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和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现实主义论文,战后论文,政治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苏对峙的两极结构不复存在。学术界对于冷战后国际政治结构的判定存在着分歧。本文试图从阐述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N.Waltz)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入手,再以结构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础,对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结构作出判定。
一、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概述
1979年肯尼思·沃尔兹的著作《国际政治理论》问世。沃尔兹在该著作中所创建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即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国际政治理论》是自政治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的著作《国家间政治》问世以来影响最大的著作,它被公认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沃尔兹也因此在国际关系学界被尊为新现实主义理论大师。
国际关系理论的目的,是研究主要国际行为体一般的有规律的行为。现实主义理论范式长期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因素对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国际行为影响最大。沃尔兹的重大影响之处就在于他将国际政治视为由结构建构的系统,通过系统结构的层次对国家的行为和互动加以解释,从而把现实主义从一种描述国际关系实质性内涵的理论,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简约的科学理论。
在《国际政治理论》这部著作中,沃尔兹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中的人性等难以证伪的哲学概念和假定(assumption),借鉴了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和“经济人”的假定。在市场理论中,个人与公司的交易活动产生了市场,市场一旦建立后就独立于市场中活动的个人,并且凌驾于个人之上。“国际政治系统在本源上是个人主义的,就像经济市场一样,是由关注自我的单元政治行为体的共同行为形成的。”① 国家的国际行为导致了国际系统(international system)的建立, 国际系统一旦建立起来便不受国家的限制,并且凌驾于国家之上。国际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沃尔兹创建这一理论体系的关键是对国际系统结构的构建,因此沃尔兹创建的理论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
一些批判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结构现实主义存在着理论的缺陷,它忽视了国家的属性,将系统进程的因素排除在外。然而,沃尔兹把国家看作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单位、相似的单位,是出于理论假定的考虑,是为了区别于那种对命题的准确描述。一种理论不可能包罗万象,就像任何理论一样,结构理论为了集中研究某些事情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内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其目的是创建一种关于国家行为的国际政治系统和结构的理论,从系统结构的层次解释国家行为的规律性,是创建一种以“问题解决理论”为特征的国际政治理论,而不是国内政治理论。
沃尔兹在他创建的国际政治理论中,之所以忽略国家和政治家的行为和实践,并不是因为这些行为和实践不重要,而是因为它们没有被包含在系统结构之内,因此需要另一种关于国家政治和政策的理论来对它们进行研究。沃尔兹认为,在能够将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融合进一个理论之前,就像经济学家在区分市场理论和公司理论方面驾轻就熟一样,国际政治学者们可以将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分开研究,并有所作为②。
二、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关于国际政治结构的观点
沃尔兹从结构—功能主义、物质主义和“简约的原则”出发,建立了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模型,他从两个方面给予了国际政治结构的界定。“首先,结构根据系统的排列原则来界定。如果一种排列原则被另一种排列原则所替代,就意味着系统发生了变化。”③ 结构问题是关于系统内各部分安排的问题。在国际政治系统中,系统的单元民族国家具有主权平等的特征,在形式上各国都是平等的一员,任何国家都无法指挥其他国家,也无须服从其他国家的安排,国际政治被称为“没有政府的政治”,整个国际系统呈现出分散的和无政府的特征。因此,国际政治系统的排列原则是无政府状态(anarchy)。
“其次,结构根据不同单元的特定功能来界定。如果功能的定义和分配发生变化,那么等级制系统也随之变化。对于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系统,这一标准不具有意义,因为该系统是由同类单元构成的。”④ 无政府状态要求系统的单元之间是一种同等关系,国家都是主权政治单位、“相似的单位”(like unites),国家的功能基本相似,即国家必须依靠自身力量捍卫本国的生存和安全,并最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所以在界定国际政治结构时,“我们不需要关于结构的第二条定义,因为只要无政府状态依然存在,国家就始终是同类的单元”⑤。
“再次,结构根据单元间能力的分配(distribution of capabilities across units)来界定。无论等级制的还是无政府的系统,能力分配的变化就是系统的变化。”⑥ 在无政府的国际系统中,民族国家在功能上相似, 区分系统中的单元主要是根据单元实现类似任务的能力大小来加以区分。系统中单元间能力的分配,在无政府的国际政治系统中是一个变量,其变化直接导致系统结构的变化。
从上文中可以知道,国际政治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国际系统的组织原则和国家间能力的分配。结构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是一个常量,它是主权国家诞生以来国际政治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排列原则,它作为常量被排除在结构发生变化的因素之外。沃尔兹之所以只将国家间能力的分配纳入结构的定义中,而把国家属性和功能的差异排除在结构的内容之外,是因为在无政府的自助系统中,国家强大的程度决定国家在国际系统中的排列地位。为争夺权力和安全利益,国家行为因国家能力的区别而出现的差异,其程度要超过国家的政府形式、国家内部政治压力和意识形态等差别所造成的差异⑦。所以,在无政府的国际系统中,国家间能力的分配决定国际政治结构。在国际政治中,大国通过它们所拥有的综合能力或实力区别于其他国家,大国的数量决定着国际结构(international structure)⑧。
综上所述,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在无政府的自助系统中,国家间能力的分配决定国际政治结构,国际政治结构影响国家行为。上文的阐述旨在说明,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简约的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它提供了国际政治结构的定义,创建了一种关于国家行为的国际政治系统和结构的理论,从系统结构的层次解释国家行为的规律性。这也正是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高明之处。下文将以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础,试图对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结构作一分析和判定。
三、对冷战后国际政治结构的判定
冷战以苏联解体这一特别方式而告终,美苏对峙的两极结构也因此得以和平地终结。关于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结构的特征,国内学界的大多数学者持“多极化趋势”或“一超多强”的观点,西方的国际关系学者也是观点不一。亨利·基辛格认为,美国在世界上并不占有支配地位,到21世纪时至少会有五大或六大强国,包括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以及可能成为“一强”的印度⑨。塞谬尔·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单极—多极”结构,即存在一个超级大国和一些地区大国,美国具有各方面的超强实力,但一些关键的国际问题需要美国与其他大国参与和行动,其他大国也可以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联合对美国进行否决⑩。威廉·沃尔弗斯认为,美国各方面的能力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和抵消的,世界毫无疑问是美国的单极世界(11)。
学术界对国际政治结构的判定之所以出现分歧,是因为分析和判定国际政治结构的基本标准不一致。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在无政府的自助系统中,国家间能力的分配决定国际政治结构。结构现实主义的这种理论观点,为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结构特征的判定提供了富有解释力的理论基础。
国际政治学者在界定某一时期国际政治结构的特征时,把“极”形象地看成是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的大国,常用“单极”、“两极”和“多极”来加以描述。在国际系统中一国要成为“极”,必须要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实力作为其综合实力的基础,这包括该国在人口、资源、经济规模、科学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优势。然而,只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不能构成一“极”。虽然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不能自动等同于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行为能力。
关于“极”的含义,新现实主义者更看重军事实力是界定“极”的主要标准。
在自助的国际系统中,安全是国家所追求的首要目标,权力作为可能使用的手段,是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最高利益服务的,所以军事实力作为捍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成为权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力的具体构成影响权力的性质,并决定国家权力的具体运用和实施。运用和发挥一国所具有的国家权力的能力(即国家能力),才是一国对国际关系施加力量和影响的手段,对国家间能力的分配真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权力的具体构成中的经济实力并不能等同于国际关系中国家的行为能力,只有军事实力作为一种强制性力量,作为国家间争夺权力、捍卫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才足以成为能够充分运用和发挥一国所具有的国家权力的能力(12),并形成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能力,这是由残酷的战争与短暂的和平相交替的国际关系史所证明的。大国兴衰史证明,只有军事实力才能对国家间能力的分配和由其决定的国际政治结构发挥实质性影响。所以,军事实力是界定“极”的主要标准。
学术界公认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结构为两极结构,这主要是根据美苏两国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的战略竞争能力的分配来判定的,尽管苏联的经济实力只及美国的一半。“系统的变化并不是源于系统的结构,而是起源于系统的单位。”(13) 苏联内部的变异最终导致了苏联这一极的解体,冷战宣告结束。苏联的解体,使得冷战期间国际系统中的国家间能力的分配出现了重大变化,美苏对峙的两极结构因此而瓦解。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令其他主要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特别是美国的军费支出超过世界上军费开支在美国之后的15个国家的总和。冷战结束后,美国超强的军事实力使得国家间能力的分配集中到了美国这一极,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结构成为美国一极独霸的单极结构。学术界很多学者所主张的“一超多强”论,只是看到了当今世界国家间经济实力分布的一面。在现实主义的世界中,军事实力被认为是挑战或者维持秩序的决定性要素,经济实力并不能自动等同于国际关系中国家的行为能力,它难以对国家间能力的分配产生实质性影响。虽然在经济上美国、日本、欧盟三足鼎立,但是由于欧盟和日本缺乏足够的军事实力作为其对外行为能力的基础,所以它们难以对当今的国际系统发挥其实质性影响。在军事上,虽然俄罗斯的军事能力仅次于美国,但由于俄罗斯有限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持足够大的军费开支,所以俄罗斯无法通过发挥其军事实力来提高它的国家能力。在冷战后,面对美国对其国家安全战略空间的挤压,俄罗斯只能是一步步地退却。
亨廷顿认为,在单极结构里超级大国能够独自有效地处理重要的国际问题,其他国家或国家联合不能阻止它的行为,而在多极结构中应该存在一些力量大致相当的主要国家,它们在不断变换的组合或类型中进行合作或竞争,重要国际问题的解决要靠主要国家的协调与合作(14)。亨廷顿关于单极结构和多极结构中的国家行为特征的分析是合理的,但是却认为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结构是“单极—多极”结构,得出了有违于冷战后国际政治现实的结论。
冷战结束后苏联这一超级大国和美国战略竞争对手的消失,造成了美国的国家能力难以被制衡的局面,当今世界呈现出单极结构的鲜明特征。“过去在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相互制衡,对外辐射的淫威相互抵消,客观上为第三世界国家造成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独立的空间。冷战后,这种制衡不复存在,美国依仗绝对的实力优势在国际事务中一意孤行、为所欲为,对不愿接受西方意识形态或拒绝美国霸权的国家肆意打压,不惜采取从经济制裁到武装入侵等各种手段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15) 2003年3月20日,美国不顾法、德、俄、中等国家在政策和行为上的反对,最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对伊战争结束后将联合国排斥在外,单方面军事占领和主导伊拉克战后重建进程,并且还声称惩罚那些反对美国对伊战争的国家。这鲜明地反映了单极结构中世界的特征,正如亨廷顿所言,在单极结构中超级大国能够独自有效地处理重要的国际问题,其他国家或国家联合不能阻止它的行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大国无法阻止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系统中的苏联这一极已不复存在,国际政治系统已变成了美国一极独霸的单极系统。冷战结束后,美国超强的军事实力使得国际政治结构变成了美国一极独霸的“单极结构”。
结语
“现实主义理论预测,被打破的天平有一天将会得到恢复。理论的一个局限是,对社会科学理论而言一个普遍的局限是,理论不能告之何时会发生。”(16)
冷战后,国际政治系统变成了单极系统。美国以它超强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在世界上一意孤行、为所欲为。面对美国主宰世界的现实,其他一些主要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考虑,不可避免地感到不安。新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和国际关系史证明,一个国家支配性权力的存在,必将导致其他国家通过一系列努力增强自身实力或者与他国结盟,最终国际力量将恢复到均衡的局面。然而,由于当今的国际系统中国家间能力的分配严重失衡,一些主要国家缺乏制衡美国权力的物质能力和政治意愿,在短期内还难以结束美国的“单极时刻”(a unipolar moment)。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中没有结成任何针对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美国的对外战略、政策及行为处在不受任何实质性挑战的权力关系中。
但是,从长远来看,美国一极独霸、主宰世界的对外行为所导致的力量透支和权力的滥用,最终将会超出美国的能力范围,造成美国帝国的衰落(imperial decay)。美国终将无法阻止一个新的均势的形成,它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只会加速国际均势的出现,最终它将会重演霸权地位被颠覆的历史。
注释:
① 沃尔兹创建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使现实主义理论范式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开创了新现实主义学派,所以学界又把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称为“新现实主义”,本文将沃尔兹理论称为结构现实主义。
②③④⑤⑥ (美)肯尼思·沃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第134页、第134页、第124页、第134页。
⑦(13) (美)肯尼思·沃尔兹:《反思〈国际政治〉——对我的批判者们的答复》,见(美)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秦亚青校:《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页、第313页、第313页。
⑧ Kenneth N.Waltz,“Realist Thought and Neorealist Theory,” 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Spring/ Summer90,Vol.44 Issuel,p.21.转载于“中国国关在线”网站,February 2004 at http:// irchina.org/ xueren/ foreign/ view.asp? id=204
⑨ (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⑩(14) Samuel P.Huntington,“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Vol.78 (March/ April1999).February 2004,at http:// www.foreignaffairs.org/19990301faessay966/ samuel-p-huntington/ the-lonely-superpower.html
(11) William C.Wohlforth,“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4。
(Summer 1999).February 2004,at http:// mitpress.mit.edu/ journals/ pdf/ isec。
(12) 国家权力的具体构成包括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政府素质、战略意图和社会凝聚力等。国家权力又可分为有形权力和无形权力,其中有形权力是国家权力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军事实力又是有形权力的核心部分。
(15) 张睿壮:《重估中国外交所处之国际环境》,《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16) Kenneth N.Waltz,“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5,Issuel,Summer 2000,p.5.转载于“中国国关在线”网站,February 2004,at http:// irchina.org/ xueren/ foreign/view。