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是难中之难的难点,重中之重的重点,说它是难中之难是因为数学应用题逻辑性强,数量关系复杂,隐性条件多,需要细致地分析才能全面找出习题已知条件,探索出已知条件与求证的结论之间的关系,说它是重中之中的重点,那是因为应用题全面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数学基本功,如文字与图形相互转化的能力结合能力。我执教小学数学以来,认真研究应用题教学课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文字与图形结合,增强教学直观性,降低学生的理解的难度,优化课堂结构,突出数学的思维本质,本文谈谈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做个抛砖引玉的论述,供大家群策群力,旨在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
一、应用题教学难的成因分析
数学应用题教学难有很多原因,成因不找出,不解决应用题教学很难迈出新步伐,我通过多年收集教案学案,通过整理有以下成因:
1.应用题属于抽象思维。我们的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乐于直观形象观察和思考问题,头脑中几乎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思维上的链接脱落,形成难于逾越的思维障碍,这是困扰我们的教学因素,我们只能在教学中将抽象问题通过图示形象化,与学生思维高效对接,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2.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有偏差,造成审题不准,解题方案错误。比如我们小学数学教材的“增加到”“增加了”这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包括原来的基础部分,后者是不包括原来的基础部分,只是净增的部分,常常发生混淆,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区分常用数学用语,让学生对相近的数学用语含义清晰。
3.应用题中有很多的干扰数据。应用题为了考查学生辨别能力,设计很多与题目不相关干扰数据,考查学生是否辨别的出来,有的学生在整理数量关系时,把不相关的数学引入计算,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数量的识别能力。
4.习题中有部分隐含的已知条件,需要学生深刻分析才能挖掘出来。学生常常只是看到面上的已知条件,学生感觉做题感到十分困难,无从下手,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细致全面的审题能力。
二、树立学生的解题信心
小学生一谈到做应用题就感到非常头痛,不知道从何入手,做题色变,为了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很重要,保持平和心情做题,信心可以给人一种巨大力量,开发人的潜能,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通过鼓励、逆向思维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学生学习应用题,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讲述,逐步把学生引入到一个高境界的思维。一开始我讲的习题比较简单,但是通过简单的习题教学,树立学生的信心,鼓足学生的勇气,尽管习题简单,但是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的习题结构及演变规律,学生的视觉和思维变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学生的思维慢慢由表入里,学生很容易接受,只要看到学生有进步,哪怕是细微的进步,我都要及时鼓励,让他们在鼓励声中感悟自己力量,支出胆怯的心理重建信心。
2.逆向思维。这种方法变得非常简单,很好操作,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先抓住问题,根据习题所涉及的知识,迅速搭建数学公式,紧扣习题中的已知条件,这样做有利迅速找出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排除不相关数据的干扰,思维变得相当清晰流畅,思维十分高效,比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小明数学考了82分,英语与语文的平均分数为85分,问三科的平均成绩多少分?”逆向思维这样的:要求三科的平均分数,必须知道三科的总分数,再看习题中的条件,已知数学82分,语文与英语的平均分为85分,语文与英语的总分为190分,三科的总分为82+190,平均分为(82+190)除以3,就可以求出平均分了。学生很容易掌握,围绕问题核心,不在核外兜圈子,直接进入问题本质,学生听起来十分轻松,思考问题有的放矢。
三、把应用题教学落到实处
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一定不能只注重教学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形式与内容不相符合,我们就要更换改进教学方法了,只有采用正确的方法教学的效率才会高,我在应用题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归类讲解、找出规律。小学数学应用题涉及面十分广泛,解应用题,就是要找出等量关系,大多数学生对应用题的等量关系不能熟练地掌握,形成了解题的障碍,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等量关系,将应用题归类讲解,列出等量关系。反复讲解典型应用题,学生掌握了等量关系,能分析各种数量关系的演变,学生遇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诸如形成问题、相遇问题都可以总结规律,找出等量关系。
2.深化习题研究。在习题教学中,大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上有个误区,只要把题解出来了作数,不注重习题思路解析,要交给学生解题金钥匙,所以在习题教学中,要将习题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数要弄清楚,再分析已知条件的内部和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很容易给学生讲清思路,突破思维的常规的约束,进行创新思维,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数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对数学问题有特有的敏感性。对于一个数学问题解出来,问题还没有完,还要总结这类问题常用方法,看看问题陷阱在哪里,问题是否还可以演变,能演变哪些数学问题,问题变了又如何解答,这个数学问题的结论能否作为公式定理来运用,这个数学问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考点没有在此题中出现,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这些总结,学生解数学习题就不会茫然了。
论文作者:冯仕群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应用题论文; 学生论文; 习题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条件论文; 关系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