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论文_刘小红, 李国强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论文_刘小红, 李国强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方元镇中心学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小学数学教学也在积极进行着改革。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形成。然而,有些教师虽然也在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却没有把握住改革的精髓,教学效果不佳。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呢?笔者结合自身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探析和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数学中包含许多的数字、符号、理论、概念等,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往往没有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利用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比如,在进行《图形的运动(二)》的教学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如果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就讲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学生可能并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出示一个五环图的一半的图形,让学生想象这应该是一个什么图案。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渲染:"看到五环图,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奥运会的情景,奥运会的参赛队和游客来自世界各地,而国旗、区旗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象征。"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几张轴对称的国旗或者区旗的图案,如加拿大的国旗、挪威的国旗、越南的国旗、日本的国旗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国旗,看看这些图形都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探索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二、问题引导,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新课教学,对于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初次接触,如果教师直接讲解相关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有一定坡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让学生通过合情推理找到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进行《角的度量》的教学时,有些学生对"用小角量大角"的方法并不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推理。

师:以前我们学过的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是怎么测量的?

生:以1厘米的小的线段作为标准去测量,看铅笔的长包含几个1厘米。

师:测量课桌的面积时,又是怎么测量的呢?

生:以边长为1分米的小的正方形作为标准去测量,看课桌包含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这里,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测量的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

师:量大的长度用小长度来量,量大的面积用小面积来量,那么,量大角用什么来量呢?

生:用小角来量。

这样,通过提问,让学生由线和面的测量方法,联想、推理得到角的测量方法,促进了问题的有效解决,且锻炼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之一。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发展还不成熟,这不利于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更直观的展现,促进问题的快速解决,并让学生在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抽象思维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对于下面这道题目:"把一根绳子对折三次,现在的绳子占原来绳子总长的几分之几?"从表面看,这道题目条件不多,解答起来似乎并不困难,但实际上,由于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不成熟,学生仅仅通过文字去想象很难弄清现在的绳子与原来绳子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对折第二次的线段长度是第三次的2倍,对折第一次的长度是第二次的2倍,原绳子的长度是对折第一次的2倍,然后,再从线段图抽象出数量关系,2×2×2=8,学生就能够轻松得出现在的是原来绳子的1/8。这样,通过数形结合,学生透过表象看清了问题的本质,思维更加清楚,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并通过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转化,实现了思维的过渡,发展了自身抽象能力。

四、一题多解,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当今世界,科技技术突飞猛进,急需创造性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谈到创新,人们常常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联系在一起。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一题多解。

比如,下面这道题目:"一列火车3小时行驶了180千米,用同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9小时,求甲乙两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道题,按照常规的做法,求距离,已经知道了行驶时间,只要求出速度就可以了,因此,可用180÷3×9=540(千米)。这样做虽然正确,但是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这样列式,是不是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呢?这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3小时行驶了180千米,而9小时是3小时的3倍,行驶的距离也就是180千米的3倍,由此可得:180×(9÷3)=540(千米)。这样,从倍数的角度进行思考,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时间的角度进行思考,3小时是9小时的1/3,也就是甲乙两地距离的1/3是180千米,那么甲乙两地的距离就是180÷(3÷9)=540(千米)。这样,通过一题多解,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结合生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考试和分数,更多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比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创设一个超市购买文具的情境,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一名学生扮演收银员,实际卖一卖,买一买,算一算,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再比如,对于下面这道题目,132-98=132-100+2=34,有些学生对于"132-100+2"不太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平时买东西的情境进行解释:假如你有132元钱,购买的东西价值98元钱,为了方便,你给了收银员100元,收银元又找你2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减100再加2的道理。这样,通过结合生活教学,大大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应用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迟楠.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9):91-92.

论文作者:刘小红, 李国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论文_刘小红, 李国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