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期脑梗死全脑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研究论文_仇龙军

超急性期脑梗死全脑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研究论文_仇龙军

仇龙军

湖南省桑植县民族中医医院 湖南桑植 427100

【摘 要】目的:观察研究全脑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我院近期内接诊的58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对其实施CT平扫、全脑CT灌注(CTP)、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统计对比缺血区脑血流参数CBV、CBF、MTT、TTP。结果:58例患者中29例平扫显示有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余患者无异常;CTP检查显示,全部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区,CTP呈现为CBF、CBV降低,MTT、TTP推迟;CTP检查显示,患侧与健侧CBF、MTT、TTP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采取全脑CT灌注、CT血管造影联合检查,可及早的明确脑梗死的发生,同时两者联合可以明确病变位置、程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急性期脑梗死 CT灌注 CT血管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早期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有效措施,其已经得到了多个临床试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病例,时间窗的选择及缺血半暗带等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溶栓治疗的热点话题[1]。此次,我院采取CT灌注、CT血管造影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检查,并分析了两者联合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接诊的58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全部患者均经CT常规检查显示无出血性脑卒中症状。入选患者中男35例、女23例;患者年龄45岁到71岁不等,平均年龄(63.1±8.9)岁。

1.2检查方法:在患者发生临床症状后12小时内予以实施头颅CT平扫、CT灌注、CT血管造影检查,检查仪器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128层CT。先对患者实施CT轴位平扫,调整层厚10mm,层距10mm。常规平扫后,排除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临床体征定位或CT平扫线索确定感兴趣区域(注意感兴趣区的选择应尽量避开大量血管及脑沟[2]),然后静脉注射50ml对比剂,延迟5s后对所选定区域进行cine模式连续动态灌注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源图像传输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图。头部CTP扫描完成后,同期行CTA扫描检查,CTA扫描自主动脉弓到颅顶处,造影剂注射速度控制为5ml/s,造影剂总量不超过60ml。对比剂注射完成后,实施实时监测,当对比剂充盈高峰值区域时予以扫描。选取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进行扫描图像的重建,并分析颈段及脑内大血管分支的狭窄及闭塞情况。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组间比对采取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CT平扫结果:58例患者行CT平扫显示,29例患者(50%)临床症状与其病灶对应,林场主要表现出局部脑组织出现密度稍降低情况,相邻脑沟有消失现象或邻近脑池变形,其余患者均为出现于临床症状对应病灶征象。治疗1-2周后复查CT平扫,均为发现脑梗死低密度区。

2.2CT灌注(CTP)结果:全部患者CTP检查显示,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灌注区。其中CBF轻度降低7例、CBF中度降低39例、CBF重度降低12例,且12例CBF重度降低位置与对侧相应区的比值在0.03-0.11之间。缺血半暗带区域显示CBF降低,CBV正常或有轻度降低,TTP显示延迟。梗死中心区域CBF、CBV显示,自病灶中心向外逐步增加,但部分患者TTP值有减少现象。CTP检查显示,患者患侧平均CBF为(4.79±3.25),对侧平均CBF为(56.12±22.87),两者比对,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患侧平均CBV(2.14±1.56),对侧平均CBV(3.45±0.41),两者比对,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患区平均TTP值较对侧区域延迟了(21.76±16.13)秒,差异明显(P<0.05);患者患侧平均MTT(24.41±19.97)秒,对侧平均MTT(3.91±1.28)秒,两者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CT血管造影(CTA)结果:CTA检查结果显示,31例患者单侧颈内动脉较为狭窄,14例患者一侧大脑中有动脉狭窄现象,8例患者左侧大脑出现动脉闭塞情况,5例患者左侧颈内有动脉闭塞现象。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目前对于疾病的治疗,多采取超早期溶栓治疗。超早期溶栓治疗的实施,目前临床多以4-5小时为溶栓治疗时间窗[3],但由于不同患者存在着个体差异、其循环的代偿能力、储备能力也不相同,因此仅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及临床症状来决定是否溶栓并不准确。有资料显示,93%的脑梗死患者灌注变化要比形态学改变早,由于溶栓治疗在脑梗死3小时内方可确保疗效,因此及早的观察灌注异常,确定半暗带,分析侧支循环血流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我院对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了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检查,利用对比剂团注及快速扫描,经CBF、CBV、MTT、TTP等灌注参数,于形态学变化前检测到异常情况,可及时的观察到组织血管化及血流灌注情况[4]。CT灌注检查中,CBV和CBF可以准确的区分梗死灶、缺血性半暗带,在缺血严重时,CBF及CBV均出现明显降低,表明脑组织出现了不可逆的梗死现象。CBF降低,CBV未发生明显改变的组织表示缺血性半暗带。本次研究中,5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缺血半暗带。此外,MTT对缺血病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但特异性较差,CBV在梗死灶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去特异性,但无法敏感的检测到脑组织的缺血现象,因此两者结合对于确定缺血性半暗带效果更加。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CBV检测值的降低与MTT值的延长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CT灌注对超急性脑梗死检查中可以明确范围及程度[5]。本次研究中,对58例患者同期实施了CT血管造影检查,全部患者均检出异常,提示CTA检查可以准确的确诊缺血区供血动脉的狭窄及闭塞状态,并能有效的分析导致脑缺血发生的原因。

综上所述,全脑CT灌注检查可以明确缺血病灶的范围及程度,CT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明确缺血区域供血动脉的情况,两者联合检查,可及早、明确的诊断脑梗死的发生,这对脑梗死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红洲,王万华,夏雪龙,等.脑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1,8(3):114-116.

[2]卢洁,李坤成,吉训明,等.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81-184.

[3]Ringleb PA,Schellinger PD,Schranz C,et al.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in 3 to 6 hours after inset of ischemic stroke:useful or harmful[J].Stroke,2002,33:1437-1441.

[4]戎倚雯,王嵩,石璐,等.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313-315.

[5]李鸿波.64排螺旋CT脑灌注和CT血管成像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2):183-183,185.

论文作者:仇龙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3

标签:;  ;  ;  ;  ;  ;  ;  ;  

超急性期脑梗死全脑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研究论文_仇龙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