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比较分析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比较分析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论文,成效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3)09-0020-02

20世纪,改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格局的两次重大事件——苏联的出现和解体都与俄罗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作为与俄罗斯相邻的大国,中国与俄罗斯又有着深深的情缘:曾经历了相似的发展道路,有过近似的意识形态,给自己提出过相似的任务,几乎同时走上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道路,但由于过渡的战略和目标选择不同,却取得了迥然不同的结果。

改革前,苏联是工业发达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全民文化素质高,科学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仅靠石油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就接近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中国改革前的状况与前苏联完全不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是一个连吃饭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的贫穷国家,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20美元。从吃饭和穿衣的基本需求来看,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比我们高出5-10倍。工业生产和科技水平落后美国25-40年,与前苏联相差10年。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89年的1690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2倍。1979-200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提前实现了20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由居世界第10位跃升到第6位。中国钢产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第1位。1990-2001年粮食年产量93777亿斤,比20世纪80年代平均年产量增加1838亿斤,近年来粮食储备量保持在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的跨越。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世纪90年代人民生活基本实现温饱到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9.2%和49.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进程加快。以盖达尔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在叶利钦的支持下,极力主张实行以货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休克疗法”,实行激进改革,但结果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向自由市场经济的转轨,相反,却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由于完全放开价格与多年的前苏联生产停滞和下降的状况并存,形成了巨大的供给矛盾,从而引发了强烈的通货膨胀,1992年俄通胀率达2600%,居民多年的积蓄一下子全被庞大的通胀率吞噬了,70%的人被甩到了贫困线以下。另外,实行严厉的财政政策,银根缩得太紧,从根本上抑制了投资和生产,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形成了恶性循环。1992年俄罗斯生产下降了18.5%,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9%,是多年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1997年俄罗斯经济稍有触底反弹迹象(俄官方公布GDP比上年增长0.4%,通胀率下降到20%)又被1998年的严重金融危机所打断,经济再次跌入深渊。虽然俄罗斯经济自1999年以来出现了持续复苏的积极迹象,但由于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依然存在,当前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是危机后的恢复性增长,其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远没有达到稳定增长。2002年俄罗斯经济增长3.6%,低于2001年。人民生活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从而制约消费需求的增加。2002年10月平均工资为4646卢布,而天然气和石油开采、金融、有色和黑色冶金行业的工资是平均工资的4-6倍。而轻工业和文教卫领域只有平均工资的一半,最低的农业部门仅比贫困线高出80卢布。截止到2002年末,仍有362.6亿卢布的工资被拖欠。2002年第三季度仍有387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居民总数的27%。这表明1998年金融危机后的反弹已是强弩之末。

中俄经济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改革不能超越历史阶段、脱离本国国情。斯大林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50年代赫鲁晓夫接着宣布建设成共产主义,到70年代苏联开始出现走下坡路的迹象,勃列日涅夫虽然有所收敛,也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透过他们的思想表现出的是强烈的超越意识。这种意识一直延续到叶利钦和他的新一代精英身上。他们试图通过“休克疗法”一下子飞渡到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但是他们忽视了俄罗斯是一个具有70多年历史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这一具体国情,忘记了俄罗斯人在与商品和市场几乎隔绝的世界中生活了好几代人。这种思想表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行为中,则是只想干“大事”,不愿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地做实事。尽管俄罗斯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现实已经是资本主义化的,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吃大锅饭的习惯性思想还在支配着他们的行为。超越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惨痛的。也许这是俄罗斯的经济改革遭受失败的思想根源。

而中国的改革是根据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实际,以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出发点,制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项政策。首先开展农村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保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改革离不开适合于本国国情的理论作指导。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成功。俄罗斯的经济改革选择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主义理论。单就理论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和进行实际操作。俄罗斯激进主义改革家只把注意力放在“放开价格”和“私有化”上,天真地以为只要创造了这两个条件,市场就会自动运作起来。当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又采用了人为地控制货币发行量的办法来强行压抑通货膨胀,结果导致危机进一步加深。虽然从表面上看通货膨胀被暂时控制住了,但其代价却是许多人长达数月以至半年领不到工资,国家拖欠职工工资和退休金高达8万亿卢布之多。其实质相当于通货膨胀,而且还潜伏着更深的危机,后来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就是它的集中表现。事实证明,这样的经济理论是不符合俄罗斯的国情的。简单地“拿来”别人的理论是行不通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理论,只有在本国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之后,才能建立起来,简单的模仿和照抄是没有出路的。

可喜的是,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终于从理论上突破了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的传统理论界限,确定了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为目标的改革路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中国的土地上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完善。

经济体制转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俄罗斯的经济改革是在国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政府匆匆忙忙地采取激进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针,以为在几周内便可以达到消费市场平衡,并在几个月内达到国家财政稳定,为市场的自我调节提供条件,从而达到制止生产滑坡,为提高生产注入动力的目的。对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更是试图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所有制的转型过程,把资本主义几百年时间完成的私有制度在俄罗斯用几年的功夫就建立起来,从根本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1978年尚在朦胧的状态下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了完善计划经济——发展商品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改革一步一步向纵深发展,终于涉及到所有制改革这一核心问题。走这一步我们用了20年时间进行摸索、实验、改革。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探索、准备的过程。没有这样的准备和探索,我们的所有制转型就难以取得成功。经过20年的准备,我国已经基本上具备了进行所有制转型的条件。

政治局势稳定是保证改革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1991年,刚刚从前苏联解体而脱胎出来的俄罗斯还没有来得及建立起一整套自己的国家管理体系,便急急忙忙走上了转型的轨道。旧的体制刚刚被打破,新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以总统制为核心的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还在斗争之中,没有一股政治力量能够取代原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带领俄罗斯人民进行工程浩大的经济改革。政治斗争引发的社会不稳,影响了经济转轨的正常进行,而经济方针与改革方向、模式上的分歧与矛盾,又激化了政治派别间的斗争,反过来更影响经济改革,从而形成了不良循环。自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政府对稳定的重要性有所认识,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基本稳定了国内政局,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取得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这是能否取得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党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之后,已经找到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领路人也是改革成功的关键。综观中国革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所经历的各个时期,无一不是靠领袖人物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才使国家走上正确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如果领袖人物不能及时修正错误,改正错误,就会使国家多走许多弯路,多受许多损失,人民多受许多苦。中国和俄罗斯的历史上,都曾经有过不少这样的经验教训。不少俄罗斯学者在总结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时,都认为俄罗斯没有像邓小平这样的领路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强国富民必由之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理论为指导,必须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标签:;  ;  ;  ;  

中俄经济体制改革效果比较分析_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