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艳旗[1]2003年在《面向房地产业新型商务模式的研究及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国家货币化分房政策的出台,房产消费已成为百姓最重要的家庭支出,住房消费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消费也日趋个性化,对房地产行业在经营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宣传展示和预订销售等新型商务模式,为房地产业重新审视自己传统的商务模式,寻求新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述了以客户需求为驱动的新型商务模式对房地产业带来的变化,提出虚拟数字化住宅产品在新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客户需求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应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相关信息技术,针对房地产业新型商务模式进行了系统设计。最后分析了支持该系统的相关虚拟现实技术,并做了比较和讨论。 在第一章引论中首先论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标和意义;第二章对房地产业传统商务模式、房地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电子信息技术条件下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宣传展示与预订销售等房地产业新型商务模式。在第叁章先是根据本文提出的新型商务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接下来设计了系统的总体结构,最后完成了面向房地产业新型商务模式的系统设计。在第四章对该系统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徐剑波[2]2006年在《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样板房定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课题源于国家科技部(863计划)攻关项目“产品数字化创新开发网络化支持系统”(项目编号:2005AA414020)和“面向信息家电的叁维数字化定制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2AA411120)。 在分析研究国内房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活空间个性化需求的趋势,以整合房地产相关产业,形成快捷有效、运作成本更低的产业链为目的,利用大规模定制的相关理论和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传统房地产业运作模式进行改造,提出了房地产业的新型商业模式。 提出构建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样板房定制系统(Digital Sample House Customizing System,简称DSHCS)的设想。对房地产业中电子商务的运用进行探讨,结合定制理论和电子商务分析数字化样板房定制系统的功能需求,搭建了原型系统的整体框架。对系统的关键技术——实时渲染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主流虚拟现实应用软件中实时渲染引擎的不足,利用图形处理器的可编程特性提升实时渲染引擎的质感表现,引入Cg高级着色语言,探讨了Cg shader在虚拟展示中的应用。最后,以住宅定制应用实例验证了系统设计思路、方法及技术的可行性,同时也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工作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黄曦[3]2008年在《中国房地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大力发展,加快信息化步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房地产业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开展房地产业信息化,通过建立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住宅与房地产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提高房地产业的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房地产信息化,是指在房地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环节,全面开发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地开展信息资源生产、收集、交流、利用以及增值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房地产业信息化,通过建立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房地产的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提高房地产业的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房地产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个层面,具有极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一般说来,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具体包括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房地产产品信息化(即数字社区)、房地产营销信息化(即电子商务),以及与之相关的房地产行政部门信息化等几个子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由此可见,房地产产品的信息化、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以及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等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衔接的,共同构成了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只有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房地产企业、行业协会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支持,才能在我国房地产业进行信息化的系统建设。本文通过对我国房地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在我国房地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和措施的建议。主要的工作与结论如下:第一,分析信息技术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对我国房地产业信息化的现状和价值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初步提出房地产业信息化的标准体系。第二,详细分析房地产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包括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房地产产品信息化即数字社区,房地产营销信息化即电子商务,以及房地产行政管理信息化,并对各部分均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分析,论证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最后给出了实现信息化细节性的措施和途径。
沈良峰[4]2007年在《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与支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的敏锐判断力;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表现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来源将从土地的价值开发转为对智力资本的利用,即知识管理的程度、能力和水平。论文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管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战略规划、运行和支撑技术体系等问题,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管理科学与实践方面进入知识管理时代。论文采用文献阅读和相关调研、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定性分析和微观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对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规划体系和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在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研究状况、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着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规划体系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第2章在分析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概括知识型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特点,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设想。第3章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知识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企业组织的竞争力与知识管理关系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基于房地产项目全寿命周期开发的业务流程,挖掘其知识内容,形成知识流程,进行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流程的重组。第4章分析知识地图和知识库的基本内容,并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业务,重点分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构建其知识库。第5章主要分析的内容包括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制度设计以及知识管理能力综合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与模型等。第6章从知识管理的支撑环境、硬技术体系、软技术体系的新视角分析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并阐述应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架构和对其进行维护的相关问题。论文第7章则通过对大陆和香港的几个典型房地产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案例研究,分别得出了房地产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些成功因素和启示。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运行的角度,通过对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的知识资源和流程、房地产核心业务知识地图与知识库、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机制等4个关键环节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初步构建起基于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规划体系;提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模型;建立起由建构性知识、组件知识、环境知识构成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资源体系,反映了房地产企业知识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炼了房地产企业开发的核心业务,提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向流程的知识地图实现和知识管理框架,以及知识库的构建;将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纳入知识管理支撑环境的支撑体系中,提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的文化结构层次内涵及建设思路;以知识管理平台的搭建和知识管理技术软件应用为区分标准,划分硬技术体系和软技术体系这一全新视角,提出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支撑的技术体系等。通过本文的研究,努力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思路和案例参考,对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知识管理建设和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沈公律[5]2003年在《杭州市房地产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增长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波动是经济增长过程的伴生现象。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一样房地产业也客观存在着周期波动现象。正视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现象,分析决定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内生因素和外部冲击,提出应对周期波动的房地产业政策,对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房地产业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学习借鉴房地产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国内外现有房地产周期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1978-2003年间的数据的分析,在分析中国房地产周期后,选取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杭州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杭州房地产业周期。并进一步根据目前杭州市区住宅市场供求的现状和住宅市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应用供求理论展开了对杭州市区住宅市场的供求趋势、价格趋势的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杭州房地产周期波动趋势。 论文综合分析了影响杭州房地产周期的宏观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产业因素、心理因素等,并提出了宏观调控杭州房地产业的各种政策选择。对分析杭州房地产周期性波动,及减少波动幅度稳定杭州房地产市场有指导意义。
刘丹[6]2001年在《基于信息系统的智能小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智能小区的起源、发展,比较了当今国内外智能小区的发展状况,针对目前缺少统一的国家规范,对智能小区的定义说法不一的现状,从信息系统的角度阐述智能小区的基本构成、所包含的具体功能等标准化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智能小区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并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房地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的影响,尝试用信息社会产业分类法对房地产业重新定位。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信息系统与智能小区:介绍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智能建筑、智能大厦、智能住宅、智能小区等概念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智能小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系统为核心,与传统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紧密结合,满足信息时代对住宅小区信息管理、信息服务需求的新型住宅小区”这一本质特征。 第二章智能小区的历史与现状:介绍中外住宅小区智能化概念的演变,比较中外智能小区的典型案例。 第叁章智能小区信息系统标准化问题:探讨智能小区信息系统基本构成、住宅小区智能化功能目标与分级,简要介绍智能小区的实现方式与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智能小区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探讨智能小区开发及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景,以及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介绍网络社区(NET+BAR)、社区电子商务(集成消费)以及智能小区的发展趋势。·11·基于信息系统的智能小区研究 第五章信息时代房地产的产业研究:本章作为本篇论文的重点,在以上各章讨论的基础上,由点到面,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探讨以下叁个问题:信息时代房地产业的重新定位——IT应用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房地产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的影响,房地产业信息化初探。
王川[7]2011年在《我国城镇土地供应绩效评价及住房市场监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世界范围来看,住房问题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住房问题需要政府介入,通过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权,解决住房上的社会问题和公平问题。从1980年至今,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已有叁十余年的历史,既有发展的高峰和兴旺时期,也出现过低谷和市场的衰退,作为房地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住房市场,它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而且关系到人们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繁荣。在现阶段,我们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已经解决了不少群众的住房问题,但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仍有部分群众住房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可以看出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住房市场和价格变化的规律,一些房价调控政策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效应,房价越调越高,使得政府解决住房问题难度加大。而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要素,土地供应政策是一系列房地产调控的手段。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供应调控,积极应对土地市场和住房市场变化,开展对土地供应的绩效评价和住房市场的监控和调查研究分析,保障我国土地和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土地供应绩效评价、住房市场监控方法以及土地供应与住房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城镇土地市场绩效评价模型和住房市场监测指标体系,丰富和完善住房市场理论,为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住房市场的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也有利于稳定房价、促使住房问题的解决,实现“居者有其屋”的住房发展目标。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之上对国内外与此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其研究的不足,最后介绍了论文的总体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我国城镇土地供应绩效评价及住房市场监控机制相关基础理论。首先,回顾了我国城镇土地供应制度的发展进程、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镇土地供应绩效评价有关概念、存在问题及应坚持的原则;其次,论述了政府对住房市场进行监控的必要性及意义;最后,从我国现行土地供应机制的基本特征和土地供应对住房市场的影响两方面研究了土地供应与住房市场的关系,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叁章,我国城镇土地供应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首先,通过对土地供应绩效评价对象的界定及目标的确立,基于系统论对住宅用地进行描述;其次,探讨建立土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土地供应绩效评价的“物元评价模型”来评价土地供应的综合绩效,预报土地市场运行总体状况。第四章,我国城镇住房市场监控机制。论文在论述了城镇住房市场监控的意义、总结分析国内外住房市场监控体系和方法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采用景气指数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住房市场监控系统指标体系:根据监测指数所处的区间不同,可以分析当前住房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势。第五章,我国城镇住房市场调控与土地供应。首先论述了住房市场调控的概念、必要性和手段;其次回顾了我国近期房地产市场的(住房市场)调控政策并分析了调控效果,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总体上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最后分析了土地供应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第六章,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运用论文建立的城镇土地供应绩效评价模型及住房市场监控体系和方法,对重庆市城镇土地供应和住房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对重庆市土地市场和住房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了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以及展望了相关后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运用解析原理、系统理论分析了土地供应需要综合考虑的结构配置效应、经济效应、公平配置效应这叁大效应,进而将叁大效应分解为土地结构配置的合理化、土地空间配置的合理化、土地直接收益、土地间接收益、社会公平、用地公平等六大目标,以及用多个具体评价指标来综合评价土地供应的绩效。在恰当划分潜力等级基础上,应用“物元模型”来综合评价土地供应效益。该评价方法可以建立多指标性能的参数质量评定模型,权重的确定避免了主观因素影响,提高了评定结果的客观性,并能以定量数值表示评定结果,从而能够较完整的反应事物效益的综合水平。第二,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各种住房市场监控方法不足的基础上,论文采用景气指数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住房监测系统,考虑到经济模型在应用中往往与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同时结合定性分析对住房市场进行监测,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戚路辉[8]2012年在《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布局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商务办公建筑中的就业人数已超过城市总人口30%,尤其是美国在1985年就已高达40%,中心城区则更高,加拿大多伦多市1988年已占到总就业人口54%。商务办公建筑无论是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城市环境效益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州市2008年商务办公空间就业人数达13.6%,随着产业转移与经济结构升级,商务办公建筑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对商务办公建筑的布局及其规律进行研究,以便适应知识型、服务型城市的建设,对今后办公产业大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商务办公建筑业市场竞争激烈,且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建设用地稀缺。因此,本文以效率优先为原则,以节约用地为目标,重点研究市场如何支配商务办公空间资源,使城市规划既顺应市场需求,又弥补市场不足,实现商务办公建筑合理紧凑化布局。本研究综合应用城市规划学、市场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布局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全文分为叁篇:上篇为历史篇--理论借鉴与发展背景研究,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文章从现代规划面临的新问题入手,总结了城市商务办公空间的已有相关研究,确定商务办公建筑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并回顾了广州商务办公空间的地理、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背景。中篇为实践篇—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包括第四章到第七章。主要探讨了城市规划主要关注的建筑空间布局、职能布局、布局形态、强度布局四个方面。首先回顾了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分布特征,并对商务办公建筑的布局特征与城市结构、市场价值以及用地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了宏观层次的空间布局研究,总结外溢-填充-多核化的发展历程,累计正反馈与专业化分离的布局特征等;在商务办公建筑的职能布局上,通过办公建筑职能分布、办公企业、经济效益、就业人口的分布特征等进行了中观与微观层次的研究,总结了现状的办公企业聚集的“梭型”双中心特征、就业与经济效益的“金字塔”双中心特征以及职能分布“洼地效应”等特征,最后,在办公企业稳定发展目标下,提出建设“生态梯度开发”的职能布局模式;对于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的布局形态特征的研究,首先总结了广州市现状商务办公建筑布局的点、线、块状形态特征,发掘公共设施对布局形态的重要影响作用,其次对商务办公空间要素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性筛选,缩小研究范围。并对具体相关的交通设施、政府行政办公设施、商业设施、体育设施、医疗设施、公共开敞空间等主要因素对商务办公建筑布局形态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统计总结出相关空间作用及模型;最后,分析了商务办公建筑的高度与开发强度与城市经济的紧密作用,并进一步根据广州市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办公建筑的最优化经济强度的具体指标,并进行了实例研究探讨。下篇为管理篇—对商务办公建筑管理策略研究。这章主要是通过对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以市场调控为主导的商务办公建筑的管理方式,建议政府与市场实行管理分工,在保护公共环境,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则下,设立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双层控制管理方法,以对公共空间进行刚性管理、与以公共设施布局、绩效评估以及相应的经济手段为引导的弹性管理相结合,改变硬性、蓝图化的图则管理方式。本文大量运用统计学、空间模型分析等量化研究和问卷调查方法,以图表及经验公式等直观、准确的方式进行论述,全面、深入地对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布局特征及其内在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
尚慧丽[9]2010年在《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优化产业结构是近些年来国外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特征,这也是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相符合的。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地攀升,服务业取代了制造业的社会主导产业地位,成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国外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中国也进入了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历史时期,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鼓励和刺激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产业地位也越来越明晰,积极发展服务业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黑龙江省,这个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一直都很严峻的老工业基地,从产业发展的视角,应用了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数量研究法、系统科学方法、比较研究等方法,对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推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建国之初的经济强省、工业重镇,曾经为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充分显现,经济发展迟缓,面临着产业结构落后带来的种种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而迫切。目前,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第一产业效率低、第二产业大而不强,都与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落后有直接的关系。虽然黑龙江省的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一产业,上升到了第二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黑龙江省服务业事实上的总量和结构上的问题成为了制约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黑龙江省服务业自身低水平的发展使其无法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支持和形成互动的发展,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使得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为复杂和艰难。服务业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将呈现快速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黑龙江省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初期,即将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时期。那么如何迎接这一大发展的时期呢?全面支持、引导服务业快速发展,进而推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对推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综述和梳理服务业和产业结构相关理论入手,应用理论原理作为依据研究了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从对国内外典型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践研究中获得了进一步的证实。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二者之间并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发展,黑龙江省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缺乏推动作用,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缓慢,由此导致了其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在论证了黑龙江省应以发展服务业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选择。论文整体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和理论研究。具体包括第一、第二章的内容,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结构安排;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阐明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概述了产业结构理论、服务业基础理论、创新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这些理论为本文的研究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研究。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四章的内容,即第叁、四、五、六章。首先,在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第叁章对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从理论方面证明了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其中侧重于对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第四章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的鲁尔区、中国的山东省和浙江省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重要作用,既印证了理论假设,又为实践提供了借鉴和指导。其次,将第叁章的研究结论应用于对黑龙江省的研究,在第五章中侧重于研究产业结构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第六章则侧重于研究服务业发展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第五、第六章的研究结论表明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没有形成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对服务业的发展缺乏促进作用,同时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也是相当的有限。二者要形成互动发展的关键就是要积极发展服务业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第叁部分,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依据及策略选择。这一部分具体包括论文的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内容。在第七章,我们构建了黑龙江省叁次产业产出与总产值的计量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得出发展服务业是推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继而形成二者互动发展的关键。目前,在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推动的,服务业并不是黑龙江省的主导产业,那么选择其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和突破口的依据是什么呢?服务业主导经济已经和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的趋势,黑龙江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和支持,同时积极发展服务业也是黑龙江省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发展服务业对于黑龙江省来说缓解就业压力,建立创新型城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黑龙江省还具有快速发展服务业的条件。表现在黑龙江省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黑龙江省的服务业具有较强的成长能力;另外,黑龙江省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也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那么应该如何发展呢?论文在第八章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首先要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即要加快和完善市场经济建设、加强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还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对服务业的引导作用;其次要选择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研发产业、现代旅游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为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再次要加强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农村服务业与城市服务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最后要通过组建大企业集团、实施标准竞争、开发人力资源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手段提高服务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第四部分,研究结论。仅包括最后的第九章。归纳、总结全文。根据以上的研究得出了十条主要的结论,期望能对加快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所贡献。在以上研究的过程中论文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在理论上归纳总结了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侧重对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作用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关于服务业、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但是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却是少而又少,本文的研究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二是丰富了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论文设计、构建了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对黑龙江省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了综合评价。叁是填补了服务业省域实证研究的空缺。构建了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型,通过量化分析,对应加快黑龙江省服务业快速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决策提供了依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以使得提出的对策更加符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
张辉[10]2004年在《面向人口老龄化的现代住区建设》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老龄化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特点,这就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本文根据社会调查的相关资料,结合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对目前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养老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了理想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社区养老则是现实途径。因此,现代住区建设如何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着重从住区的居住建筑体系和户外环境设计两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阐述了面向人口老龄化的现代住区建设应如何适应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在老年住宅设计、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住区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设想,为中国老年住区建设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面向房地产业新型商务模式的研究及系统设计[D]. 程艳旗. 浙江大学. 2003
[2].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样板房定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徐剑波.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3]. 中国房地产业信息化发展的研究[D]. 黄曦. 重庆大学. 2008
[4]. 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与支撑技术研究[D]. 沈良峰. 东南大学. 2007
[5]. 杭州市房地产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D]. 沈公律. 浙江大学. 2003
[6]. 基于信息系统的智能小区研究[D]. 刘丹. 厦门大学. 2001
[7]. 我国城镇土地供应绩效评价及住房市场监控机制研究[D]. 王川. 重庆大学. 2011
[8]. 广州市商务办公建筑布局特征研究[D]. 戚路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9]. 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尚慧丽. 东北财经大学. 2010
[10]. 面向人口老龄化的现代住区建设[D]. 张辉. 重庆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