未转化为公开的行动,而这种犹豫与徘 徊则以留任事实上已忍无可忍的国务卿贝尔纳斯、以否认在此之前已得知丘吉尔演说的 内容为表象。

最终,当巴黎外长会议基本确定和约草案后,杜鲁门获得了公开对苏强硬的借口,开 始了重大举措。

首先,表现在政府人员任免上。1946年9月20日商务部长华莱士辞职。华莱士曾是罗斯 福第三任期内的副总统,早在1946年3月提交杜鲁门的备忘录中,他即倡议“以友好的 态度同俄国人讨论有关经济方面的长远问题和在贸易方面两国合作的前途”[7](P523) 。对此,杜鲁门敷衍“看不出……什么好处”[7](P525)而将其搁置,实质是反对美苏 经济合作。9月12日华莱士又发表演说,指出“我们可能不喜欢俄国在东欧所干的事, ……但不论我们喜欢不喜欢,俄国人将会设法使他们的势力范围社会主义化,就象我们 会设法使我们的势力范围民主主义化一样。俄国的社会与经济公平的思想将支配着世界 近三分之一的地区。我们的自由企业和民主的思想将支配着大部分其余地区。竞争置于 一种友好的基础上。俄国人应当停止在世界某些地区纵容人来反对我们,就如同我们应 当停止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策划去反对他们一样。”[8](P1007)“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 在东欧政治事务中没有更多的发言权,就象俄国在拉美、西欧和美国的政治事务中没有 发言权一样。”[13](P117)华莱士主张削弱甚至放弃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实现美苏经 济合作的友好政策无疑是对杜鲁门外交路线的直接谴责。而且华莱士还坚决反对丘吉尔 “铁幕演说”中所宣扬的“美英联盟”,这无异于与杜鲁门潜在的选择背道而驰。彼此 对立的外交意向,最终导致华莱士被迫辞职,同时也意味着美苏合作的外交方针已走入 穷途末路,这是杜鲁门对苏强硬的公开信号之一。

其次,在对英关系上,1946年7月15日杜鲁门签署了对英37亿美元贷款,而在此之前几 个月却拒绝了苏联10亿美元贷款的要求,这实质上是对“铁幕演说”所倡导的美英结成 政治同盟的滞后回应。它表明美国在经济上将只援助其政治上的伙伴,美英与苏已被置 于两个相对立的阵营内。

最终,杜鲁门在国内排斥了以华莱士、贝尔纳斯为代表的对苏缓和路线,在国际上以 经济手段表明反苏联盟的结成,以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冷战由美国首 先引发。

四、结语

签定五国和约的外交谈判是在二战结束后、冷战爆发前的大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这一 时期是大国战略从战时特殊状态向战后正常状态的转型期。战时,盟国的军事、经济、 政治、外交均服务于战争机器,获取战争胜利是各国首要的、一致的利益选择。而此时 存在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例如:二战中关于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无法超越 法西斯侵略所带来的对民族独立、国家存亡这一最基本的国家利益的威胁。如果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在法律上不存在了,那么还谈何国家利益。因此,战争促使被侵略国联合 起来的动因是维护其基本国家利益的需要,即国家存在的权利。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 ,在国家的基本利益得以保护的前提下,这时的外交斗争所争取的则是根本的国家利益 ,即一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从时间范围上看,缔结五国和约时已不存在战争这一特殊因素的制约,大国依据其实 力制定出战后新的战略计划(例如美国的全球争霸计划),但战后初期的外交斗争实际上 受到战时因素的巨大影响。战胜国之间谈判的主要筹码在于各国为战争胜利所起作用大 小以及战争末期所确立的军事力量对比关系。正如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所言, 二战的胜利是“英国提供了时间,美国提供了金钱,苏联贡献了鲜血”。[15](P3)英、 美、苏三国为欧洲战场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尽管法国也作为战胜国参加了五国 和约的起草,但美、英、苏三大国是利益斗争的主角。特别是美、苏两国,一个是在战 争中崛起的经济大国,另一个则显示出雄厚的军事实力,而两者的意识形态又截然相对 。当美国的战略计划指向全球时,苏联就成为他最有力的威胁。美苏之间是两强之争, 而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两强对立并获取利益的最佳机制不是战争,而是强强合作 。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原则的实质即在于此。五国和约的谈判是在 雅尔塔体制这一大的背景下进行的,东西方有尖锐的利益斗争,但只有两强合作,才可 能获得较小成本的利益。

另一方面,签定五国和约过程中,美英苏三国的利益要求反映了战争末期的军事力量 对比。英美盟军是解放意大利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对意属非洲殖民地上的要求强烈。苏 联及南斯拉夫解放东欧、率先占领的里亚斯特,因此苏联态度强硬。五国和约的签定反 映出了大战之后缔结条约的一个普遍规律:缔约的目的是为了在法律上确定其战时的军 事优势。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战胜国的既得军事利益 。二战及其战后形势的特殊性在于这里夹杂了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正如斯大林所言“ 这场战争与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了领土,谁就应该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足 迹所到之处”。[16](P6)因此,二战后所确立的军事优势还包含了内在的政治、经济制 度的优势。在起草五国和约中,杜鲁门之所以坚决要求罗、保、匈政府先改组的原因, 就是力图在无法改变苏联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争取施加政治上的影响,以最大限度谋求 国家利益的实现。一旦这一利益无法实现,就意味着外交政策的失误,这就为杜鲁门主 观上已存在的外交新战略提供了客观基础。

标签:;  ;  ;  ;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国和平条约的缔结及其影响分析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