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

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

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论文文献综述)

孙小雁[1](2021)在《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2.64亿,占人口总量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1.9亿,占13.5%。121世纪中叶以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可高达30%-50%。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代际赡养关系和老年人的养老带来空前严峻的挑战。老年人由于生理机理衰退,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收入将逐步减少乃至丧失,另一方面他们的基本医疗与长期护理需要将显着增加,如果家庭转移支付与公共转移支付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基本收入,他们极易陷入贫困。论文将重点研究个人、家庭和政府三大主体对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收入差距及收入水平的影响和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镇户籍之上附加了各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政策,使得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在收入结构、社会保障和养老模式等方面呈现出非常显着的差异。伴随着子女数量减少和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代际赡养关系受到极大挑战,农村以家庭供养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经济更发达的城镇聚集,农村老龄化程度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城镇,家庭成员将难以向农村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料。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已经从主要面向城镇居民提升为覆盖全民,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正在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但是,城乡老人的收入差距和养老保障水平差距仍然相当悬殊。为进一步研究近十年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和收入差距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城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收入开展研究,重点考察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两个群体的收入水平、来源和决定因素。第一,论文根据老年人收入来源的三个不同主体,将总收入划分为来源于个人的收入、来源于家庭的收入和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对近年来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按城乡、区域等不同维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在城乡、区域、年龄段、性别等维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最大,收入结构差异也非常显着。第二,论文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及相关因素对不平等的贡献度。本文采用各类不平等指数分别测算全体老年人、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并从两个维度对收入差距进行分解。一是用泰尔指数对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进行组间组内分解,二是按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按不同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趋势,农村内部差距趋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显着缩小,结果总体差距缩小。在各类收入来源中,社会保险转移净收入对总收入的基尼系数综合贡献率最高。第三,论文对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城乡总体老年人、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个体收入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包括个人自然禀赋和人力资本积累等个人相关因素,家庭相关因素,以及社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结果发现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有显着差异,城镇老年人收入受社会保障制度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则受家庭转移支付的影响较大。第四,论文进一步研究了近年来社会保障在缩小老年人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所起的作用,发现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藩篱仍然存在,社会保障受益水平差距悬殊,城乡老年人来自社会保障的收入差距远高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第五,论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老年人收入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各国国情有所不同,但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以及国民基本养老金的财政压力,在为老年人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收入保障方面做了很多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维持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基本养老金更加注重公平,实现收入再分配功能保证低收入者的经济来源;完善收入最低保障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贫困和患病的老年人提供托底保障等。最后,论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实施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继续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提升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平性与效率;加大对未来老年人的人力资本投入;以及提升中国人口生育率,减缓人口少子老龄化进程等。

庞浩,徐之茵,管汉晖[2](2021)在《土改前后地权分配之比较:基于县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县志中搜集整理了千余县土改前后地权分配的数据,并从多个维度(基尼系数、第一泰尔指数、地主富农占地百分比和不平等指数)测度了土改前后地权分配的不平等状况。根据县志数据,全国地主、富农、中农和贫雇农的人口占比分别为4.95%、3.68%、34.7%和48.56%。文章首先计算了县级层面的地权分配不平等程度,然后将衡量县级地权分配不平等的各项指标加总到省、地区及全国层面,最后进行区域之间的对比和土改前后的对比。研究表明,土地改革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地权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从县级层面来看,土改前,样本中地权分配基尼系数大于0.4的县数占55.77%;土改后,样本中基尼系数小于0.2的县数占91.35%。从全国层面来看,土改前,地权分配不平等程度较高,基尼系数均值为0.47,第一泰尔指数均值为0.59,不平等指数为0.53,地主富农占地42.8%,各地区和省的不平等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地权分配最集中的地区是东北和西南地区,最分散的是西北地区;土改后,各地区和各省的地权基本实现平均分配,全国基尼系数均值为0.10,第一泰尔指数均值为0.05,地主富农占地百分比之和为10.73%。文末利用其他官方统计数据计算出的地权分配基尼系数与本文基于县志数据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证实了县志数据的可信度,而县志数据更加系统,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微观基础。

吴旭华[3](2015)在《我国城乡贫富差距问题研究——基于计划生育视角》文中认为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己经在我国贯彻执行了30多年,这30多年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人们只关注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成效:提高人口素质,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因素,而忽视和掩盖了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本文通过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的分析,得到计划生育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城乡贫富差距这一结论。并根据计划生育加大贫富差距这一问题,提出推动教育公平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财税制度的解决方案。

韩玉玲[4](2014)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之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是事关国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提高到2012年的38354元(约6100美元)。但伴随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迅速拉开并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中国已由世界上收入分配十分平均的国家变成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引发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

周红利[5](2014)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历史演变:19782013》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从世界居民收入分配最平等的国家演变成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2013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达到0.473。根据数据分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占到了总差距的70%,最近几年城乡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了比较稳定的状态,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迅速扩大,且超过了农村居民的差距。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的地区差距都出现了缩小的趋势,行业差距在经历25年的持续扩大以后出现了稳定趋势。各种数据显示,近年来的中国贫富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

朱博[6](2014)在《中国基尼系数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经济总量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然而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例如日益扩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公平合理且适当的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当前的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严峻的阶段,较大的收入差距已经挫伤了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积极性,其不但无法继续为经济增长增添强大动力,相反却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较大的贫富差距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存在,但不能长期存在。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背景下,如何缩小已经比较严重且日益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已经上升到了到了和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同样重要的位置。因此,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中国基尼系数相关问题的研究,使社会各界对当前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了解。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的基尼系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对文献系统梳理和认真研读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其次采用统计局数据与CHFS数据对比的方法计算了相应的基尼系数,并利用近十余年来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科学确定了我国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再次,利用前文实证结果,对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在参考其他七个国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经验的基础上,从总体层面和三次分配的角度,给出了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政策建议。全文一共分为9章。第1章是导论。首先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接着分析了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第2章是文献述评,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与本文研究内容有关的基础理论的介绍,包括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其他西方经济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和当代经济学界收入差距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是基尼系数的国外及国内研究综述。第3章是本文的立论部分,是本文最重要的一章。本章主要分析了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局限性问题。首先,结合基尼系数完美适用的四个条件和基尼系数自身的四个缺陷,本章列举了理论界现有的批评基尼系数不适用于我国的五方面理由。通过对这五条理由的逐一批驳,肯定了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在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又系统分析了基尼系数在当前中国应用中存在的四方面局限性,主要包括:1.统计数据无法反映真实的收入情况;2.基尼系数的现有算法存在缺陷;3.国际通用的0.4的警戒线在我国不适用4.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不清晰。最后,针对这四方面的局限,本章提出了相应修正办法。针对统计数据的问题,本文在四、五、六章的实证计算中,均引入CHFS的微观数据与基于统计局的宏观数据进行对比计算;针对基尼系数现有算法的问题,本文在第四章通过借鉴某些学者的推导方法,采用一种通过纯数学推导而不依赖任何假定的新算法来进行实证计算;针对0.4警戒线不适用于我国的问题,本文在第五章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计算我国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针对影响因素不清晰的问题,本文在第六章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以期对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第4章是我国基尼系数的计算。理论界现有的关于我国总体基尼系数的算法,均依赖于一定的假设条件,而这些假设条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性。因此,本章在分析我国基尼系数计算特殊性的基础上,借鉴陈家鼎等人基尼系数下限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了我国2003至2012年的基尼系数,将其定义为“稳定基尼系数”并与官方公布的这十年的基尼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统计局数据和CHFS数据,本章分别计算了相应的基尼系数。第5章是我国基尼系数警戒线的确定。首先,本章分析了影响我国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的七方面因素。其次,分别基于统计局数据和CHFS数据,实证计算了我国总体及分城乡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其中,基于官方基尼系数计算出的总体警戒线水平为0.494,基于“稳定基尼系数”计算出的总体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为0.4632,基于CHFS数据计算出的总体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为0.49394621。同时,本文也计算出了城乡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分别为0.5032和0.4976。结合两种数据的计算结果,本文认为0.494比较适合作为我国的总体基尼系数警戒线。第6章是基尼系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本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基尼系数可能的影响因素,这五个方面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层面和个人层面。其次,本章基于统计局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计算了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第7章是调节收入差距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为了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国外经验,本章选择了美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发达国家,也选择了瑞典这样的典型高福利国家。同时,也选择了巴西和印度这样与我国类似的发展中国家,详细分析了六个国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与教训。六个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有一些启示,主要体现在要发挥就业、税收、社会保障、教育、扶贫开发这五方面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第8章是我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首先从总体层面,给出了增强总体经济实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基础制度改革三条建议。其次,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角度,本文也给出了有针对性的相应建议。本章的主要观点是,税收和社会保障是当前我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最应该依靠的两大途径。而完善的制度建设,则是缩小收入差距相关政策可以切实有效的首要保证。第9章是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在全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基尼系数在我国是适用的;城乡差距仍然是我国总体基尼系数较高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基尼系数还未超过警戒线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显着降低了个人层面的收入差距。最后,从收入数据统计、基尼系数警戒线和基尼系数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基尼系数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展望。本文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创新点:1、构建了基尼系数中国适用性的分析框架在第三章的立论部分,本文构建了基尼系数中国适用性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括,首先,给出了基尼系数完美适用的四方面条件;其次,分析了基尼系数自身存在的四方面缺陷;再次,列举了理论界现有的批评基尼系数不适用于我国的五方面理由,并通过对这五条理由的逐一分析,本文认为,这五方面理由不仅没有否认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有些甚至更加印证了我国是完全可以适用基尼系数这一指标的。通过构建基尼系数中国适用性的分析框架,本文肯定了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2、采用官方调查数据与民间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的实证分析在本文四、五章的实证部分,本文均采用统计局的调查数据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CHFS)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的实证分析。统计局公布的的官方统计数据与CHFS的微观数据来源不同。前者的数据收集方式是日记账式,而CHFS数据则是通过回忆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两种调查方式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也具有互补性。二者的互补性在于统计局数据以时序性为主而CHFS数据的截面代表性更广。因此,本文采用两种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可以互为印证、互为补充。3、实证确定了我国基尼系数的警戒线水平由于我国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民思想意识,基尼系数变动方向及速度,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差距内部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适用于西方国家的0.4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并不适用于我国。本文通过采用统计局数据和CHFS数据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确定了0.494为我国的总体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4、明确了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本文通过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层面和个人层面五个方面选取代表指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科学确定了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常兴华,李伟[7](2012)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测算结果显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中,企业所得增长较快,政府所得次之,居民所得增长较慢;再分配格局中,由于各种制度外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增加使政府所得份额上升明显,企业在再分配格局中居于弱势地位,居民所得继续呈下降趋势。各主体内部分配结构的变化特点是:政府部门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支结构不平衡,地方政府的非预算收入激增;企业部门内部垄断行业利润增加大于竞争性行业,利润向少数行业集中;居民劳动报酬份额不断下降且会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居民部门内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针对当前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应适当调整我国国民收入主体分配格局,强化再分配机制,平衡政府、企业和居民主体间分配关系,并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与各经济主体内部收入分配结构的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陈荆夷[8](2012)在《关于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分析》文中认为目前我国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社会问题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从基尼系数来看,世界银行测算的结果是,中国为0.48至0.5之间(警戒线为0.4),已经远远超过警戒线;其中我国的城乡差距对贫富差距影响最大,城镇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的比,已经扩大到了3.3:1,世界上的平均水平仅为2:1;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间的差距更是惊人,在我国收入前20%的人均收入是最低20%的10.7倍;贫富差距的拉大不是数字上的问题,而是危害社会安定的根本问题。美国民众“占领华尔街”反抗1%的贪婪腐败、英国民众伦敦街头暴动,社会矛盾尖锐,这些都是贫富差距拉大后面临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是酝酿社会问题的温床。我国的贫富差距到了不得不加以重视和解决的地步,“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尽快”一词充分体现了现阶段调节贫富差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中,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是主要问题之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2011年12月15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明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要高度重视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抓紧研究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可见无论是为了扩大国内需求,还是为保民生,还是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收入分配都是下一步政府宏观调节的重难点。作为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财政政策,税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继房产税试点之后,2011年个人所得税也有所改革,这次个税改革受到普遍关注,也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民众寄希望于这次个税改革能够缓和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现状,但是这次改革仅仅是对工资薪金的征税扣除额和税率税级的变化,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个税改革并没有触及我国个税的根本问题。因此,探讨我国目前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以及作用不彰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政策建议,也就成为这篇论文的目的。本文分四个部分展开研究,首先是研究为什么需要政府运用税收手段调节贫富差距;第二部分是研究借鉴国外经验;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效应及基本起不到调节作用的主要原因,最后一部分提出相应的改善的政策建议。本文从西方国家税制的曲折变化的分析中得出税收对于调节贫富差距是很重要的的结论。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敲响了警钟,政府开始明白需要对经济进行干预,个人所得税开始在各国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历了一段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状况得到缓解,建立了中层阶层为主的纺锤形分配格局。对于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税收可以说功不可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得税在税种收入比重方面步入其顶峰。但是80年代以后的税制改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减税浪潮,希望回归到自由资本主义的传统。伴随着减税的是贫富差距的拉大,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贫富差距开始拉大,渐渐演变成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危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税收对贫富差距的调节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接着着重分析了美国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美国的基尼系数可以说是西方发达国家里最高的。这里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税收。在美国,个人所得税虽然号称全世界最复杂,设计得也比较完善,但是经过80年代税制改革后,税率一直偏低。目前的最高边际税率也才39%,并且美国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税制设计倾向于中性,财产税和遗产税也几度减除和停征。从外国曲折变化的经验可以看出,税收有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但是如果税制不公平,也会拉大贫富差距。我国税收对贫富差距的调节作用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我国目前调节贫富差距的税种包括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消费税。我国个人所得税是分类征收,对每一类型的所得分别设计了税率、扣除和征收方式。分类征收的模式虽然方便征管,但是极其不利于发挥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我国的财产税虽然有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车船税等,但是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能够调节个人贫富差距的财产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的目的均在于调控房地产市场。但是我国目前房价畸高,这些税种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发挥不了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我国的消费税的设计也是多年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对很多奢侈品和消费行为都没有征税。最后通过城镇居民税前税后基尼系数的对比,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我国税收对贫富差距的调节几乎不起什么作用,甚至在一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反作用。为什么我国的税收对贫富差距的调节基本上不起作用?本文分析得出,主要原因在于税制本身,但又不完全局限于税制本身。比如,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比较落后和不公平的分类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税制。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向综合征收模式发展,但是因为条件限制,现阶段可以先适用像日本一样的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模式,分类综合的模式税源易于掌控,也发挥了综合模式的税收调节作用,兼顾了公平和效率。个税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在改革初期适用分类综合模式,适应了我国国情的需要。其次,个税的改革不仅仅只是税制模式的改变,还包括所得的认定、税率税级的设计、费用扣除的标准、起征点的设计、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等。因此,个税的改革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完善。房地产税是财产税的一个好的实践,既可以对财富直接征税,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作用。遗产税与赠与税是对个人所得税的极大补充,也会激励人们更多地进行慈善捐赠。是调节贫富差距必不可缺的税种,我国也应该尽快开征。在中国,对高档时装、高档保健品等纳入课税范围条件已经具备。拓宽消费税税基,对某些奢侈品和高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对一些高消费行为,包括高尔夫球娱乐、射击、夜总会、狩猎、跑马等娱乐服务业,按现行的税制只对其高消费行业征收有限的营业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显然不足。把某些高档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列入课税范围,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个人所得税近些年来虽然增长较快,但是占税收总额不到7%,纵观全世界,这应当算是非常低的水平。所以,不能仅仅从税制上找原因,还有其它一些别的因素影响税收调节作用的发挥。比如,由于我国目前经济秩序和收入分配秩序的不完善,导致大量漏洞存在,使我们对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基本收不到,对目前大量存在的灰色收入、隐性收入、非法收入也根本监管不到,这就决定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上变成了工资税,所以收入量小,这就更加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也很难有效发挥出税收对贫富差距的调节作用。所以,我国税收要想真正发挥好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除了税制改革需要尽快推进以外,还需要尽快完善我国的经济秩序和收入分配秩序,不仅要切实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增长制度,提高劳动者收入,还要切实加强对高收入阶层收入的监管、堵住各种灰色收入、隐性收入、不合法收入的漏洞。

吕义凯[9](20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迈入富裕阶层的行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很多人尚未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收入一直没有较大提高,仍然处于社会底层,这就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其程度又因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更趋严重,共同富裕面临着严峻考验。在这一背景下,加大对共同富裕理论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便显得日益迫切和更有现实意义。本文从经济、政治、社会、精神等四个层面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韩欢欢[10](2011)在《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探析——浅析四次分配》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基尼系数和胡润富豪榜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现状,从国情,制度缺失和制度缺陷再到个人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四次分配过程中的应对措施。

二、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与养老保障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理论
        四、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老年人收入来源的研究
        二、关于老年人群体收入差异的研究
        三、关于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四、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与差异研究
    第一节 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一、老年人收入来源分类
        二、来源于个人的收入
        三、来源于家庭的收入
        四、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趋势比较
        二、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比较
    第三节 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四节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五节 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六节 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乡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一、个人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二、家庭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三、政府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第四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测度收入差距的指数
        二、泰尔指数分解法
        三、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方法
    第三节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
        一、城乡总体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二、城镇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三、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第四节 老年人不同人群组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各类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二、城镇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三、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第六节 社会保障对老年人收入差距作用的分析
第五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二节 城乡总体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总体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镇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四节 农村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五节 生命历程视角下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六章 发达国家保障老年人收入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第—节 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一、美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二、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三、对美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二节 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一、日本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二、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三、对日本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三节 英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
        一、英国养老金制度
        二、英国老年人的其他收入保障制度
        三、对英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四节 美日英三国养老收入保障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土改前后地权分配之比较:基于县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历史背景
四、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
    (二)研究方法
五、土地改革期间各阶层人口占比
六、县级、省级、地区级土改前后地权分配不平等状况
    (一)县级层面土改前后地权分配的基尼系数
        1.土改前处于不同基尼系数范围的县数占比。
        2.土改后处于不同基尼系数范围的县数占比。
    (二)省份、地区及全国土改前后的地权分配不平等程度
        1.土改前省份、地区及全国的地权分配不平等程度。
        2.土改后省份、地区及全国的地权分配不平等程度。
七、基于其他官方数据对县志数据的检验
八、结论与若干启示

(3)我国城乡贫富差距问题研究——基于计划生育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解释
    (一) 基尼系数
        1. 基尼系数的概念
        2. 从基尼系数看我国城乡贫富差距
    (二) 恩格尔系数
        1. 恩格尔系数的概念
        2. 从恩格尔系数看我国城乡贫富差距
    (三) 马尔萨斯陷阱
三、计划生育实施对城乡贫富差距的影响
    (一)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作用
    (二) 计划生育实施对城乡贫富差距的影响
四、计划生育扩大城乡贫富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 计划生育造成城乡贫富差距加大
    (二) 其他方面的原因分析
五、缓解城乡贫富差距加大的措施

(6)中国基尼系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4.3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
        2.1.2 其他西方经济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2.1.3 当代经济学界收入差距相关理论
    2.2 文献述评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2.3 简要述评
3. 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及局限性分析
    3.1 基尼系数概述
        3.1.1 基尼系数含义
        3.1.2 其他常用的收入差距衡量指标
        3.1.3 基尼系数相比于其他指标的优点
    3.2 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3.2.1 基尼系数的完美适用条件
        3.2.2 基尼系数自身存在的缺陷
        3.2.3 基尼系数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3.2.4 基尼系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意义
    3.3 基尼系数在我国应用的局限性分析
        3.3.1 统计数据无法反映真实的收入情况
        3.3.2 理论界的现有算法存在缺陷
        3.3.3 国际通用的0.4的警戒线在我国不适用
        3.3.4 我国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不清晰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基尼系数的计算
    4.1 常用基尼系数计算方法
    4.2 我国基尼系数计算的特殊性
        4.2.1 影响我国基尼系数计算的因素
        4.2.2 上述四方面因素的修正
    4.3 我国基尼系数的计算
        4.3.1 基于统计局数据基尼系数的计算
        4.3.2 基于CHFS数据的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基尼系数警戒线的确定
    5.1 基尼系数警戒线的地区差异
        5.1.1 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线标准的由来
        5.1.2 基尼系数警戒线地区差异的判断标准
        5.1.3 我国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5.1.4 上述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
    5.2 我国基尼系数警戒线的计算
        5.2.1 库兹涅茨倒U曲线
        5.2.2 倒U曲线与我国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水平
        5.2.3 基于统计局数据警戒线水平的计算
        5.2.4 基于CHFS数据警戒线水平的计算
    5.3 基尼系数、警戒线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
        5.3.1 总体层面的收入分配差距
        5.3.2 城乡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5.3.3 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5.3.4 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基尼系数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基尼系数的影响因素
        6.1.1 经济增长方面的因素
        6.1.2 产业结构方面的因素
        6.1.3 对外开放方面的因素
        6.1.4 政府方面的因素
        6.1.5 个人方面的因素
    6.2 实证分析及结论
        6.2.1 变量选取及数据搜集
        6.2.2 实证分析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7.1 其他国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
        7.1.1 美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
        7.1.2 日本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
        7.1.3 瑞典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
        7.1.4 韩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
        7.1.5 巴西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
        7.1.6 印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经验
    7.2 国外经验对我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启示
        7.2.1 发挥就业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
        7.2.2 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
        7.2.3 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
        7.2.4 发挥教育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
        7.2.5 发挥扶贫开发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
    7.3 本章小结
8. 我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
    8.1 总体层面的政策建议
        8.1.1 加快经济发展,增强总体经济实力
        8.1.2 完善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8.1.3 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基础制度改革
        8.1.4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和谐
    8.2 初次分配领域的政策建议
        8.2.1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8.2.2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8.3 再分配领域的政策建议
        8.3.1 适应国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8.3.2 改革税制,优化税收调节作用
    8.4 第三次分配领域的政策建议
        8.4.1 完善政策法规,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8.4.2 完善税收激励,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演变和政策评述
    (一) 传统体制下分配制度与平均分配机制。
    (二) 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制度演变和政策变化。
        1. 改革开放初期:收入分配改革率先启动。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3.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后期: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 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召开前: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5. 党的十六大至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及分配理论的创新。
三、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总体发展状况
    (一) 初次分配格局测算和变动趋势。
        1. 对初次分配格局的测算。
        2. 初次分配格局变动分析。对表1中主体初次分配格局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二) 再分配格局测算和变动趋势。
        1. 对再分配格局的测算。
        2. 再分配格局变动分析。
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展变化的原因解释
    (一) 初次分配企业增速较快的原因解释。
    (二) 再分配向政府倾斜的原因解释。
    (三) 居民所得份额下降的原因解释。
五、主体分配格局的国际比较
    (一) 初次分配格局的国际比较。
    (二) 再分配格局的国际比较。
    (三) 国际比较结论。
六、各分配主体内部收入分配结构分析
    (一) 政府部门收入分配结构及变化特点。
        1. 政府部门总体收支情况的分析。
        2.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比较。
        3. 政府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4. 政府支出项目结构分析。
    (二) 企业部门收入分配结构及变化特点。
        1. 行业间的利润差距越来越大。
        2. 企业利润向少数几个行业集中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
    (三) 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及变化特点。
        1. 居民收入来源有所优化, 但劳动报酬比重仍然偏大, 再分配机制调节功能有限。
        2. 劳动报酬份额呈现下降趋势, 产业结构调整仍处于第一阶段是主要原因。
        3. 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4. 微观分配三大机制存在的“缺陷”直接影响到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性。
        5. 再分配机制对居民收入差距存在“逆向调节”问题。
七、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 规范收入体系, 完善分配结构, 推动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1. 规范非预算收入, 提高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比重。
        2. 深化分税制体系改革,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
        3. 完善政府税收结构, 加大社会保障等民生投入。
    (二) 限制行业垄断, 化费为税, 减轻企业负担。
        1. 限制行业垄断, 提高市场竞争活力。
        2. 化费为税, 为企业减轻额外负担。
    (三) 扩展居民收入来源, 健全再分配调节功能。
        1. 积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市场, 多途径扩展居民收入来源。
        2. 建立市场决定、微观主体决策为基础, 国家有效调控的新型企业分配机制。
        3. 完善再分配机制, 逐步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

(8)关于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影响
    1.1 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1.1.1 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
        1.1.2 从等分法看我国贫富差距
        1.1.3 从功能性收入分配看我国贫富差距
    1.2. 贫富差距拉大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2.1 贫富差距拉大对社会的影响
        1.2.2 贫富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机理
    2.1 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机理
        2.1.1 所得税
        2.1.2 财产税
        2.1.3 间接税
    2.2 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基础条件
    2.3 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局限性
3. 国外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启示
    3.1 西方国家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曲折变化
        3.1.1 西方发达国家“黄金时期”税收调节作用
        3.1.2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西方税制改革和收入分配
    3.2 西方国家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借鉴
        3.2.1 美国调节贫富差距的税收制度
        3.2.2 发展中国家财产税改革的成功案例——印尼财产税制度
        3.2.3 “富不过三代”——日本遗产税的典型案例
        3.2.4 国外税收经验的启示
4. 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效应分析
    4.1 目前我国现行调节贫富差距的税种评述
        4.1.1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4.1.2 我国的财产税制度
        4.1.3 我国的消费税制度
    4.2 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效应分析
5. 我国税收对贫富差距调节不力的原因分析
    5.1 税制设计落后,不利于发挥调节作用
        5.1.1 个人所得税的设计对贫富差距逆向调节
        5.1.2 我国目前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
        5.1.3 我国目前尚没有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5.1.4 消费税对奢侈品的课税范围有限
    5.2 税制结构制约了税收调节作用的发挥
    5.3 税源监控不力,高收入阶层税收流失大
6. 我国调节贫富差距的税收制度选择
    6.1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的税制
        6.1.1 个人所得税改革
        6.1.2 财产税改革
        6.1.3 推行遗产税和赠与税
        6.1.4 消费税制度的改革
    6.2 借鉴国外经验改善我国的征管环境
    6.3 税收需与其它调节“工具”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探析——浅析四次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事实
    (一) 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差距
    (二) 从胡润富豪榜看贫富分化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
    (一) 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制度缺失和制度缺陷——加剧贫富差距
    (三) 个人因素的差距
三、四次分配中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探析
    (一)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发挥市场的作用
    (二) 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完善相应制度和政策
    (三) 促进社会第三次分配
    (四) 大力发展“第四次分配”的财产性收入

四、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D]. 孙小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土改前后地权分配之比较:基于县志的研究[J]. 庞浩,徐之茵,管汉晖.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1(01)
  • [3]我国城乡贫富差距问题研究——基于计划生育视角[J]. 吴旭华. 经济视角(上旬刊), 2015(05)
  • [4]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之相关性研究[J]. 韩玉玲. 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 2014(00)
  • [5]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历史演变:19782013[J]. 周红利. 中国流通经济, 2014(07)
  • [6]中国基尼系数问题研究[D]. 朱博.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7]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J].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常兴华,李伟. 经济研究参考, 2012(21)
  • [8]关于我国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分析[D]. 陈荆夷.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2)
  • [9]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J]. 吕义凯.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 2010(00)
  • [10]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探析——浅析四次分配[J]. 韩欢欢.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8)

标签:;  ;  ;  ;  ;  

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