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验研究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天津市教科院邢真、徐广宇同志对本文的写作给予了许多帮助,特此致谢。
* * *
一、问题与假说
实施和谐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想,有着很长的历史。在古希腊,“雅典人重视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和各方面教育的配合。他们提出了和谐地发展的人的概念。”①在那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维形。在我国,古代教育就有了礼、乐、书、数、射、御“六艺”,可以说这是早斯的和谐教育,因为其宗旨在于使人在德、智、体、美方面协调发展②。这一教育理想虽然在古代就萌生了,并有广泛的实践,却不可能真正实现,因为不具备社会条件。中世纪,教育沦为宗教和封建王权的奴婢,和谐教育的幼牙遭到扼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向宗教和封建专制发起了攻击,和谐教育得到一次新生。当时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大都倡导并亲自实践和谐教育,但又都未能如愿。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片面发展基础上的,和谐教育的社会条件遭到破坏。直到马克思主义的诞在,才使人的全面发展及和谐教育获得了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片面发展及相应的片面教育是资本主义早、中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人的全面发展及相应的和谐教育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因为社会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现代化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和谐教育创造了社会条件③。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和谐教育的实现开辟了美好的社会前景。但是,实施和谐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受到来自封建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冲击和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不断消除封建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遗留影响,这样,才能逐步使和谐教育的理想得以实现。
在现实的教育中,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内容的应试教育就是封建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消极影响的产物。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转变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思想观念,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改革,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此,我校从1990年开始实施了以和谐教育为主题的整体改革实验。我们的假说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原则贯彻到师生关系、课堂教育教学过程和学校、家庭与社会关系中去,对于消除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是有效的。
二、实验的设计
1.和谐教育的含义
我们认为,和谐教育就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优化教育教学结构中的诸要素,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协调的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其中有三个要点需要强调。第一,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历史上的和谐教育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处理好。古希腊的和谐教育过多地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教育家们提倡的和谐教育大都过分强调了个人发展的需要。在当代社会主义教育背景下,坚持唯物辩证法,实施和谐教育就应该坚持二者的统一。应该用统一的方针和目标及统一的教学计划来反映和落实社会发展的需要,用灵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用因材施教的方法,用个性化的目标要求,来反映和落实个人发展的需要。即在统一性基础上发挥灵活性、创造性,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鼓励个性充分发展。第二,优化教育教学中的要素。和谐教育包括教育要素和谐与目标和谐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没有和谐的教育要素,就没有目标的和谐。和谐的教育要素就是优化组合的教育要素,即使教育教学中的各要素建立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对学生发展给予协调一致的影响。为此,实验主要抓了三个操作变量,即师生关系的和谐、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学校、家庭与社会配合的和谐(下文将具体说明操作环节)。第三,使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协调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其中,“全面的”与“协调的”是和谐教育中的核心。和谐发展的要义就是全面而协调的发展。德、智、体几个方面不仅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且要协调发展,即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整体。
2.实验的目标
和谐教育实验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德、智、体几方面全面的协调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具体地说,包括如下方面:第一,建立融洽、合作、尊爱的师生感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第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动机、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得到积极的发展;第三,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教学节奏,课堂学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第四,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能够自我协调与恰当处置;第五,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显著增强;第六,使学生热爱学校和学习生活,把学习作为乐事。
3.实验的操作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根据和谐教育的内涵,我们把实验的操作变量归纳为三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关键环节。具体操作要求是: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在师生中开展广泛深入的尊师爱生教育,学校搜集整理了中外尊师爱生的典型案例,给学生和教师学习和讨论;实行民主教学,每堂课从目标到教学形式与方法,都是由师生共同商量确定;师生之间定期举行沟通会议,互提建议和要求。这些操作要求为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有力的教学动力,打好了基础。
第二个方面,协调“五育”和学科课、活动课与隐性课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我们打破过去互不联系、单打一的做法,使五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成为育人的整体力量。例如,在智育中,广泛开展学科德育活动;在德育中,则引进文、史、地及数学知识教育;美育作桥梁,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健身,即在美育中引进智育、德育和体育;在体育和劳动教育中除让学生注意动作、操作的协调、配合、对称等法则,以受到美的教育外,还注意培养学生坚定、勇敢、坚韧、拼搏、吃苦、勤奋等品质,引进品德教育。对于学科课、活动课和隐性课,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在学科课中加大学科活动课比例,一般是每周减少一节学科课而代之以学科活动课,使学科课活动化,而活动课也加强了与学科课的联系,相互补充、拓展和延伸。根据学科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与目标要求,设计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感受到学科课、活动课某些教育因素的存在,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三类课代表了丰富多彩而又内在联系和一致的教育因素,为学生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个方面,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关系,实现三方面教育一体化。具体做法是: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给家长介绍教育教学的进度以及所涉及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家长配合的具体要求;定期邀请家长来校听课座谈,了解他们的建议和要求,协商一致,共同培养学生。社会是学生受教育的大课堂,我们邀请街道委员会的领导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街道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净化、美化社会环境,使学生在校外免受不良因素的侵害。此外,我们还与工厂、农村、部队等30多个单位建立了联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接受教育。在这些做法中,我们坚持了目标的一致性、要求的一致性。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和谐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社会环境。
三、实验成果分析
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我们严把实施关,采取一切措施,确保实验自变量操作顺利完成,实验到1994年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依照实验预定的目标,我们对实验成果进行了各种测评,结果如下。
1.师生关系
我们根据师生关系和谐的目标内容,编制了调查问卷,对实验班学生和对比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27个项目的综合分析,结果如表1。
表1 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感受
感受 实验班(%) 对比班(%)
很满意 62.6 35.2
满意
27.4 29.0
小计
90.0 64.2
从表中可以看到,实验班学生比对比班学生对师生关系更满意。此外,实验班学生认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尊重学生人格的占96.0%,感到教师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学生的占95.0%,认为教师能虚心听取学生不同意见的占99.0%。而对比班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有相同感受的仅分别为68.6%、69.0%和66.7%。可见,实验所采取的和谐师生关系的自变量产生了很好效力。
2.非智力因素
对实验班对比班学生进行了非智力因素水平测查,在学习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四个因素上,实验班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最高水平等级)的占89%,而对比班学生只占71%。教师从日常观察记录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实验班学生92%对自己要求高,求知欲强,乐于学习,作业认真,且课外阅读学习多。而对比班学生在这方面逊色许多。
3.课堂教学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非智力因素,使课堂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发生共振,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对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课堂掌握知识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测查,其结果如表2。
表2 课堂教学效果测查结果
掌握所教知识90%以上 掌握所教知识70-90%
实验班54.0%
41.0%
对比班47.0%
37.0%
同时,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也大大高于对比班,成绩提高率也高于对比班。见表3。
表3 实验班对比班平均成绩提高率
实验前测平均成绩 实验后测平均成绩提高率
实验班 94.5 91.9 0.034
对比班 92.4 88.3 0.016
年级
92.9 87.3
*班级平均成绩提高率的计算方法是:
4.对学习强度与考试的感受
和谐教育旨在提高质量而又减轻学生的负担。对此,我们也进行了关的测查。对学生进行的有关学习疲劳度的问卷调查如表4。
表4 课堂教学效果测查结果
项 目 不 累不太累比较累很 累
实验班
2329417
对比班
14201452
从表中可以看清,实验班学生虽然学业成绩高,但并不感到学习负担重,而对比班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说明,和谐教育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发展了非智力因素,增强了学习动力和愉快的情感体验。
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是制约学生的指挥棒,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考试感到紧张、害怕。而和谐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方法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把考试变成学生认识自我、进行相互交流、学习的手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这一点在我们的实验中可以说基本达到了。我们设计了四个等级的问题,即A.不紧张,从容考试;B.稍有紧张,但不害怕;C.较紧张,有点害怕;D.很紧张,心理畏惧。让学生无计名回答,其结果如表5。
表5 学生考试感受的调查结果(%)
项 目A B C D
实验班1461187
对比班17422614
表5反映了实验班学生对考试的感受比对比班学生明显好,他们很少感到害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和谐教育的效果。
5.实验班学生特长发展情况
和谐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发展个性。特长不等于个性,却是学生个性表现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的必要指标。对于实验班学生特长发展的情况,我们主要从各类特长性竞赛情况来检查的。1991年度和1992年度全国性小学作文竞赛中,实验班学生共有2人获优秀奖,2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在1992年度艺术创造竞赛中,实验班学生有1人获摄影一等奖,1人获小制作一等奖,1人获小制作二等奖,1人获国画创作二等奖,1个获文学创作一等奖。实验班学生在作文、科技创造、艺术等方面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有许多学生成为出类拔萃的特长人才。
另外,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也发展良好。
四、几点讨论
1.和谐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它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因此,实施和谐教育关键在于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教育中人的问题的重视。思想观念转变了,各种操作就自觉了,就到位了;在教育中重视了人,重视了学生,也就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摆脱出来,真正使教育教学合乎人性,合乎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来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这一点从实验教师身上反映的特别明显。实验之初,实验的操作就是不能坚持,不够到位,后来解决了思想观念问题,操作自然就到位了,就经常化了。
2.和谐教育与当今有效的各种改革实验,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主动教育、创造教育等,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有许多改革操作是从这些改革实验中吸收来的,但是,也有根本的区别。这就是它强调各育的联系与一体化,强调学生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性和个性化,强调教与学的合作性和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和谐教育应该继续吸收其他改革实验的有效成分,同时更进一步展现出特有的功能和特色。
3.和谐教育的操作自变量的效力需要在更大实验范围内进一步加以验证,以确切地证实其外在效度。我们已开始采取的措施是:在本校由实验班推广到全校所有班级;争取得到区、市的支持,推广到其他学校。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已经作出决定,在全区推行和谐教育。天津市教育局已经向全市推荐这一实验,要求加强交流与合作,扩大实验面。我们相信,经过更大范围的实验,会发现更多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认识。
注释:
①[苏]麦丁斯基著,叶文雄译:《世界教育史》(上),五十年代出版社1952年,第18页。
②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16页。
标签:社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