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流通企业规模比较:中国30强VS全球30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企业规模论文,中外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至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文献详细阐述中外流通企业规模差距程度,尤其是没有提供一个具体的数据支持。本文分别选出中国和全球最大的30家流通企业,基于它们近4年来的历史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商务部的公告、美国《财富》杂志的500强排行榜以及各公司网站上公布的年度报告),对两组企业规模进行总体比较。特别地,我们还要对沃尔玛进行初步的案例分析,希望这类国际流通巨头的成功能够给中国流通企业规模扩张带来有益的启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我们首先要对数据和分析做几点说明:第一,这种比较看起来存在概念上的矛盾(中国属于全球的一部分),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的流通企业基本上难以进入“全球流通企业30强”排名,① 因此这两组企业之间没有重叠问题,实际上是可以比较的;第二,现代流通企业大都以连锁形式实现规模扩张,没有哪一家单店可以实现较大的营业额,这一点是由流通企业的“交易性质”决定的(李陈华、文启湘,2004),② 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国家经贸委以及后来商务部发布的“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代表中国流通企业30强,而全球流通企业30强的数据来自美国《财富》杂志的“全球500强排行榜”以及各公司的年度报告,比较时期为2002-2005年;第三,为了符合可比性原则,在全球500强中我们只选择了零售企业(包括沃尔玛(Wal- Mart)所属的“综合商店”、家乐福(Carrefour)所属的“食品店和药店”、家得宝[Home Depot]所属的“专业零售店”),而排除了麦克森(McKesson)之类的批发企业;第四,对于中国商务部公布的全国连锁30强数据,有时候在各个年度不太一致,在分析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我们选用的是当年的数据,而不考虑下一年度的“去年同期”的数据;③ 第五,在中外流通企业规模比较中必然涉及汇率折算问题,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用1∶8的名义汇率把人民币大致折算为美元,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我们要进一步从购买力平价的意义上讨论“实际规模”问题。④
二、规模和增长速度比较
在2002-2005年间,中国流通企业30强总营业额分别为223、338、481、612亿美元,平均企业营业额分别为7、11、16、20亿美元,年均增长41.0%(2001年总营业额为155亿美元);总店铺数分别为8988、10321、13801、16665家,平均企业店铺数分别为300、344、460、556家,年均增长29.8%(2001年总店铺数为5866家);平均单店营业额为248、327、348、368万美元,年均增长8.8%。同期,全球流通企业30强总营业额分别为11904、13017、14221、15260亿美元,平均企业营业额分别为397、434、474、509亿美元,年均增长8.0%(2001年总营业额为11214亿美元);总店铺数分别为90346、93640、97605、107245家,平均企业店铺数分别为3012、3121、3254、3574家,年均增长5.9%(2001年总店铺数为85327家);平均单店营业额分别为1318、1390、1457、1423万美元,年均增长2.0%。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流通企业30强在总体规模上还远远落后于全球流通企业30强。在2002-2005年间,后者总营业额(平均企业营业额)分别是前者的53.4、38.5、29.6、24.9倍,总店铺数量(平均企业店铺数量)分别是前者的10.1、9.1、7.1、6.4倍,平均单店营业额分别是前者的5.3、4.3、4.2、3.9倍。但是,二者总体规模之间的差距呈明显缩小趋势,这一点从增长速度上看更加明显:中国流通企业30强总体规模扩张速度要大大高于全球流通企业30强,前者总营业额和总店铺数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后者的5.1倍,平均单店营业额的年均增长速度为后者的4.4倍。我们把以上比较总结为表1-A和表1-B。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判断:与外国流通企业相比,中国流通企业总体营业规模和店铺数量规模都偏小,但是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是在这一比较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中国与全球之间进行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全球流通企业30强集中体现的不是某个国家的流通业实力,而是发达国家的强强组合;第二,中国流通企业规模近年来扩张速度相当快,但是这其中有外国流通企业的贡献,比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等国际流通巨头在中国的分部,它们在中国商务部2003年统计标准调整之后就一直位居30强的排行榜中;第三,一旦涉及国际比较,就必然面临一个汇率折算问题,为了分析方便,以上统一采用1:8的汇率,但是这显然会对企业的实际规模造成某种扭曲。特别是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国际比较中尤为重要,以下我们将就此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三、进一步讨论:“货币规模”与“实际规模”
中国流通企业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与国际流通企业在规模上存在明显的总体差距和个体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中国流通企业30强和全球流通企业30强营业总额分别以当前年均29.8%和8.0%的速度增长,那么二者之间的差距消失至少还需要17年;如果百联与沃尔玛分别以当前年均21.6%和9.5%的速度增长,那么二者之间的差距消失至少还需要34年。对于急切期望民族企业振兴的中国政府、企业以及普通老百姓来说,消失差距所费的时间显然太长了。但是,通过“货币规模”与“实际规模”之间的概念区分,我们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定义:企业的货币规模是指以销售额或营业额来衡量企业的规模,在国际比较中直接用名义汇率进行折算,这是一种方便的比较方法,也是我们在前文中所用的方法;企业的实际规模是指用实际销售或经营的物品数量来衡量企业的规模,这在国际比较中不需要汇率折算,各国企业都可以直接进行规模比较。因为流通企业经营对象的范围非常广,商品数量可能成千上万且品质规格各不相同,实际规模比较在操作上非常复杂。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不以名义汇率,而以购买力平价指数来对企业货币营业额进行折算,可以近似地表达企业的“实际规模”,从而剔除企业货币规模比较中“价格水分”。⑤ 比如说,百联集团在中国销售了800瓶矿泉水,每瓶售价1元,营业额为800元人民币,折合100美元,沃尔玛在美国销售了800瓶矿泉水,每瓶售价1美元,营业额为800美元;显然,如果统一用美元来衡量,那么沃尔玛比百联的“货币规模”要大8倍;但是同样显然的是,二者的“实际规模”是一样的。笔者没有详细考察各个国家的物价和货币购买力水平,但任何一个出国考察过的人都知道,这种物价和货币购买力水平上的国际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考虑到全球流通企业30强的绝大部分都是在美国和欧盟国家(其中美国就有12家),并且它们的大部分销售收入都来自这两个地区,而中国流通企业30强中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收入是在本土实现的;如果我们从购买力平价的意义上进行比较,不把人民币与美元之间进行1∶8的折算,而把它们进行直接比较,那么,上文中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流通企业与国外流通企业之间的差距就要缩小至1/8倍。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基于购买力平价的折算没有这么简单,全球流通企业30强中许多企业的销售收入也有一部分是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的,并且它们在发展中国家的扩张速度近年来逐步加快。
总的来看,我们认为,从实际规模而非货币规模的角度看,中国流通企业30强与全球流通企业30强之间的差距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大,随着中国流通企业本身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际化扩张,这种差距将以更快的速度缩小。事实上,最近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也充分说明人民币从前的确被低估了,或者说,我们前文的比较中可能低估了中国流通企业的规模,从而夸大了与国际流通巨头之间的差距。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中外流通企业的实际规模差距是多少,中国流通企业要实现赶超目标并非易事,要想保持当前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还必须向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家得宝等国外企业学习,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以下我们就以沃尔玛为例来说明流通企业规模扩张的国际经验。
四、规模扩张:应该向沃尔玛学习什么?⑥
(一)沃尔玛现象
沃尔玛自1962年成立以来,其规模增长的速度令人吃惊,年营业额从最初的70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486.5亿美元,⑦ 年均增长33.85%,即便剔除物价指数,年均增长率也达到28.32%;1990年超过西尔斯(Sears),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1991年开始国际扩张,先后在墨西哥、波多黎各、加拿大、阿根廷、巴西、中国、韩国、德国和英国等10多个国家开设分店;1992年美国总统布什亲自飞往本维尔顿,授予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总统自由奖章”(美国最高的平民奖项),使平民出身的沃尔顿成为“美国梦的缩影”;1997年成为美国第一大私人雇主;2001年以年营业额2198亿美元超过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 Mobil),成为2002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最大的企业,并在2003、2004、2005年继续把持这一头号位置,虽然2006年退居第二,但2007年又以3511.4亿美元的营业额重新回到第一位。⑧ 至2007年11月22日,沃尔玛在全球已有分店713l家,其中在美国有4121家,美国国外的13个国家中有3010家(包括在中国的194家);雇员人数超过190万,其中在美国国内超过136万,国外超过30万(包括在中国的7万多);已建立110多个大型配送中心。沃尔玛在《财富》2003、2004评选的美国最受尊敬的企业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⑨ 并且沃尔玛在全球多个国家多次被评为“最受赞赏的企业”和“最适合工作的企业”之一。2006年度当选“中国零售业最佳雇主”。这就是所谓的“沃尔玛现象”,沃尔玛成功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的规模扩张速度以及分店复制速度,但是我们更想了解沃尔玛成功的发展战略选择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于是,我们搜集了沃尔玛1972-2007年间的36份年度报告,其中包含了38个财务年度的主要数据,经过分析整理,我们发现沃尔玛有两个方面做得非常的突出甚至绝无仅有:专业化和稳定化。
(二)沃尔玛成功的要素
1.忠于主业,专业化经营。沃尔玛的经营业务非常专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商品销售业务,从来就没有涉足石化、房地产、金融保险、酒店旅游等其他比较热门的行业。从1970-2007年的38年期间,沃尔玛的商品销售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99.07%,最低为1973年的98.77%,最高为1986年和1988年的99.35%(见表2)。这充分地说明了沃尔玛的高度专业化:始终如一地专门从事商品流通业务。相比而言,中国国内的流通企业大都没有沃尔玛这么专一、执著,而是大范围地跨行业扩展,最后甚至连其行业归属也变得难以辨认。在中国当前74家零售上市公司中,有18家涉足房地产业,9家涉足酒店业,8家涉足旅游业,6家涉足广告业,6家涉足餐饮业。比如,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不仅涉足房地产,而且还同时从事生化制药;新疆友好集团最初也是一家典型的零售企业,而当前业务扩展到房地产、酒店、旅游、供暖、广告、物流等各个行业;宝鸡商场(集团)除了兼营房地产、酒店餐饮等业务以外,还经营着路桥收费、广告业务;烟台园城企业集团(前身为烟台华联商厦)现在不仅从事房地产开发,而且业务逐渐扩展到毫不相干的医药业。本文无意去指责多元化经营的种种弊端,多元化也不一定就是一种失败的战略,事实上,中国一部分流通企业的跨行业扩展完全是迫于竞争压力而不得不逐步退出主业。本文要指出的是,中国有许多零售企业纯粹是出于短期利益考虑而采取了多元化战略(比如,当前房地产一片火热,于是蜂拥而入),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至今难以看出有哪家企业能够像沃尔玛那样如此专一地集中主业,专业化从事零售业务;或者通俗地讲,国内没有哪家流通企业能够像沃尔玛那样开店开得如此认真。专业化是沃尔玛成功或沃尔玛现象出现的首要前提。从这种意义上看,与其说沃尔玛善于捕捉机遇,不如说它更加善于放弃机遇,中国流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抵制来自各行各业的短期利益的诱惑吗?
2.稳定步伐,可持续发展。透视沃尔玛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其经营业绩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从全球来看,历史悠久的企业很多,沃尔玛不算老字号;赢利性高的企业很多,沃尔玛的利润率并不高。但沃尔玛有一点是几乎所有其他企业都无法超越的,那就是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强稳定性,根据沃尔玛1970-2007年这38年间的经营数据,我们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的收益率。在1970-2007年间,沃尔玛的平均纯利润率为3.48%,最低为1975年的2.66%,最高为1985年的4.20%,并且其中只有4个年度低于3%,4个年度高于4%,其他30个年度均处于3-4%的水平,大概略高于美国零售行业平均纯利润率水平;平均税前利润率为6.05%,最低为1997年的4.51%,最高为1985年的7.77%;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12.97%,最低为1997年的7.9%,最高为1970年的20.7%;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0.23%,最低为1997年的19.2%,最高为1971年的52.3%。(2)稳定控制经营管理成本。在1970-2007年间,沃尔玛的销售成本占总营业额的比重平均为75.64%,其中最低为1983年的72.33%,最高为1993年的78.91%;经营管理费用开支占总营业额的比重平均为17.68%,最低为1993年的14.86%,最高为1979年的20.73%。(3)稳定防范财务风险。在1970-2007年间,沃尔玛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7.03%,最低为1973年的46.47%,最高为1982年的65.45%;平均产权比率为1.35,最低为1973年的0.87,最高为1982年的1.89;平均流动比率为1.62,最低为0.9,⑩ 最高为1974年的2.5。(11) 我们可以把以上数据总结为表2。(4)稳定推行分店扩张。众所周知,沃尔玛一直奉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但是具体推进步伐却不是这样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的,其最大特点在于稳定的地理扩散。1962年沃尔玛从美国的阿肯色州起家,逐渐扩散到周边的密苏里州、俄克拉荷马州、堪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田纳西州、德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向更远一些的州扩张,从来没有一次跳过某个州而直接在其他更远的州率先设立分店。在1972-2007年的财务年报中,沃尔玛用圆点表示其分店位置,清楚地、连续性地显示了这种星星之火的蔓延过程,直到1994年遍及美国的50个州之后,才开始着手国际扩张。并且,沃尔玛的分店扩张速度呈加快趋势,1962-1969年间年均增加4家,1970年代年均增加20家,1980年代年均增加114家,1990年代年均增加223家,2000-2007年间年均增加400家。以上这些数据有力地显示了沃尔玛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有哪家流通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更进一步,全球又有哪家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
以上就是本文所总结的沃尔玛成功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忠于主业,专业化经营;稳定步伐,可持续发展。沃尔玛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流通企业成功之路,这种经验非常值得中国流通企业加以借鉴,特别是当前国内流通企业在做大做强的民族精神驱使下,大都希望能够通过集团化运作(比如百联、国美以及最近的武商联)和兼并收购(如大商和北京物美)来快速实现规模扩张。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沃尔玛的成功经验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些流通企业在追求快速增大时容易犯的错误(如郑百文、普尔斯玛特),就我们当前所掌握的资料,相对来说,苏宁电器的表现是最好的(不止是在业绩上,而是在长期发展趋势上),但其成功还需要更长时期的检验。
五、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以中国流通企业30强与全球流通企业30强为例,基于它们2002-2005年间的历史经验数据,在中外流通企业之间进行了初步的规模比较,我们发现:(1)中国流通企业与外国流通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规模差距;(2)中国流通企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外国流通企业;(3)如果从购买力平价的意义上来衡量企业的“实际规模”,中国流通企业与外国流通企业之间的差距不会像初看起来那么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流通企业的起步较晚,以连锁经营为特征的流通企业规模扩张模式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12) 其次,中国近30年来的宏观经济增长和流通产业扩张,为中国流通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极好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空间;再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2004年底全面开放零售业之后,外资商业大举抢滩中国市场,加剧了国内商业的竞争,大大推动了中国流通企业的并购和整合,走上了跨越式的规模扩张轨道;最后,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逐步成熟,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逐渐提高,一些流通企业开始摸索出了符合自身特征的连锁扩张模式,分店复制的效率明显提高。特别地,我们以沃尔玛为例,基于公司1970-2007年间的经营数据,详细分析了其成功的两大重要条件:(1)忠于主业,专业化经营;(2)稳定步伐,可持续发展。沃尔玛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在中国流通企业追求快速规模增大时起着非常好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一些流通企业由于扩张速度过快而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在本文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如,流通企业的规模差距在什么程度上对应于其赢利性?由于商务部在每年的“全国连锁30强”经营情况统计表中没有列出利润率指标,因此本文无法完成这一分析,就我们掌握的不完全数据来看,流通企业的营业规模与利润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企业的利润率可能取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这需要基于两组企业的完全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经验研究。另外,并购对于当前中国流通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并购之后如何实现整合成为中国流通业组建“国际航母”的一项重大挑战,否则就难以打造一种成熟的、高效率的“可复制经营模式”,而分店扩张是流通企业规模增大的基本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最后,对于零售巨头沃尔玛的成功,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题材,本文只是基于一些经营数据作出了初步的分析总结,要详细剖开一家如此成功的企业内涵,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细致的工作。
注释:
①至今为止,唯一一次进入了这一排行的中国流通企业是香港的和记黄埔(Hutchison Whampoa),其2005年营业额为235亿美元,在2006年全球500强中排名第259位,但是在本文中我们没有把它列入中国组,一是因为商务部在统计报告中也没有包括该企业,二是因为该企业的大部分营业收入是在香港和海外实现的,三是因为该企业也才刚刚进入“全球流通企业30强”。
②当然,流通企业的范围可能更广,包括批发、贸易甚至金融、保险等领域里的企业,只不过连锁商业企业是更加典型的流通企业,而且有关连锁企业的数据就目前来看更具有可得性。
③ 比如,根据2005年公布的资料,百联集团2004年营业额为676亿元,但是根据2006年公布的资料,百联集团2004年营业额为672亿元(统计表中的“去年同期”),关于其他一些企业也存在这种出入。发生这种出入的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并购;(2)老企业退出、新企业加入,特别是对于排位在后面的企业,更容易发生变化;(3)有些企业当年向商务部提供的是预期数据,而下一年提供的却是前一年的实际数据。但是,这些调整和差异并不会影响本文的总体分析结论。
④ 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比率持续下降(人民币升值),从1∶8.3变为2007年12月9日的1∶7.4。
⑤ 购买力平价可能是更加合理的一种经济实力衡量方法。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2005年的全球GDP排名,中国的排位将从第4(按名义汇率计算)上升到第2,仅次于美国,是日本的2倍。特别是西方的专家和媒体,尤其喜欢这样来宣扬中国的经济增长或“中国威胁论”。
⑥ 感谢《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社的郑英龙编辑的有益建议让我进一步补充了这一部分内容,我认为以沃尔玛的成功为例来说明流通企业规模扩张问题是非常合适的。
⑦ 这是2007财务年度的数据,但实际上是2006年的营业额,因为沃尔玛的财务年度截止于1月31日。2007年《财富》500强所公布的数据为3511.39亿美元,但我们选用了沃尔玛年度报告中的数据。
⑧ 沃尔玛2007年报中的数据为3486.5亿美元,但是也超过了埃克森,后者2006年度的营业额为3472.5亿美元。
⑨ 但沃尔玛的这一排位在随后几年由于“劳工争议”等方面的问题而有所下降,2005年排名第4位,2006年排名第12位,2007年排名第20位。
⑩ 这一比率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沃尔玛发展初期,企业规模较小,流动比率保持较高,直到公司变得非常强大之后这一比率才逐渐下降:1970-1979年间平均为2.07;到了1980-1989年间降低为平均1.83;1990-1999年间降低为平均1.53;2000-2007年间降低为平均0.91(此期间,除了2000年为1,其他年度均为0.9)。
(11) 这三个指标大体上说明了一家公司的偿债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资产负债率为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产权比率(又称债务股权比)为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之比,流动比率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
(12) 中国流通企业始建于1985年9月,1986年5月2日正式开业的天津立达国际商场是中国最早的现代连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